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大师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这句是为我们勾勒了一名白袍将军陈庆之得锋芒。要说南北朝最具传奇的军事将领是谁,陈庆之绝对能进前三甲。
本是文弱书生,奈何胸有铁血豪情据历史记载早年的陈庆之没有任何带兵的经验,他出身寒门,是梁武帝萧衍的侍从。要说陈庆之的早年最大的特点,就是特别勤快,他能陪梁武帝萧衍下棋下一整夜。梁武帝登基称帝后,陈庆之也得到了一个当小官的机会——管理文书。从种种记载来看,陈庆之早年就是个文弱书生的形象。这个寒门出身,且"射之不穿札,马非所便"(拉不开强弓,不善骑射)的文弱书生,心中却有当将军,驰骋沙场的梦想。不知道是不是下棋下的多了,把棋盘当战场,所以,对真正的战场无限憧憬。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陈庆之绝对不是纸上谈兵的赵括,他虽然身体文弱,但有勇有谋,善于随机应变,临阵指挥,他这些年下棋得出的经验对他后来的战场指挥有绝对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但是当时在门阀士族盛行,等级森严的南梁,想要以一个寒族出身的文弱书生,当将军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当时那个时代,门阀世族的观念特别兴盛,尤其是梁武帝,他的门第出身观念特别重。好在陈庆之多年侍奉他,梁武帝对他应该还有一些感情,所以最终在陈庆之41岁的时候,梁武帝满足了他一个小小的领军愿望。而立之年,初露锋芒公元525年,陈庆之被任命为武威将军,去接应北魏投降的徐州刺史元法僧。其实这次更像是一次公费旅游,没什么大的挑战性。但这开启了陈庆之的热血军旅生涯。陈庆之同年五月,陈庆之就像开挂了一样,涡阳之战,以二千人击败了的两万军队,可谓出道即巅峰,让大梁官吏为之震惊。梁武帝萧衍更是对陈庆之评价道:"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在后来的一系列战争中,陈庆之更是爆发了惊人的战斗力,以7000人北伐,击败尔朱兆30万人,接连攻克北魏32城,攻占洛阳。把北魏搅得天翻地覆,但可惜的是,本该有着更大功勋的陈庆之远征军却在一场洪水后全军覆没。具体怎么回事,我们还要把镜头往回拉。深入北魏腹地,搅动风云这件事要追溯到北海王元颢叛魏奔梁了。元颢孝庄帝元子攸的堂兄弟,他的父亲和元子攸的父亲都是孝文帝元宏的亲弟弟。元颢在六镇起义时被胡太后任命为相州刺史,以抵抗葛荣,走到半途还没还没来得及上任呢,就听说尔朱荣进入洛阳,发动"河阴之变"胡太后、幼帝、加上2000多名朝臣,都被尔朱荣扔进了滚滚黄河。尔朱荣 剧照这个消息让他胆战心惊,他不得不背叛北魏投奔大梁。元颢是个有野心的人,他在梁武帝面前涕泪陈情,请求大梁立自己为魏王,并愿意向梁称臣。估计还承诺了很多优惠条件,给梁武帝画了很多大饼。65岁的梁武帝考虑了好几个月,终于做出了决定。他派陈庆之率领7000人护送元颢上称帝。陈庆之,迎来了他最辉煌的时刻。陈庆之的白袍军以7000的人数拿下了共计30万的敌军,14个月内连下北魏32城,七千对二十万、对三十万大军,无一不是以少胜多。前后作战47次,无一败绩。有童谣传唱"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高祖复赐手诏称美焉。庆之麾下悉著白袍,所向披靡。先是洛阳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自发铚县至于洛阳,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无前——《梁书·卷第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六》甚至连毛主席看罢南史陈庆之传的时候都说:"再读此传,为之神往"陈庆之如何以区区7000人,取得如此大的胜利呢。