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讨厌鲁迅
余华
“鲁迅”在中国的命运,从一个作家的命运到一个词汇的命运,再从一个词汇的命运回到一个作家的命运。
其实也折射出中国的命运。
——余华
1
鲁迅和易卜生
挪威航空公司飞机尾翼上巨大的易卜生头像,以及这样的头像缩小后又飘扬在奥斯陆的大街上,让我感受到了易卜生在挪威的特殊地位。
当然这位伟大的作家在世界的很多地方都有着崇高的地位,可是我隐约有这样的感觉,“易卜生”在挪威不只是一个代表了几部不朽之作的作家的名字。
“易卜生”在挪威可能是一个词汇了,一个已经超出文学和人物范畴的重要词汇。
就像我小时候的“鲁迅”,我所说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鲁迅”。
那时的“鲁迅”不再是一个作家的名字,而是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词汇,一个包含了政治和革命内容的重要词汇。
于是,我在奥斯陆大学演讲时,讲起了我和鲁迅的故事。
2
没有鲁迅的作品,只有“鲁迅”这个词汇
文革是一个没有文学的时代,只是在语文课本里尚存一丝文学的气息。
可是我们从小学到中学的课本里,只有两个人的文学作品。鲁迅的小说、散文和杂文,还有毛泽东的诗词。
我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十分天真地认为:全世界只有一个作家名叫鲁迅,只有一个诗人名叫毛泽东。
我想,鲁迅应该是过去那个时代里最具批判精神的作家。
一九四九年,新社会开始了,同时需要对此前的旧社会进行无情的鞭挞,于是鲁迅那些极具社会批判意义的作品成为了鞭子。
我们从小就被告知,万恶的旧社会是一个“吃人”的社会。
其证据就是来自于鲁迅的第一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虚构作品中一个疯子“吃人”的呓语被当时的政治需求演绎成了真实的社会现状。
语文课本里鲁迅的其他作品《孔乙己》、《祝福》和《药》等等,无一例外地被解读成了揭露旧社会罪恶的范本。
那时候几乎每篇文章,无论是出现在报纸上广播里,还是出现在街头的大字报上,都会在毛泽东的语录之后,引用鲁迅的话。
“毛主席教导我们”和“鲁迅先生说”已经成为当时人们的口头禅。
这时候的“鲁迅”,已经不再是那位生前饱受争议的作家,他曾经遭受到的疾风暴雨般的攻击早已烟消云散,仿佛雨过天晴一样,这时候的“鲁迅”光辉灿烂了。
“鲁迅”已经从一个作家变成了一个词汇,一个代表着永远正确和永远革命的词汇。
我有口无心地读着语文课本里鲁迅的作品,从小学读到高中,读了整整十七年,可是仍然不知道鲁迅写下了什么
我觉得鲁迅的作品沉闷、灰暗和无聊透顶。除了我在写批判文章时需要引用鲁迅的话,其他时候鲁迅的作品对我来说基本上是不知所云。
也就是说,鲁迅作为一个词汇时,对我是有用的;可是作为一个作家的时候,让我深感无聊。
因此,我小学和中学的往事里没有鲁迅的作品,只有“鲁迅”这个词汇。
3
我和鲁迅的故事
我小学时和一位同学有过一个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地球最近
这位同学认为是早晨和傍晚,因为那时候的太阳看上去最大。我认为是中午,因为中午的时候最热。
我们两个人不知疲惫地开始了马拉松式的争论,每天见面时,都是陈述自己的理由,然后驳斥对方的观点。
这样的废话说了不知道有多少遍以后,我们开始寻求其他人的支持。
他拉着我去找他的姐姐,他姐姐听完了我们两方的理由后,马上站到了他的立场上。这个当时还没有发育的女孩一边踢着毽子一边说:“太阳当然是早晨和傍晚离地球最近。”
我不甘失败,拉着他去找我的哥哥。我哥哥自然要维护自己的弟弟,他向我的同学挥了两下拳头,威胁他:“你再敢说早晨和傍晚最近,小心老子揍你。”
我对哥哥的回答方式深感失望,我需要的是真理,不是武力。
我们两个又去找了其他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有支持他的,也有赞成我的,始终难分胜负。
我们继续争论不休,直到有一天我搬出了鲁迅,一下子就把他打垮了。
我在情急之中突然编造了鲁迅的话,我冲着他喊叫:“鲁迅先生说过,太阳中午的时候离地球最近!”
