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聪明的人都在提问,愚笨的人只懂回答

百薇 2023-07-26 13:39:11

01早年间,蔡康永在《真情指数》节目中采访了成龙,当时成龙刚拍完了一部新电影,蔡康永问成龙的第一个问题是:

“拍电影累不累呀 ”

就是这么一个看似轻描淡写的问题,让成龙在节目中哭了整整 15 分钟。

一向以硬汉形象示人的成龙,因为这样一个直击心底的问题,而情绪失控。

作为一个采访者,在这样一个场合,很多人可能更多的是关注电影本身,关注电影拍摄背后的故事等等,而蔡康永的提问却独具一格,他没有去问很多采访者都会去关注的问题,而是另辟蹊径,找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话题来问,情商之高,令人赞叹。

而成龙之所以会情绪失控,是因为蔡康永的那个提问戳中了这个硬汉心中的“柔软”之处。作为“只展示光鲜,隐藏背后辛酸”的“大人物”,是很难被常人发现那些“辛酸”的,而这个提问一下子让他的回忆涌向了那些“辛酸”。

02

会不会提问,是一个人身上很重要的一项软技能,而这项软技能,常常因为微不足道,而不被人察觉。

提问题,是人人都懂的事,但会提问题,却是现代人的一项硬核考验。

我们常常因为不会提问,而无法戳中对方的痛点,也无法得到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

比如你是一个面试官,面对一个前来面试的人,如果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就很难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快速了解这个面试者,进而也就难以做出比较精准的判断;

比如你好不容易有了一个跟牛人当面请教的机会,却找不到让牛人乐意传授的好问题,最终只能无功而返;

比如你跟一个初次见面的人交谈,想着能深入了解一下对方,却因为问不出恰到好处的问题,引不出精彩的话题,结果全程尬聊;

再比如,和你一同入职的新人同事,非常擅长聊天和提问,总能从老员工口里套出混迹职场的捷径,而你却因为笨嘴拙舌,就是没法获得攻略,唯有自己孤单摸索;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优秀的人懂得培养自己的软技能,通过良好的提问力,去获取信息,找到问题的答案。提问得当,能打开对方的话匣子,获得远超预期的信息,为今后的工作、生活带来便利。而不善于提问,就只能与之失之交臂。

03

如果你注意留心身边的那些成功人士,你会发现,他们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都特别善于提问。

毫不夸张的说,有些成功人士他们之所以能成功,恰恰是因为他们不断且合理的提问。

史蒂夫·乔布斯,就是这样一位提问高手,他一开口,就挖走了百事可乐的总裁。

大约是在1983年,乔布斯正是用人之急,当他接触到百事可乐的总裁约翰·斯卡利时,就一下子被其吸引。乔布斯求贤若渴,特别希望能够挖走他,并与自己共事。

当斯卡利收到乔布斯伸出的橄榄枝时,他思考良久。一方面,他对乔布斯对自己的欣赏之前感激不尽,一方面,考虑到种种原因,他觉得此时还不太适合放弃现在的事业,于是就委婉地谢绝了乔布斯的好意。

乔布斯并没有因为被拒绝而感到心灰意冷,相反,他用上了提问的技巧,说出了至今仍然被视为“最好的销售广告词”的话:“你究竟是想一辈子卖糖水,还是希望获得改变世界的机会 ”

乔布斯的这句问话一下子就触动到了斯卡利的心,斯卡利瞬间被乔布斯这句话打动,果断选择离开了百事可乐,成为苹果的首席执行官。

他和乔布斯一起创造了最棒的产品(第一部Mac)和最棒的广告(“1984”)。

而这也是乔布斯与苹果走向成功重要的一步。

04

其实,提问力就是你的沟通力,学会提问,本质上是为了更好地沟通,更好地与对方的想法达成一致,进而说服对方。可惜,于信息时代中匆忙游走,自顾不暇的我们,总是去关注如何说话这件事,而忽略了如何提问。

当然,最好的提问不是胡乱地问,而是将问题问到点子上。

在我看来,有效提问包括了两个方面:

一是能提出一个好问题;

二是要有一定的沟通技巧,但这种技巧一定要走心。

比如在职场上,当你想要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其为己所用时,唯一正面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敞开心扉,成功获取对方的信赖。一旦构建起此种关系,对方将会老老实实倾听你的建议和劝导,并且按照你预想的方式执行工作。

