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和尚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
一个来访者问:法师,我想问一个不太恭敬的问题
法师:请讲!
来访者:您在公众场合是素食,您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呢
法师并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反倒问他:您是开车来的吗
来访者:是的。
法师说:开车要系安全带。请问您是为自己系还是为警察系 如果是为自己系,有没有警察都要系。
来访者:喔,我明白了!
启示:看完这个故事,大家应该懂得,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律,没人督促就不能坚持,也无法取得成功。
2. 孩子怎么教
观众:请问法师,我的小孩不听话、不爱学习怎么办
法师:您影印过文件吗
观众:影印过。
法师:如果影印件上面有错字,您是改影印件还是改原稿
(场内立刻响起雷鸣掌声。后有人答道:改原稿。)
法师:应该原稿和影印件同时改,才是最好。父母是原稿,家庭是影印机,孩子是影印件。孩子是父母的未来,父母更是孩子的未来。
启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父母不优秀,如何给孩子优秀的教育 如何要求孩子优秀 不如提升自己,同时也让孩子更优秀。
3. 五百元买汽车。
一位佛友电话抱怨道:为什么我努力了还是得不到 念经行善了,命运却不变
法师:我给你寄五百块钱,好不好
佛友:师父,你的钱我不敢要呢!
法师:我是要你帮我办一件事。
佛友:师父,你说办什么,我绝对帮你办好!
法师:帮我买一辆汽车。
佛友(惊呀地):师父,五百块怎么能买到汽车呢 !
法师:你知道五百块买不到汽车 !
启示:世上有太多的人都在绞尽脑汁,只想付出一点点,就得到很多。而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4. 粪便臭不臭
一位女士不停地述说自己的苦难,没完没了。法师打断她的话说:你的苦还真多呀!
女士:别人诉苦最多需要三天三夜,我诉苦需要三年!
法师:那是什么时候的苦
女士:前几年。
法师:那不是过去了吗 为什么还紧抓不放呢 (停了一下)你拉出的粪便臭不臭
女士:当然很臭啦!
法师:现在粪便在哪里呢
女士:拉完就冲掉了。
法师:为什么不把它包起来放在身上 见到人就拿出来告诉别人,说我被这东西臭过
女士:那多恶心!
法师:对呀!苦难也是一样,它已经过去了。回忆和诉苦就如同把粪便拿出来向人展示,既臭自己又臭别人!听懂了吗
女士:听懂了!
法师:那以后你还要不要诉苦
女士:不要了!
法师:记住,越诉苦越苦,越抱怨越怨。
女士:嗯!
启示:这就是心理调节了,你苦难的事已经过去,如果依然是以前的自己,那只会依旧苦难,状态决定你的成就。
5. 如果世人都出家……
一个对佛教有兴趣的女教师对法师说:如果世人都像你一样都出家,人类还能延续吗
好像没有听到这个问题,法师平和而关怀地问到:你的小孩多大了 男孩还是女孩
女教师:17岁了,女孩。
法师:要准备高考了。
女教师:是的。正在加紧复习。
法师:你一定希望她考个好大学吧
女教师:是的,要考就考北京的大学,其它的大学没什么意思。
法师:如果每一个人都像你一样想,那还有人种田吗 其它省的大学不是只有都关门了
女教师:……
法师:你注意到没有,你已经回答了你自己的问题
女教师:(愕然)……!
启示:
就像不会出现所有人都考上北大一样,也不会出现所有人都出家的情况。
人类总能延续,别的学校也能生存,学佛的是少数,就像考北大的是少数,不会有这种“所有人都”的问题。
6. 心灵的锻炼。
一位研究生来拜访法师,不理解地问:“为什么好多人见到你都要磕头 这是不是有点迷信 我没有拜过任何人,我只拜我自己”!
法师:你一定打过篮球,或者羽毛球,或者乒乓球吧
研究生:是的,打过!
法师:打篮球干什么 不打篮球,篮球会难受吗 而且那么多人打一个球,是为了快点把篮打烂吗
研究生:不是,是为了锻炼身体和娱乐。
法师:不用篮球也可以像打篮球一样运动嘛!
研究生:那样多没意思。而且旁人看到还以为是神经病呢!
法师:说得好!篮球只是一个道具,一个锻炼和娱乐的道具。那么,身体需要锻炼,心灵就不需要锻炼吗
研究生:按理应该。可心灵怎么锻炼呢
法师:人在崇拜的时候,五体投地,表现出谦卑、服从、忏悔、求助、感恩和接受,同时也是将自己的心灵融化,与被崇拜者在心灵上合一与连接。这就是心灵的锻炼。
别人礼拜我,我也是一个道具,就像一个篮球,让人打来打去。只不过我不是真的篮球,是一个心灵篮球。
同样,拜祖宗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孝心,用心灵承接祖宗累积的能量;
拜土地是为了感恩珍惜土地,我们生长在大地,大地给我们很多的食物和物品,而我们回馈的都是垃圾;
中国人拜的学问深了,里面有大智慧妙作用。
虔诚礼拜的时候,拜和被拜是一个整体,哪有什么你我高低呢 有些人搞不懂就大加诽谤,是没有实践过和用心体验过。妄加诽谤就是痴狂!
