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窦婴之死:大汉朝堂最为腹黑的一次政治谋杀

健康管理师 2023-07-26 11:12:17

公元前131年冬,西汉王朝前丞相、魏其侯窦婴被斩于市。对于他的死亡,历史学家向来众说纷纭且争论不休。毫无疑问,所有的争论点都在围绕着一个问题——“窦婴矫诏”。即使已经过了两千年,这桩西汉初年最大的无头公案,至今也没有定论。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抽丝剥茧,来一探此案的真相。说起西汉王朝,我们一般会想到一个词语“外戚干政”。不错,虽然史学家对“窦婴矫诏”的真相一直没有定论。但是,大家都认可一点:窦婴之死与西汉王朝的“外戚干政”问题,绝对有着莫大的关系。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头说起。在汉文帝以诸侯王的身份入主长安后,他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周勃等平定“诸吕之乱”的军功集团,拥立汉文帝的初衷,并不是因为他“雄才大略”,而是因为他实力淡薄,容易控制罢了。也就是说,汉文帝最初的人设,只不过是一个军功集团的“傀儡天子”。这怎么能忍 作为封建王朝中,最为有名的中兴之主,汉文帝连消带打,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将以周勃为首的军功集团,排挤出了大汉的决策层(下附文章链接)。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大量启用草根人才外,汉文帝打压军功集团的一大利器就是,培养外戚势力(窦氏家族)。当然,汉文帝这样做,也非常容易理解的。毕竟,沛县军功集团历史悠久,并且是一个不依附于汉文帝的存在;而窦氏家族就比较亲近了——只有我是皇帝,你才是“外戚”,如果我“下台”了,你也会跟着倒霉。毫无疑问,在大多数情况下,“外戚集团”绝对是皇权的利益共同体。这也是两汉王朝,“外戚干政”问题一直重复再现的根本。好了,现在我们可以说窦婴的问题了。由于窦漪房的名超长待机,窦氏家族在整个西汉王朝有着超乎寻常的影响力。作为窦漪房的亲侄子,魏其侯窦婴也就自然而然地炙手可热。当然,这与他的个人能力有着非常大的关系。据史料记载,窦婴文可协领百官(丞相),武可平乱安邦(平定七国之乱),而且平时又礼贤下士(喜好结交豪杰)、十分低调。简直是个“完人”!因此,汉景帝曾经升任窦婴为“太子太傅”。可惜的是,这个太子并不是后来的汉武帝刘彻,而是栗太子刘荣。划重点:窦婴和汉武帝有着隐约的政敌关系!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刘荣被废;曾经的太子太傅窦婴也负气辞官,过起了广交门客的“战国公子”生活。对于这个身居江湖,却能量非凡的人物,汉景帝并没有因此遗忘。在自己即将驾崩之际,汉景帝曾找窦婴畅谈,让他好好辅佐武帝,并赐给了他一份“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的遗诏。那么,景帝为什么要给外戚窦婴一份遗诏呢 最为普遍的解释是,当时皇太后窦漪房已经年迈,但汉武帝此时年纪尚轻,而其母皇后王氏却日渐做大,有干政之嫌疑。(汉景帝为了刘彻能够坐稳太子之位,曾经故意扶持过“外戚”王氏集团)所以,汉景帝留下这份遗诏,有“借力打力”之用。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继续往下说。在汉景帝与窦漪房先后过世之后,事情果然朝着有利于王氏家族的方向在发展。曾经给窦婴端茶倒水的田蚡,已然爬到了窦婴头上吆五喝六。窦婴、田蚡既免,以侯家居。蚡虽不任职,以王太后故亲幸,数言事多效。士吏趋势利者,皆去婴而归蚡,蚡日益横。像这种官场上的世态炎凉,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可是,有一个人却非常看不惯。这个就是魏其侯窦婴的好友——灌夫。灌夫这个人有两个特点:爱喝酒、不怕事!有一次,田蚡宴请百官,席间那些敬酒的官员,对田蚡极尽吹捧,却对魏其侯十分的不尊敬。于是,喝醉酒的灌夫开始发飙——他先是辱骂敬酒的官员趋炎附势,接着又说田蚡是“小人得志”。风头正旺的田蚡哪能咽下这口气 于是,田蚡借着汉武帝打压豪强的时机,让人揭发灌夫家族的种种不法行为。一番运作下来,灌夫及其家族成员都被判了死刑。窦婴一看,这不对啊!灌夫是替自己出头才遭到殃,他得说话啊!于是,窦婴向汉武帝上书替灌夫求情。聪明人汉武帝自然不会平白无故地得罪两大外戚家族。于是,他让窦婴和田蚡进行了一场朝堂论战。当然,最后也没说出什么结果来。但是,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不干了,她以绝食威逼武帝处理窦婴及灌夫,并说道: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乎!”于是武帝不得已,以“豪强欺凌百姓”之罪,判处灌夫灭族,而魏其侯窦婴也从重论处。哪有救人还把自己搭进去的道理 看来强权就是是真理啊!于是,窦婴搬出了自己的大后台——景帝遗诏,想着凭此可以搬回一局。事情到了这里,开始变得扑朔迷离起来。当窦婴让人拿出家里珍藏的景帝遗诏后,汉武帝派人一查,发现国家档案馆里,没有留下副本,窦婴有造假嫌疑。(汉朝所有的圣旨、诏书,皇帝在赐给大臣之时,都会留下副本存档)书奏上,而案尚书,大行无遗诏于是,本来可以活命的窦婴,被处以”矫诏“之罪,杀头弃市。这就是“窦婴矫诏”的大概情况。那么,问题就来了:汉景帝到底有没有赐给窦婴这样一份遗诏 如果有,那么到底是谁拿“销毁”了遗诏的副本呢 我们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小编认为,汉景帝肯定赐予了窦婴一份遗诏。因为,当时窦婴虽然下狱治罪,但是活命应该不成问题。但是他“假传圣旨”的话,不仅自己要身死名灭,家人也要跟着遭殃。所以,窦婴没有理由多此一举,弄出一份假“遗诏”,非把自己整死。那么到底是谁拿“销毁”了遗诏的副本呢 按照“谁受益最多,谁嫌疑最大”的原则。王太后与田蚡首当其冲,他们为什么销毁存档,就不用小编赘言了;然后最有嫌疑的就是汉武帝刘彻,原因很简单:可以趁机打压外戚——在窦婴死后不久,田蚡也莫名其妙的死了。确实,这几个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威势,“销毁”遗诏副本。但是,这其中却存在一个无法操作的问题——销毁副本很容易;但是,既然诏书有存档,那么必然会有“目录档案”,这个东西是“连号”存在的。也就是说,如果遗诏真的有副本存在,那么在销毁副本的同时,必然也要销毁整套的“目录档案”,显然,这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那么,幕后黑手有且只有一个,他就是汉景帝刘启——他给了窦婴一份遗诏,却故意没有存档,目的就是为了,致窦婴以及窦氏家族为死地。汉景帝为什么这么做呢 其实,在前面的论述中,小编已经给出了答案。第一、窦氏家族势力太过强大,已经影响了皇权。第二、窦婴能力超群,又是栗太子的支持者,非少主(刘彻)之臣。(另一个刘荣的坚定支持者,周亚夫,也是因此而死)总结:汉景帝害怕自己死后,窦氏家族会进行反扑。虽然都是外戚,但是,王氏家族是依赖于汉武帝存在的。但树大根深的窦氏家族,却由于窦漪房的超长待机和能力非凡,而成为了一股独立存在的政治力量。也就是说,在汉景帝眼里,保存王氏家族更有利于汉武帝的统治稳定。如果以窦婴为首的窦氏家族一直“在野”,那么,他是不会用到这份诏书的。而一旦他们想参与朝政,与风头正旺的王氏家族一争高下。那么,窦婴就必然入蛊,窦氏家族必然衰败!谋杀,这绝对是一次最为腹黑的政治谋杀!从汉文帝与周勃的朝堂对决,来看汉初皇权与军功集团的政治博弈周亚夫之死:不懂政治的功臣,注定是个悲剧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求分享 求点赞

