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老太太中午去儿子房间找报纸,正碰上儿子回来。
儿子刚谈砸了一桩业务,心情不太好,见母亲在自己床上摸索,便生硬的说:妈,你没事在自己房间好好呆著,别到处乱跑。
母亲解释说:我只是找个报纸,顺便在你们床上坐一会。
儿子脸色很臭出门前扔下一句:吃饱没事干!
晚上12点,老母亲从七楼跳下自杀了。
于丹在一次讲座中说,儿女有钱了很容易做到给父母买车、买房,但是最难做到的就是不给父母脸色看。
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们说过,孝敬父母什么最难,是“色难”,就是不给父母脸色看最难。
如果你流露出你的蔑视和不耐烦,这种孝心就是不到位的,因为这会让父母很不安心。
有人认为,买房子、请保姆、吃大餐、去旅游就是孝顺父母。
其实,物质上给父母的享用,这是低层面的“孝”;而高层面的“孝”,应该表现为对父母精神上的敬重和感情上的安慰。
“色难”难在何处 难在很难有一颗恭敬的心,难在没有一个谦和的态度。
于是,“色悦”成了衡量一个人孝心的道德标准。
就是说,经常对父母微笑,经常敬重地对待他们,关心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每天认认真真看著母亲的眼睛,跟母亲交谈几分钟--不嫌弃,不抱怨,想对母亲发脾气时克制一下,始终和颜悦色对待父母,她们就会生活得开开心心的。
随时都给父母好脸色,这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好脸色不用花钱去买,不用向谁去借,也不用交学费去学,更不需要什么力气。
可现实中不管什么情况下都能做到给父母一个好脸色,又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实,每天给父母一个“好脸色”,关键是心怀感恩之情,多想想长辈们的付出和哺育之恩。
真心爱父母,应该和颜悦色,从内心深处发出微笑,让他们感到快乐、幸福。
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散文诗精选朱自清散文基督教诗歌诗歌朗诵爱国诗歌~~
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散文诗精选朱自清散文基督教诗歌诗歌朗诵爱国诗歌
说到孝,大多数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可能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这样的: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看过孟子的原话后发现,我们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其实是犯了断章取义的错误的。孟子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并不是作为观点出现的,而是为后面的话作铺垫。此外,有点古汉语常识的人都知道,“三”,在古汉语中可以是实指,也可以是虚指。孟子并没有说另外两个不孝是什么,所以,这里的“三”是可以理解为虚指的。东汉经学家赵歧在《十三经注疏》中将“不孝有三”阐述为:“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后世以此为依据,将“不孝有三”理解为:不孝的事情有三件。这其实是不准确的。孟子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不孝的事情有许多,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不孝。舜没有禀告父母就结婚了,他是怕没有后代,所以君子认为他和禀告了父母是一样的。孟子的本意并不是说不生孩子是最大的不孝,而是说没有对父母尽到自己的责任才是最大的不孝。
孝是儒家最基本的思想。《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孝的论述:
《论语· 为政第二》(八)有这样的记录: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段话用现代汉语来讲,大意是这样的:
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和颜悦色难,父母有事,子女去做,有什么好吃好喝的,先让父母享用,这样做就可以认为是孝了吗?”
当你心烦的时候,当你不顺心的时候,你还能对父母和颜悦色吗?当你的父母老了,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你能毫无怨言地服侍、照料他们吗?扪心自问,我们做到了吗?