为了构建上述信赖关系,平日里就需要在“发问”中向对方传达你的关心和你的爱,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关于怎么“发问”,《优秀的人都是提问高手》提供了很多容易掌握的心得与技巧。

例如在盛夏时节,当部下跑外勤回到公司时,你就可以若无其事地问一句:“今天很热吧。身体状况还好吗 ”还有在孩子浑身是泥回到家中时,你也可以温柔地问一句:“今天玩得很尽兴吧。没受伤吧 ”

这就是将你的关心传达给对方的发问方式。

和好久不见的人聚会,与其用“最近如何 ”这样漠然的发问方式作开场白,不如选择像“之前的面试情况怎么样 ”“你家孩子是不是长高了很多 ”这些以前问起过的话题展开对话,才更能充分传达出你对对方的关心。

在对话过程中,发问本身就带有制造话题的功能。以这样的询问打听为契机,说不定会让对方将心中积聚多时的话题一口气全抛出来。

当对方在回答时,用“是这样啊,嗯嗯”这样的方式来附和对方的话语,表现自己作为倾听者的角色是比较明智的。而对对方而言,愿意聆听自己讲话的人也会成为他很好的精神依靠。

按前述方法持续地询问和倾听下去,在不知不觉中通过对话的深入,对方可能会开始向你倾诉他的烦恼和压力,到了这个时候就足以证明你们之间的信赖关系已构建成功。

相信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时你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询问了对方的情况,但却收到了冷淡的回应。即使如此,你也完全没必要因此产生不快或急躁情绪。

关键点在于你是为对方着想才去询问他的情况这一事实。这几句饱含心意的话语会让对方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和爱护,想必不会有人在体会到这样的关心和爱护时还会刻意破坏彼此的心情。

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几种比较常用的发问技巧:

抓住对方内心的发问实例

◆ 妻子加班晚归,如何抓住她的心

“最近,你每天都工作到很晚,很累了吧 ”

◆ 如何抓住默默工作到深夜的下属的心

“整天盯着电脑显示屏,眼睛很酸吧 ”

◆ 如何抓住离开父母开始一个人生活的儿子的心

“每天工作都很忙吧 好好吃饭了吗 ”

◆ 如何抓住被上司训斥后无精打采的前辈的心

“前辈也很辛苦呢。有什么我可以帮忙的地方吗 ”

会使用发问技巧的人,可一下子缩短和对方之间的距离,打探出其不为人知的真实想法,从而能够进一步改变对方的想法和行动。

用“掌控了如何发问,就掌控了人生”这句话来形容发问的力量,一点也不为过。

懂得一些提问技巧,你的人生也必然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图书推荐

注:

文章部分内容摘自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优秀的人都是提问高手》,该书是日本沟通力大师樱井弘重磅作品,书中列举的47个优质提问方法,让你的提问比回答更有说服力!

热门推荐:

比《学会提问》更实用的提问之书。

写本书的主要目的就在于给各位介绍实用的基本“发问术”。

本书主要由以下几部分内容构成:

用发问让人按你的想法行动

用发问打探别人的真心话

用发问让人说“Yes”

用发问一瞬间抓住对方的心

这些技巧,适用于职场、家庭、朋友圈等多种场合。

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散文诗精选朱自清散文基督教诗歌诗歌朗诵爱国诗歌~~

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散文诗精选朱自清散文基督教诗歌诗歌朗诵爱国诗歌

为什么说聪明的人比愚笨的人更快乐

我觉得聪明的人更容易想得通一些事情吧,更加懂得取舍吧,什么事情该想什么事情可以不想,我觉得在这件事上聪明的人可能做得更加好一点吧。聪明的人我觉得不会杞人忧天,知道什么真的会发生,什么不会发生,而愚笨的人则会整天担心这个担心那个,天天这样那还谈什么快乐,肯定是过得不会开心了。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理状态吧,聪明的人可能心理承受能力会好一点吧,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遇到不好的事情是想着怎么去解决,而不是在那里伤心、难过,想为什么会发生,打抱不平,这样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问题不去改正就不会消失,聪明的人在那段时间相处了对策,解决了事情,自然就开心了,而愚笨的人则在那里担心,没有给考虑过解决方法,自然事情就解决不了,所以问题还在,就不会开心了。有人说人活着就是来受罪的,学习工作都很累,都是我们感到疲倦难过,没有乐趣,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乐趣,而聪明的人我觉得就善于发现快乐,所以会比较的快乐,而不是整天在那里抱怨。聪明的人认知更加好吧,知道该怎么做,比较想的开吧,如果对事事都斤斤计较,那么肯定就过得不开心了,所以我觉得开心还是要自己来找的,而聪明的人比较擅长这一点吧,所以说聪明的人要比愚笨的人过得更加开心一点了吧。


为什么有些人很聪明?他们遇到问题时的思维方式与我们差别在哪呢?

