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余华:只有干净的眼睛才能看见灵魂

祝由师 2023-07-26 07:52:11

我曾经说过,一个伟大的作者应该怀着空白之心去写作,一个伟大的读者应该怀着空白之心去阅读。只有怀着一颗空白之心,才可能获得想象的灵魂。

文丨余华

生与死,这是很多伟大文学作品乐此不疲的主题,也是文学的想象力自由驰骋之处。

与前面讨论的文学作品中的飞翔和变形有所不同,生与死之间存在着一条秘密通道,就是灵魂。

因此在文学作品中表达生与死、死而复生时,比表达飞翔和变形更加迅速。我的意思是说:有关死亡世界里的万事万物,我们早已耳濡目染,所以我们的阅读常常无需经过叙述铺垫,就可直接抵达那里。

一个人和其灵魂的关系,有时候就是生与死的关系。

这几乎是所有不同文化的共识,有所不同的也只是表述的不同。而且万事万物皆有灵魂,艺术更是如此。当我们被某一段音乐、某一个舞蹈、某一幅画作、某一段叙述深深感动之时,我们就会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是有灵魂的作品。

中国有56个民族,有关灵魂的表述各不相同,有时候即便是同一个民族,因为历史、地理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表述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

然而万变不离其中,当一个人的灵魂飞走了,那么也就意味着这个人死去了。

在汉族看来,每个人都有一个灵魂。

如果这个人印堂变暗,脸色发黑,这是死亡的先兆;如果这个人遭遇婴儿的害怕躲闪,也是死亡的先兆,因为婴儿的眼睛干净,看得见这个人灵魂出窍。

诸如此类的表述在汉族这里层出不穷,而且地域不同表述也是不同。很多地方的人死后入殓前,脚旁要点亮一盏油灯,这是长明灯,因为阴间的道路是黑暗的。如果是富裕人家,入殓时头戴一顶镶着珍珠的帽子,珍珠也是长明灯,为死者在阴间长途跋涉照明。

生活在云南西北部的独龙族认为每个人拥有两个灵魂,第一个灵魂是与生俱有的,其身材相貌和性格,还有是否聪明和愚蠢都和人一样。而且和人一样穿衣打扮,人换衣时,灵魂也换衣。只有在人睡眠之时有所不同,因为灵魂是不睡觉的,这时候它离开了人的身体,外出找乐子去了。

独龙人对梦的解释很有意思,他们认为人在梦中所见所为,都是不睡觉的灵魂干出来的事情。当人死后,第二个灵魂出现了,这是一个贪食酒肉的灵魂,所以滞留人间,不断地要世人供吃供喝(祭品)。

在云南的阿昌族那里,每个人有三个灵魂。人死后三个灵魂分工不同,一个灵魂被送到坟上,于清明节祭扫;一个灵魂供在家里;一个灵魂送到鬼王那里。这第三个灵魂将沿着祖先迁来的道路送回去,到达鬼王那里报到后,就会回到祖先的身旁。

灵魂演绎出来了无数的阐释与叙述,也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巫师巫婆们、作家诗人们等等,皆因此来养家糊口。

如同中国古老的召魂术,在古代的波斯、希腊和罗马曾经流行死灵术。巫师们身穿从死人身上扒下来的衣服,沉思着死亡的意义,来和死亡世界沟通。与中国的巫婆跳大绳按劳所得一样,这些死灵师召唤亡魂也是为了挣钱。死灵师受雇于那些寻找宝藏的人,他们相信死后的人可以无所不知无所不见。

召魂仪式通常是在人死后12个月进行,按照古代波斯人、希腊人和罗马人的见解,人死后最初的12个月里,其灵魂对人间恋恋不舍,在墓地附近徘徊不去,所以从这些刚死之人那里打听不出什么名堂。当然,太老的尸体也同样没用。死灵师认为,过于腐烂的尸体是不能清楚回答问题的。

有关灵魂的描述多彩多姿,其实也是想象力的多彩多姿。

不管在何时何地,想象都有一个出发地点,然后是一个抵达之处。这就是我在前一篇《飞翔与变形》里所强调的现实依据,同时也可以这么认为:想象就是从现实里爆发出来的渴望。

死灵师不愿意从太烂的尸体那里去召唤答案,这个想象显然来自于人老之后记忆的逐渐丧失。中国人认为阴间是黑暗的,是因为黑夜的存在;独龙人巧妙地从梦出发,解释了那个与生俱有并且如影随行的灵魂;阿昌族有关三个灵魂的理论,可以说是表达了所有人的愿望。坟墓是必须要去的地方,家又不愿舍弃,祖先的怀抱又是那么的温暖。怎么办 阿昌族慷慨地给予我们每人三个灵魂,让我们不必为如何取舍而发愁。

