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亦笔纸贵,尽是读书人,田边女下籽,儿中天子堂”
曾经看《雪花秘扇》这部电影时,其中有一个情节非常的吸引我:很久以前在湖南省的一个偏远地区——江永(古称永明),年轻同龄的女孩们会结为“老同”。这是女人间最亲密的关系,甚至超越夫妻、姐妹。她们在扇面上书写一种当地女性间流传的神秘文字,来彼此沟通,而这种沟通的文字被称作为“女书”。
那么,什么是女书呢
《传奇女书——花蹊君子女九簪(修订版)》一书是这样为我们解读的:
女书,它是目前世界仅有的一种女性文字,完全由女性创作并使用。流传在中国湖南省江永县。女书是方块汉字的一种变异形态,文字的形体特点是长菱形斜体,只有点、竖、斜、弧四种笔画,秀丽纤细。它是农家女的专用文字,可书写,可吟唱。
季羡林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女书:女书作为一种在旧制度下,被剥夺了学习文化权利的普通文化妇女运用自己的才识创造出的一种女性专用字体,宛如一棵被压在大石头下的根苗,曲曲折折,艰苦努力,终于爬了出来,见到了天光,是中华名族精神的代表,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正如《雪花秘扇》中说的那样:“痛苦中才能发现美,苦难中才能找到真正的平静。”这倒是真的像女书的传承,卑微却坚韧如丝,苦难中生长,又在苦难中枝繁叶茂。
女书主人自称“君子女”,女书在一代代君子女之间得以传承。所谓君子女,是女书主人特有的自称。她们认为男人称有了文化的为“君子”;女人会女书很高雅,也有文化,所以自称“君子女”,展现了她们的自尊、自强。
在女书之乡,歌堂文化是女书的温床,女书是歌堂文化的灵魂!
进不了学堂,唱歌堂
女书既不是官方文字,也不是宗教文字。女书是地道的民间文字。女书的使用者乃至创造者是不能接受社会正规教育的普通农家妇女。
女人不能上学读书,不能进学堂,也不能进祠堂吃清明酒。用女书中的说法,不能顶门立户“抵爷(父)名”。她们常常抱怨,身为女人“错度红花(女孩)不抵钱”“只因皇帝制错礼”“弟弟读书起高房,姊妹绣花坐绣楼”。但是她们为自己创造了一种文字,成了会读书写字的“君子女”。歌堂就是她们的学堂。
歌堂=学堂
歌堂是传承女书的学堂。女书歌堂主要有三种形式。
1. 女红歌堂。平日要好的姊妹常常一边做女红一边唱女歌,习女书。这里妇女有结交姊妹“老同”的习俗,她们用女书写结交书,互相邀请慰问,诉说苦乐,或结伴奉上女书向神灵许愿求福。
2.节日歌堂。每年四月初八,本来是男人们的“斗牛节”,女人则在家欢聚打平伙,各自带食品钱饷,一起聚餐,一起唱习女书。男人的斗牛节早就不搞了,姑娘们的节日却传下来,成了专门的女儿节。其他还有正月十五元宵节、六月的吹凉节、尝新节等也是姊妹们聚会的节日。
3. 婚嫁歌堂。特别是伙伴出嫁前,姊妹要来陪伴,多则半个月,少则三天,坐歌堂,唱陪嫁歌。精美的三朝书,是姑娘出嫁后第三天最珍贵的礼物。三朝书是女书的经典,是女书重要的教材。当地称唱读女书为“读纸读扇读帕”“唱纸唱扇唱帕”。这样,唱读女书歌和与之有关的女红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女书歌堂文化,也是女书传承的主要方式。
“君子女”与歌堂文化
在女书之乡,歌堂文化是女书的温床,女书是歌堂文化的灵魂。女书作品基本上都是长诗体韵文,90%以上是七言,偶见五言、杂言。女书的阅读方式一定要唱诵,大多用一种特定的比较低沉、哀婉的曲调吟唱。女书作品几乎都是唱本。其创作者是当地精通女书的“知识分子”,用女书中的说法叫作“君子女”。这些妇女又被称作“歌头”。
这样能唱、能写,又能创作女书的妇女并不是很多。通过对上江墟20个自然村的调查,我们看到,近百年间,有30余名精通女书的妇女,有的村子只有一两个,有的村子多达十来个。精通女书的人较多的村子有高家、甘益、河渊等。她们是女书的教授者、传播者。她们出嫁所至,即女书传播范围所及。这些妇女在当地有很高的威望,往往以她们为核心,以女书为灵魂,凝聚着一个个结交老同姊妹群体。她们的社交活动场所是在家里的绣楼堂前。她们的社交活动方式为写女书、唱女书以及切磋女红。每当女书歌声响起的时候,姑娘、媳妇、老妪便聚拢在一起“读纸读扇”,忘情入境。大家都沉浸在女性情感世界中,自演自唱,自娱自乐。
在女书之乡,妇女们不一定人人会写女书,但几乎人人会唱女书歌。女书作品是共享的,即使是自传或信件,也是唱出来大家听,甚至大家唱。女书文学是一种群众性的民间说唱文学。女书文化是一种庭院式的歌堂文化。
女书的濒危与重生
女书自1982年被发现以来,已经处于濒临失传的危险地步。一时,少数的语言学者赶赴湖南省江永县进行田野调查,引起了各级部门的重视。清华大学教授赵丽明寻访千年古村,研究女书30年,精准写就传奇女书,再现女书文化传奇!