先来看一组有意思的镜头:

在电影《华尔街之狼》中,小李子提出一个要求:

吃瓜群众是这样回答的:

而一位擅长推销的聪明人,是这样做的:

他并没有执着于笔如何如何,而是直接从客户入手,勾起客户的购买欲。

普通人与聪明人的差异在哪里呢?

在于一方知道供需关系,一方不懂, 这是信息差别 ;

在于一方推销笔便想着卖笔——把笔卖出去,一方面想着——想要卖笔——得有人需要——勾起客户买笔的欲望, 这是逻辑的差别。

在于一方从笔入手,一方从人入手, 这是角度的差别;

在于一方说得断断续续,一方自信有力, 这是情绪的差别。

而这些差别又是如何无限扩大的呢?在于聪明人会花更多时间训练自己,这是 刻意训练的差别。

这些差别所在,便是五维基底模型。

如果把人脑比喻成一台机器的话,信息效率、逻辑思维、辨证角度、情绪管理、训练提升

——五个维度对应着不同的功能。

接下来,我们从信息开始,谈论每一项维度的功能,以及相对应的提升方法。

一、聪明的人,会把信息放在第一位

聪明人与普通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对信息的重视程度。

掌握了常人不知道的重要信息,便是拿准了暗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短路径。

这就好比喂一个乞丐馒头,聪明人给了他两个,他只觉得香甜可口,再给一杯牛奶,又能刚好解他的渴。

而大部分人,却不知道他已经吃了多少个馒头,仍往他嘴里拼命塞馒头,让他撑得恶心腹胀,叫苦连连。这时,成功学家还会告诉他,乞丐不开心,是你喂的馒头还不够多。

对于想喝可乐的人来说,一瓶两块五的可乐,第一瓶值五块、第二瓶值两块五、第三瓶值一块五,多了的,比白开水还不如。 经常做重复的事,吃同样的东西,会让人逐渐变得乏味,经济学上叫边际效用递减。

有人了解,有人不懂,有人会思考如何搭配才能使收益最大化,而有人却只会一直喂馒头。

目标是远方的那座山峰,你一定下目标,便迈开脚步开始跑,跑得大汗淋漓,呼吸急促。

而聪明的人,会先查资料,问四方,去往那座山峰有几种方法,通不通汽车?汽车最近的停点是哪里,又有无缆车?

出发决定结局。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最本质的物,便是信息。

对我们来说,走近聪明人圈子的第一步,便是提升对信息的敏锐程度。

提升小技巧:

1、培养信息检索能力。

清楚去哪里找信息很重要,知乎回答的质量比百度问答高很多,有些公众号大V的免费内容,比很多人的付费课程质量还好。

2、培养信息管理能力。

个人文件夹、网站收藏、知乎收藏夹,平时管理好,等到需要的时候,找信息会无比方便。

3、如何快速学会一个技能?找到这个领域的老司机带你。

Jim Rohn 曾提出“密友五次元理论”:你的财富和智慧,是你最亲密的5个朋友的平均值。

因为他们关注的,与你关注的,有很大程度的重叠。

而你们的关注点,又决定了你们的信息层。

扩展信息渠道的方法1:和聪明人交朋友,和公司的大牛聊天,关注行业领头人的目标,学习这些大佬的思维方式,与他们一起关注那些前沿的东西。

扩展信息渠道的方法2:刷TED演讲、上公开课软件、读优质书籍。

接着我们来看更重要的内容:

二、聪明的人,拥有强而有力的逻辑链

数学物理公式的推导,福尔摩斯的推理,日常交往的察言观色,工作中的方案处理,生活中的大小事,都离不开逻辑链。

可以说:信息影响你的上限,逻辑链决定你的下限。

聪明的人,学得更快,记得更劳,因为他们能看到更本质的东西。

一道数学公式,他们只需要想起初始条件,便能把结果推导出来。

我们会说,名不正,则言不顺。

而聪明的人会告诉你,名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

我们一脑子浆糊,而他脑中的演绎一闪而过:

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这就是逻辑链。这就是差别。

提高逻辑链的方法——演绎思维

演绎推理的特点为:前提与结果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也就是说,只要前提对了,那么结果一定会对。所以,这是能带领你找到真理的方法。

生活中,大部分的神逻辑都可以用演绎推理中的三段论来破解。

三段论的基本形式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通常,大前提会隐去,而神逻辑的神便神在大前提上。

神逻辑比如有:

挑什么毛病,你行你上啊!