孔子认为如果还能做到和颜悦色,那才是真正的孝。真正的孝是发出内心的,表现在脸上则是和颜悦色的。
孔子认为这是很难做到的,他是如此地洞察人性。
1. 孟懿子问孝全文翻译 翻译:
孟懿子向孔子请教行孝之道。孔子说:“不要违背于礼。”
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于礼’。”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啊?”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应当以礼奉事;去世后,要以礼安葬,以礼祭祀。”
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鲁国大夫仲孙何忌,小孔子二十岁。无违:不违于礼。葬:葬,此字从死,在艹中。
出自:《论语·为政》
扩展资料
《论语·为政》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人物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2. 论语,《孟懿子问孝》 原文:
孟懿子问孝①,子曰:“无违②。”樊迟御③,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选自《论语·为政》)
【注释】
①孟懿子:鲁国孟孙氏第九代宗主,名何忌,谥号懿。②违:违逆。③樊迟: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中的重要人物。御:驾驭马车。
【译文】
孟懿子问:“怎样是孝道?”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逆。”一日,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孝道,我回答他说不要违逆。”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知识链接】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以“仁” “礼” “中庸”为核心的政治主张和伦理思想。《论语》的“论”,即排比资料、辑纂成编的意思;“语”则为语录之意。《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其文言简意赅、含蓄隽永,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关于《孟懿子问孝》一篇,有学者认为,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贤而好礼,所以孔子只要他能做到不违其父的行为就可以算是孝了。但是一般人的父亲言行未必一定合礼,此时子女就不应以不违背父亲为孝,而应该以不违背礼为孝了。
3. 孟懿子问笑原文及翻译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由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翻译: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孟武伯问孝道。孔子说:「让父母亲只担心你的疾病。」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人讲的孝顺,只是能养父母就算尽孝道了。但是狗和马,一样有人养,如果对父母没有恭敬的心,养父母跟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分别?」子夏问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难在永远保持和颜悦色。有事时,由年轻的负责服务操劳,有了酒食,先为长者陈设,请长者先吃,这样就算是孝了吗?」孔子说:「能从温习旧知当中,领悟出新的道理来,就可以为人师表了。」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像一件器具,只限于一种用途。」子贡问老师:如何才算是君子。孔子说:「先把事情做好,然后照他所做的来说。」孔子说:「君子待人忠信,但不徇私,小人徇私相结合,但不讲忠信。」孔子说:「勤求学问而不用心思考,还是不能明白究竟,仅是空想而不肯勤学,变成疑不能解,危不能安,是靠不住的。」孔子说:「仲由啊!我教你『知』的道理吧!你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孔子说:「多听别人说,把你觉得有疑问的搁置在一旁,其余的部分也要谨慎地说,这样过错自然就减少了;多看别人做,把你认为有疑问、不安的地方,搁置在一旁,其余的部分也要谨慎地去实行,能这样做,就少有后悔的事情了。」孔子说:「不是他的祖先却去祭拜,这是谄媚。遇见道义上应当做的事,却不肯做,是懦弱没有勇气。」
4. 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1、(1)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来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又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们。
(2)今日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供养照顾父母。
2、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人,他的回答都不一样。
1、(1)这是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是“以礼葬之”
(2)是谓:是指
2、文中四个人问同一个问题“孝”,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样,这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不违背。”
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我回答他说“不违背。””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父母活着的时候,要依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要依照礼节祭祀他们。”
孔子说,如果你能真正体会到孩子生病时父母那种忧愁、担心、慌乱的心境,你便会懂得什么是孝,怎样才算尽了孝道。
5. 如何解析《论语》中孟懿子问孝 《论语》全文 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为政第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 *** 。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回也不愚。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哀公问曰:“何为 *** 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 *** 服;举枉错诸直, *** 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八佾第三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若林放乎!”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子曰:“谛,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谛之说。子曰:“不知也。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也。
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
6.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写出原文解释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原文】 论语为政第二
2·5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2)无违:不要违背。
(3)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4)御:驾驭马车。
(5)孟孙:指孟懿子。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评析】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原文:解学士缙侍文皇,尝谓曰:“有一书句甚难其对。曰:色难。”解即应曰:“容易”。文皇不省曰:”即云易矣,何久不对?“解答曰:“臣适已对矣!”上始悟,不觉大笑!
解缙,字大绅,吉水人,洪武戊辰进士,试中书庶吉士。永乐初,擢侍读学士,直文渊阁,预机务,晋翰林学士,出为广西参政。幼博学,动辄万言,名动天下。
译文:
大学士解缙陪伴侍候文皇,文皇曾经说:“书中有一句子特别难对答。就是‘色难’。”解缙随即就应答:“容易”。文皇没领会这个词的含义:“既然你说很容易答对,那么为何这么长时间不答呢?”解缙回复:“臣刚已经对答过了呀!”皇帝这才醒悟过来,不觉大笑!
我是挹洗俏月,这是今天的阅读分享,祝你工作愉快......
