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千年宋词,最美在秋天

望月砂 2023-07-26 09:08:57

一转眼,秋将过半,

秋风萧瑟,梧桐叶黄又落,

秋雨淅沥,雨后空山清新,

秋云淡淡,水天茫茫一色,

……

秋景美,秋天的心情亦不同,

“一年好景君须记”是它,

“自古逢秋悲寂寥”也是它,

最美十首宋词,送给秋天的你。

壹 · 最深入人心的秋词

《苏幕遮·怀旧》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长空澄碧,大地橙黄,浓稠的秋景里,却藏着深深的思乡之情。

贰· 最孤寂清冷的秋词

《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天乍暖还寒,淡酒不敌晚风冷,秋雨敲窗,却无人相伴,秋也有寂寞。

叁· 最回味无穷的秋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年少幼稚,涉世未深,故作深沉,而今历尽沧桑,秋思不知从何说起,亦无处可诉。人生总在某个年纪后,才懂得某些道理。

肆· 最辽阔苍茫的秋词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大漠孤烟、残阳如血,秋不再萧瑟,入眼辽阔高远,是一种壮烈的美!

伍· 最悱侧动人的秋词

《八声甘州》

【宋】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

雨后清秋,夕阳斜照,登高临远,故乡渺邈,佳人不在,正应了这秋的凄清之意。心中苦闷无人知,唯有赋诗词。

陆· 最清丽婉转的秋词

《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宋】周紫芝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

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夜阑更深、独守残灯,念往昔离别日,清歌已渺,旧梦难温,何时可与故人聚

柒· 最言简意深的秋词

《清平乐·候蛩凄断》

【宋】张炎

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

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

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一切景语皆情语,芦花纷纷雁无影,一枝梧叶惊秋声,诉秋思。

捌· 最念念不忘的秋词

《玉楼春》

【宋】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沈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自别后,你音讯全无,不知你今身在何方,安好与否。夜深风吹竹响,思念不停,愿在梦中可与你相见。

玖· 最情真意足的秋词

《思远人》

【宋】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

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

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

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

云来雁去,不见来信,和泪研墨写思念,红叶犹在人未归。一腔愁化相思。

拾· 最云淡风轻的秋词

《长相思·去年秋》

【宋】佚名

去年秋,今年秋,

湖上人家乐复忧。

西湖依旧流。

吴循州,贾循州,

十五年前一转头。

人生放下休。

人生无常,是非成败转头空,丢开这许多争名夺利的念头,方能免生烦恼。

秋带着千般动人模样,引人秋思,

你我岂能囿于尘世喧嚣,

何不尽情享受来自自然的馈赠,

趁阳光正好,微风不噪,携所爱之人,

去看一看这正是可人天的轻寒时候。

源自:诗词散文世界

有人说,宋词里的中秋惊艳了千年,原因是什么呢?

在北宋文坛上,苏轼毫无疑问的是一个了不起的天才,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天才,在文学上大放异彩的同时,却一生都因“乌台诗案”再也无法在仕途上有所作为。




一、清辉万里,思绪无边,醉里写出世人难以超越的千古名篇




之后,“乌台诗案”犹如压在苏轼身上的“五指山”,即便他被解放了,然而却只能远离朝廷,辗转到各地为官,他也曾经一度要求调到离弟弟苏辙较近的地方,期望能够与弟弟经常聚会。公元1074年,苏轼到达了密州,以为这次可以与弟弟相聚了,哪知事与愿违,等他到了以后,与弟弟相聚的愿望仍然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苏轼与弟弟苏辙自从分别以后已是七年没有得见,这时候已经是熙宁九年的中秋。是夜,长空万里,一轮皓月照山河;圆月,千户人家,满是屋檐洒银灰;远眺,两地相望,尽是相思惹人恼。



于是,在此中秋之夜,苏轼欢饮达旦,大醉之后,他吹着飒飒秋风,仰首望着皓月当空,低头看着银灰万里,心里想着远亲近戚,更是想着离散多年的弟弟,想着一路多变的人生,想着平生失意的官场,苏轼万千感情,一时之间倾泻于笔端,写出了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没想到却因此名垂千古,至今难有人能够超越。