研究生:太高深,太智慧了!请受我三拜!
法师问:感觉到心灵锻炼的美妙了吗
研究生:嗯!很伟大!
启示:我们不只要锻炼身体,还需要锻炼心灵。有时候崇拜,也是一种心灵锻炼。
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散文诗精选朱自清散文基督教诗歌诗歌朗诵爱国诗歌~~
散文诗精选朱自清散文基督教诗歌诗歌朗诵爱国诗歌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多挣点钱,在年轻的时候使劲儿拼命,让自己中年晚年过得好一点,也可以让家人无忧,可如今社会现状很是明显,贫富差距太严重,导致很多人都处于贫穷状态没办法逆袭,但其实这都是前世因果,这辈子有福气的人,那都是前世种下的,然后今世才能享受,可前世并没有种下,那也怪不得人家别人了,只能是自己去改变。
高僧说,当一个人做到下面这六点,那么福报就积累够了,财运自然就找上门了。
第一点:勤劳。人越是在贫穷的时候就更应该勤奋一点,只有这样财运才会围绕在你身边,要是你只想饭来张口衣来张手,那么长时间下来你就会更加贫穷,光等别人施舍给你,哪怕你有福报也会被你消耗完的,佛也说过:吃苦了苦,苦尽甘来,享福了福,福尽悲来,说的就是人一定要能吃苦,这样才可以过上好日子,也会让自己获得更多,以后的日子也不难过了。
第二点:节俭。从古至今,老祖宗就很崇尚节俭,这也是中华的一种美德,尤其是老一辈人,不管是吃饭还是买东西,都不喜欢奢侈浪费,相反现在年轻人却不这么想,很多人都是乱花钱,饭也是吃几口就扔在那里了,这样时间久了福报怎么会围绕在你身边呢,风水也会有所变化的,这种恶习还会让身边的人唾弃你,本身就贫穷要还学不会节俭无疑是雪上加霜。
第三点:宽容。不管你有钱还是贫穷,为人处世最基本的一定不能忘记,那就是对待别人要宽容,佛就是对天下众生宽容才会受人敬仰,凡事要给自己留条退路,不要总是对别人斤斤计较,把所有事情都放在心上,你退一步别人才会感激你,你可以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但无需这样去要求别人,这样别人会觉得你这个人太精明了,长时间下来你的路也就走不通了,所以一定要宽容。
第四点:善良。一个人要懂得隐藏自己,不能让别人看出来你是一个小心眼的人,善妒的人,这样很容易无形之中和别人结下梁子,别人如何对待你,那都是你的因果,善恶也好,你要学着宽容接纳,但你怎么对别人,那就是你自己的修为了,恶就要去改变了,要对别人多点善,这样福报才会更多。
第五点:舍得。一个人如果想要变得更富有就要舍弃一些东西,老话也说的好,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你要先学会施舍,并不是说你有钱了才去施舍,而是在穷的时候就要做到,这是在给自己种善果,将来一定会得到好的回报。 在穷的时候还要分出来救别人,说明这个人心性很好,将来福报也一定很多。
第六点:信心。佛说:万物归心,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处于怎样的阶段,有钱也好还是贫穷也好,你都得有信心,如果干什么事情都犹犹豫豫,内心总摇摆不定,其实这件事情从一开始就很难成功了,所以一个人的信心很重要,也是一件事情能够成功的关键条件。
人的富贵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都是每个人努力付出的,所以做到上面六点,财运就会找上门啦。
因果报应遵循哪些定律?2009-08-21 21:48
佛典中所说的因果报应,遵循的是因果律,大略包含5个定律:
一、善恶业因必生同类果报
亦即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可能杂乱,也不可能有因无果或有果无因。
不管人们是否相信,因果报应的铁律都是宇宙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规律。众生所造的业必定遵循这不变法则,同类因必生同类果报,善业必生善报,恶业必生恶报,善恶杂造业(黑白业)必生善恶夹杂果报,有漏业必生有漏果报,无漏业必生无漏果报……无有错谬,丝毫不爽。
善恶因果,主要依众生的相互关系而建立。对他人于自己之损益恩怨施以报偿,是一种本性。这种本性相似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物理定律。“业”有不可思议的巨大力量,称为“业力”,为佛经所说世间四种不可思议力(佛力、神通力、龙力、业力)之一。四种不思议中,神通力、龙力都没有业力大,佛家说:“神通敌不过业力”。在业力面前,多大的神通也会失效。《南传弥兰陀王问经》载:弥兰陀王问神通与业力之不可思议孰为大,龙军罗汉答道:“于此不可思议中,业之成熟力非常猛烈及更强大。”就是佛力,尚不能随意卒消定业。只要身在众生生死界,造了善恶业,便无法摆脱所造业力的束缚,无处逃避善恶业果报的追逐。