据记载陈庆之就有"善抚士兵,能得其死力"。所谓军心不振怎么作战 而陈庆之不仅善于用计,还善于攻心。在荥阳一战中,梁军久攻荥阳城攻不下,军粮兵器消耗巨大,而魏军共计30万人,对梁军进行合围。在这种局势下士兵军心开始涣散,但是,却在陈庆之的一番慷慨言辞中打消了退意。时荥阳未拔,士众皆恐,庆之乃解鞍秣马,宣喻众曰:"吾至此以来,屠城略地,实为不少;君等杀人父兄,略人子女,又为无算。天穆之众,并是仇雠。我等才有七千,虏众三十余万,今日之事,义不图存。吾以虏骑不可争力平原,及未尽至前,须平其城垒,诸君无假狐疑,自贻屠脍。"——《梁书·卷第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六》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陈庆之边解下马鞍喂马,边对将士们说:"我们到这里以来,屠城略地,实在不少;你们也没少干杀人父母,掠人妻女的事。现在,元天穆的士兵与我们都有深仇大恨,而且他们30万人,绝对不会给我们活路。如果不能攻破荥阳,占据城垒,我们在平原上和30万骑兵交战也是死路一条。各位还是别自相猜疑,免得死在战场是上。这番话对梁军来说,就是醍醐灌顶啊,没有退路,不拼命就是死路一条。而陈庆之这7000白袍军,是被逼到没退路。当人的求生欲望被激发后,潜力是无限的。在陈庆之给大伙分析完形势之后,军心大振、誓以死战的大军就如同狼虎之师,最终,赢得这场胜利。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陈庆之,是个战略家,还能看出一点,陈庆之的部队,在北魏烧杀抢掠的事儿应该没少干,军队纪律并不好,是陈庆之治军不严吗,从陈庆之的后来履历来看,他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在地方上政绩颇多。那为什么会任由白袍军在北魏烧杀抢掠呢,难道不是自己的百姓就不心疼吗,绝不是这样,这应该还是一种战争策略。孤军深入,后援不济,失败告终南方北伐,从东晋衣冠南渡开始,就有很多次,而距离陈庆之这次北上,取得成绩最好的一次,应该是百年前刘裕北伐,但刘裕北伐可是倾全国之力。反观陈庆之,只有区区7000人,这差距不说天壤之别也差不多了。估计梁武帝也没指望这7000人能成什么事,没想到居然一路势如破竹,攻入北魏腹地。梁武帝除了高兴,就是颁布嘉奖令。此外没了,没有后援,没有补给。7000梁军,投入到北方骑兵见长的战场上,无异于羊入虎口,怎么能不让自己成为绵羊。那就得把这7000人变成虎狼。陈庆之,是不是有意放纵士兵,不得而知,但这一路战争的补给,如果没有抢夺魏国百姓,是不太可能的。陈庆之的7000白袍军最后的结局,是在尔朱荣集结各方大军,围困洛阳,元颢10万大军战败,洛阳失陷后,陈庆之边战边退往南梁,在蒿高遇到了山洪爆发。正在渡河的梁军被洪水吞没,陈庆之本人幸免于难,化妆成一个僧人返回南梁。陈庆之的北伐,还是与他的先辈们一样,以失败告终。但陈庆之的失败,除了有和先辈有共同原因之外,还有一些不同的原因。南朝北伐失败的共同原因:一, 经济实力上南方不及北方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户口数和人口数就是国家的经济基础和财政的主要来源。在这点上,即使北方有战乱,但人口还是多于南方。可见史料:晋武帝太康元年,平吴,收其图籍,户五十三万,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后宫五千馀人。九州攸同,大抵编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此晋之极盛也。……前秦苻坚灭前燕慕容暐,入邺,阅其名籍,户二百四十五万八千九百六十九,口九百九十八万七千九百三十五……孝武大明八年,户九十万六千八百七十,口四百六十八万五千五百一……至后主灭亡之时,隋家所收户五十万,口二百万……齐承魏末丧乱,与周人抗衡……至崇(国讳改之)化三年,为周师所灭。有户三百三万二千五百二十八,口二千万六千八百八十。