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和守规矩的人在一起(荐读)

白敛 2023-07-26 14:23:17

作者:诗词君来源:诗词天地(ID: shicitiandi)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国学文化主播朗读音频什么是规矩 规矩,是一种存在。自然规律是规矩——四季轮回、物种演化,五运六气,无不遵循着某种自然法则,你得遵守了,这是对自然规矩的敬畏。社会习俗是规矩——行为习惯、生活伦理,包括约定俗成的各种老理儿,你也不要违背了,约束你做事的规矩,这是你生活在世界上舒适的基本规矩底线。规章制度是规矩——法律法规、组织纪律、村规民约,你同样得遵守了,这是不可轻易触碰的社会规矩高压线。《韩非子·解老》云:“万物莫不有规矩。”人生在世,与人交往,修身养性,处处都离不开规矩。懂得规矩,守住规矩,和守规矩的人在一起,才能守住人生。01

规矩,是一种分寸

中国有句俗话:鱼放三日发臭,客住三天讨嫌。细细品来,很有意思,也很有哲理。刚做出来一道鱼肉闻起来很香,但如果放上几天可就臭了;到别人家做客,刚开始人家很欢喜,住的日子久了,就会惹人厌。这就是在说:凡事不能过头。用孔子的话讲,叫:过犹不及。做一件事,过了头和达不到,这两种效果其实是一样的。古语有云:“处事不分轻重,非丈夫也。”一些人之所以能够一路顺风顺水,不仅仅在于他们的聪明、勤奋,也在于他们对人性的洞察,他们懂得什么叫恰如其分,什么叫不偏不倚,什么叫见好就收,一句话,他们能够把握分寸。周国平先生说:“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人际交往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有分寸感的人,说话得体,做事留有余地,让人感到亲切但又不失尊重,自在却又并不疏远,达到一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境界。02

规矩,是一种教养

生活中,有很多不成文的规矩,都是生活小细节,说是规矩,却能反映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比如:不要在连排的座位上面,抖腿!抖腿!抖腿!去唱K如果不是自己点的歌,即使会,也不要抢着唱。别人在睡觉的时候,懂得 安静 二字。看电影请保持安静,手机也保持 静音和安静 。在宿舍或公共场合、公交车上,看视频、听音乐和玩游戏等,请戴上耳机!在地铁上,不要一个人靠着扶栏,请给别人的手留个位置。古人说: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教养和文化是两回事,有的人很有文化,但是很没教养,有的人没有什么太高的学历和学识,但仍然很有教养,很有分寸。教养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命层次。良好的教养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并非单纯的礼貌,而是文化的积累,和习惯的养成。守规矩是最基本的教养。03

规矩,是一种原则

严遵曾言:“心如规矩,志如尺衡,平静如水,正直如绳。”一个人有原则,有规矩,才能内心方正平静。李女士是低保户,早些年得了一场重病,丈夫常年疾病缠身,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夫妻俩经营一个只有一平方米多的摊位,靠买卖鸡蛋、干货、面条等维持生计。起早贪黑、辛辛苦苦一天,也只有50元左右的收入。还有一个孩子大学刚毕业,目前在家里待业。一天,她在摊位不远处,捡到一个钱包,看到里面有几千元现金、银行卡及身份证等,就立即联系失主来认领。失主拿回了钱包后,立即从包里拿出一沓钱感谢她。但却被她断言谢绝:“这只是件小事,这不算啥;再说,如果我想要你这钱,那还不如当初捡到的钱不还给你。所以这钱不能要,拿了你的钱,我就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孟子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一个人在得意时,坚守原则可能是名誉使然,但他在失意时依旧坚守原则,那就是真正的善良。原则不是不通人情,也不是对外界的敌意,而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规范。守得住原则,才守得住那份心安。04

规矩,是一种底线

人有境界,也有底线。境界给人以光明的前景和希望,底线则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易中天认为底线比境界更重要。一个人没有境界,顶多差劲一点,但没有底线就会出大问题。他这样表白自己:“我确实没什么境界,但我有底线,我是个‘底线主义者’。”一个人,没了底线,就什么都敢干。一个社会,没了底线,就什么都会发生。孟子曰:“人有所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才华横溢,却徘徊于仕与耕之间,后来干脆归隐田园。这一切,源于他不愿打破自己的底线。陶渊明清正廉明,从不攀附权贵,也绝不阿谀奉承。而是选择一生坚守原则,把才华赋于诗中,流芳百世。守住底线,不仅在于做了多少事,更在于明白哪些事做不得。05

规矩,是一种人品

人品是最高的学位,德与才的统一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人才。有才不如有德,有钱不如有品。几年前,白岩松在采访季羡林的时候,曾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各种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后,两人分别。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白岩松感叹说:“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但在我听过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品才是最高的学位。”你是什么样的人品,就决定了你的人生能达到怎样的高度。为人规矩,品行自然端正,就算前路再窄,也能越走越宽。相反,那些一门心思走捷径的人,迟早会断送在自己的心机里。无视规矩的人,注定寸步难行。06

淮南子曰:“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生而为人,不可漠视规矩。也许你会认为守规矩可能会很吃亏,但是实际上,这个世界其实很公平的,守规矩才是最稳妥的一条路。不守规矩的人确实会在短期上获得利益,但是从他不守规矩的那一刻开始也会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规矩,就是一种修行。“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每日三省,自我完善,才是对生命的尊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父亲写的散文诗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散文诗精选

【名家散文】视频号,图文朗读给您分享名家经典散文

为什么越守规矩和原则的人越吃亏呢?