他哑口无言地看了我一会儿,小心翼翼地问:“鲁迅先生真的说过这话 ”
“当然说过,”我虽然心里发虚,嘴上仍然强硬,“难道你不相信鲁迅先生的话 ”
“不是的,”他慌张地摆了摆手,“你以前为什么不说呢 ”
我一不作二不休,继续胡编乱造:“以前我不知道,是今天早晨在广播里听到的。”
他悲伤地低下了头,嘴里喃喃地说道:“鲁迅先生也这么说,肯定是你对了,我错了。”
就这么简单,他不遗余力地捍卫了一年的太阳距离观点,在我虚构的鲁迅面前立刻土崩瓦解了。
此后的几天里,他沉默寡言,独自一人品尝失败的滋味。
进入初中以后,我和这位同学开始了另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
我们讨论起了原子弹的威力,他说如果把世界上所有的原子弹捆绑到一起爆炸的话,地球肯定会粉身碎骨似的毁灭;
我不同意,我说地球的表面会被摧毁,但是地球不会因此破碎,地球仍然会正常地自转和公转。
有一天我们打篮球的时候也争论起来,我们已经争论了几个月了,我们都觉得应该结束这场争论了。
我们就在篮球场上做出决定,去找化学老师,让她给出一个权威的答案。
我们要去请教的化学老师是新来的,来自北方的一个城市,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女性,我们觉得她很洋气,因为她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不像其他老师,课上课下都只会说本地土话。
我们在年级的教研室里找到了她,她耐心地听完我们各自的观点后,十分严肃地说:“全世界人民都是爱好和平的,怎么可能把原子弹捆绑在一起爆炸 ”
没想到这位洋气的化学老师给我们耗时几个月的争论来了一个釜底抽薪,让我们措手不及。
我们两个人傻乎乎地走出了初中年级教研室,又傻乎乎地互相看了一会儿,然后同时骂了一声:“他妈的!”
接下去我们继续争论,都是一副誓不罢休的模样。
我终于再次被逼急了,故伎重演地喊叫起来:“鲁迅先生说过,即使将全世界的原子弹绑在一起爆炸,也毁灭不了我们的地球。”
“又是鲁迅先生说 ”他满腹狐疑地看着我。
“你不相信 ”我那时候是死猪不怕开水烫了,“难道我是在编造鲁迅先生的话 ”
我坚定的神态让他退却了,他摇摇头说:“你不敢,谁也不敢编造鲁迅先生的话。”
“我当然不敢。”我心虚地说道。
他点点头说:“这‘即使’确实很像是鲁迅先生的语气。”
“什么叫很像 ”我乘胜追击,“这就是鲁迅先生的语气。”
然后,我的这位同学垂头丧气地走去了。他可能百思不得其解:鲁迅先生为何总是和他作对
不过几个月以后,我把自己吓出了一身冷汗。
我突然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破绽,鲁迅是一九三六年去世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日本广岛爆炸的时间却是一九四五年。
我胆战心惊了好几天以后,主动去向这位同学认错,我对他说:“我上次说错了,鲁迅先生的原话里不是说原子弹,是说炸弹。他说,即使全世界的炸弹绑在一起爆炸……”
我同学的眼睛立刻明亮了,他扬眉吐气地说:“炸弹怎么可以和原子弹比呢!”