古希腊人说阿波罗的灵魂进入了一只天鹅,然后就有了后面这个传说,诗人的灵魂进入了天鹅体内。

这真是一个迷人的景象,当带着诗人灵魂的天鹅在水面上展翅而飞时,诗人也就被想象的灵感驱使着奋笔疾书,伟大的诗篇在白纸上如瀑布般倾泻下来。如果诗人绞尽脑汁也写不出一个字来,那么保存他灵魂的天鹅很可能病倒了。

这个传说确实说出了文学和艺术里经常出现的奇迹,创作者在想象力发动起来,并且高速前进后起飞时,其灵魂可能去了另外一个地方。有点像独龙人睡着后,他们的灵魂外出找乐子那样。

根据我自己的写作经历,我时常遇到这样美妙的情景,当我的写作进入某种疯狂状态时,我就会感到不是我在写些什么,而是我被指派在写些什么。我不知道自己当时的灵魂是不是进入了一只天鹅的体内,我能够确定的是,我的灵魂进入了想象的体内。

为什么我们经常在一些作品中感受到了想象的力量,而在另外一些作品中却没有这样的感受。

我想,并不是后者没有想象,是因为后者的想象里没有灵魂。有灵魂的想象会让我们感受到独特和惊奇的气息,甚至是怪异和骇人听闻的气息,反过来没有灵魂的想象总是平庸和索然无味。

如果我们长期沉迷在想象平庸的作品的阅读之中,那么当有灵魂的想象扑面而来时,我们可能会害怕会躲闪,甚至会愤怒。

我曾经说过,一个伟大的作者应该怀着空白之心去写作,一个伟大的读者应该怀着空白之心去阅读。只有怀着一颗空白之心,才可能获得想象的灵魂。

就像中国汉族的习俗里所描述的那样,婴儿为什么能够看见灵魂从一个行将死去的人的体内飞走,因为婴儿的眼睛最干净。只有干净的眼睛才能够看见灵魂,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都是如此。被过多的平庸作品弄脏了的阅读和写作,确实会看不见伟大作品的灵魂。

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散文诗精选朱自清散文基督教诗歌诗歌朗诵爱国诗歌~~

散文诗精选朱自清散文基督教诗歌诗歌朗诵爱国诗歌

余华《活着》读后感2000字左右

?? 余华《活着》读后感2000字左右

??活着,承载了多少意义、情感和力量呢?是进行时,是生命的持续状态,是灵魂的永恒追寻。

??看完《活着》,想说说关于"活着",这样广大却沉重的话题,似乎每一个语句都显得苍白,每一声叹息都显得无力;然而,活着,是进行时,是你我此刻正在经历的状态,无从逃避,直至那一天,你我在神的审判台前,而从那一天起,我们将活在永恒的国度里。而活着和永恒,有人只看到了一部分,于是没有永恒的方向,迷茫地活着。

??当我们听着故事的叙述者——福贵将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感觉着他活着的状态一点点变化:年少无知时,萎靡地活着,无视妻子的艰辛,无视父母的关切,无视现实的责任;风云突变后,挣扎地活着,战场上经历生存的残酷抗争,生活中面临活着的底线挑战,情感上体会为父为夫角色的重担;看尽生死后,麻木而乐观地活着,无牵无挂,无泪无述,也无欲无求。"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我们会默然发现,活着是一种状态,仅仅一个词,悲惨抑或苦难、凄凉、无奈,无法展现它的全貌,可是哪怕是其中一方面我们都无法深入触及。小说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福贵如何从游混于社会的阔少爷变成一无所有的佃农,如何从刚开始无所事事的"败家子"到最后持家生活的"顶梁柱",如何从刚开始的淡漠亲情到后来饱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

??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

??有庆是第一个突然死去的。"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他的母亲说。大多数人应该在这个时候心痛不已。贫苦艰难的生活,福贵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让有庆对生活丧失希望。他热爱他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和上学每天来回奔命。所以当他在父亲眼前拿了长跑第一名的时候,我们都天真地以为悲剧该结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来,于是有了一点淡淡的喜乐。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年青的我们不禁有些战栗。薄薄的十二万字,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只是阖上书本之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 望和纷争的平静。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承纳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坚忍,顽强。这应当便是生命的力量罢。