你自己怎么怎么样,有什么资格说别人。

你行你上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你做不到,就不要评论。

用三段论来阐述便是:

大前提:人不能评论非自己专业(做不到)的事情。

小前提: 这件事情你做不到。

结论:你不能批评。

很明显,这个藏起来的大前提恶意满满。

又比如:一个妈妈教育小孩说:“非洲还有那么多穷人吃不上饭,你能吃饱就不错了,还吵着要喝橙汁。”

看起来很有道理很有爱心,我们推演一下:

大前提:只要全球仍然存在温饱、战争、疾病等问题,就不能提出其他诉求。

小前提:非洲穷人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

结论:你不能提出其他述求。

再怎么气势汹汹,把逻辑链一查,问题所在就显而易见。

演绎推理的训练方法:

1.琢磨网上键盘侠之间的战争,用三段论分析他们的逻辑。

2.看辩论赛,看论述型的书籍,简单写下论点的逻辑链,即论证的全过程。

3.写文章,输出是最好的锻炼方式,写文之后要多读几遍,检视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这就是黛西喜欢写文章的原因之一。

4.能读到这里的人都是愿意深度思考的优秀者,我想请你帮个忙,如果内容对你有启发,你可以花1秒钟点个赞后再继续阅读。

下面我们来讲角度:

三、聪明的人,懂得用不同方式看问题

聪明人与我们的差异,是体现在看问题上的方方面面的。

比如说,衡量一件事情是否要去做,不是看这件事情做了是否有益,而是考虑做了之后是否收益最大。

有人喜欢花很多时间逛淘宝,就为了便宜几块钱。这是非常低效的,因为时间成本太高。如果你花同样的时间去工作赚钱,收益将是几十倍。

同理,多花半小时去挤地铁,很多时候要比打的“贵”,那些要发到微信群求点赞帮砍的免费红包,消耗了人情,让朋友反感,其实才最贵!

而聪明人,在分配一个小时的时间,脑里是这样计算的:

刷手机=浪费1小时=消耗50元。

锻炼=提升身体素质1小时=赚80元。

学习=提升智力1小时=赚100元。

所以,做事的优先级为:学习>锻炼>刷手机

前段时间章子怡到戛纳参加国际电影节,发了个视频,很喜欢吃泡面的她,吃了4口后,便担心自己受不了诱惑,赶紧把泡面递给助理,让她马上拿走。

普通人会被享受的黑洞吞噬,而聪明人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在用理性对抗欲望,从而获取到更高的收益。

在感情上,最蠢的人,莫过于依恋过去,想靠着自己的不断让步来留住对方。

付出太多,割舍不去,便只能不断地投入。

在经济学上有个词,叫 沉没成本 。指那些以往投出去的费用,这些费用浪费的也就浪费了,其实与当前的决策无关。

一个输了50万的赌徒,他会想着:“我输了50万了,不行,我要赢回来。”

这是赌徒心理,但沉没成本告诉我们,那50万输了就是输了,与接下来是否要继续赌下去毫无关系。

有些人吃饭,不小心点多了。便会想着不要浪费钱,撑了也要吃完。

可是,不管你吃没有吃完,花了的钱就是花了。事实上,懂得享受生活的人绝不会逼迫自己吃撑, 因为这会让她把刚刚品尝的美味,通通变得恶心。

看待问题的角度有很多,有意思的思维不能穷尽。我们能做的,便是多留意别人看问题的角度,在生活中积累。

训练小技巧:

在看书、TED演讲、读书笔记、碎片化阅读时,留意作者看待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并且尝试为这种角度举上几个例子。

四.聪明的人,能驯化自己的情绪

“情绪是一只蹦蹦跳跳的小泼猴,而理智则是一个老船长。当你情绪失控时,猴子便会掌舵,东转转西转转,把你的轨迹弄得一塌糊涂。”

