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蜀地不缺粮,为何诸葛亮5次北伐3次缺粮而返?

白敛 2023-07-26 10:54:52

三国末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五次北伐,甚至最后都是在北伐中逝世的,可是为何他五次北伐,有三次是因缺粮无功而返。

刘备三顾茅庐,就是为了请诸葛亮出山,由此也能够看得出来诸葛亮是一个多么神奇的人物,而刘备用人的眼光以及谦逊的态度,也开启了他重用贤能的人设。诸葛亮是古代著名的人物,同时也是古代智慧人物的代表,还被后世称为“神人”,可以说他的谋略几乎无人能比,但是也有很多人感到好奇,因为在刘邦死去之后,公元228年,蜀相诸葛亮上《出师表》,并率军北上,打算完成刘备的未竟之志,即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然而此战最终因马谡失守街亭,而匆匆结束。此后,一直到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他又发动过四次北伐,然而却多因粮尽而退兵。也就是说,诸葛亮一生中,五次北伐,至少有三次被粮草问题限制了发挥。甚至还有人说已经颠覆了他神人的概念。

说到此处,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因为夷陵之战后,蜀汉的国力走向衰弱导致的吧 其实不然,在刘备入主益州之前,此地几乎从未遭逢战乱,是一个民富兵强的存在,刘璋的属下王商就曾说过:“今之益部,士美民丰,宝物所出。”就算夷陵一战时,刘备败光了大部分家底,但是自223年至228年,中间有五年的时间,而且诸葛亮一直在分兵屯田,粮草的积蓄应该不成问题。

那么他受到粮草的限制,会不会是交通运输的不便的原因呢 毕竟古代的运输条件非常差,再加上蜀汉的立足之地是巴蜀地区,自古以来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其实不然,远在秦末时期,刘备的祖先刘邦,便是从此巴蜀地区发家。当初刘邦从川地发兵,一直到入主中原,成就帝业,期间从未因粮草而发愁,为什么到了诸葛亮这儿,粮草问题就成了他过不去的坎呢 对于这个问题,蜀汉后期的名将魏延,早早的就看透了原因所在,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只不过诸葛亮没有采纳,这是怎么回事呢

相信提起魏延,大多数人都会想起他“兵出子午谷”的奇计。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他就提出想要率领一支精兵,经子午谷奇袭长安,然而与诸葛亮会合,拿下咸阳以西的所有地盘。而且据《三国志》记载,每一次北伐的时候,他都要与诸葛亮分兵前进,像当年的韩信一样,发动奇袭,以便取得战果,但是诸葛亮一直没有同意。虽然当时的蜀汉或许真的赌不起,诸葛亮的选择,避免了惨败,甚至亡国,但是他也放弃了胜利的机会。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刘邦当年能够从川地出兵,与项羽相争,一样处于弱势,但是他没有求稳,反而凭奇计取胜——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并突袭了雍、塞、翟三国,拿下了关中地区,保证了粮草的供应。而诸葛亮除了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取得了较大的战果之外,一次比一次求稳,一次又一次的陷入了与敌军的消耗战。蜀汉本就弱小,又是远离故土作战,想要从遥远的后方,翻山越岭的将粮草运输过来,非常的困难,根本无力与强大的曹魏,打消耗战。这种情况下,就算诸葛亮已经发明了木牛流马,加快了运粮的速度,也不能弥补。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刘邦从川地出兵,楚汉相争四年,从未因粮草而发愁,诸葛亮想从此地打进中原,却屡屡被粮草问题限制了发挥,并非因为蜀地缺乏粮草,也不仅是因为交通不便,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性格谨慎,不敢犯险,在一心求稳的情况下,与曹魏打起了消耗战。这种情况下,他不为粮草问题所困,才是不正常的,不是吗

: “民间历史故事”“鱼羊趣史”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求分享 求点赞

秦国灭蜀后利用蜀地粮草灭了六国都不缺粮?为何诸葛亮总缺粮呢?

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孙子兵法》里就专门提到过,军无辎重粮草必亡。可见,在那个时候,粮草的后勤供应就成为了困扰军事行动的一个主要因素。在战国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地方记载着没有粮草造成的惨剧。

首先分析六国征战很少缺粮。比如说折骸而炊,易子而食的典故就发生在这个时期。在著名的长平之战中,赵国君臣在战役前探讨时,有人就提到秦国牛田水运粮,后勤保障充足,不可抵挡。但是赵王利欲昏心,还是接受了上党,结果在战役过程中,长期的对峙使得赵军粮草不济,只得求援齐国借粮。齐国没有同意赵国请求,赵国最后惨败。粮草不足也是迫使赵国发动反击的一个原因。

不过,在战国时期,作战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国家境内或者附近,粮草一般容易征集和运输。唯一对其他六国发动征伐的秦国,也是在努力发展农业的基础上,粮食有了保证才发动战争的。

当时秦国的商鞅变法规定,粮食生产的成绩等同作战的成绩,也可以拜爵受赏。所以秦国的农民生产热情很高。再加上秦国采用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兴修水利,使得秦国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这也奠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

