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子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有人说,轿子是一种不用车轮的车,这话不是毫无道理的。
《隋书·礼仪制》载:“今辇制像轺车而不施轮,用人荷之。”没有轮的“车”,用人抬着走,这便是轿子了。据史书记载,轿子的雏形远在夏朝时期就已经存在。《尚书·益稷》中,记述大禹治水时自称:“予乘四载,随山刊木。”“四载”当中,就包括原始的轿子。
在众多的清朝影视剧中,官员们出行都是乘轿而来,乘轿而去,好不威风。但是,看着庄重无比的八抬大轿,观众们无不心驰神往,真想穿越到清朝做一回官。
可实际上,清政府对官员们的出行有着严格的规定,并不是所有官员都能享受八抬大轿的待遇。而且,游牧民族出身的清朝统治者为了缅怀祖先,还特意规定贝勒、贝子等皇族人士不许乘轿出行,只准骑马。如果,这些皇室子弟胆敢用八抬大轿来抖威风的话,那么,朝廷定会严惩不贷。
可见,清王朝对于乘轿一事非常看重。
之后,清廷更是把擅自提升标准的行为,上升到了“违制”的高度。
光绪年间,宜昌、郧阳两镇的总兵顶风作案,公然违规用轿,最终被革去了官职。试想,为了充场面充到丢了官,真的是令人哭笑不得。其实,清朝做出这个规定的本意是好的,因为,在天下统一之后,很多皇族子弟都懒洋洋地躺在功劳薄上吃老本,使其连弓都拉不开了。
看着整日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老一辈的皇族只能恨铁不成钢地出此下策。但是,那些年事已高的皇族就要吃苦头了。他们走起路来是走一会缓一会,如果,为赶时间骑马的话,就很容易跌伤。所以,乾隆帝登基后对这一规定做了补充,即:允许上了年纪的大臣和身上有病的大臣乘轿上朝。
不过,这些人只能乘坐两个人抬的小轿,不是八抬大轿。
至于象征最高出行待遇的八抬大轿,只能由三品以上的京官使用。
开始,清王朝为了突出北京城的神圣,只许在京城中使用八抬大轿,其它地方一律不许使用。但后来,朝廷有感于京城官员离京办事的情况,特许三品以上的京官和奉皇命巡视地方的钦差大臣,也可以在外地使用八抬大轿。毕竟,京官和钦差是清王朝的一面旗帜,朝廷还是要给予一些特权的。
除此之外,清王朝对地方官员的出行也放松了一点要求。像总督和巡抚这样的地方长官,在出行的时候,也是可以使用八抬大轿。但是,口子只许开到这里,其他的官员不管和朝廷有什么千丝万缕的关系,都不能擅自使用八抬大轿。
因此,在影视剧中满大街的八抬大轿,只是制作者为了突出场面之大而使用的一种手法罢了。
由于,朝廷的规定过于苛刻,当时的大臣左宗棠在地方的时候可以使用八抬大轿,但进了京却不能这样。左宗棠一生中曾经两次进京任职,进京前,他担任过陕西总督和两江总督,都是名震一方的封疆大吏。按清廷规定,总督作为地方上的一把手,是可以使用八抬大轿的。
但是,进京之后的左宗棠成为了军机大臣,最高只能乘坐四抬大轿。因此,左宗棠虽然离皇帝近了,手中的权力大了,但出行的规模却小了。可是,凡事总有例外,乾隆帝的宠臣福康安,就仗着圣宠公然违规用轿,且谁也不敢拿他怎么样。
当时,福康安出行的时候场面极大,别的大臣用八抬大轿已经是顶天了,但他用的却是三十六人大轿,比京城最高官员的四倍还要多。当然,三十六人同时抬轿是不可能的。抬轿的轿夫太多的话,彼此之间是很难协调的,会影响到行进的速度。
于是,福康安为了在显排场的同时,不影响前进速度,特意让这三十六个人轮流抬轿。轮流抬轿这种事,真的是说着简单做着难,因为,总有轿夫被落下。后来,他索性给每名轿夫都配了马,好让他们一路跟随,及时换人。但是,如此胆大妄为的福康安从始至终都没有受到任何惩处。
说到底,还是他的后台太硬了。
虽然,乘轿出行看起来很威风,但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喜欢这样做。
