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人口是第一生产力,古人为了催生,都出过哪些“招数”?

祝由师 2023-07-26 11:23:03

人口乃是立国之本。以农业立国的中国古代社会中,从唐虞夏商周到唐宋元明清时期,古代统治者们一直致力于开疆拓土,建功立业。国土疆域得到开发与拓展,但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却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所以中国经历过一段很长时间的地广人稀的社会状态。为保证国家的稳定与富强,古代统治者们重视提高生育率的政策,都提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催生,到底为什么

1、国力发展的要求,战争取胜的因素

为了解决此问题,古代统治者们长期非常看重人口增长数,把人口增长数目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上至中央朝廷,下到地方管理机构,这都是作为官吏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

再加上古时既然要开疆拓土,抵御外部侵略,就经常会发生战乱。战争对于从古至今的人民来说,都是一场浩劫。一旦发展战争,首先受苦的就是老百姓。死亡的巨大阴影长时间地笼罩着下层的穷苦人家。

冷兵器时代,战争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大军的数量。以少胜多的战役之所以特殊,就是因为大部分战争,只要人口数量压倒,就基本把握了取胜的人多势众的优势。“以我百万雄师”“三十万大军抵达黄河口”“二十万大军压境”……这些经常在古装剧或小说中听到的台词,其实就是暗含了战争胜利的必备条件。

2、国内外的客观因素,大势所趋

加上古代由于粮食产量、瘟疫以及医疗卫生条件等客观因素,都影响着古代人口数量,人均寿命短暂,极易造成出生率远远低于死亡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经济发展程度、国防军事力量都在很大程度体现于其的人口数量。

赶紧结婚,多生孩子1、年龄规定

古代统治者们为了让老百姓多生孩子,想方设法地安排措施、规定。《周礼·地官媒氏》中:“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早在西周时期,政府就规定了男女嫁娶的最迟年龄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此外,《周礼·地官·大司徒》中“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六曰安富。”言外之意就是,不光要积极生孩子,还要精心养育下一代,慈爱地对待他们。

至春秋时期,越国君王勾践就曾有相关政令。《国语·勾践灭吴》中:“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这对于老百姓来说,只有早早成婚生孩子,才是头等大事。

时间来到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意为家中男子成年后必须分家,而成家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是否成婚生孩子。这项制度不仅有益于秦国的开化,而且还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役徭役来源,为秦国日后一统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汉朝时,据《汉书·惠帝记》中:“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如果女子到十五岁时还不嫁人,国家就会强制收取家庭五倍的赋税。不光如此,甚至还会罚钱、征粮,小农经济下的个体小生产户,普通人家基本都不富裕。这就相当于当时一户普通家庭一年的粮食,这在当时来说,不婚的代价也太大了吧。

2、提供生育和抚育补助

除了直白的政策规定,必须在哪个具体的年龄段之前成婚。古代统治者们也会“暗戳戳”地想方设法提高人口生育率,如按人口分配地产、奖励多生多育的家庭等等。

越王勾践在卧薪尝胆重新取得政权后,把“鼓励生育”列为国策之首。他规定,“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从发现女子怀孕奔走相告,政府甚至会派医官专门看管。这可能就是现代的接生照顾一条龙服务吧,国家为了百姓能够多生优生,全权安排产妇的所有事宜,不论生男生女都有奖励,当真是操碎了心。

此后,从汉朝的“胎养令”到曹魏的“劝育民省刑”,都是减轻赋税,给孕妇以优待,倡导百姓生养孩子的政令。至宋朝的《胎养助产令》中:“禁贫民不举子,有不能育者,给钱养之。”这真是最实在最实际的人口政策了,由国家直接出钱,全百姓生育的后顾之忧。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口的积累,到宋朝时期,宋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个人口过亿的王朝,此后在此基础上,明清的人口基本上只增不减。

3、文化观念

政策的影响,加上深深根植于小农经济形态下农民“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心理,数千年来的中国人多子多福的观念深入人心。就算各种宗教的影响,提倡禁欲,规定出家者或入道者不能成婚生孩子,这样做可是不利于人口增长。

秉承着“民多则国盛,民寡则国衰”的治国理念,统治者针对这一现象,曾下令“民家女子年未及四十者,不许为尼姑女冠。”各代鼓励生育,在百姓中传播“多生孩子报效国家”的理念。

总结

从古至今,在世界局面上我国一直都是首屈一指的人口大国。人口增加需要更多的粮食,从而需要多方面多层次地提高粮食的产量,双向推进人口与粮产的同时增长。

粮食的增长又会促进人口的增加。大规模引进高产量的农作物和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后,我国的粮食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老百姓自愿解决提高国家国力的重大问题——人口问题。古代统治者们为了让百姓多生多育,分别从法律和思想上多方面地潜移默化百姓们,使人口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求分享 求点赞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谁提出的

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

1、邓小平关于经济的理论,概括起来讲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邓小平主张恢复市场的功能。邓小平认为,计划经济不利于调动人民劳动的积极性,同时统购统销的方法不是按照需求,而往往是按照平均主义的方式进行分配。

3、计划经济体制下,非常重要的上游资源产品的价格总是被压低,以便使下游产业获取利润,而在市场定价下面,这种情况将会得到改观。

4、邓小平认为市场经济或者计划经济并不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主要标志。邓小平说,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大萧条时期不少资本主义国家都加强了经济的计划性。邓小平认为在本质上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是是否存在剥削。

5、因而邓小平坚持公有制占主导,凡是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以及集体企业都属于公有制成分。同时邓小平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些人成了私营业主,邓小平认为他们属于剥削阶级。此外邓小平允许外资投资中国,邓小平在经济理论方面的另外一大贡献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论述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如何影响人口增长的?

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现在信息技术时代,每一次在生产力技术获得重大突破时都会伴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随着工具的进步,人类的生存技能在提高,生存区域在扩展,获得了更多的生存资源,使得可供养的人口也大大增加,这些都使得人口会不断的增长。那么人口的增长对生产力的发展有没有影响呢?也会有影响的。例如农业时代,增加劳动人手是提高生产力的有效手段,所以人口多了,劳动力多了,也会推动生产的发展。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人口增长和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呢?它们之间会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发展需要人,但人太多也会对生产力发展不利。可以说人口增长和生产力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发展需要一定的人手,但人口增长太快又会给生产力发展带来太大的压力。所以人口增长的速度应该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影响人口增长最主要的原因。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scgf/1091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