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开头的序是:“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说的是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缘由,中秋这天夜晚,苏轼高兴异常,因为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实事,自己管辖的地方一片祥和,百姓安居乐业,苏轼大喜,一时兴高,一不小心痛饮到了天亮,明月尙在,清辉依旧,苏轼不由自主地想起亲人,想起弟弟苏辙。所以苏轼挥毫泼墨,以词的形式寄托思念。




上阕第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的问青天,“把酒”二字真的是绝妙至极,道出了苏轼酒后把青天都当成了朋友,以酒相问,体现了苏轼浪漫的情怀与豪放的性格。而深层的隐喻是,苏轼自己被调往了密州,但他仍然关心着天下大事,期望着有朝一日能够被调回朝廷,重新得到重用的复杂心情。







第二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承接第一句,表达了一种对明月的赞美与描写,想想人间今日此时,正是花好月圆;想想此时的天上月宫,不知又是何年何月?那美轮美奂的月宫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想必月亮到了一年之中最圆的时候,月宫里一定也会是一个美好的日子。




第三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一句颇有谪仙李白的口吻,在苏轼大醉之时,他以月宫中的仙人自居,秋风拂来,他一下子诞生了 “我欲乘风归去”,回到月宫中的想法。但是接下来他又说,那里虽然是琼楼玉宇,但是那里是不是也太高了,那里的寒冷一定让人无法承受。短短十七个字,苏轼就把对月宫的向往和对人间的留恋的矛盾心理,巧妙地表达了出来。







而苏轼之所以充满了对月宫的向往,主要是表达了他对现实世界的不满。苏轼一生志向高远,但一生之中却遭受了仕途上的无限坎坷,遭遇了人生的无数波折。而在他大醉之时,他在人间所遭受的种种不满,都一股脑儿地倒了出来,从而表达了一种对天上月宫中那乐土的向往,可是“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又表达了他的矛盾心理,通过一番内心的争斗,他最后表达了坚决留在人间的意向。




第四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的“起舞弄清影”,大有唐代李白“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的影子,表达了苏轼醉后与自己的影子翩翩起舞,一起嬉戏的情景,而“何似在人间”又让人感觉一下子回到了人间,一下子回到了现实。表达了一种与其去那清冷高寒的天上月宫,倒不如在人间翩翩起舞,虽然渡尽劫波,但是人间有人间的快活,在那月光的清辉中,至少有自己的清影为伴。表达了苏轼积极乐观,豁达大度的思想。







到了词的下阕,苏轼把笔触主要放在了人间,在第一句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把静的物体和动的月光连起来一起描写,合成一处,动静结合,恰到好处,体现了夜的深沉,体现了景的静谧,体现了人的无眠,画面感呼之欲出,如在眼前。




就这样,随着苏轼的笔尖游走,我们仿佛看到了秋夜的月光洒落在参差的十万人家,那朱楼高阁随月光流转,雕花的门窗之上闪烁着滚动的星光,而苏轼却在房中久久不能入眠。在他若有所思的脸上,他到底是在思念家人,想念弟弟,还是在思考宇宙和人生?




第二句的“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把月亮拟人化,以一种叹息的口气反问,月亮不是对人间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偏专挑在人们离别之时而最圆呢?让人徒增烦恼与忧愁,让人徒增相思与离愁,而苏轼本人,则是更加地思念家人与弟弟。







第三句是充满了理想的思考和哲理鲜明的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句急转直下,从刚刚的埋怨月亮的怨恨人间,现在又辩证地表达了月亮运行的内在规律,说月亮也有自己的遗憾,虽然它有清辉万里的时候,有圆如玉盘的美满,但它也会受阴晴天气的影响,有乌云无故遮挡的时候,有缺月如钩的时候。




因此,世上本来就没有完美无缺的东西存在。那么世间的规律既然如此,没有什么事是完美的,那我们又何必为短暂的离别而忧伤不已?何必又为阴晴圆缺和悲欢离合而苦恼无尽?这一句可谓是千古绝唱,韵味无穷,同时也充满了无限的哲理。




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苏轼看透了世界与人生的运行规律,所以最终也看开了人生,从而表现出了一种豁达大度的情怀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另一方面,苏轼虽然一开始表达的是对家人对弟弟的思念和牵挂,但是通过对世界与人生的思考,他最终推己及人,希望世间的人们都能够长长久久,平平安安,这样的话,即使天各一方,相离万里,也能够共赏一轮明月,共享世间一片祥和的月光。