因为,雍正帝登基之后为了整顿财政,特意规定:官员乘轿的费用必须自己承担。这样一来,官员们不仅要花钱买轿,还要花钱雇人。试想一下,想要用八抬大轿,就要雇八个人,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当时,很多三品以下的京官俸禄并不多,他们将乘轿一事看作是华而不实之举动,于是,纷纷改乘马车。在同治帝登基之后,国家的财政更是入不敷出,官员们的俸禄只能是一降再降。据说,清廷晚期的官员大多都不用轿子,只有少数一品大员才坚持用轿。
可能,他们只是想为朝廷保留一份尊严。
那么,要是一个知府或者县令想为自己置办一顶八抬大轿,偶尔享受一下可以吗
当然不可以,一旦被发现或被举报,轻则受罚,重则丢官掉脑袋。
毕竟,清廷对这方面的规定比较严格,一旦发现决不姑息。
然而,如果不能提升自己乘轿的水平,那么,是不是可以降低水准。毕竟,每个官员的俸禄不同,有的官员可以养得起轿夫,有的则养不起。比如:可以乘坐八抬大轿的官员,是否可以选择乘坐四人的轿子呢
这个是可以的。
看来生活在清朝的官员,也是很不容易的。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求分享 求点赞
轿子是古代人出行的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接触到的材料越来越多,所以轿子也就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停的在进化,变得越来越舒适方便又有了好看的外表。轿子的呈现,可谓年代长远。
最初的轿子,在两根木杠上面,固定一块长方形的木板。称之为“板舆”,又由于需有人扛在肩上,又称“肩舆”。轿子,由辇、舆开展而来,又称为“舆轿”“肩舆”。在先秦时期也称为“桥”“檋”,最初在山路坎坷之地运用,夏禹治水时就曾乘轿过山路。秦朝时期的轿子由长方形的底座、边框、立柱、栏杆、顶盖、轿杆、抬杆构成,轿子前面有小门,轿杆捆在底座边框上,和以后轿杆固定在轿身中部的形制不同。秦汉时期的轿子主要是达官贵人在翻山越岭之时运用。在山路中,马车、牛车等无法经过,就用人力抬轿而行。这一时期的轿子为竹制,因而也被称为“竹舆”。舆底固定在两根竹竿上,在两根竹竿的前后又有横杆固定。乘坐时,抬轿人经过绳索系在横杆与抬杆上,用肩扛起轿子,然后抬轿人一手扶抬杆一手扶轿杆,使轿子平稳前行。在宫中,还有一种无轮之舆,即为“辇”,用人力抬,与轿子形似。
到了宋朝,的轿子装置了高脚座椅,以前人们屈膝或盘腿而坐,如今,人们能够坐在椅子上,即能够垂足而坐。轿身开端增高,轿杆固定在了轿身的中部,四周有篾席遮挡,周围有翘起来的盔帽式顶盖,前面挂有帷幔,左右开有窗户,增加了平安感与温馨感。
从轿子的进化历史来看,轿子构造比拟简单,阅历了从轿杆捆在底座边框上到轿杆固定在轿身中部、从无轿厢到有轿厢、从盘膝而坐到垂足而坐的变化过程,从仅限于上层社会到提高到民间,其平安性、稳定性与温馨度逐步进步。但是,与车辆和船相比,轿子的载重量和速度是有限的,在大型的运输和传驿方面,轿子就没有用武之地了。而到了现代,很多地方在举行中式婚礼的时候轿子还是会被用来抬新娘的。
在古代,官轿是皇家、官员的主要交通工具,由于坐轿者身份不同,所乘的轿子也不同。由于皇帝们的地位特殊,因此他们坐的轿子分为许多种。如:礼舆,是供皇帝上朝时乘坐的;步舆,是供皇帝在紫禁城内巡行时乘坐的;轻步舆,是供皇帝去城外巡狩、视察民情乘坐的;便舆,是供皇帝在巡视时备用的一种轿,随时以轿代步用的。平时,皇帝在宫内出入,一般都乘便舆,冬天坐暖舆,夏天坐凉舆。
除皇帝的轿子外,不同品级的官员则坐不同的轿子。官轿出府,常有随从在前鸣锣开道,四周还有侍卫人员,前呼后拥,展示官威。百姓见之,必须肃静、回避。
官轿所用的轿夫也分等级,官越大,抬轿的人越多。一般七品官多为4人抬,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乘8人抬,皇帝出宫时是16人抬,自然是最高的规格。