田窦纷争是什么意思,这故事我头都绕昏了,求告知内部含义

田窦之争虽然只是大臣之间的勾心斗角,它却反映了武帝朝的一件大事。
窦婴是景帝时遗留下来的外戚贵族,在窦太后驾崩后,作为失势贵族的代表,自然会被新兴的外戚贵族田蚡排挤。以窦婴一人之力是无法与田蚡相抗衡的,于是他选择了游侠灌夫结盟,希望能挫田蚡的锐气,即失势贵族与地方豪杰结盟,打压暴发户、新贵族。然而在当时,谁拥有了皇帝谁就拥有了权力。于是不得势的旧贵族窦婴和同样不得势的地方豪杰灌夫与权势中天的暴发户田蚡相斗,注定会是失败的。
其中,灌夫看似是外戚斗争的牺牲品,其实不然。作为颖川恶霸的灌夫,与游侠豪杰相交,可以说是武帝朝地方豪富的代表,更是豪杰侠士的“掌门人”。当时武帝为了集中皇权,消弱地方豪罢和诸侯王势利,大肆起用酷吏,惩治地方豪杰侠士。在此关头,正需要杀鸡儆猴,而灌夫则成了暴风雨到来前,牺牲的那只“鸡”。
在这次事件中,也颇能表现出武帝的政治谋略。在田窦争夺田地而矛盾激化时,武帝并没有前去干涉,而是任其发展,采取以外戚制外戚的办法。后来田窦因为灌夫骂坐,矛盾升级,武帝也并没有立即听信一方之言,而是以“都是亲戚”的借口,让二人到太后朝宫去廷辩,这样不论结果如何,武帝以太后的名义,摆脱了诛杀外戚的罪名,也没有在大臣中留下话柄。廷辩后,武帝听命太后,族灌夫,治窦婴。田(王)窦相争,两败俱伤,只有武帝坐收渔翁之利。

窦太后活着的时候,汉武帝为什么害怕她?