“当然不能比,”为了蒙混过关,我只好承认他的观点是对的,“你说得对,如果世界上的原子弹捆绑在一起爆炸的话,地球肯定被炸得粉身碎骨。”
我和这位同学从小学到初中的两次马拉松式的争论,最终结果是一比一。
这个结果没有意义,争论也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由此引出了一个事实,就是作为一个词汇的“鲁迅”,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实在是威力无穷。
4
文革之后,回归争议
文革之后,鲁迅不再是一个神圣的词汇,他回归于一个作家,也就回归于争议之中。
很多人继续推崇鲁迅,不少人开始贬低和攻击鲁迅。
与鲁迅在世时遭受的攻击有所不同,现在的攻击里添加了情色的配料,一些人津津乐道于隐私中的鲁迅,捕风捉影地研究起了与鲁迅恋爱有关的四个女人;还有的人干脆臆想起来:鲁迅的床上功夫十分糟糕;鲁迅的性心理十分变态……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兴起,鲁迅的商业价值也被不断地开发出来,鲁迅笔下的人物和地名被纷纷用作餐饮业和旅游业。
甚至KTV和夜总会里都有鲁迅笔下地名命名的包厢,官员和商人搂着小姐在这样的包厢里歌舞升平。
还有人直接拿鲁迅本人作为广告代言人。
武汉有一家专卖臭豆腐的小店,在店门口耸立起鲁迅叫卖臭豆腐的广告牌。
广告上用的是一张鲁迅抽烟的经典照片,只是将鲁迅手上的香烟换成了一串臭豆腐。
这家小店的老板骄傲地声称:他们是鲁迅先生的同乡,都是浙江绍兴人,制作这样的广告是现在中国流行的做法,就是借用名人效应来招揽生意。
“鲁迅”在中国的命运,从一个作家的命运到一个词汇的命运,再从一个词汇的命运回到一个作家的命运,其实也折射出中国的命运。
中国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可以在“鲁迅”里一叶见秋。
5
认为我是鲁迅精神的继承者
是在贬低我的写作
我在奥斯陆大学继续讲述我和鲁迅的故事。我告诉挪威的听众,我曾经无知地认为鲁迅是一个糟糕的作家,他显赫的名声只是政治的产物。
一九八四年,我在中国南方一个县城的文化馆工作。当时我已经从事写作,我办公室外面的过厅里有一张大桌子,桌下地上堆满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和鲁迅的著作。
鲁迅的著作堆在最外面,我进出办公室的时候,双脚时常会碰到它们,我低头看看在地上灰溜溜的鲁迅著作,不由幸灾乐祸,心想这家伙终于过时了。
文革结束的时候,我刚好高中毕业。此后的十多年里,我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可是没有读过鲁迅作品中的一个字。
后来我自己成为了一名作家,中国的批评家认为我是鲁迅精神的继承者,我心里十分不悦,觉得他们是在贬低我的写作。
——余华
6
“不要糟蹋鲁迅了”
时光来到了一九九六年,一个机会让我重读了鲁迅的作品。
一位导演打算将鲁迅的小说改编成电影,请我为他策划一下如何改编,他会付给我一笔数目不错的策划费,当时我刚好缺钱,就一口答应下来。
然后我发现自己的书架上没有一册鲁迅的著作,只好去书店买来《鲁迅小说集》。
当天晚上开始在灯下阅读这些我最熟悉也是最陌生的作品。
读的第一篇小说就是我曾经谱写成歌曲的《狂人日记》,可是我完全忘记了里面的内容,小说开篇写到那个狂人感觉整个世界失常时,用了这样一句话:“要不,赵家的狗为何看了我一眼。”
我吓了一跳,心想这个鲁迅有点厉害,他只用一句话就让一个人物精神失常了。
另外一些没有才华的作家也想让自己笔下的人物精神失常,可是这些作家费力写下了几万字,他们笔下的人物仍然很正常。
《孔乙己》是那天晚上我读到的第三篇小说。这篇小说在我小学到中学的语文课本里重复出现过,可是我真正阅读它的时候已经三十六岁了。
读完了《孔乙己》,我立刻给那位导演打电话,希望他不要改编鲁迅的小说,我在电话里说:“不要糟蹋鲁迅了,这是一位伟大的作家。”
第二天,我就去书店买来了文革以后出版的《鲁迅全集》。