??余华这么说他写作的缘起——"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伤的情节之间,福贵仍然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述说苦难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

??正如你终于会明白,无论现时我们经历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抑或是无可告人的艰辛苦难,只要继续活着,它们中的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将被我们和时间一一遗忘,只留下苍白的结果。那个结果对现时的我们毫发无伤。告诉我,谁还在不堪着高考的煎熬,失恋的痛苦,或者某个伤疤最初的鲜血淋漓?

??我仿佛已经看到许多问号:这样,我们的生存还有什么意义?

??嗯,就像那谁说的,企图探究活着的意义注定只能成为一个笑话。人只是一种存在,它与天地万物一样并无意义。

??那到底该怎么活着?

??老人对生命的态度总是让我很敬畏。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动荡后,眼前的一切都已经变得无所谓了。他们不担心是否会被炒鱿鱼,不担心是否有战争,不担心下一周的股市行情——或者说是不愿去操心了。这就如同余华所说的——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这么说来,老人的态度也就是孩童的态度了。在我们绞尽脑汁去寻思到底什么是活着、该怎么活着的时候,造物主在我们背后偷偷的笑了。原来,他早已把答案告诉了我们——终点就是起点。我们在一开始就已经手握答案,只是这轻易而来的结论在没有经历现实的验证之前我们不愿意相信。于是,我们用一生的时间来验证它。验证结束,生命也就接近终点了。

??呵呵,无数大家都说不清的事,我怎么又能说的清呢。我只是在看完余华的《活着》以后说一些关于活着的话而已。

??又或者,"活着"更本不需要我们去多言。我们还是像福贵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然后在无所事事的时候,跟一个路过的人一起翻阅那些或痛苦或甜蜜的回忆,最后拍拍屁股,在夕阳下抽着烟斗回家去!

?? 余华《活着》读后感2000字左右

??用了三个晚上读完了《活着》这本书,当时真是感慨良多,现在坐在电脑前敲下这些字,略记一下我的思绪。

??对余华的关注也是因为别人,但是不可否认,这是一次正确的选择,余华的笔下的世界让我认识了另一种人生。

??对于这本书,早就想读了,只是当时没有找到,于是先读了《许三观卖血记》,不同的故事却又有着某种相似。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3岁时随父母迁至海盐,在海盐读完小学和中学。曾经从事过5年的牙医工作,1983年开始写作,已经完成长篇小说4部,中篇小说集6部,随笔集3部,其作品被翻译成二十种文字,在近三十个国家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8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中国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等。现为杭州市文联专业作家。

??这本书以一个故事的讲述作为脉络,我作为一个旁听者,和观众一起聆听着故事亲身体会者的讲述。主人公叫做福贵,典型的中国古老的名字。以前父母总是会给孩子取这样的名字,代表着自己和祖辈的寄托。福贵的家人当然也是想他能够大福大贵,可真的是这样,就不会有接下里的故事了。如果名字能够决定一切,那么中国会减少多少悲剧啊,可是寄托只是寄托,和现实还是有很多难以企及的差距。年轻的福贵生活放荡,纨绔子弟可以说,家境优越,地主父亲。可是越是这样的家庭就越难有优秀的儿女,福贵的眼中,生活就是享受和挥霍,不顾父亲的反对,不顾妻子的心伤…终于有一天,他把家业败光了,输在了赌博上,输给了龙二。为了还债,父亲卖了家业,搬出了祖宅。然后父亲去世了,或者说是被他气死的,接连的不幸还在继续…

??一个人只有有所经历才会有所成长,仿佛福贵也就一夜之间长大了。他向龙二租了五亩地,然后开始了未来的生活。所谓祸不单行,岳父带走了妻子家珍,只留下了自己,母亲和幼小的女儿。不久妻子带着刚出生的儿子回来了,一家人团圆。其实无论多么不幸,只要有爱就还是会有幸福的。又过了不久,母亲病了,妻子安排福贵到城里请医生,可是意外又发生了。阴差阳错间他进了军队,开始了几年的胆战心惊,后来解放军解放了全中国,也解放了福贵。回到家里的福贵,母亲去世了,可爱的女儿也因为一场病而又聋又哑…

??生活还在继续,此刻的福贵已经完全脱胎换骨了,他知道了自己的责任,明白了自己的生活。那段中国的历史,真的不是我们正常人可以承受的。

??生活如果没有了信仰和追求,就算是苟延残喘,无异于行尸走肉。虽然没有了物质财富,但还有天伦之乐,还有妻女相伴左右,又有什么可追求的呢?