——《通典》卷七 食货七从以上可以看出陈朝灭亡之时户口数为50万,而人口数为200万,而北方,仅北齐灭亡时,户口数就有300多万,人口数就在2000多万。在古代以耕织为基础的农业社会里,人口的优胜也就是经济的优胜。从以上可以看出南方的人口数一直都是远低于北方的,由此也能得出结论,南方的经济实力要远低于北方,在古代南方的发展要晚于北方,所以南方的经济实力不如北方也是很正常的,并不像今天我们南方的经济要远超过北方。二、军事上,北朝胜于南朝,南北军事的分别主要为胡汉之别。北朝军队的主力军为胡人,胡人为部落兵制,领兵的酋长与他的部署情谊形同父子,所以组织严密,兵种以骑兵为主,北朝士兵善骑射,身体素质好,机动灵活,战斗力很强。北魏之初,战斗力最强的也正是代北的部落兵后期发展为西魏府兵制。鲜卑兵制最大特点为部酋分属制。府兵八柱国,也是自北魏鲜卑八国、八部之制而来。"拓跋氏起自云朔,兵戎乃其所以为国也。羽林虎贲 则宿卫之兵,六镇将卒则御侮之兵,往往皆代北部落之 苗裔,其初藉之以横行中国者。" ——《文献通考》一五一《兵考三》南方多以步兵为主,因为没有那么多优良的马匹,也就决定南方发展骑兵很困难。这是和南北的地理环境差异有关,此外,南方士兵身体素质也不如北方士兵,而且纪律也不及北方士兵。南朝的军事体制继承了东汉末年的士兵制,军队自己种地养自己,但是土地兼并严重,不少士兵破产,这些破产的士兵要么逃亡,要么自残身体。甚至在南朝梁国时期还出现过招士兵时要把他们锁住避免逃跑。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伐魏,"以兵力不足,悉发青、冀、 徐、豫、二究三州三五民丁","又募中外有马步众艺武力之士应科者,皆加厚赏"。而"江南白丁轻进易退,卒 以败师"。——《文献通考》一五一《兵考三》这个例子很 能说明南朝兵力不及北朝。至于北府楚子集团,到南朝已在逐渐腐化中。三.运输困难,后方补给难以为继兵法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补给,往往是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关键。江南驴、马极少军运,唯有走水路,如果水运不济,北伐的军队就会因为粮草短缺而无法继续进行。无论是东晋的桓温北伐,还是刘裕北伐。粮食运输都是一个大问题,一旦北方采取坚壁清野,南方粮草再运输不济,北伐就无以为继。从陈庆之北伐也能看出孤军深入,后援不济,根本没法补给。这里有一个数据可能风能说明问题,7万人的步兵打仗,如果是人背粮食,需要三十万人。如果用牲畜运,虽然运送得多了,但牲畜很容易得疫病,一旦牲畜死了,粮食就得扔掉,没办法运到地方,这样更加浪费。所以说,粮草运输上的困难,使得南朝很难发动大规模的持久的北伐。比如,东晋桓温北伐关中.进至潘上。"初,温恃麦熟,取以为军资,而(苻〉健芟苗清野,军 粮不属,收三千余口而还。" ——《晋书》九八《桓通传》桓温是想因粮于敌(依靠抢夺敌人粮食)的,不料麦苗为苻健所毁,不得不退兵。刘裕北伐南燕时,众人担心南燕慕容超会坚壁清野,那北伐就无以为继,但是刘裕认为慕容超贪婪且目光短浅,一定舍不得毁坏麦田。果然慕容超没舍得坚壁清野,而刘裕军却得到了敌方的粮食补给。刘裕因此得以攻灭南燕。议者以为南燕如果"刈粟清野,以 绝三军之资,非唯难以有功,将不能自反…… 我揣之熟矣。鲜卑贪,不及远计,进利克获,退惜粟 苗。……彼必不能清野固守,为诸君保之。" ——《宋书.武帝纪上》。陈庆之北伐失败的原因,除了以上三点,还有其独特的原因,南梁根本没准备北伐,只想趁乱搅和一下北魏的浑水。北魏自从胡太后执政,虽然一直走下坡路,但是实力仍在,即使国内有六镇起义,但北魏的军事力量非常强大,南梁也没敢有趁火打劫的心思。或者说,南朝梁武帝此时,已经65岁,他早就没有了当年的雄心壮志。而是一心吃斋念佛,几次舍身出家。梁武帝 剧照南梁更没想到会横空出现一个尔朱荣,居然还发动了"河阴之变"逼得元颢投奔南梁,不惜出卖北魏国家利益,求得梁武帝支持。但此时梁武帝并不想冒险,所以,只给了陈庆之7000人,其实是一种赌徒的心理,元颢能当上北魏的皇帝最好,当不上,对梁也没啥大的损失,所以,这7000人就是梁武帝下的一个赌本,还不舍得多下。