汉武帝之所以害怕窦太后,最直接的原因是窦太后手中握有虎符兵权,形势比人强,让他忌惮。

此外纵观整个汉朝,有着外戚专权的传统,所以窦太后在文臣武将中也具有很高的威望。比如侄子魏其侯窦婴、淮南王刘安、还有跟李广齐名的程不识等等这些重臣那会都只听命于她。当时的汉武帝,说难听点就是一个被架空的傀儡皇帝,只好选择忍气吞声。

还有一点,汉朝以孝治天下,汉文帝、景帝都是有名的大孝子,受他们影响,汉武帝也只能对奶奶窦太后毕恭毕敬,好生服侍。

这三点原因,促使着汉武帝向现实低下了他那高傲的头颅。同时他也知道这个皇位来之不易,要不是自己的母亲跟馆陶长公主强力支持,他还在做他的胶东王。因此他不想触犯窦太后,使得奶奶把自己从皇位的宝座上赶下来。


那么为什么窦太后会握有虎符兵权呢?

窦太后,有文献记载,原名窦猗房,她是汉武帝的亲祖母。之所以能掌握虎符,还真的是名正言顺,当然也是汉朝的传统使然。

窦猗房出身卑微,汉惠帝时期被召进宫侍奉吕后,但凭借她的机灵与乖巧,深得吕后的喜爱,最终在机缘巧合下被赐给了当时的代王刘恒。虽然一同赐给刘恒还有四个女子,但是只有她独自受宠,她肚子也算争气,为刘恒生下了一女两子:长女刘嫖,长子刘启、幺子刘武。

公元前180年,吕后病逝,群臣拥护代王刘恒回京即位,是为汉文帝。汉文帝的母亲薄姬性格温和,看到儿子喜爱窦猗房,她自然爱屋及乌,也是十分满意这个儿媳妇。所以她向文帝提议立窦猗房为皇后,还下诏追封已经过世的亲家公为安成侯,亲家母为安成夫人。

不仅如此,因窦猗房大字不识几个,薄太后便手把手叫她读书写字。或许薄太后也是从儿媳妇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了吧,所以对窦猗房的事情都十分上心。

因此在窦猗房成为了窦太后,有手腕但又不是铁石心肠;虽然权倾朝野,但又不曾滥用权术。就是因为她此前服侍过吕太后,多少学了点狠毒强硬,现在又接触了性格温和的薄太后,又学到了她的仁慈。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驾崩,长子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刘启也继承了老爹刘恒孝顺母亲的性格。对此时已经成为太后的窦猗房十分尊重,甚至达到了只要窦太后不开心,他也会惶恐的地步。

不过即便景帝再孝顺,窦太后却十分喜爱小儿子梁王刘武,所以她和景帝的母子之情倒是不咸不淡。

汉景帝七年,梁王刘武来京看望哥哥跟母亲,窦太后十分心疼,舍不得小儿子回封地,便跟景帝说让梁王留京,景帝同意了。没多久景帝废了太子刘荣,窦太后心心念念想让刘武做皇帝,于是就跟汉景帝说:“殷商的制度亲其兄弟。”

景帝不敢忤逆母亲的意思,便也想在百年之后将皇位给弟弟。不过被重臣袁盎阻止,最终立了胶东王刘彻为太子。公元前141年,景帝驾崩未央宫,刘彻即位,也就是后来的汉武帝。


虽然史书上没有直接文字表述,景帝将虎符兵权交给窦太后,但这虎符十有八九就在窦太后手里。为什么呢?