为此,我十分想念那些堆积在文化馆桌子下面的鲁迅作品,那些在文革中出版的鲁迅作品,其版本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
我当年从文化馆办公室进出时,移动的双脚时常被鲁迅的著作绊住,我觉得可能是命运的暗示,暗示我这些布满灰尘的书页里隐藏着伟大的叙述。
从书店买来《鲁迅全集》后的一个多月里,我沉浸在鲁迅清晰和敏捷的叙述里。
我后来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他的叙述在抵达现实时是如此的迅猛,就像子弹穿越了身体,而不是留在了身体里。”
在我三十六岁的那个夜晚,鲁迅在我这里,终于从一个词汇回到了一个作家。
7
鲁迅是我这辈子唯一讨厌过的作家
回顾小学到中学的岁月里,我被迫阅读鲁迅作品的情景时,我感慨万端,我觉得鲁迅是不属于孩子们的,他属于成熟并且敏感的读者。
同时我还觉得,一个读者与一个作家的真正相遇,有时候需要时机。
文革结束以后,我阅读过很多其他作家的作品,有伟大的作品,也有平庸的作品,当我阅读某一位作家的作品时,一旦感到无聊,我就会立刻放下这位作家的作品,让我没有机会去讨厌这位作家。
可是文革期间我无法放下鲁迅的作品,我被迫一遍又一遍地去阅读,因此鲁迅是我这辈子唯一讨厌过的作家。
我告诉挪威的听众:当一个作家成为了一个词汇以后,其实是对这个作家的伤害。
我的演讲结束后,奥斯陆大学历史系的Harald Beckman教授走过来说:
“你小时候对鲁迅的讨厌,和我小时候对易卜生的讨厌一模一样。”
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散文诗精选朱自清散文基督教诗歌诗歌朗诵爱国诗歌~~
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散文诗精选朱自清散文基督教诗歌诗歌朗诵爱国诗歌
没有。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奠基人,同时又是一座高峰。一方面,鲁迅的文学价值是由他的创作动因决定的。他不仅仅是为了文学而创作,他的文学创作是为了改造国民的劣根性,是为了重塑和振兴民族精神,是为了推进中华民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他将文学作为改造中国社会的根本途径,他的创作是真正的为人生而艺术。另一方面,鲁迅决不只是一个作家,从根本上更是一个思想家,这就决定了他作品的思想深度与众不同。这种深度来自他丰富的生活经历以及浓厚的文化修养。少年时代的鲁迅经历了家道中落,使他饱尝世间的冷脸白眼,体悟到人生真相。青年时代的他广为接纳中外文化,弃医从文,确立人生志向。他背负巨大的传统负担,对传统历史和文化有深刻的了解,亲身经历了重大的社会变革,对现实有清晰的认识,这些都决定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不同于和远远高于其他作家。
1、鲁迅的文学地位
鲁迅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主席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人物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中国小说史略》等。
3、评价
胡适(现代思想启蒙家):“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
王蒙(共和国前任文化部长,当代著名作家):“我们的作家都像鲁迅一样就太好了么?完全不见得。文坛上有一个鲁迅那是非常伟大的事。如果有五十个鲁迅呢?我的天!”
1。鲁迅的血是热的,那些攻击他只会坐在租界里骂人的人应该看看这些,从而知道他为什么会“骂人”。
2。鲁迅的骨头是硬的,尽管受到各种威胁和通缉,但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现在有些人动不动说鲁迅没有怎样怎样,可是当时的文人又有几个能像鲁迅那样“怒向刀丛觅小诗”?又有几个敢公开和当局唱反调?