唉~看到这个问题,不得不感叹,曾经我也如此困惑,甚至抱怨社会的不公平,可惜人为了生存总是要成长的,或者说向生活妥协。

人情世故,这四个字,就是最好的答案了吧,这是悲哀的,可这也是现实的,这是残忍的,可这就是存在的,我们每个人都身不由己,要为了自己的生存而阉割自己的枝桠,从而适应周围的环境。

随波逐流,这个贬义词,却是大众生活的真实写照。?记得看红楼梦的时候,读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经历事实证明,曹公这句话,道出了为人处世的真谛啊,你不知过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虽然为了生存,我们逼不得已会做出一些违背自己原则的事,但始终,生而为人,有原则有底线的才能算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所以,即便你碰壁,受挫,那也不是你的错,只要你不是墨守成规,不知进取,那么你的原则,将比你所获得的任何物质财富要来的宝贵。

有关规则的名人事例

1、列宁理发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虽然工作繁忙,但十分注意遵守公共秩序。有一次,列宁忙碌了一个上午,处理了很多日常事务,批阅了很多文件。

休息的时候,他用手摸了一下头发,发觉头发实在太长了,决定抽时间去克里姆林宫理发室理发。当时,这个理发室只有两个理发师,忙不过来,很多人都坐着排队,等候理发。

他问哪位同志是最后一位,准备排队等候。排队理发的同志们都知道列宁日理万机,时间极其宝贵,于是争着请列宁先理发。

可是列宁却微笑着对大家说:“谢谢同志们的好意。不过这样做是不对的,每个人都应该遵守公共秩序,按照先后次序理发。”他说完后,就排到最后一位同志的后面,耐心等候理发了。

2、周恩来无论谁都要遵守制度

一次,周恩来总理去北戴河,需要看世界地图和一些书籍。工作人员给北戴河文化馆打电话,说有位领导要看世界地图和其他一些书籍。

接电话的小黄回答:“我们有规定,图书不外借,要看请自己来。”周恩来便冒雨到图书馆借书。小黄一见是周总理,心里很懊悔,总理和蔼地说:“无论谁都要遵守制度。”

3、包公铡包勉

包公自幼父母双亡,全靠兄嫂抚养成人,供养读书,科举中第,步入仕途。兄嫂惟一的独子包冕作为地方官,利用职务便利,贪污用来赈灾的粮钱,后被人举报。

作为监察官的包拯,亲自审理此案,查明事实真相后,下令处死自己的亲侄子包冕。临行刑时,面对嫂子的责骂,包拯表明自己不是“忘恩负义”的小人。

而是因为职责所在,要严格执法,“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为了解脱自己的道德煎熬,包拯跪地直呼“嫂娘”,愿代替侄子为她“养老送终“。

4、祁黄羊任人唯贤

春秋列国时,一天晋国国君晋平公问大夫祁黄羊说:“南阳缺一县令,你看谁可以去担任呢?”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晋平公很惊奇地问:“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推荐他?”

祁黄羊回答说:“国君你问谁可以当南阳县令,并没有问谁是我的仇人呀。”于是任命解狐为南阳县令,晋人都很称赞。

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对祁黄羊说:“现在国家缺一尉官,你看谁可以去担当这一官职呢?”祁黄羊毫不犹豫地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晋平公大为惊讶地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

祁黄羊从容回答说:“国君问我谁可以当国尉,可你没有问我谁是我的儿子呀。”晋平公连连点头,说:“好!”于是任命祁午为中军尉,又推举羊舌赤辅佐他.晋人又都称赞不已。

后来,孔子听到这件事时说:“祁黄羊讲得太好了!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以说是个公正无私的人啊!”

5、晏殊的守规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

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

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

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

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

守规矩的事例和人物有哪些?

1、孔子

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礼”为西周之礼)。“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做出了这种解释。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仁的定义。

2、晏殊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

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

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

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3、包公

包公自幼父母双亡,全靠兄嫂抚养成人,供养读书,科举中第,步入仕途。兄嫂惟一的独子包冕作为地方官,利用职务便利,贪污用来赈灾的粮钱,后被人举报。作为监察官的包拯,亲自审理此案,查明事实真相后,下令处死自己的亲侄子包冕。

临行刑时,面对嫂子的责骂,包拯表明自己不是“忘恩负义”的小人,而是因为职责所在,要严格执法,“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为了解脱自己的道德煎熬,包拯跪地直呼“嫂娘”,愿代替侄子为她“养老送终“。

4、杨时

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 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 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

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5、季布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96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