首先从现实情况来看,当时刘彻年纪太小,汉景帝信得过又有政治经验,又能镇住群臣的就只有窦太后,毕竟汉朝一直有外戚主政的传统,吕后便是先例,直到最后的外戚王莽。因此即便汉景帝不托付,虎符也会交给窦太后掌管,直至皇帝有能力亲政。

此外后来有一个细节,也证明了虎符在窦太后那。

原来景帝时发生“七国之乱”后,东瓯王诱杀了吴王,吴王的儿子刘驹逃亡到了闽越国,经常怂恿闽越国进攻东瓯国,于是东瓯国向武帝求助。一番讨论之后,武帝没有拿出兵符,而是让严助拿着象征皇权的节杖去会稽调兵,美其名曰“这点小事,不需要虎符,显得小题大做”。

《资治通鉴》:太尉不足与计。吾新即位,不欲出虎符发兵郡国。乃遣助以节发兵会稽。会稽守欲距法,不为发。

然而会稽太守以严助没有调兵的虎符,还有根据汉朝的法律,不派兵。太守的反应也证实了一点,没有虎符想要调兵是破天荒头一遭,所以这也能证明虎符的确在窦太后手中。

因此汉武帝在窦太后不敢太过放肆,毕竟就连兵权都在奶奶手里,他不敢蹦跶,不然惹得窦太后不开心了,把自己废了,这乐子就大发了。


当然汉武帝有这个觉悟,还是因为自己刚即位时挑战了窦太后的权威,从而吃了一个大亏,因为武帝要推行的新政正好跟窦太后意见相左。

黄老学说与儒家学说的碰撞

窦太后喜欢黄老学说,汉景帝在位期间,就曾逼着景帝及窦氏学习,而且必须要尊重老子的无为而治,也就是休养生息。

景帝孝顺,便按照窦太后的要求去做了。历史上的“文景之治”就是在这也的背景下产生的。

《史记·外戚世家》: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

后来汉武帝继位时才16岁,他一腔热血,也看到了朝堂之上有很多的弊端,于是想要做出点成绩,便大刀阔斧的准备改革,舍弃无为而治,改为兴儒学,除弊政。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改革势必会得罪一批权贵,汉武帝也不例外。比如他整顿宗亲,不再让王公贵族横行霸道,知法犯法。就这一条,他便站到了贵族的对立面。

所以他的新政不仅得罪了一大批的贵族,更是连窦太后都得罪了。窦太后看到这个孙子瞎折腾,便给他上了一堂“生动”的权力课,让汉武帝知道,别老是想一出是一出。具体怎么做的呢?


原来贵族听说了汉武帝的新政内容以后,天天找窦太后告状,时间久了,窦太后也烦了,对汉武帝的新政本来就不赞同,这么一来,心里便十分生气,她心里估计也想着:“这刘彻怎么这么喜欢搞事啊,不知道安稳一会么?”

恰好御史大夫赵绾犯了一个令窦太后炸毛的错误,他向汉武帝建议:以后朝中大事要不就别向太后汇报了吧。这话很快便传到窦太后耳朵了,立刻火冒三丈,这刘彻刚刚即位,就不把她放在眼里,现在就想夺权了?

上文说过,窦太后跟过吕后,骨子里还是有着霸气以及对权力的痴迷的,权力也就是她的红线,她是肯定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的。还有刘彻的治国观念跟她的黄老学说意见不同,于是几方面结合起来,窦太后出大招了。

她先是暗中派人找赵绾等推崇儒家的官员过错,然后责备汉武帝,“这些人就是在皇帝面前装神弄鬼的,你也相信?”汉武帝一看情势不妙,奶奶这次是真的发脾气了,他一看整个朝堂上,他没几个可以信得过的大臣。这下也慌了神,奶奶一出手就直接是将自己一军啊。


汉武帝察觉到了这背后的危机,怎么办?最终他举双手投降。赵绾、王臧直接下狱,两人在狱中自杀。不仅如此,窦太后还把自己的亲侄子丞相窦婴,以及太尉田蚡统统罢免。同时直接立柏至侯许昌当了丞相,武强侯庄青提拔为御史大夫。汉武帝愣是没有敢说一个“不”子。

《史记》: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请无奏事东宫。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以柏至侯许昌为丞相,武强侯庄青翟为御史大夫。

可以说窦太后一出手,就将国家好多重臣直接罢免,甚至就连自己的亲侄子都不放过,她的政治手段可见一斑。

或许是汉武帝对窦太后产生了阴影,不敢再动改革新政的念头,因为这祖奶奶让他害怕到骨子里。现实给他上了冰冷的一课,让他明白想要做出改变,不是仅有雄心壮志就可以办到的。

所以窦太后还活着的时候,汉武帝处处畏手畏脚,给人的感觉就是怕她。当然汉武帝害怕窦太后,也有很大程度上是尊敬祖奶奶。因为他想要推崇的儒家新政其中核心就是“以孝治天下”,所以汉武帝面对窦太后的出击,只能回避,不然也不符合新政的理念。


但不管怎么说,汉武帝害怕窦太后,还是因为手中没有权力,刘彻同学表示十分慌。也就是说武帝没有安全感,只能如履薄冰的将奶奶照顾好,不然哪天自己被人从皇位上拽下来,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因此韬光养晦才是明智的选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90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