工作不满意,重新换一个工作,已经成了现在一种工作潮流,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人当中,有许多都是跨行而来。例如歌手毛不易,曾经就是一个护士,著名文学作家余华曾经是一个牙医。
自从鲁迅弃医从文以来,这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潮流,而余华的弃医从文之举,你说来确很好笑,但也很食人间烟火,就像普通人一样,厌烦一个工作之后,总想找一个轻松的躲躲清闲。
余华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他的父母兄弟都从事与医学相关的工作,他中学毕业后,也当了5年的牙医,这5年牙医里是余华职业生涯当中最痛苦的5年,后来在参加朗读者时,董卿问余华,你为什么要弃医从文呢,余华的回答颇具搞笑与幽默,但同时又特别无奈:我实在不喜欢这份工作,别人大张的嘴巴,是世界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
确实别人张大的嘴巴,绝对是最带有气味的风现在,现在的牙医是一个薪水很高,很有社会地位的工作,而在余华的那个年代,牙医其实和普通的手艺功能相同,既没有高的收入,也没有社会地位。
当时的人都不富裕,生活都成问题,普通的小病能忍则忍,更何况是牙齿,一般实在是没办法了才会去向医生求助,而此时出现的牙病患者已经是非常糟糕了,余华每天给他们拔牙时那样的景象,完全不能说是赏心悦目。
正是这5年,让余华想要彻底的逃离,这样的工作环境和我们现在年轻人的想法相似。
当时文化馆正在招人,文化馆的工作很轻松,但进文化馆的门槛也高,至少需要混一项技能。比如作曲、绘画或是写作。余华心想,前两样对他来说都太难了,而他认识汉字,那他就算可以写作,所以他就去碰碰运气了。
但事实上会汉字却并不代表着会写作,好在余华真的在文学上颇有天赋,他顺利进入了文化馆工作。
刚到文化馆上班的余华就故意迟到了两小时,然而他发现竟然没有任何人因此而惩罚他,文化馆的清闲与牙医8小时高强度工作相比,更轻松自由,虽然挣得不如牙医多,但这种快乐的工作维持普通的生活毫无问题。
就这样过了几年愉快的日子,在1993年,余华辞去了这份快乐的工作,到北京过起了自由写作的生活。
古人言:失之桑榆,收之东隅。余华先生放弃了牙医这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却换来了他在写作上的名声斐然。
1984年余华先生开始发表小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和苏童、格非、孙甘露等的创作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评论界称之为“先锋文学”。
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他还于1988年和2005年,分别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和中华图书特别贡献奖。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的火爆,奠定了余华在文坛中的地位。
或许正是余华这一段从业医生的经历,以及他从小在医院长大,看到那些血淋淋的场面。
使他的文字更能贴近普通人民生活,他的小说中从来没有什么宏大的场面,但也没有假如照做似是而非的东西,他只是去记录人民的生活,记录人们的苦难,但却并非一昧地怨天尤人,而是歌颂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与命运抗争时的乐观与坚韧。
他深知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活力与乐观,也热爱着这份活力与乐观。所以他自己也成长为了这样的人。他始终是那个只用文字就可以把读者感动到哭泣,却又可以把读者笑到流泪的余华。
摘 要:以往论者多从先锋小说的角度解读《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叙事实验和荒诞形式,其实该作品不仅渗透出近于鲁迅《过客》的存在主义观念,也不只是体现出背离经验真实的心理真实,更是饱含了余华对社会生存法则和人性现实原则的深刻洞见。
关键词:存在主义 心理真实 生存寓言
《十八岁出门远行》以极富先锋色彩的叙事方式、卡夫卡式的梦魇与荒诞感、川端康成式语言的细致与?陌生化?,几乎完全冲破了传统教学多年来为学生建立的审美图式、阅读期待和接受视野,绝大多数学生一方面认为这部作品别致有趣、若有所悟,一方面又大呼?看不懂?、?不合理?。为了破解这一尴尬,不少教师认同?继续使用人物、情节、环境这些传统小说的基本要素来阐释文本,不仅毫无力量,而且容易遮蔽其叙事上的独特性?的看法,并尝试从叙事冒犯及语言实验等入手分析。这不仅切合余华从这部作品开始确立的?虚伪的形式?的写作技法,也有助于引导学生体会别样的审美感受和阅读经验,更是对作品独特艺术魅力的精准把握。不过,过于强调与以往阅读经验的断裂和隔阂,往往会适得其反地增加理解难度;反之,如果有效利用阅读成规中的情节读解法,我们也许会更容易破解作品的主题密码。
一、存在主义与?心理真实?