他只想趁乱让元颢回北魏,把北魏政局搅和的更乱而已。但他却知道自己的国家没实力吞并北魏,他也不想为此冒险。只是没想到,陈庆之不仅搅动了北魏的浑水,还攻占了洛阳,浑水摸鱼,还摸到一条大鱼。这时候如果梁武帝趁机大规模北伐,可能有望收复失地。但只是有望,对梁武帝而言,陈庆之取得的成果已经大大超出他的期望,但他并不想冒险,去以倾国之力去吞并北魏。可能有人说梁武帝昏庸懦弱,但也可能是另一种清醒。南梁,看似繁荣强盛,实则内里腐败,朝中任人唯亲,门第等级森严,除了陈庆之,可能还真找不到几个能征善战的将军。从后来侯景以区区800人,就能把南梁搞得天翻地覆就可知。所以说,陈庆之取得的成就,真可谓是奇迹,而他的北伐失败,却是必然。一代军事天才,在史书上留下惊才绝艳的一笔。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求分享 求点赞
萧朝大将陈庆之是一个被历史遗忘的人。他不被文学作品重视,也不是历史学家非常关注的对象。日本作家田中芳树在中国历史小说《奔流》中把陈庆之描述为神一般,而毛泽东在读完《陈庆之传》后说:“在这一点上,它并不完全令人着迷!”梁肖时期的勇士陈庆之很受人们的钦佩。那么,陈庆之是谁?
千古名人陈庆之简介
陈庆之,一个原本在史籍中默默无闻的名字,如今已是尽人皆知。让他出名的是,他和他的五千白袍军突破了北魏的五十万大军,因此名满天下。陈庆之真的有那么厉害吗?被后人戏称为“被历史遗忘的世界名人”、“打败50万人的绝世高手”、“东方汉尼拔”?还是人们夸大了他的贡献?
陈庆之,字子云,汉族,宜兴果山人,中国南北朝时期梁将军。梁武帝萧炎的追随者减少了。作为后武威将军,他英勇善战,足智多谋,领导有方,深得民心。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晋代之后隋代之前的时期,平民和士族的划分是相当严格的,而陈庆之的出身并不太好。他怎么能看到呢?第一,他多年没有被重用,说明他基本上没有靠山,背景也没那么硬;其次,萧炎后来在他的表扬信中写道,“这不是一个贵族家庭,也不是一个贵族家庭”。可见陈庆之出身贫寒,从皇帝的追随者一步步继承武威将军。
家庭条件不怎么好的陈庆之留在了皇帝身边,却多年得不到重用。说也奇怪,谁曾想,后来打胜仗的陈将军,年轻时身体孱弱,武功极差:“射不穿一个洞,一匹马就为所欲为。”所以在四十岁之前,他的前半生都是跟着皇帝四处流浪。他经常做的是和皇帝下棋。陈庆之不仅温文尔雅,而且对人也很尊敬。皇帝喜欢陈庆之的老实和憨厚。他和陈庆之下棋20多年了。据说高祖喜欢下棋,经常和人熬夜。和他下棋的人都累坏了。只有陈庆之不睡觉,无论何时何地叫他,他马上和皇帝下棋,深得皇帝喜爱。所有人,包括陈庆之本人,都以为他的人生应该是这样的,直到公元525年的一场战争,彻底改变了陈庆之的命运。
公元525年,42岁的陈庆之有了人生中第一次领兵的机会。这第一次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战争。陈庆之只是和其他将领一起去迎接北魏徐州刺史和尚元法的叛乱。之后,任命陈庆之为将军,文德教头领兵护送的宗接管徐州。北魏不肯白白把徐州拱手相让,于是派了袁延明和米源两个宗室去和陈庆之打仗,从来没有打过仗的陈庆之就以两千人马打败了敌人。本来战争应该以胜利结束,但是boss却投敌了,这让陈庆之很无奈。他在战场上感到不可预测,不得不匆忙切断退路。即使陈庆之在这场战争中没能凯旋而归,但大家都知道,有一个人叫陈庆之。首战陈庆之打得漂亮,陈庆之虽败犹荣,令众人刮目相看。
陈庆之七千白袍军破北魏。
公元527年,陈庆之与曹中宗割杨过,与浔阳太守魏芳联合,攻打魏国杨过。魏派南将军袁昭引数万步军来救,陈庆之带魏到新都,只命百人破其前锋。之后与众将入营,背靠杨过城与魏军势不两立,从春到冬,战事频繁,兵荒马乱。此时军中人劝其退兵,陈庆之坚持决战。他在夜间袭击了杨过城,并出人意料地要求杨过公爵王维投降。梁军勇往直前,收获颇丰。陈庆之的军事才能逐渐显露,作战战术也日趋成熟。所以有“名师永不囚,千军万马避白袍”之说。他和他的白袍军是如何成为世界人口中的神话的?