【本文释义】
解缙(xiè jìn ):洪武二年十一月初七日(1369年12月6日) 出生在吉水鉴湖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洪武二十一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字大绅,缙绅,号春雨,喜易,谥文毅,汉族,解纶之弟。历经明太祖、建文帝、永乐三朝。是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解缙自幼颖悟绝人,他写的文章雅劲奇古,诗豪宕丰赡,书法小楷精绝,行、草皆佳,尤其擅长狂草,与徐渭、杨慎一起被称为明朝三大才子,著有《解学士集》、《天潢玉牒》等;总裁《太祖实录》《古今列女传》;主持编纂《永乐大典》;墨迹有《自书诗卷》《书唐人诗》《宋赵恒殿试佚事》等。
侍:1. 陪伴侍候 服~。~立。2. 姓。
尝:经历。曾经。 谓:说。
对: 回答 ~答如流。
容:是容颜的意思,色,也是人的脸色,两厢对上,加上难对易.联想之下,一语双关,(色难见《论语》,有自己的意思,容易也是一个词,就觉得很妙了。)
不省:1. 不察看。2. 引申为不检查。3. 不领悟;不明白。4. 不理会。5. 谓未见过。6. 不节约。
即(拼音:jí)是汉语常用字 ,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 。即的古字形像人靠近食器准备就餐,本义是就食。引申为就(动词)、接近、靠近。由此又引申为至、到达、迎合、符合、寻求。由接近或到达义引申为就(时间副词)、即刻,由此虚化为表示承接的连词,与"则" "乃"用法接近,而且还可以表示假设、让步或转折。
云:〈名〉1. 象形。《说文》:古文字形。象云回转形。“云”为会意字,从雨,从云。本义:云彩。这个意义后作“云”)2. 同本义3. 大气中的水蒸气,凝聚而成小水滴或水粒,或与雨共存时肉眼可见的集合体,叫做云云,山川气也。——《说文》又如:云瞑(古乐器名);云根(山石。古人认为云是从山石中产生的,故称);云ń(传说中的云车);云狐(用脑门和股两处的狐皮拼成云形花纹的皮衣料);云轮(云车的轮子);云板(佛教道场上用的一种敲击乐器);云彻(像扫除残云那样干净彻底);云护(画在人物周围环护的云彩);云鸿(云中鸿雁,即鸿雁传书。后用指书信);云霾(行云和阴霾);云端里看厮杀(袖手旁观;瞧热闹);云山(云雾缭绕的山);云消雨散(指一切事物都如云雨一样消散不见);云淡风轻;云开见日(比喻清除蒙蔽,重见光明);云情雨意(指男女欢会之情意);云翻雨覆(比喻反复不定)4. 比喻轻柔舒卷如云之物.5. 悬浮在周围空气或一种气体中的物质的细微质点,通常是看得见的集合物。6. 造成损害、毁损、受到怀疑或有争议的某事物。7. 借指高空.8. 指环绕某种物体的一种假定介质 。如:电子云9. 云南省的简称10. 姓。
适:1. 相合 ~用。~意。2. 舒服 安~。3. 恰巧 ~逢其会。4. 去 无所~从。5. 旧指女子出嫁 ~人。适[kuò]1. 迅疾。2. 用于人名。3. 姓氏。
从子女角度看。这里说明为人子女者在孝敬父母上的行为、言语准则,我觉得行为是孝的基础,言语是孝的难点。
如果父母让子女做事情,子女支支吾吾慢慢吞吞的,或者干脆偷懒,这样还能做到孝吗?叫人都不愿意去,跑腿做事都不愿意做,那么以后花费钱财、伺候危病还怎么能够做到?
至于敬听、顺承,必须做到言语恭敬、和颜悦色,这其实是很难的。不要小看这一点,你自己坚持一下就会知道。特别是和父母久居一起时。有一篇很有名的鸡汤文,说的是孝就是好好和父母说话,就是指得这个意思。
《论语》为政篇里,子夏向孔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孔子认为: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他还反问,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算是孝吗?