女书是曾经饱受苦难的中国劳动妇女留给江永、留给国人的一笔魅力无穷的遗产。女书属于江永,更属于中国,属于世界。
这是一本浓缩的小册子,她浓缩的是五大本,她浓缩的是三十年,她浓缩的是女书老人的生命,她浓缩的是关爱她的心血。浓缩后绽放的是新生、是希望,是江永、是中国富强的梦!
女书的保护与传承,还有很多事要做,不仅是热热闹闹的宣传、文创,还要踏踏实实地继续深入研究。正如季羡林先生说的,还有要拉开的“幕布”。
《传奇女书——花蹊君子女九簪(修订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赵丽明著
【内容简介】《传奇女书》将中国岭南地区这支“深山里的野玫瑰”在纸上完美呈现,令即将沉寂的女书又重新登上万众瞩目的舞台。全书共分为九个章节,分别讲述了女书的起源与发源地,女书的作用与价值及欣赏等。令读者全面了解女书,并从内心感受到女书积极向上的精神。《传奇女书》由清华教授赵丽明研究女书三十年写就。并得到季羡林、周有光的激情赞誉。
赠书规则
点击下方写留言,随机选取2位幸运读者赠送本书一本~(据说转发票券截图给后台更容易被砸中吼~~)
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散文诗精选朱自清散文基督教诗歌诗歌朗诵爱国诗歌~~
散文诗精选朱自清散文基督教诗歌诗歌朗诵爱国诗歌
女书在当地传习有几种情况:一是家传式。家庭内长辈女性教晚辈女孩。二是私塾式。花钱向水平较高的专职妇女学习女书。三是歌堂式。妇女在读纸、读扇中互教互学。四是自学式。利用赠送得来的或买来、借来的女书,照样抄写自学。因为当地妇女几乎人人会唱女书歌,自学起来比较容易。
女书载体形式主要有:纸质布面手抄本、纸片、扇面、布帕、花带等 。
女书,作为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种女性文字,它起源于中国南部湖南省的江永县,所以又名江永女书。以前在中国湖南省江永县及其毗邻的道县、江华瑶族自治县的大瑶山和广西部分地区的妇女之间流行、传承的神秘文字。 “女书”又名“女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种独特的女性文字符号体系。所以又名江永女书。千百年来,只流传在湖南省江永县及其近邻一带瑶族妇女中,它靠母传女、老传少,一代代传下来。“女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独特而神奇的文化现象,也是一个植根甚古、牵涉面颇广、信息含量十分丰富的文化现象。 女书,作为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种女性文字,它起源于中国南部湖南省的江永县,所以又名江永女书。以前在中国湖南省江永县及其毗邻的道县、江华瑶族自治县的大瑶山和广西部分地区的妇女之间流行、传承的神秘文字。 “女书”又名“女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种独特的女性文字符号体系。所以又名江永女书。千百年来,只流传在湖南省江永县及其近邻一带瑶族妇女中,它靠母传女、老传少,一代代传下来。“女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独特而神奇的文化现象,也是一个植根甚古、牵涉面颇广、信息含量十分丰富的文化现象。 女书,作为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种女性文字,它起源于中国南部湖南省的江永县,所以又名江永女书。以前在中国湖南省江永县及其毗邻的道县、江华瑶族自治县的大瑶山和广西部分地区的妇女之间流行、传承的神秘文字。 “女书”又名“女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种独特的女性文字符号体系。所以又名江永女书。千百年来,只流传在湖南省江永县及其近邻一带瑶族妇女中,它靠母传女、老传少,一代代传下来。“女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独特而神奇的文化现象,也是一个植根甚古、牵涉面颇广、信息含量十分丰富的文化现象。 女书,作为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种女性文字,它起源于中国南部湖南省的江永县,所以又名江永女书。以前在中国湖南省江永县及其毗邻的道县、江华瑶族自治县的大瑶山和广西部分地区的妇女之间流行、传承的神秘文字。 “女书”又名“女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种独特的女性文字符号体系。所以又名江永女书。千百年来,只流传在湖南省江永县及其近邻一带瑶族妇女中,它靠母传女、老传少,一代代传下来。“女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独特而神奇的文化现象,也是一个植根甚古、牵涉面颇广、信息含量十分丰富的文化现象。 