其次分析诸葛亮北伐经常缺粮。而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对曹魏进行了北伐。诸葛亮在白帝城接受刘备托孤后,以恢复汉室为己任。诸葛亮对内修好政治,发展生产,扩大军事实力,平定叛乱。对外诸葛亮结好东吴,重新和东吴缔结联盟,共同对抗曹魏。

在做好了一切准备之后,诸葛亮向刘禅上了著名的《出师表》,开始了他漫长的北伐事业。在此之后,诸葛亮一共向曹魏发动了五次北伐,直到最后一次,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北伐才告一段落。

诸葛亮的这五次北伐中,粮草供应是让诸葛亮棘手的一个重大难题。我们看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中,因为粮食缺乏而退兵的就有两次。在第二次北伐中,诸葛亮出斜谷,攻打陈仓。由于魏将郝昭的坚守,诸葛亮在攻打二十多天无果的情况下,粮食耗尽,被迫撤回。

而在第四次北伐中,由于天降霖雨,造成后勤的运输困难。当时在汉中负责诸葛亮后勤保障的李严,没有办法及时将粮食运抵诸葛亮前线的军队。在这种情况下,李严只得和诸葛亮商议,最后诸葛亮率军撤回。这件事后来引起的后遗症,就是李严被撤职流放。

再次分析诸葛亮缺粮的主要原因以及他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诸葛亮缺乏粮食的难题主要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的。一个方面是粮食的生产和筹集,另一个方面则是后勤运输上的困难。第一个因素,就是蜀国国力较弱,要支撑十万大军的粮食供应确实有困难。在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时候,就是因为出兵仓促,没有事先筹集足够的粮食,才被迫撤军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诸葛亮采取了发展农业生产,劝科农桑的办法。诸葛亮以身作则,在成都购置农田和桑树,率领族人,进行农业生产。在诸葛亮的带动下,蜀汉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

诸葛亮在发动北伐前,都要进行大量的准备。比如他在第四次北伐撤退的时候,曹魏将领认为他很快就会发动第五次北伐。司马懿就判断,诸葛亮必须要经过三年的准备,筹集足够的粮食才会北伐。后来果然如司马懿所料,诸葛亮在三年后才发动了最后一次北伐。

筹集粮草是困难的,可是比筹集粮草更困难的是如何将这些粮草运抵北伐前线。在诸葛亮北伐的路线上,有着一个巨大的地理障碍,那就是秦岭山脉。如果将粮草运过秦岭,就是诸葛亮要面对的巨大的难题。

诸葛亮总是兵出祁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从祁山进军道路比较平坦。这就极大地减轻了后勤运输的困难。为了减轻粮食运输的困难,诸葛亮还采取就地筹集粮草的办法。在祁山地区人烟比较稠密,物产丰富,能够提供一部分粮草。在第四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率领军队割取敌区上邽的麦子,大大补充了军粮。

在运输上,诸葛亮也想尽了办法。诸葛亮发明了著名的木牛流马,用机械的方法来减轻运输上困难。而在运输上,诸葛亮也尽量采取水运的办法,采取多次转运的办法,使得运输的效率大大提升。不过,尽管如此,诸葛亮的粮草问题依然是他感到最困难的问题。

而诸葛亮的对手和他对战的时候,也抓住诸葛亮无法解决的这个难题,采取坚守不战的策略。曹魏认为诸葛亮野无所掠,后方运输困难,粮食供应紧张。在双方进入对峙后,诸葛亮一旦粮草耗尽,就只有撤退一条路。在诸葛亮撤退的时候,魏军再加以追击,就可以取胜了。

诸葛亮在最后,针对曹魏的这个策略,采取了最后的对策,那就是战场屯田。史书上记载,诸葛亮因为粮食问题,使得自己的壮志未伸,所以采取战场屯田的办法,来打破这一局面。当时蜀军和当地百姓在渭河平原一起种田,互不干扰,形成了战争史上的奇观。

就这样,诸葛亮解决了粮食的供应问题。但是,天不假年,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使得他北伐的壮志未酬。在他的军队撤走时,还在当地遗弃了大批的粮食。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同样是拥有巴蜀粮仓,为何秦国能统一六国,而诸葛亮常缺粮而返?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充足的粮草供给往往成为行军作战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巴蜀粮仓在秦国和蜀汉分别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秦国 VS 六国

主要耕地战国时期,秦国位于西陲之地,等到秦昭王、秦王嬴政发动大规模战争之前,其国内拥有的主要耕地包括关中盆地、黄土高原、汉中平原以及岷江盆地(四川盆地)。

韩、魏、赵、齐、燕等五国位于河东,三晋拥有的耕地除了部分黄土高原,还有部分冲积平原地区。齐、燕则拥有冲积平原地区。

楚国则拥有长江、淮河流域的冲积平原地区。

粮食产量据资料记载,黄河水的泥沙含量高达46%,由于坡度的缘故,其泥沙经常沉积在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地区,虽然增加了该地区土壤的养分,但是也有不少隐患。雨季容易发洪水,干旱的时候,裸露出来的河床容易成为蝗虫的产卵地而引发蝗灾。