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成难以超越的千古绝唱,这两点是关键




从全词来看,苏轼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世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成为了本词最大的亮点,也使得本词最终成为传颂不绝的千古名篇,成为了写中秋佳节的巅峰之词,从来没有任何人能够超越。从取得的艺术成就上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构思奇特,独辟蹊径,笔调浪漫极有哲理,意境绝佳,情义浓浓,韵味无边,具有非常高妙的审美价值,被人们公认为中秋词不可逾越的高峰。




从本词的的结构与词句上来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结构绝佳,句句都是传唱千年的千古名句,句句都脍炙人口的绝佳诗篇,浪漫色彩极为浓厚,读来开启了人们的想象,凝固了人们的记忆。由此可见,苏轼的词是非常有意思的,从他的诗词当中,我们不仅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还可以开启我们的想象,启发我们的联想,是一笔非常难得的精神财富。







鉴于此,亲爱的友友们,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建议大家读一读苏轼的诗词《苏轼词全集》或《苏轼诗集合注》,在培养兴趣的同时,也提升自我的欣赏水平和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因为《苏轼词全集》或《苏轼诗集合注》搜罗了苏轼一生最重要的和最经典的诗词,注解详细,深入浅出,适合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友友们阅读和鉴赏,是比较理想的诗词作品。




或许你会认为,当今社会,诗词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重要了,从而低估了诗词的现代价值,甚至也忽略了对孩子们诗词方面的教育。但事实上,唐诗宋词等古诗词在我国的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而且历来的很多重要人物对诗词都非常地精通,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古诗词早已融入了我们的文化,融入了我的生活,甚至是融入了我们的血液,所以古诗词,特别是唐诗宋词对我们真的是非常重要。







读诗词作品自然要读好诗词,而苏轼作为开创了豪放一派的大词人,他的很多诗词自然都是自古以来难有人逾越的经典,而他的《苏轼词全集》或《苏轼诗集合注》自然就囊括了他的经典好诗词。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读苏轼经典的古诗词,这些诗词里散发着不一样的魅力,散发着不一样的灵魂,我们经常读一下这些经典的好诗词,自然也能提升自我,增加我们不一样的气质。

描写秋天的宋词

《渔家傲·秋思》【作者】范仲淹?【朝代】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在重重叠叠的山峰里。

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创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宋朝从建立之后,就采取重内轻外政策,对内加紧控制,把禁军分驻全国各地,而在边疆上长期放弃警戒,武备松弛。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而事起仓卒,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以致每战辄败。

词人移知延州,到任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敢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

所以“孤城闭”三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态势,反映出宋朝守军力量是很薄弱的,作为指挥部所在地的城门,太阳一落就关闭起来,表现了形势的严重性。这一句就为下片的抒情作了铺垫。

优美散文:千年宋词,岁月留香

导读:李清照少时才华横溢,天资聪慧,和赵明诚结婚后,志趣相投,生活美满,在京城开封写下了不少欢快明朗的著名词篇。下面是我为大家搜索整理的优美散文,欢迎阅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细谈华夏文化,历数千载传承,登峰造极于世人者,其必始于赵宋之词。宋词之美,始于音律合乐,伎町歌舞,势必弹唱词曲。

由此可见,宋词是基于音律曲调的演变,经过几载的传承于革新,以其不可或缺的高姿态留香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阆苑之中。像是一个充满了迷人芳香气息的花圃,用她那姹紫嫣红的娇艳以及千姿百态的神韵来与唐诗争奇、元曲斗艳,楚辞不及她的优柔,明清小说又太过庸俗。华夏千载,文化传承。在千年风雅的历史长廊中,始终不渝的填充着中华文字的美妙绝伦。

寥寥词句,尽染秋意之美

所谓宋词之妙,言简意赅,写尽秋意之时,只需片片词句。秋风过耳,落叶纷飞。金色的大地迎来了秋的礼赞,是喜是悲,是乐是忧?李清照只需几组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可谓算是对秋天发出了最深切的叹息。三杯两盏淡酒过后,正伤心,却是梧桐更兼细雨。复杂的心思、却又在这苦闷心伤之秋,又岂能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呢?