有一个故事:有四个仙人,各各神通自在,以天眼看见将受恶报而死,力图以乃尽其所能,上天入地,赴雪山,入海底,结果仍无法摆脱如影随形般的业报(见《增一阿含经》卷二三等)。善恶业必生同类果报,还意味着:一个人若既行善又作恶,则其善恶各自生果报,不可能互相抵消,不可能用行善的方法消灭恶业之恶报,而恶业再大,也不能消灭起所作善业的善报。《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下佛言:
“夫人修福,不与罪合,不共和故,要须方便,令得灭罪。”
谓善恶各有其果报,不相混合,若要消灭恶业罪报,必须用能消灭恶报的方法(修学智慧等)。
二、自作自受,不由于他
众生既然以自我为中心而造业,有一个造业的“俗我”,其所造业的果报,按因果决定不杂乱等缘起义,只能由造业主体的相续变化来承受果报。而众生现在所承受的业报,必定是自己前生宿世的业力所感。就象饮食睡眠,不能由别人替代,就是至亲如父母子女,也不能互相承受业报,只能是自作自受,不必怨天尤人。《泥犁经》载佛言:“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获福,恶自受殃。”
《无量寿经》佛告诫世人:“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三、业因多类,果报五种
众生所造能生必然果报的业,从作为生果之因的角度,佛典作了二因、三因、六因、十因等多种分类。
二因:贪淫等多作则淫欲愈益增长,如渴饮咸水,愈饮愈渴,这样的业因叫做“习因”或“同类因”。善恶业因能生后世的果报,这样的业因叫做“报因”或“异熟因”(异时异地而成熟)。
三因:生因(异熟因)、习因、依因(识等之所依)。
六因:见《俱舍论》。能助成或不障碍果报出生的业因叫做“能作因”;互相依存而生果的业因叫做“俱有因”;能出生同类果报的业因叫做“同类因”;同时相应而生的业因叫做“相应因”;无明、身见、邪见、见取见、疑等能遍生一切烦恼惑业的业因叫做“遍行因”;有漏善恶无记业能生来世成熟于五道中的果报,这叫做“异熟因”。
十因:见《瑜伽师地论》卷五。随说因、观待因、牵引因、生起因、摄受因、引发因、定异因、同事因、相违因、不相违因。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引发、相违、不相违三因。引发因,谓三界有漏的善业不但能引发自界的有漏和无漏善业,还能引发其余二界的有漏无漏善果,如多行好事容易坐禅入定,这当属间接引发;所以很多的佛教修行者都把行善作为修行的助行来做,这是很有道理的。反过来看,有的人长期静坐也不能入定,正是缺乏善因的引发。相违因与不相违因说明:果报将生时,若有障碍之缘现前阻挡,便暂不得生。
诸种业因出生的果报,有五种:
1、现法果(或士用果)。指当前现世就可得实际的果报,如世俗的学习及经济活动等,现世便得到果报利益。《瑜伽师地论》卷九说两种极重的善业和五种极重的恶业必得现法果报:极重善业指于佛法僧正信、正解,以佛法为指导作大善行,能于现世获得福寿安乐等果报;五种极重的恶业指五无间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含劫夺僧寺财产和诽谤大乘佛法)等,得现世恶报。
2、等流果。就是同类因果相续,有如同一河水相续而流。如杀生者喜杀,修禅者喜清净,布施者仁慈等。
3、异熟果。果报成熟于来生后世,使人流转于六道。佛经说人一日一夜有八万四千念,每一念都可能牵引出一生乃至多生的异熟果。人一生多造无数业,死后如何受异熟果呢?《阿毗达摩杂集论.决择谛品》中回答说:
“重者先熟,或将死时现在前者,或先数习者,或最初所引者,彼异熟先熟。”
谓极重业、临死时现前的业(近死业、临终业)、一生常作成习的业(习惯业)和宿世积累但未生果报而于临终、死后最先成熟的业(累计业、储备业)四种业,决定死后最先受的异熟果,亦即决定死后的去向。四种业中数极重业与临终业对决定死后去向来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业道经》云:“业道如秤,重者先牵。”佛书有云:“临终片刻,能胜多时。”
4、增上果。指主体的业行对其生存环境发生的作用。佛法认为众生的生存环境——包括地域、时代、气候、物产、人缘等条件都是众生业力所感,为业报的一部分,与主体“正报”相应,称“依报”。行善,会感得好的生存环境,生于富强文明之邦;作恶业,会招致不好的生存环境。《增一阿含经》卷四三佛说十恶而导致十种“外物衰耗”。《业报差别经》佛言:
“若有众生于十恶业多修习故,感诸外物悉不具足。”