北魏后期,政府腐败,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加剧。北魏内乱,各皇族互相争斗。元昊以王朝混乱为由降级梁,并要求派兵帮助他成为皇帝。梁武帝派陈庆之带领7000名士兵护送袁到洛阳称帝。一个看似不经意的作业,让陈庆之一举成名。入侵不久,元昊半路称帝,命陈庆之继续督西攻荥阳,于是陈庆之独自率领七千白袍军展开了一场神话般的北伐。
陈庆之护送袁浩千里,直到攻占洛阳城,这是不争的事实。根据《梁书》,《南史》,《资治通鉴》等书中的记载。陈庆之一路上手头只有7000兵力,而他接连面对的敌军总数却是50多万,简直不可思议。
陈庆之原本的兵力大概没有争议,只有七千人,但是北魏真的有那么多军队吗?仔细翻翻史书,你会发现,在荥阳城外一战,双方击溃援军的数字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为此,《梁书》和《南史》分别记为30万和40万。很明显,南朝的史书在北魏的军队数量上掺杂了很多水分,但都是为了给陈庆之打气。北魏的军队人数是多少?这一切现在都成了历史之谜,无法探究。
说到为陈庆之造势的原因,大概有两点:第一,陈庆之所控制的军队虽非精挑细选,但其战斗力却无可争议,所以总能以少败多而创造军事奇迹,但这种战斗力的原因却无人能解释;其次,这支军队的总司令陈庆之,指挥能力很强。他前半生和皇帝下棋,从未卷入战争。一旦他上了战场,就像打开了。这种与生俱来的军事能力无法解释,真的很让人惊讶。
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完全抹杀陈庆之的能力。“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无论走到哪里”这个记录还是可信的。
说到白袍将军,很多人想到的往往是常山赵子龙,然而除了赵子龙之外, 历史 上还有一位白袍将军,他的事迹,比赵云还要玄奇。
陈庆之,字子云,南朝梁国著名将领,谥号“武”。
早年的陈庆之只是梁武帝萧衍的伴读,萧衍继位后,也没有亏待自己这个小伙伴,将陈庆之带入宫中,任命为自己的侍卫。
陈庆之在四十岁以前,都没有接触过兵事,而且他身体虚弱,也不精通武艺,在公元525年,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造反事败,投降南梁,请求梁国出兵接应,萧衍首次任命陈庆之为武威将军,与胡龙牙、成景俊领梁军前往彭城接应元法僧。
这是陈庆之第一次领兵,没有人看好他,在所有人眼中,陈庆之不过就是一个文弱书生,连骑马都费劲,怎么能够带兵打仗呢?