??贫苦的生活困扰着每个普通中国人,包括福贵一家。儿子有庆,到了一定的上学年纪,他们为了有足够的钱,决定将女儿凤霞送给别人抚养,后来给了别人当佣人。但是与凤霞的爱,还是让他们决定留下凤霞,一家人一起,什么困难都可以战胜。很快到了大跃进时期,此刻的妻子因为常年劳累得了软骨病,妻子本是大家小姐,因为他却又过着如此艰辛的生活。有庆和凤霞都是懂事的孩子,这或许也算是不幸中的有幸吧!可事情很少有绝对的,因为善良,有庆为县长夫人输血结果因为医生的自私和想要邀功,让年轻的有庆因为失血过多而死亡。当然最早知道这个噩耗的是福贵,虽然他极度忍受不了,但为了妻子和女儿,他还是把有庆埋在了村西的地里,找个借口安慰还在病中的妻子。可夜夜的脚步还是暴露了事实,妻子还是知道了真 相。一度,他以为妻子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可奇迹还是发生了,妻子竟然好了,能正常生活了。

??没有了儿子,女儿还是他们的牵挂。因为又聋又哑,到了出嫁年纪的凤霞只能在羡慕中和别人的闲话中度过自己的每一天。终于有一天,女儿迎来了她的春天。虽然这个女婿是个偏头,但是女儿与他两情相悦,这就足够了。而且这个女婿还真的是个好人。女婿名叫二喜,风风光光地娶走了凤霞,两个人生活还算不错。福贵和家珍都很满意,有一天女儿女婿告诉他们他们也有了爱的结晶,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喜讯。可是凤霞的生产却带走了她的生命,还是在那家医院,那个夺走有庆生命的医院。

??家珍不久之后也去世了,因为病魔,因为伤心,因为无牵无挂。只剩下他,女婿,还有女儿的孩子,苦根。二喜带着苦根每天工作,怀念凤霞。可是,屋漏偏遭连夜雨,二喜被石板活活夹死了。当他赶到那家小小的医院,已经见不到二喜的最后一面了。带着苦根,生活还是要继续。

??苦难已经经历太多,就不会因为苦难的深入而有所难以承受了。

??苦根真的是个苦孩子,没见过母亲的芳颜,不久父亲又去世了。

??可是命运还是没放过他,因为贫穷,苦根竟然被一碗很难吃到的豆子撑死了。这种死法,也许有人会觉得很可笑,可是透过表面却有难以言尽的凄凉。

??于是,就只剩下他了,孤独的存在这个世上。最痛苦的不是死去,而是留下来承受所有的痛苦,可是他已经不再痛苦了,因为他所爱的人都已经远离痛苦了。

??后来,他的伴侣变成了一头牛,至少这样他就不会孤单了。人生的最后时光,和一头牛相伴,他也学会了自娱自乐。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即使没有一个人相伴,为了死去的亲人,爱人,还是要继续活着…

??一个人的生活,没有什么舍不得,该是你的谁也拿不走,不是你的,谁也留不住。

??活着,有意义就好,还是有很多不好表达…

??我们都要好好活着。

生活再苦,苦不过余华的《活着》

第一次读余华,就觉得他好残忍,把命运所有的艰难以质朴、缓和甚至无甚所谓的姿态推到你面前,还不及消化这一个苦难,下一个噩耗已紧邻而至。


他的笔像一个把锋利的屠龙刀,直戳人心,所到之处片甲不留。


如果说《在细雨中呼喊》是作者对记忆的重新梳理,《许三观卖血记》保留了大部分的温情,那么《活着》就是赤裸裸的残忍。


一个人的人生可以经受多少磨难,一个人的肩膀和胸怀要多有韧性才可以不被压垮,生活到底能有多苦?