5、与他增上果。指一众生所作的业对他的亲属、他周围的人乃至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如常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犯罪,则全家人脸上无光。众生,尤其人类,是社会性的存在,生活于众人、社会、自然界乃至动物界的缘起关系中,互相关联,按五果中的增上果、与他增上果二义,则一人所造业的果报,可波及于他的生活环境(社会、自然界),而众人共同造的业(共业),则感得众人共同依止享用的或好或坏的生存环境。按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贫富强弱、先进落后、文明程度、社会秩序、社会心理氛围、生存环境等,是这个社会群体所共造业的果报,由社会群体“自作自受”。
四、果依众缘,报通三世
业因虽然必定生果,但“因”仅为缘起果报诸条件中最重要的一种,尚须待必要的一切条件齐备,才能生出果报。按《中论》等说,缘起一个现象的条件,有因缘(因)、所缘缘(外境)、增上缘(起关键作用的其它条件)、等无间缘(因果相续中间没有停顿)四种缘。
具伦理、社会性的业因出生果报,须视造业主体和业所作用的对象之间的因缘际遇等而决定,有一种条件不具备,便不得生果,就象植物的种子,不一定即刻便能落地发芽,要等到一定的时候,具备适宜的温度、湿度、土壤、光照等条件时,才会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众生所造业的果报,也未必都能现前或今生现世便能见到,也许要经历长时或到来生乃至极久远的后世才能成熟。业力果报,要从整个生死轮回的漫长过程去观察,不能仅局限于眼前和今生。
按佛经说,业因之果报,按其成熟的时间,分成三种报应形式:
一是现报(现世报),果报在现前、今生便会成熟,这在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如学习工作,现前便见成效(士用果);信修佛法,不久便身心获益;犯罪违法,先前便遭法律制裁、众人唾弃等。《中阿含经》卷五三《痴慧地经》佛言:造恶业者,现前身心要受被人责骂、蔑视、抛弃,受国法处罚及临死时畏惧堕入恶道等三种忧苦,而行善者则现前受被人尊重、无所畏惧、坦然善终三种喜乐。
二是生报,今生造业,来生受报,而今生所受果报的因,自然要追溯于前世了。佛经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主要指异熟因、异熟果而言。异熟果,当指生来既定、不容自己选择的诸条件,如所生的时代、地域、家庭,天生的身体、容貌、智力、性格等禀赋。
《瑜伽师地论》卷七言:“或有诸业,唯用宿作(宿世所造业)为因,犹如有一自业增上力故,生诸恶趣及贫苦家。”
谓生诸恶趣及贫苦家庭等异熟果报,唯由前世的业决定。
三是后报,谓今生或宿世所造的某些业,由于诸缘未具,要在多生后世,乃至极为久远的未来,才会诸缘齐备,果报成熟。但不管受后报的时间多长,即使长到多劫之后,只要已经种下业因种子,便会出生果报,没有不受报的道理。《大宝积经.入胎藏会》有偈子说: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法句经》偈云:“妖孽见福,其恶未熟,至其恶熟,自受罪酷;祯祥见祸,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
《大般涅盘经》卷九说,人间虽然不乏“作恶不即受” 的现象,然而“如乳即成酪”,总有果报成熟的一天,犹如灰覆火上,似乎无火,愚痴之人贸然踏过,只会招致烧足之祸。不能因为只看到社会上有好人受罪、恶人享福的现象,便轻易说善恶无报。好人受罪,受的是他前世所作恶业的果报;坏人享福,享的是他前世所作善业的果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佛学还分众生所造业为定业、不定业两种。定业,谓果报已经决定,难以转变。《大般涅盘经》卷三一解释说:
“若定心作善恶等业,作已深生信心欢喜,若发誓愿供养三宝,是名定业。”
定业,指以决定心、深重心所造的重业,作后没有后悔,其善者如发愿供养佛法僧等,其恶者如五无间业、杀人等。定业的报应,又分三种:一种报定,肯定会有果报;二者时定,受报的时间已成定数;三者报定而时不定,要等到时机成熟才受定报。除定业外,其它非以决定心作,作后反悔改正者,属不定业,不一定必受果报。《优婆塞戒经.业品》就定不定,分业为四种:
“一者时定果报不定,二者报定时不必定,三者时定果报亦定,四者时果二俱不定。”
当然,不定业之不定,只是所说业的力弱,或有可能因其它强大障缘而难得生果,如植物种子成熟得不太好,或有可能会被破坏,便不一定能发芽生长,并不意味业因无报。
五、业由心生,转消有道
这是因果律的第五条定律,说的是若依佛法看破业之本质的智慧,则已造有漏业可以转变,业力可以摆脱,这是佛教因果说的真谛所在。若仅见及前四条业必生果的属于世俗谛的法则,而未见及于此,则失去了佛法的神髓。《华严经》所载佛言甚至说:
“以我所说世间正见、顺生死理、业缘果报可戏论法为上智慧,是人则为毁谤如来及如来法!”