可是让人跌破眼镜的事情发生了,首次领兵的陈庆之,在进入徐州后,遭遇北魏大将元延明两万大军的包围,当时梁军一致认为打不过北魏,唯有陈庆之不畏敌军势大,领着两千军队出城迎战。
陈庆之出动出击,谁也没有想到梁军在兵力远弱于北魏的情况下居然敢主动出击,一时不防,被梁军连破数营,梁军大胜回城。
可就在这个时候,萧衍派来驻守徐州的豫章王萧赞因为得知自己并非萧衍亲子,居然直接趁夜降了北魏,梁军见主将都投敌了,纷纷溃败,北魏大军趁势追击,梁军死伤无数,唯有陈庆之统领的兵马完好无损的退回了南梁。
第二年,北魏大将元树出征寿春,因为陈庆之上一次的良好表现,梁帝萧衍任命陈庆之为主将,领兵抵挡北魏大军的入侵。
这一战,陈庆之俘虏了北魏豫州刺史李宪,并连破北魏五十二城,俘虏北魏大军七万五千余人,魏强梁弱的局势瞬间逆转。
次年十月,陈庆之再度奉命领军进攻北魏涡阳,魏帝元诩连忙派大将元昭领兵十五万支援涡阳。
当魏军先锋抵达距离涡阳四十里外的坨涧时,梁军都认为魏军势大,应该暂避其锋,唯有陈庆之认为应该趁敌人远道而来,立足未稳的时候突袭敌军,不顾众人的阻拦,领着两百骑兵夜袭魏军先锋营寨,因为夜色的缘故,竟真的一举击破了魏军先锋大营,魏军惨败而退。
陈庆之趁机与梁军各部追击,双方交锋数百次,魏军一路溃败,而就在梁军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涡阳又出现了变故,一支魏军居然绕到了涡阳后方,南梁兵马以为腹背受敌而军心动摇,生出了退意,这个时候,陈庆之力排众议,领骑兵奔袭魏军,凭借骑兵强大的机动力,打得魏军首尾难顾,最终溃散。
这一战,最终以梁军大胜而告终,魏军精锐尽丧,陈庆之之名,开始响彻南北。
北魏因为数次大败,朝中渐渐出现了混乱,尔朱荣得势,大肆屠杀北魏宗室,北魏的北海王元颢心中恐惧,便主动投降南梁,请求梁帝出兵助自己平定尔朱荣之乱。
梁帝再次派出陈庆之领兵前往相助元颢称帝,随后,借助元颢之名,梁军大举北伐,从铚县至洛阳,前后作战47次,攻城32座,皆克,所向无前。
此时城中百姓尽言: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陈庆之之名,响彻天下。
元颢在洛阳称帝,自以为北魏正统,时尔朱荣扶持的傀儡皇帝元子攸被迫迁都长子,与元颢隔河相望。
元颢占据洛阳后,北魏黄河以南的兵马全部投奔了元颢,元颢一时间实力大涨,而这个时候,作为友军的陈庆之地位便变得十分尴尬,元颢要供养投奔自己的魏军,对于帮助自己的梁军,元颢便不再重视。
当时陈庆之麾下的梁军,已经只剩下七千多人,在察觉到元颢的变化后,陈庆之便想退兵,返回徐州,可元颢虽然已经不再重视梁军,但对于陈庆之这位战神却舍不得放手,于是拒绝了陈庆之的要求,将陈庆之强留在了洛阳。
尔朱荣聚集河北大军开始反攻洛阳,自信满满的元颢领着十万大军与尔朱荣对阵,当时陈庆之以突袭尔朱荣为由,借机领着梁军渡过黄河,驻守中郎城,而元颢此时志得意满,对于陈庆之的重视也开始减弱,于是同意了陈庆之的请求。
失去陈庆之帮助的元颢根本不是尔朱荣的对手,十万大军在尔朱荣的攻击下连连败退,最终元颢自己也战败被擒。
此时的陈庆之依旧在河北与魏军对阵,当得知元颢被擒后,陈庆之无奈,只得领兵准备退回南梁,在退兵途中,陈庆之遭到了尔朱荣大军的追击,遭遇了生平第一次惨败,并且因为在撤兵途中遭遇洪水的袭击,七千白袍军全部丧尽,唯有陈庆之一人化妆成僧人逃脱了尔朱荣的追捕,辗转逃回了南梁,结束了他传奇的战争生涯。
随后的陈庆之虽然也曾经领兵征战,但却没有办法复制他百战百胜的神话,几次作战失利之后,萧衍便不再让陈庆之领兵,不过对于陈庆之这位自己的伙伴,梁帝也没有亏待他,对他加官进爵,在陈庆之死后,准许其子继承爵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90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蔡文姬与5个男人之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