看看《活着》就知道了。



老年的福贵在耕种了半辈子的田野上,向一个素昧平生的青年,用短短一下午的时间和轻松平常的语调讲述了自己苦难、绝望的一生。


当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消隐,福贵和牛渐渐远去,他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福贵的一生很长,长到从青葱少年到垂垂老矣;福贵的一生也很短,短到一下午便能看完,短到这十五字歌声。




少年时的福贵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家少爷,日日吃喝嫖赌,上下学由长工背着,出门趴在别的女人背上招摇过市,还要特意在岳父跟前腌臜对方,对挺着大肚子到赌场劝他的妻子拳打脚踢。


直到败光所有家产,蜜罐子里长大的徐福贵第一次挑起扁担,步行数十里,用变卖所有房屋、田产得来的铜钱,还清欠下的赌债。


沉重的扁担将他的肩膀压得血肉模糊, 福贵第一次尝到生活的苦 ,第一次体会到挣钱的不易,第一次觉得自己这个败家子害了家人。


老父亲被他的荒唐行径活活气死; 福贵第一次体会到死别。


怀孕的妻子被失望的岳父强行接走;只剩下年迈的母亲、幼小的女儿,和他一起在破旧的茅草屋里相依为命。



为了养活自己和家人,福贵只得厚起颜面,走进曾经属于自己的大宅院,央求买走自家全部祖产的地主龙二租给他五亩地。


这是 福贵第一次学着挑起身上的担子 ,他笨拙着跟着其他佃户学习耕地、播种,每天累得筋疲力竭。


直到家珍生完儿子从娘家回来,福贵才稍稍缓了一口气。还不等气喘匀,养尊处优一辈子的母亲不堪劳碌病倒了。


福贵进城求医,却被军队抓了壮丁。一走,就是两年。 福贵第一次体会到生离。


在懵懂年少时,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敢,却也有不通人情练达的狂妄和无知,更不懂敬畏环境和命运的无常。这是“少年去游荡”。


少年福贵,空有玩世不恭的态度,却无建功立业的雄心。




好在,福贵活着等到队伍投降,在解放军的帮助下得以返乡。


他急急忙忙赶回家中,却发现母亲早就病死,妻子憔悴不堪,曾经可爱伶俐的女儿,变得又聋又哑。


人到中年的福贵第一次体会到亲人、团聚的意义 ,穷点苦点累点都不怕。


可靠无亩薄田,填饱肚子尚且勉强,别提让儿子有庆上学了。女儿凤霞命已经够苦了,不能把两个孩子都耽误了。


福贵和妻子家珍只好忍痛把凤霞送给别人。女儿走后,他们每天牵肠挂肚,担心又聋又哑的女儿受欺负。可当想家的凤霞偷跑回来后,福贵又不得不收起眼泪,硬着心肠,把女儿送回去。



他一路牵着、背着凤霞,心里酸的要滴下醋了,临别时,懂事的凤霞抚摸着父亲的脸庞。浓浓的依恋,一下子打动了福贵。他转身背起女儿,一步步回到破败却温暖的家里: “就是全家都饿死,也不把凤霞送走。”


渐渐地,福贵觉得生活开始有了盼头。凤霞已经长大,每日挣的工分可以养活自己。


有庆一边读书,一边放羊,每天来回跑八趟十几里的土路去城里上学,家珍贤惠能干,福贵吃苦耐劳。


日子依旧穷困潦倒,可每一天都生机勃勃。可在福贵最向往未来的时候,命运狞笑着给了他致命一击。



先是妻子家珍得了治不好的软骨病,再是有庆在一场献血中,被抽干血当场死亡。


福贵抱着十几岁的儿子一路走回了家,瞒着家珍把儿子小心翼翼地埋在了父母坟边。担心家珍身体,他只能独自消化这份失去血脉至亲、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


进入中年,我们变得目标明确,有人追求事业成功,有人家庭美满,一心一意地追求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有人志得意满,也有人一招不慎满盘皆输,这是“中年想掘藏”。


中年福贵,经历生离死别后, 体会到生命的可贵、活着的不易以及亲人的无价, 他孝顺父母、心疼妻子、爱护儿女。在苦难中,一路失去一路成长,一路痛哭一路在夹缝中偷着乐。




家珍猜到了有庆的死,痛哭之后竟日益好转起来;凤霞也幸运地找了个知冷知热的城里丈夫,福贵又开始每天十几里土路往城里跑,去看凤霞。


好容易过了几天和和美美的日子,谁知道凤霞因为难产大出血死了。


丧子丧女的悲痛压垮了家珍,三个月撒手人寰。临死前,她嘱托福贵:“你还得好好活下去,还有苦根和二喜。”