《大般涅盘经》卷三一佛言,谓认为诸业定得报者,“当知是人非我弟子,是魔眷属!”为什么?因为若一切业皆须受报,“则不得有修习梵行、解脱涅盘”。
宗喀巴大师《显密修行次第科颂》云:“因果若决定,众生不成佛。”如果业力因果决定不可转、消,则一切众生自无始以来造业无量,只能业果相续、生死不休,不可能摆脱业力之束缚,至多是行善生于人天,报尽还堕,岂有横渡生死之流、到达涅盘彼岸的可能性?何况因果报应,并非佛家孤发独明,是婆罗门教等也都宣扬的世间学说,非佛家独有的、核心的出世间之说,以此为最上真理,当然是贬低了佛法,要被斥为谤佛谤法了。因此,佛典中多处宣说:业报可转,并非决定。《大般涅盘经》卷三一佛言:
“非一切业悉定得果,虽不定得,亦非不得。”
“当知作业有定得果,不定得果,或有重业可得作轻,或有轻业可得作重。”
有智之人以智慧力,能令地狱极重之业现世轻受,愚痴之人则令现世轻业地狱重受。而且:“一切众生不定业多,决定业少,以是义故,有修习道,修习道故,决定重业可使轻受,不定之业非生受报。”
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中说:具有大智慧大福德者,虽然作恶,能“不令堕地狱,现身而轻受。”比如佛经中所讲一位名鸯掘魔罗的外道,杀过许多人,有曾想谋害生母和佛,罪大恶极,堕地狱无疑了,然而竟闻佛说法,得大智慧,悔过修行,现身证阿罗汉果。
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三说:佛经和戒律中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是对缺乏佛法之智慧、不知消转业报之道者而言,若有大智慧,得佛法转消业报之道,“则虽定当受果,亦能清净。”这是《小品般若经释》中所说。
转变乃至消灭已造业之恶报,唯靠如实彻了业报真实本性的智慧,由依佛法修道。经中把依佛法智慧修道可转变、消灭恶业果报,比喻为能治百病的妙药“阿伽陀药”和一种据说一擂便能消除诸毒的“除毒鼓”。
业报为什么可依智慧而消而转?首先,若以智慧掌握因果法则,则可利用因果律“果需众缘”方能出生的定律,创造条件阻碍业果的出生,便可转移业报。现代高僧太虚大师《真现实论》说:
“虽佛亦不能超越及改变于因果律,然若了知于因果律,则能创造善业,和集善缘,生于善果。因不值缘终不生果,故因亦非必能生果。或远其助缘,或别造强因,借可使此因之果暂不生起,或终不生起。”
如人因前世杀生业报,命中本应遭遇车祸夭折,若特别注意乘车安全(远其助缘),依佛法发菩提心,努力护生、放生(别造强因),便能延寿乃至长寿。
其次,依佛法的智慧观察,则业、因果缘起无自性,本性是空,空故可转,就象一张白纸好随意图画。如果业有其不改变的自性,那便没有可消可转的道理了。而且,业由心造,心之为物,在佛家看来是世间最为灵妙、最不可思议、力量最大者,业力虽大,虽不可思议,但不及心力之不可思议。心,无形无相,却具有创造一切的奇妙能力,潜具诸多不可思议的功能、智慧。《禅经》中说,地火水风四大元素中,水的力量大于地,火的力量大于水,风的力量大于火,比风更为轻巧无形的心,其力量大于风。心力虽大,心性本空,与本性空相契合的智慧心,即是真实、绝对,超越时空,不生不灭,超越了因缘生灭的因果界,具有消融一切的巨大力量。《永嘉证道歌》说: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
还有,已证实相的佛菩萨,依实相成就了转、消众生业报的巨大能力,众生依虔诚信心的净因,通过礼拜、供养、诵经、持咒、念佛、忏悔等修行,仰仗佛菩萨的“加持”作强大增上缘,也能转、消恶业果报。关于业随心转的道理,清代彻悟禅师语录中的论述颇为精辟:
“业由心造,业随心转。心不能转业,则为业缚;业不随心转,则能缚心。前境来报,皆有一定,以业能缚心故。唯心所现故,前境来报,皆无一定,以心能转业故。若人正当业能缚心、前境来报一定之时,而忽发广大心,修真实行,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则心能转业,前境来报,定而不定;又心能转业,前境来报不定之时,而大心忽退,实行有亏,则业缚心,即前境来报,不定而定。”
佛典中不但说转、消业报之理,而且设计有多种转、消业果之道的具体操作方法,《菩提道次第略论》卷三总结大乘所说清净业障罪报之法为依四种力:
1、依能破力,指忏悔。佛经中多处讲,内心对所犯过错深自忏悔,决心悔改,具有消灭罪障、转变身心的强大力量。《增一阿含经.马血天子品》载佛言:
“人作极恶行,悔过转微薄,日悔无懈怠,罪根永已拔。”
《金光明经》卷二说:
“千秋所作极重恶业,若能至心一忏悔者,如是重罪,皆悉消灭。”
《四十二章经》忏悔灭罪如有病出汗,渐至痊愈。
《大集经》比喻忏悔灭罪如“百年垢衣,一日而浣,可得鲜净”。
佛教诸乘诸宗,都以忏悔业障为佛弟子修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列为修行者的日课之一。忏悔又分事忏、理忏。
事忏,是在众僧或佛像或自己伤害的人之前,诚恳坦白发露过错,表示悔过,“所未作者,更不敢作,已作之业,不敢覆藏。”(《金光明经》卷二)。
大乘《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说观想专表忏悔灭罪的普贤菩萨而忏悔之法。汉传佛教界依经编有多种忏悔的仪轨,如《法华忏法》、《金光明忏法》、《药师忏法》、《华严忏法》、《礼念弥陀道场忏法》、《梁皇宝忏》、《慈悲水忏》、《大悲忏》等,以供佛弟子依法修忏悔。密乘则主要观想密法总管、普贤菩萨的秘密身金刚萨多,诵念其“百字名”(咒语)而忏悔,这被列为密乘修行者必修的“四加行”之一。事忏忏至罪障消除,有严格标志,称“见罪净相”。依《准提陀罗尼经》所说,见罪净相有看见或梦见佛菩萨、光明,或梦见听闻佛法,吐恶食,或吐或饮乳及酪,或梦见日月、空行母、猛火、水牛、黑色人、僧尼、乳树、象、牛王、山、狮子座、微妙宫殿及飞行上升等。