然而柳三变却听到了寒蝉凄切,冷落伤情。傍晚时分的长亭送别,理应畅饮幽情,不了却是骤雨初歇,兰舟催发。亲人朋友还没离去却有了深深的思念之情,这将会是何种的凄惨与悲凉啊?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也许、在柳永看来空有良辰美酒,珍馐万千也不过尔尔。此去经年、或许在这世上终究不会再有那么一个和自己诉说的人了。

秋天气爽,碧海云天,黄叶落地,秋色连波。范希文心怀天下,忧国忧民,这种人世间少有的家国情怀让一代文豪也辗转反侧,难以入眠。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羁旅思念,面对着此情此景,借酒消愁,同样是怀旧伤情,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伤感情怀。宋人写景,怀揣着各自不同的心情,只需寥寥数句,却言简意深,使人为之叹服,称奇连连。

千年风雅,彰显帝都繁华

一个时代的风雅,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作为赵宋文化之文学精髓,其势必会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帝国的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宋朝自五代十国开始到元帝国的建立,经历过十八个皇帝以及南宋、北宋两个历史阶段,共计三百一十九个年头。期间,不少著名的词曲流传千古,印象深远,像《浣溪沙》、《水调歌头》、《清平乐》等。这些文学作品在中国历史文化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文字优美,意味深长,读起来脍炙人口,又便于传播继承。

不仅如此,有着千年神韵之称的宋词在这些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的影响下,又在民间高手的大力创作和演绎下,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使得宋词这种文学载体达到了一种空前的繁荣昌盛,无论何时何地,千年风雅之宋词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她的耀眼光环以及引人注目绝不是徒有虚名。

建国初期,宋王朝将不再是一片散沙的局面,农业开始逐渐恢复,生产得以稳定,工商业渐渐发达,经济日益昌盛繁荣,帝国的首都也不再变得沉寂。宋室鼎盛,帝都繁华。宋词优雅,争相传诵。文人赴京,商贾云集。艺妓高歌,皇室若狂。无论是从时代前进的脚步,还是放眼整个大宋重文轻武的策略方针,帝国的文明与繁华绝对不是瞎编乱造,随意修饰。

灯宵月夕,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天街,宝马争驰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宇之异味,悉在庖厨。《东京梦华录》中的这种惟妙惟肖的描写将赵宋文学之宋词发挥的淋漓尽致。它犹如一个美丽而又善良的女子,拥有着绝代的姿容、旷世的才情、冰洁风雅的举止赢得了人们的好赞。不仅如此,在她的影响下宋帝国之帝都文明浩浩然立于世界东方大地,其繁华与富庶也早已遥遥领先,使之成为当之无愧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一代词女,误入溪亭迷途

宋代词者,不乏名人。然而作为一代女流之辈的李清照着实算得上是不可多得的一位女才人,她的聪慧以及才气能傲视群芳,令她周围的男人们都顶礼膜拜。

李清照的《如梦令·溪亭日暮》里写道;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尽兴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中所记的是作者年轻时在济南大明湖溪亭游船时迷路时的情景。然而,这位天资聪慧的才女出生济南,长于大明湖畔,又怎么会在溪亭里的藕花深处迷路呢?

且不看这首,李清照还写过另外一首《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词美意切,曲尽情棕。但若仔细将这两首词串联起来,结合李清照和赵明诚恩爱相投的故事就不难发现,其实《点绛唇》是李清照遇见赵明诚时的情景,而《如梦令》则是李清照偷偷看到心爱的人时候,以及对于爱情朦胧憧憬时漫无目的划船游玩时的情景,以至于日暮返回的时候尽然不知道去时的溪亭了。

李清照少时才华横溢,天资聪慧,和赵明诚结婚后,志趣相投,生活美满,在京城开封写下了不少欢快明朗的著名词篇。然而连年战乱使得她在失去丈夫之痛之后选择了南渡,这期间一改往日的风格,又作了好多脍炙人口的词曲,《如梦令·溪亭日暮》便是其中的一首,看似简单的一首迷途,其实是在真正切切的回忆少年时一次美丽的遇见。

一代词女李清照就这样在无奈的南渡中孤独的度过了人生的最后时光,她的词语言清丽,自成一派,为宋代词坛上赢回了该有的美誉。千古才女,千年宋词,在岁月中处处留香,在时光中永放光芒。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87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