这是我见过对情绪失控最可爱形象和贴切的例子。

聪明人会驯化猴子,并且很清楚它在干什么。

聪明人能够掌控自己的情绪,知道自己这个时候在干什么。他们也会发脾气,不过那是带有有目的性的。发脾气,是他们达成目的的一种可控手段而已。

驯化情绪,其实不难,重点在于清楚自己在干什么。

训练方法:

1、上帝模式——跳出情绪圈

当你察觉到自己情绪不对的时候,或悲伤,或愤怒,或者有一点怪,你就要跳出来。

仿佛开了上帝模式一样,有一个冷漠的你在旁边看着自己,然后她问你:“你怎么了,谁搞砸了你的好心情?”

你便想着原因,是不是仅仅是身体不舒服,还是上司的指责,又或者是男朋友的过错。

然后一步步分析原因,找到最深层次的原因。

当你开始思考的时候,老船长便会接了猴子的班。

你还可以去买点东西补偿一下自己,哄一哄自己开心,叫朋友来吃顿饭或者睡一觉。

2.反省模式——找准病根

有时候,情绪来得太快,你还没来得及跳出去,就已经爆发了出来。

这时候,你就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会那么愤怒,亦或者悲伤。”

“为什么我会说出那么过分的话。”

“我的这种行为是从哪里学来的。“

”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说,对方的行为是否可以被理解原谅,我的行为又是否可以被理解原谅。“

俨然像一个问题儿童,但没有关系,多想想,这对你有好处。

因为你最后会发现,大部分的情绪爆发,是源于自己的自私、逃避、妒忌、自以为是。

又或者是某项价值观与别人冲突,有根本上的差别。

如果是前者,便多留意自己的情绪,是否总是源于这一点,如果是后者,便想一想你的价值观来自哪里,对方的价值观又是否值得推敲。

每一次反省,都是在为你的人格补上一个缺口。

来到我们最重点的内容啦:

五.聪明的人,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变聪明

除了极少数天才,大多数聪明人的聪明,并非出生时便含在嘴里的,更多的是在后来的日子里,才与身边人逐渐拉开差距。

也就是说,他们擅长让自己变得更聪明。

他们要让自己思维更灵敏,便多思考。

他们想让自己见识更广,便多观察。

他们想让自己思想更深,便多看书。

智者多虑,不是因为智者才多虑,是因为多虑才成就的智者。

而很多人,年纪轻轻,便停止了思考。

他们去餐馆吃饭,吃得舒心,却不思考为什么会感觉那么舒服。是食材美味?还是装修得温馨,又或者是服务员的热情。是装修得好的话,又是哪里装修得不错,色调?光线?还是桌椅的高矮程度?

为什么有些人什么都懂,因为他们观察过,思考过,总结过。

这是提升智力的好方法——主动思考观察生活,分析问题提升思维能力。

这不需要花费你大量的时间,仅仅只需碎片化的时间便可。吃完饭的散步,观察公园里的热闹景象;搭乘地铁,思考建筑工人为何要蹲在小角落里;去亲戚家,研究小孩子为何会那么嚣张跋扈。

多思考,你会发现自己的思维越来越快;因为你调动思维系统的能力,正变得越来越娴熟。

也就是说,你正变得越来越聪明。

最后,再送你四句话,一定要看完:

1、“看100篇、1000篇回答,不如看精通一篇回答,然后深度思考并且结合自己的感悟,去把事情做好。”

2、“赠人一赞,手留余香。我获得了你的鼓励,会写出更好的东西来回馈给你。”

3、遇到好答主,一定要关注,不然下次想看就找不到她了。可以去@黛西巫巫 主页看看,10个万赞回答都值得细读。

4、“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提问有哪些好处?

四年级上学期关于提问的名句

一、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

意思:会提问的人,像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

二、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仲虺之诰》

意思:遇事多问的人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人会使自己知识贫乏。

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意思: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四、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

意思:遇到疑问,就要反复地请教别人,要问得透彻,问得深入。

五、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论衡·实知篇》

意思:不学就没有成就,不请教别人就不会知道。

六、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刘开

意思: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

七、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再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 陶行知

意思:发明有成千上万,起点就是一问。动物的智慧不如人类,因为它们不会问。智者问得巧妙,愚笨的人问的问题较笨。人力可胜过天功,只要你每件事都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95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