理忏,又名“实相忏悔”、“无相忏悔”,即依佛法真理,观业从心起,由自心妄想而生,妄想依缘而生,即生即灭,无实自性,本来是空,如空中风,无所依止。《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偈云:
“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这种理忏,因与绝对真理——本来空性相契合,故消灭罪障恶业的力量比事忏更大。
2、对治现行力。即修佛教所说种种能对治业障的法门,如读诵大乘经,观空、无我,持诵有消业力用的真言密咒,及以虔敬心、忏悔心塑画佛像、供养佛和佛塔,礼佛、持念佛菩萨名号等。
多种大乘、密乘经典中,都盛说此类修行能消业灭罪。如《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说若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诵大乘经、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一弹指顷,除却百万亿阿僧祗劫生死之罪。”
《金刚经》说诵持该经能转后世重罪为现世受人轻贱的轻报。《观无量寿经》说临终者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观想佛的形相、净土等也皆灭罪无量。《大悲心陀罗尼经》说供养观世音菩萨并专称其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持诵此菩萨“大悲咒”,一宿满七遍,“除灭身中百千万亿劫生死重罪”,甚至接触从虔诵此咒者身边吹过的风,也“一切重障恶业,并皆灭尽,更不受三恶道报,常生佛前”,然“唯除一事:于咒生疑者”。
密乘经典中此类说法比比皆是,多数佛菩萨真言皆被说为有消罪灭障之效。这类灭罪法门的神力,来自佛菩萨与真实相应的誓愿和历劫修行所成就的功德,与众生虔诚敬仰心、忏悔心的清净心力之因缘和合。
3、遮止力。指严格遵守以“防非止恶”为旨的佛教戒律,谨言慎行,不作诸恶,奉行诸善,以实际行动证明已痛改前非,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
4、依止力。指皈依佛法僧三宝,发普度、普利一切众生的“菩提心”,依靠三宝的巨大法力和菩提心的强大愿力为殊胜增上缘,自能起到消罪灭障的作用。
虽说恶业罪障可以依以上种种法门,随心转、消,但是否转、消,须具严格条件。如前所述,事忏须修到“见相”,方算见效;理忏则须修至明心见性,与空性真实相契,《永嘉证道歌》曰:
“了则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
了,指明了自心佛性,证见空的本面,其境界相当高深,非可轻易达到。若不能“了”,那就还得受因果律制约,偿还宿世所欠的债。可消可转之业,主要指非决定心作、作已有悔的“不定业”。《优婆塞戒经.业品》说:
“若时不定果报不定,是业可转,或果报定应后受者,是业可转现在受之。”
没有说过重大定业可以不受。佛典中说,以佛力之大,亦难卒灭定业,但也非绝对不可灭,只不过消灭转移的因缘难具罢了。智者大师《法华文句》卷十说:“若其机感厚,定业亦能转。”肯定深厚的非常机缘和大感应,可以转、消定业。
至于佛教所设各种忏悔灭罪法,虽可奏效,但经论中还是强调作了恶业之后忏悔而净,与注意防护不作恶业之清净,两者大有区别。
《瑜伽师地论.菩萨地》说,若破犯杀、盗、淫、妄(语)的“根本戒”(性戒),虽然可以通过深重忏悔灭罪后,重新受戒,但障碍现生证入菩萨初地。
只有皈依佛教、受佛教戒以前所造的重大恶业能忏悔而净,皈依受戒后所造的重业难以忏除。僧尼戒条规定,同性恋等重大恶业是不可忏悔(僧团不接受其悔,非驱逐不可)的。这就避免了业可转消说可能产生的“今天先尽情作恶,明天再忏悔念经持咒以消灭恶报”等副作用。
附录:野孤禅”公案
中国禅宗门下,流传着一则著名的“野孤禅”公案(参禅故事),讲的便是业报是否转可消的教理。故事说:禅宗六祖慧能三传弟子百丈怀海禅师,每日上堂,见常有一不认识的老人听他说法,听毕随众僧散去。有一天,众僧散去后,老人独自留下来,百丈乃问:“站在那里还不走的是什么人?”老人回答:“我于过去迦叶佛出世时,曾住此山为大禅师,有学禅者请教:‘大修行的人还会落于因果(被因果律束缚)吗?’我答:‘不落因果。’因为答错,遭受恶报,堕为野狐,已经五百生,今请大和尚代作一正确答案。”百丈说:“你只管问。”老人便问:“大修行的人还落因也未?”百丈答:“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告辞说:“金也脱野狐身,住在山后,请求能按葬送亡僧的仪式烧送。”百丈乃命维那师(掌管僧众秩序的僧职)敲钟召集僧众,斋饭后率大家去后山葬送亡僧,果然在后山发现一只死狐狸(见《古尊宿语录》卷一等)。
迦叶佛(释伽牟尼以前出世的佛)时的一位大禅师,因为答徒众所问,一字之差,修行一世,竟然落得个百生堕为野狐的下场,此事的确发人深省。这禅师答错的,正是佛法中关于业报因果的重大理论问题:依佛法修行,究竟能否超越因果律,不受业力果报的束缚?禅师的答案,究竟错在哪里?如果说他答错了,那么慧能高徒永嘉玄觉禅师说“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岂非更错?