女书,作为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种女性文字,它起源于中国南部湖南省的江永县,所以又名江永女书。以前在中国湖南省江永县及其毗邻的道县、江华瑶族自治县的大瑶山和广西部分地区的妇女之间流行、传承的神秘文字。 “女书”又名“女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种独特的女性文字符号体系。所以又名江永女书。千百年来,只流传在湖南省江永县及其近邻一带瑶族妇女中,它靠母传女、老传少,一代代传下来。“女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独特而神奇的文化现象,也是一个植根甚古、牵涉面颇广、信息含量十分丰富的文化现象。 女书文字的特点是书写呈长菱形,字体秀丽娟细,造型奇特,也被称为“蚊形字”。搜集到的有近2000个字符,所有字符只有点、竖、斜、弧四种笔划,可采用当地方言土语吟诵或咏唱。 与汉字不同的地方是:女书是一种标音文字,每一个字所代表的都是一个音。现时文献搜集到的女书文字约有七百个。女书的字型虽然参考汉字,但两者并没有必然的关系。而且,由于女书除了日常用作书写以外,也可以当成花纹编在衣服或布带上,所以字型或多或少也有所迁就,变成弯弯的形状。 《中国女书合集》赵丽明主编 中华书局 ,所收资料占目前所能见到的女书原始资料的90%以上。 另外一本女书专著《中国女书集成——一种奇特的女性文字资料总汇》十集不分卷 赵丽明主编、周硕沂译注、陈其光译注校订。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3一版(印数:700),16开本。包括: 贺三朝书八十二种 自传诉苦歌三十六种 结交老同书二十二种 传说叙事歌三十二种祭祀歌七种婚嫁歌五十六种 民歌八十七种 谜语四十七种翻译作品二十九种书信三十种
《四子女经》应该是同《百家姓》一样,是很多人集体创作而且不署名的作品。
由于《四子女经》属于女书中的翻译作品,其年代就更不可考了。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术界发现了多年流行在湖南省江永县上江圩一带的“女书”或叫“女字”。经认定,这是记录流行于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省交界地区(为历朝人员的流放地)一种“土话”的文字,该土话属于汉语方言。女书作为一种女性专用的活文字,源于汉字和汉语方言,许多作品都是无数女性一代一代口耳相传得以保留下来的。女书的传承是传女不传男,基本靠母亲教女儿,姐妹之间互相学习而成。女书是古代妇女在没有教育权的情况下的一种自我教育手段。女书的字体对于没有学习过的人来说不啻天书,宛如甲骨文。
它的奇特之处有:一是已发现的“女字”大约有700个单字,仅流行于上述地区的妇女中间;二是“女书”符号通通作菱形倾斜,多为自左上而右下的走向,看似与甲骨文有很深的亲缘关系;三是“女书”全都为手抄本,多是装订统一的布面纸书,也有布帛书或是扇面书,且因是手抄而又要作为殉葬品,故多为人死书亡;四是其偏旁并不像汉字那样有表意作用,而是越过了表意阶段、形声阶段就直接跃入了表音阶段;因而这第五就是,它既不同于汉语属于音节文字,也不同于日文假名那样属于音符文字,学术界只好定义它为“音符音节文字”。
有了这700个“女书”单字,据说不用再借用汉字就能记下当地“土话”了。创此“女书”的目的,据传是作为闺中的自娱工具——将生活的苦楚艰辛通过“女书”的传教、传唱在闺中流传开来。通过说或唱,倾诉完苦处之后,当可排解心里的郁闷。长歌当哭,信其不谬。当然,它还有传递姐妹间情谊、相互慰藉等功用。
有关它的起源沿革等问题目前尚无定论,有说它创自受宋钦宗冷落的西宫娘娘胡秀英.也有说它源于清代中期、兴于清末民初而衰亡于20世纪30年代。
2006年,古邑冯乘的江华瑶族自治县档案馆去年有幸将流传于江永、江华等地民间的珍贵的女书文字《四字女经》文字本收集入馆。全文84 句,计664 字,是不可多得的古籍。从此解决了《四字女经》一直只是口头流传但查不到文字依据的困惑。这个版本可能与其他版本略有出入。
《四字女经》有女书文字和汉字译本,两种文本共20 页,计168 句,1328 字,是一篇古韵文佳作。其文言简意赅,前后联贯,押韵顺口,喜听易背,如:“婶娘伯母,相敬如宾。一家和顺,远近闻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时失节,污毁平生。”、“昔日买臣,其妻不仁。因贫求去,反自伤情。夫有显贵,求转不得。泼水难收,千古毁名。”、“谢女道韫,闻赋诗成。蔡女文姬,能辨琴音。贤惠大家、 笔成文。聪明异志,彼此女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全无半拗口难懂之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86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落花时节,我知道你的留恋
下一篇: 人死前的最后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