孔子还进一步阐发:“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意思是说,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二十四孝里有一个戏彩娱亲的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楚国的老莱子常常穿五彩衣摇拨浪鼓逗父母开心的事。我初次看到这个故事认为这有何难,竟能列入二十四孝?后来才明白,这真的很难,比花钱做事难得多。
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朋友们可以和伺候过卧床长辈的人探讨一下关于“色难”的问题。
所以,仅仅行动上孝只是孝的基础,难能可贵而又需要持之以恒的是在言语、态度上对父母的和气和尊敬。
在现代社会,为什么很多有条件和子女在一起生活的老人选择自己居住呢?一个很现实甚至很残酷的原因是因为老人们忍受不了子女的懒惰和冷漠。
为人子女,确实需要认真考虑、改进自己的行为和言语方式。
从社会实践的角度看,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和社会上上下级的工作关系有很多相同之处。幼学没有自立的子女和父母就好像上下级的工作关系,壮年自立的子女和父母就好像正工作的人和离职退休的领导的关系。
每个人可以自问一下,上级领导召唤,命令你会慢慢吞吞或支应偷懒吗?领导的教导、责备你会不听不敬、自行其是吗?难道你不怕被炒鱿鱼吗?对待退休离职的领导,你还会和颜悦色吗?
很多人在单位、公司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但是对父母却换了另外一副面孔。要知道,古语就有忠臣出自于孝子的说法,很多人会观察人对自己父母的态度,对父母不敬的人对朋友、同事、合伙人一般也没有义。
从父母的角度看,在现代社会,由于物质生活的丰富,对子女特别是独生子女的教育上,普遍更加娇惯一些,有一些家庭教育有缺失之处。如果父母没有从小教育孩子勿缓勿懒、敬听顺承,就不能只责怪孩子长大后不孝。
从孩子成长的角度看,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和社会价值观和古代毕竟不同,父母不能一味责怪子女不敬听不顺承,特别对在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不能以古理所谓的父为子纲的旧思想限制子女,需要尊重子女的思想,和子女多沟通,了解子女的想法,通过说理让子女信服。
曾经有一个朋友给我说过一件事,到幼儿园接孩子时碰见熟人也接孩子,熟人的孩子展示了得到的小红花奖励,还说:“看我得到老师表扬了,你的儿子就没有小红花。”我朋友就随口夸奖了一下拿小红花的孩子。但是这个不经意的举动却伤了自己孩子的心,回到家,我朋友的孩子哭了1个多小时,就是因为家长夸奖了一个贬低自己的别的孩子。
所以家长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子女不能对父母犬马养,需要敬。同理,父母对孩子也不能像养小猫小狗,也得尊重孩子。孩子的呼唤,也应及时应答,孩子的意见,也要认真听取。如果不能做到要认真解释,总之要用行动作子女的榜样。
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千字文》里有一句描述孝敬父母的“夙兴温清”,指的就是冬温夏清、晨省昏定,可见这些规矩由来已久。而更早的《礼记》里曲礼篇里说得更明白: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
晨省昏定的含义就是做子女的要先于父母而起,迟于父母而睡,早晚两次要给父母问安。
为什么要晨省昏定、早晚问安?这是两千多年积累的经验。从医学常识来看,早晚两个时段是人体基础代谢和激素分泌水平变化的峰值时期,老年人最容易发病、犯病,所以子女要于早晚两次问父母安,看看健康状况。
还有一些特殊的时点,做子女的要注意,特别是父母有心脑血管病症状的,一个是打麻将时,一个是洗浴时和上厕所时,都是易发病的时段,另外冬季也是易发病时期,要注意保暖和预防。
外出、返回及时告知父母是起码的礼仪,如同你在外工作,上班报到外出请假一样,是规矩。如果外出不能及时回家要设法通知家里,免得父母、家人担心。
现代社会,通讯高度发达,手机可以随时联络,微信、QQ可以保持24小时在线。做父母的要注意,对子女特别是成年子女,要给予空间,联系不必过于频繁,更不能时刻遥控孩子,不利于孩子成长,这也是对子女的尊重。
做子女的,也要考虑父母的感受,要及时、经常和父母联系。特别是外出求学、工作的,要经常想一想,自己有多久没有主动首先给妈妈发过QQ和微信了?有没有一次不是为了要钱而给爸爸打电话?
养成正常、规律的生活习惯,有益于身心健康。即便工作、学习再忙,也要注意一定之规,特别是要休息好。现代社会生活、工作的节奏快、压力大,不规律、不正常的坏习惯对身体损害极大,青年人过劳猝死,不是奇谈。
敬请关注下文。
上一篇 ? ? ? ←----为什么行有余力才能学文?? ? ? ?
目录 ? ? ? ??
下一篇 ? ? ? ←----孝有三层境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94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杨绛:人的可贵在于人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