相较于灾难频发的黄河流域,黄土高原虽然缺乏水分,但是可以种植粟米、小麦等农作物。

再看渭水流域的关中盆地,秦王政于公元前246年启动了著名的郑国渠工程,引西边的泾水注入东边的洛水,用以灌溉关中盆地。据《史记》记载,郑国渠修成之后,可灌溉约四万多顷盐碱地,亩产达到六石四斗,而当时黄河中游地区的产量大约为一石半。从此之后,关中沃野千里,秦国富强起来。

大概在秦惠王时期,司马错收复巴蜀之地,整修褒斜栈道,并兴修水利都江堰,使得岷江盆地成为沃野千里的粮食产地。岷江盆地和汉中平原的粮食,之后便由褒斜道源源不断地送往关中。如果在关中修建粮仓,以储存巴蜀之地运来的粮食,那么,秦国便不会有粮食供给之后顾之忧。

国策秦孝公时期,商鞅推行农战国策,将土地发放给农民,农民手里的田地数量国家是一清二楚的,那么征收田税就非常透明。除此之外,如果军人不打仗之时,就回家种田。

而六国呢,田地大多掌握在贵族手中,一则田地数量容易瞒报,二则贵族本就不愿意交税,因此国家想要征收赋税,何其困难?

除此之外,三晋之人也不乐于种地,特别是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之后,司马迁这样形容他们,白天打架,晚上盗墓。这也是他们不能与秦国打持久战的原因之一。

综上,秦国耕地不但亩产量高,加上商鞅的农战国策,仅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的粮食产量本就高于其它各国,而巴蜀之地的粮食就好比是锦上添花,可以支持秦国长时间的作战。因此,秦昭王、秦王政时期,秦国总是长年累月的作战而从无粮食之忧。

蜀汉 VS 曹魏

主要耕地诸葛亮提出隆中对时,并指出益州不但地势险要,更是重要的粮食产地。当他到成都之后,特意设置堰官,并派遣上千人维护都江堰,此举就是为了确保岷江盆地粮食不减产。

除了岷江盆地,汉中平原也是蜀汉的粮食生产基地,但其真正发挥作用,恐怕是公元227年,诸葛亮入驻汉中之后。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带陇西百姓千余户入汉中,就是为了增加劳动力,开垦汉中平原的荒地。

那曹魏这边呢,拥有整个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冲积平原,以及关中盆地。耕地面积远大于蜀汉。

粮食产量汉朝时期,为了治理黄河水患,曾为黄河改道,并兴修水利,引黄河水灌溉汾阴、蒲坂一带的土地。等到三国时期,粮食产量早就远大于秦汉时期。

国策战国时期,秦国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而到了汉朝时期,由于鉄犁、耕牛等生产工具的投入,使得买不起这些农具的农民将土地卖给豪强大族,成为他们的佃户。

蜀汉,比较清廉的诸葛亮都拥有薄田十五顷,相当于现代的750亩地,那其他蜀地官员呢?由此可见,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后,极有可能延续了汉朝的田地制度,有点类似于战国时期的六国,恐怕每年能征收的军粮也不是太多。

反观曹魏,曹操鼓励农屯和军屯,其农耕政策几乎沿袭了商鞅的农战制度,因此,可用军粮远高于蜀汉。

粮食运输关中为秦国基地,秦国从巴蜀运粮,除了天灾,并没有其它阻碍。而蜀汉只拥有汉中,如果诸葛亮欲出兵北伐,就必须考虑粮食的运输问题。

从汉中通往关中的古道,虽有褒斜道、故道、傥骆道、子午道等四条栈道,其中褒斜道路程最短,但仍有470多里长。其狭窄的栈道,决定了粮食供应的艰难。

那么,为何不走水路呢?不可行,大概在汉武帝之时,便有大臣提出开通汉中到关中的漕运通道。然而,他们发现褒水、斜水河水湍急多石,不能通漕。最后,他们重新修整了褒斜栈道。因此,汉朝之时,褒斜道为两地的主要运输通道。

正因为运粮成为北伐的主要瓶颈,诸葛亮几乎每次都因为粮食殆尽而不得不返回。

为了提高粮食的运输能力,诸葛亮先后研发出运粮工具木马流牛。记得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由褒斜道出汉中,木马流牛的应用使得诸葛亮有机会驻军于渭水之滨的五丈原。然而诸葛亮还是担心粮草接济不上,就地开荒屯田,因此有能力与魏军相持一百多天。就当他有机会解决军粮供给之时,诸葛亮终因劳累过度,死于军中。

反观曹魏,诸葛亮的北伐对曹魏来说,恰好是本地作战。因此,他们似乎从未有粮食供给之忧。汉武帝之时,从长安开渠,引渭水沿南山而下到黄河,共计三百多里,大大减少漕省运粮的兵卒,节省开支。

因此,除了关中盆地能提供足够的粮食,曹魏还可以通过漕运将关东的粮食及时地运到关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90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