可命运的残酷超乎想象。


四年后,女婿二喜在工地打工时被石板夹死。


又过了三年,外孙苦根也吃豆子撑死了。


福贵在本应该含饴弄孙的年纪失去了所有亲人,他在枕头下放了十元钱,留给替自己收尸的人。


他乐呵呵地想:村里人不会不给他收尸,发臭了还不得熏死人。



福贵腰常常疼,眼睛越来越花,心想离作古不远了,却一天天活了下来。


攒够一头牛钱的时候,他去买了一头和自己一样老的牛,他舍不得老牛要被宰掉时眼里的泪。


就这样,一人一牛,每天说说话,耕耕地。


这时候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再让他再悲伤了,他想自己可以坦然地死了:他亲手埋了所有亲人,了无牵挂。


他既没有一心寻死也没有浑噩度日,只是乐观淡然地活着,依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像他对牛说的:只要活着就得干活呀。


人到老年,经历了生老病死、丑恶美善,开始变得豁达,看淡生死与悲喜,这是“老年做和尚”。


老年福贵,腰已经弯到了土里,却依然一边耕地,一边悠闲地唱着“皇帝要我做女婿,路途迢迢我不去”。




这是灵魂一问,如此博大的问题,我们想了再想,从呱呱坠地到驾鹤西去,恐怕都难以得到答案。偶尔心血来潮问一问自己或者身边的朋友,都要赶紧再加一句:想那么多干嘛,凭白增添烦恼。


我想这增加的一句就是答案。


《时代》周刊称:“接踵而至的打击或许令读者无从同情,但余华至真至诚的笔墨已将福贵塑造成了一个存在的英雄。”


但我想,与其说是英雄,福贵更像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凡人,就生活在你我身边,他们遭遇打击又顽强活着,有时候为了活着的人有依靠,有时候为了死去的人有回忆, 有时候只是为了活着,不是对未来充满信心也不是苟且生存,就是单纯地活过今天活过明天



福贵甚至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有庆、凤霞、家珍的不幸离世代表人生的一道道砍和一次次的失去。


人生就是这样,有福有难,有失有得,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


有突如其来的机遇和好运,也有毫无道理的致命打击, 彼此之间没有任何逻辑关系,没有人为因素,没有因果报应,不给人喘气和准备的时间,这才是人生最残忍的地方。

死后的灵魂世界——余华《第七天》

如果世上真有灵魂

那么逝去的人

都是从一个时空到达另一个时空

所有要相聚的人都会相遇

余华《第七天》

逝世者的灵魂故事

看似荒谬 乖张

实则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写照

我的出生

说来是件可笑之事

出生在火车上的厕所洞里

当时的情景是这样的:“我的生母没有办法蹲下去,是肚子里的我阻挡了她的这个动作,她只好双腿跪下,也顾不上厕所地面的肮脏,她脱下裤子以后,刚刚一使劲,我就脱颖而出,从厕所的圆洞滑了出去,前行的火车瞬间断开了我和生母联结的脐带。”

能 想象吗?

在死去的七天中,我遇见了很多被迫死亡者,他们被现实生活逼迫、摧残,直至死亡。

在我与李青的爱情和晚到的偶遇里,爱情一直在,只是瞬间的迷茫将我们推向了深渊。

与养父的感情深厚,养父为我一生未娶,放弃婚姻,俩人相依为命。

鼠妹与伍超的爱情故事,贫穷是他们最大的敌人,鼠妹为情跳楼,伍超卖肾筹钱为她建墓而死。

警察与卖淫男的稀奇事件,不打不相识,最终在另个世界还成了好基友。

文中有这一副场景:“有人指出牌子上‘蛋子’两个字过于粗俗,他虚心接受,将牌子上的话改成‘还我一双睾丸’,并且向行人说明:‘我文明用语了。’”

郑氏夫妇因拒绝拆迁,市里实行强拆,他们在睡梦中活活被楼压死,死因还被政府掩盖。

……

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现实社会咄咄逼人,死者世界却至善温暖,抒发愤慨之时也不忘给予温暖与希望,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和鲜明的理想主义情怀。

死后,像是一棵回到森林的树,一滴回到河流的水,一粒回到泥土的尘埃。

读余华《第七天》有感而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86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