依佛法义理,因果律,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讲,是铁的自然规律,只能从遵遁中获得自由,不得随意超越。经传载释迦牟尼在成佛后,还曾因过去世的宿世,受“金枪马麦”(被木片伤足、施主忘记供食而屈尊食用马料)之报,佛神通第一的高足摩诃目犍连和禅宗西天第二十四祖狮子尊者等,尽管已证阿罗汉,仍因酬偿宿世所欠人命,被人打死、杀死。说明业报不是那么好超越。《优婆塞戒经》说,依佛法修行,只有修到阿那含果(第三果)和阿罗汉果,才能转应后世重受的欲界重业果报,在现世提前受报或从轻受报,轻业不受,不是一修行便可转、消业报。说大修行人不落因果,笼统肯定因果律可超越,忽略了可转、消宿业的条件,未能将真、俗二谛统一(依业空故必有因果报应),堕于“恶取空”的边见、断见,会起使人纵心放任、不勤苦修行的负面教化作用,令学人智眼不明,造下了宣扬邪见的恶业,因此应堕于畜生道,受痴暗无智之报。然毕竟善根不浅,五百世后,得遇百丈禅师说法,当下解脱。百丈回答“不昧因果”,与“不落因果”虽然只一字之差,但这个“昧”字非常关键,肯定因果律不可超越,只能如实认识,“不昧”,与常人的“不明”有别,意谓对前因后果及因果本空的性质看得清清楚楚,如大珠慧海禅师所说,“现前心通,前后生事犹如对见”(《传灯录》卷二八)。据说摩诃目犍连、狮子尊者,不是不知宿业果报,而是以神通智慧看清楚了,才主动找上宿世怨家债主的门,去痛痛快快地接受被杀之报。
至于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所说的“刹那灭去阿鼻业”、“了则业障本来空”,是从真谛的角度,肯定证会实相(空性)有消灭阿鼻地狱重业的巨大力量,这完全符合佛教教义。按大小乘所说修道阶位,修行者观修实相,当达见道前“四加行位”的第二位“忍位”时,便已转、消重业,不堕恶道,继而入见道位以上,便永断恶道之因,再也不会堕入地狱等恶道了。禅宗说的“证实相”与“了”,一般指见道,那当然已消灭了阿鼻地狱重业,若未达“了”,对不起,那还是得遵循因果律安排,去偿还宿债。 (小乘以八忍八智之十六心为见道,因十六心是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之位。大乘的菩萨,则于初僧只之终,终四善根之加行,而顿断分别起之烦恼所知二障,叫做见道)
“野狐禅”公案因而被禅门重视,用以憼惩未得真“了”而无视因果业报的假开悟者,以后又被人加以引申,变成了对未得真正了悟的“狂禅”之贬称。
(转自学佛网:/show1_15411.htm)
这个问题貌似是基督教徒所问,看来50分很难拿啊!呵呵!
我不是高僧,我试说说看!
一水中八万四千小虫。若喝了。算不算杀生。入不入地狱。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这跟心念有关,例如明知水有虫,喝时心中带有杀念,这就算有罪;如果知道水中有虫,喝前能做种种方便法,如喝前念护生咒,这不算有罪;还有一种就是不知道水中有虫,喝了即使有罪也是轻罪。罪能生烦恼,罪跟心有关,杀心越重,罪就越重,烦恼就越重。这条罪有一特性就是可以忏悔,所以入不入地狱,关键在于当事人喝水时的心态,和事后忏不忏悔,如果他知道后,一心忏悔,就会轻罪则免,重罪则轻受。地狱未必是指另一个恐怖的黑暗世界,如果一个人心中充满烦恼痛苦,当下便是地狱。
二一人,好事做尽,然心地恶毒,但在做坏事前死了。其魂何所归。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若到,必定有报。因果报应,永不落空。做好事,善缘成熟时,就有善报;做坏事,恶缘成熟时,就会受恶报。这是因果法则。善恶因果不止这一世,这关系到多生多世的累积。他今生虽然作恶多端,如果他福报深厚,下世善报先成熟,那么下世他未必堕入恶道。这个问题自有因果定论,完全自作自受,不是佛或者神所安排,根本无法猜测,佛菩萨诸圣僧只是用宿命通查探得知。
三释迦牟尼并无教诲,说应剃头茹素,然后世大乘佛教以不剃头不茹素者为异端。释迦牟尼为贵还是隋帝为贵.