除去官轿,还有一种轿就是民轿。通常来说,民轿的使用者大多是富户人家。在民轿中还有一种被称为“花轿”或“喜轿”的,专用于百姓婚事。拥有这种轿子的人多是一个民间组织。
“轿”的名称起于宋代,在此之前通称“肩舆”。古代的轿子,一般有有两人抬、四人抬、八人抬、十六人抬等等。
据记载,夏朝时就出现了轿,但至先秦时代还很少见。到汉晋时代,也只是部分地区的代步工具。直至东晋时,乘轿子的人才逐渐多起来。到隋代,轿子成为通用的出行工具,官方也开始规定轿的等级。
南宋时期,轿子的使用数量超过了车,各级官员偏重于坐轿,很少乘车,因为轿比车要平稳。官方还加强了对于轿子等级的划分,同时取消了对车的等级规定。
清朝,按明朝惯例使用轿子,并规定:三品以上京官使用四人轿,出京可以坐八人抬的轿,外省督抚都使用八人轿,普通官员坐四人轿。所以,“八抬大轿”成为高级官员的出行标志。而民间一般为二人抬轿,只有“娶亲用的花轿”允许八人抬轿。轿帷用料也有一定规格。
皇帝的轿子皆称“舆”,分礼舆、步舆、轻步舆和便舆四种,所需轿夫多达十六人。皇后乘坐的轿子与皇帝的轿子在形制上相差无几,只是纹饰改龙为凤,因此有“凤舆”之称,也由十六人抬。
皇后凤舆形体与皇帝的礼舆相似而略小,色彩主调为黄色,四柱、座椅、辕杆、抚式等多绘金凤,16人抬行。仪舆,比凤舆矮小,明黄色为色彩主调,图案金凤彩凤,8人抬行。凤车,形制如凤舆,但是车非轿,由一马驾辕。
仪车,较凤车简而小,一马驾辕。皇太后的舆车,制同皇后,惟绘绣图案中加龙,以示区别,所以皇太后的舆车又称"龙凤舆"、"龙凤车"。乾隆十六年(1751年),皇太后六旬大寿,乾隆帝奉陪其母由畅春园回宫时,皇太后乘坐金辇,上有明黄缎上精心绣制的篆文"寿"字,有28人牵拉。皇太后七旬、八旬圣寿时,均御此辇自畅春园入宫。这辆金辇被命名为"万寿辇"。至于皇贵妃、贵妃、妃嫔们乘坐的翟舆、仪舆、翟车、仪车,比皇后、皇太后的凤舆、仪舆、凤车、仪车档次就更低了。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现在出行极其方便,近的地方可以选择自行车、电动车,远一点的地方就可以选择火车或是飞机。但是古代人们出行可没有这么方便,近的路程他们多是选择人力抬轿,稍微远一点的可以选择做马车,能够选择这样出行方式的还多数是达官贵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清朝,这些达官贵人就渐渐不再坐轿子,这是为什么呢?
轿子用于婚礼,最早是可见于于宋代。那时,待嫁女子在家精心装扮,清晨,新郎会送上迎娶接亲的花轿,这就是?赶时间?。现在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天如果几个家庭同时结婚,谁早来谁就会幸福。后来慢慢坐轿子变得普通流行起来。清朝满族被称为一个马上民族,它是一个狩猎民族,所以他们比较崇尚武力,特别喜欢马,在清朝,大臣们一般入朝都是骑马。乾隆年间有规定满族大臣不可以坐轿,大家都要骑马,汉族大臣,除了武官以外,文官可以坐轿。
坐轿子确实是很舒服,轿夫们只要是保持好平衡,一点都不颠簸。但是坐轿子必须是有多个轿夫抬着,一个轿夫一年的工资是四两白银左右,清朝初年一个九品官员工资也才三十一两白银。要是养好几个轿夫,每年开支都不小,这些官员自然觉得坐轿子不是划算的事情。在整个清朝,只有蒙古王爷僧格林沁经咸丰特批才可以坐轿,因为他剿灭太平天国有功,这属于特例。
古代人都是以皇帝为中心,皇帝只要是下来命令,那人们就不敢不从,他们在皇帝眼皮底下做事,自然是小心又谨慎,既然规定不许坐轿,那就不坐,还省了自己的钱。只不过他们可能想不到现在我们交通是多么方便,他们如果能知道我们现在出行这么便捷,肯定会很羡慕我们。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scgf/1091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