你怎么知道释迦牟尼佛没有教诲要剃头茹素呢?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就正等正觉时就发现,佛法实在太深奥,太不可思议了,一切众生都难以理解,后来他又思维了三世诸佛教化众生的方法,决定也用那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妙法莲华经》上讲的,开一为三度化众生,开一乘法为三乘。三乘是方便,一乘才是究竟。佛陀知道有些众生,要他们立即戒掉吃肉的习惯是很难的,另外关系到有些地方的习俗,或则地理环境的因素,如果一味强调禁止吃肉,就不能让他们都得到法益。所以佛陀随其根性而开方便法,允许吃三净肉。这是对于初入佛门,或者小乘根性众生所开的方便法。
对于大乘菩萨道来讲,是绝对禁止吃肉的,而且如果是菩萨,他自己也不会吃众生肉。很简单的一句来讲,就是:因为大慈大悲,所以不吃众生肉。吃肉能坏大悲种。
无论大乘佛法又或是小乘佛法,都是佛法,小乘者可能无法理解大乘思想,但大乘菩萨必定是护持小乘法,或者进一步劝勉小乘根性者回小向大。从来没有说互相视为异端。这是纯属在诽谤!
吃肉相、在家居士相,是方便摄受众生,有些三昧、功德、境界是一定要出家才能证得,且到了最后成佛,必然会是出家相。所以隋帝此举是从大乘法出,并未背离世尊的教法!
四释迦牟尼生前,法何来。抑或无法?
法本无生亦无灭,生灭随缘说。法是自然存在的,释迦牟尼成佛前法也存在,释迦牟尼灭度后,法依然存在。我看得出你误会了以为佛法是释迦牟尼佛所创造,错了。释迦牟尼佛只是觉悟“法”,觉悟了真理,并依此法此真理而成佛的人。
五菩萨如来,皆断七情六欲。然为何又爱世人?抑或是六根未净?然为何又云四大皆空?
七情六欲是烦恼,七情六欲所发出的爱并不是真正的爱,那是有分别、有执著的爱。七情六欲的爱,只爱他所爱想爱的人。自私的爱有时若得不到回报往往就会变成恨,这就是七情六欲的爱,世间的爱的结果。
佛菩萨彻底觉悟了爱的根本,佛陀觉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视众生和自己如同一体,从而引发出的爱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无私的爱、清净的爱、平等的爱、没有烦恼执著的爱。佛菩萨不止慈爱世人,而是慈爱一切众生,佛陀能慈悲一切而不求回报、佛陀能慈悲一切从不分别、佛陀能慈悲一切平等对待、佛陀能慈悲一切而不生烦恼。众生善根成熟该得度时,佛陀就讲经说法令其得度;众生善根未成熟时,佛陀就通过各种方法帮助众生成熟善根。佛陀从不舍弃一个众生,但又从不强求。拿得起放得下,一切都清净自在。
说四大皆空,重在破除假我。佛陀证得真我,所用的是真心,所以佛陀不假,帮助众生的心也不假。
这个故事通常被称为“礼物不收,骂人不咎”的故事,它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我们如何对待他人,反映了我们自身的品质和态度。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高僧,他受到各地信徒的尊敬和爱戴。有一天,一位年轻人带着一份昂贵的礼物来见高僧,希望通过送这份礼物来获得高僧的认可和祝福。然而,高僧看着这份礼物,平静地对年轻人说:“我并不需要这些,你可以带回去。”
年轻人觉得非常困惑,他想要说服高僧接受这份礼物,但无论他如何解释这份礼物的价值和重要性,高僧始终没有接受。最后,年轻人忍不住了,他开始责备高僧,说他骄傲自大,不尊重他人。
然而,高僧并没有因此而生气或反驳,他只是静静地听着年轻人的责备。当年轻人停下来时,高僧轻轻地笑了笑,问道:“当你想送我礼物时,你是否也在期待我的回报呢?但我没有接受你的礼物,因此你也没有得到你想要的回报。那么,你是否就是在骂自己呢?”
这个故事的含义是,我们送礼物或对待他人时,应该出于真诚和善意,而不是期待得到回报或认可。当我们对他人充满恶意或责备时,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因为这种行为反映出了我们自身的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尊重他人,对待他人以真诚和善意,而不是出于自己的利益或优越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85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一壶沸水(深度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