我们先来重温一下小说中诸多不合常理处:旅店的不可知、司机态度的暧昧、被损害者的落井下石??余华用这些被莫言专指为?仿梦?、孙绍振概括为?双重荒诞?的情节设计,似乎有意识要建构一个区别于现实世界的?梦幻时空?。比如小说一开头,少年在山区公路上走了一天也没有看见一家旅店,而且所有的路人?都不知道前面是何处,前面是否有旅店?。联系后文,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是成人世界对少年的集体欺骗,但这或许也让我们联想起鲁迅的《过客》。不同处在于《过客》中体现鲁迅虚无主义情结的?前面?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有一个确切的所指??旅店;让过客不堪重负的小女孩的好意和布施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是那样的可望而不可即,原因在于不谙世事的少年比过客心存更多的幻想和期待。相同之处在于主人公都被抛于时空的荒野,唯一确认自我存在的方式就是行走,这使两部作品都有些许存在主义的意味,?走过去看?成为主人公确认存在价值和理解未知世界的?自由选择?。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何?汽车将要朝我走来的方面开去,但我已经不在乎方向?,?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我们只要汽车在驰着,那就驰过去看吧?。不同于以前方为唯一方向的?过客?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偏执,?我?的选择总是基于现时现地的实际需要,?我?不为历史负责、不为他人负责,只为当下负责、为自己负责,以期实现自我主体的发现和确立,这近乎是?存在先于本质?的文学图解。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看,《十八岁出门远行》就不仅是荒诞的情节和离奇的梦魇,而是对现代人类精神困境和出路的一种寓言。
从?自由选择?角度或许能部分解释这篇?成长小说?的主人公为何一直?在路上?,却不能很好地阐释他的离奇遭遇;?他人即地狱?也许可以提供部分说明,但仍无法说清司机不通情理的种种表现。于是,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余华关于?小说真实?的一些说明:?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我觉得真实是归个人而言的。??对于任何个体来说,真实存在的只能是他的精神。?《十八岁出门远行》作为余华关于这一重要发现的初试牛刀之作,小说中下面这段文字恰好是以上观念的形象化表达:?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我?最后退缩到内心,并以此为?家?,证明了现实世界和成长经验的种种不可靠,它们以似是而非、表里不一、模棱两可狠狠嘲讽了?我?的自负、真诚、正义,这也是每一个人成长中必然遭遇的挫折,每一个人也只能独自舔舐伤口和慰藉心灵。在这个意义上,精神远比现实重要而可靠,小说中大量不合常理的情节姑且也可以视为基于?心理真实?的扭曲、夸张和变形。
二、现实真实与生存寓言
但这样的取巧解释显然有逃避主要矛盾之嫌,它既不能让学生信服也浮于表面,忽略了作品对社会生存法则和人性现实原则的深刻洞见,大家未必没有感觉到这一点,但似乎因为?皇帝新装?式的共同忌讳,大家都对此讳莫如深。我们再从?我?与司机的交往谈起,?我?显然以为自己懂得不少社会通用的规则,所以才会?我心安理得了,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得让我坐他的车?。但?我?不明白交换原则的前提往往是条件相当,何况?你来我往?很多时候只是一厢情愿的迂腐心理,司机当然不会把一个孩子的一根烟放在眼里而叫我?滚开?。当我准备和司机?大打一场?钻进车门时,?他却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这让我大惑不解?。这其实正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的国民卑怯性的体现。司机对汽车抛锚表现出的漫不经心、随遇而安(认真做广播操、小跑、慢慢散步等),也可以理解为是麻木健忘国民性格的体现。
那么又怎么解释司机对?我?为捍卫他的利益、保护苹果而惨遭暴打表现出的幸灾乐祸?这是作品让学生最困惑但其实最意味深长的一笔。对司机而言,面对强大的暴力主体,?我?的正义作为因为根本无法扭转事件的走向而显得幼稚可笑,现实原则至上的司机必然只能?明哲保身?于事外,?好像一点也不知道刚才的事?并?站在远处?,对?我?的徒劳无功也不会有任何感激。之所以看着?我?被打得?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一样流?的鼻子,司机会?越来越高兴?直到?朝我哈哈大笑?,可以理解为是惨遭财物浩劫的司机在?我?这个饱受皮肉之苦的倒霉蛋身上获得了一种?补偿性的满足?。因为?我对你好,你就要对我好?只是孩童世界的朴素逻辑,在优胜劣汰、趋利避害的生存法则里,每一个人都先是一个利己主义者,司机在?我?的更大不幸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并以?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之道?抢走了装有?我?全部财物的背包,成为抢劫者中的一员,获得了物质上的补偿。而?我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的悲哀正应了王亚南所体悟到的,?专制制度下只有两种人,一种是骗子,一种是哑巴?。联系到?浩劫?所影射的?**?背景,小说揭示的这些社会潜规则和人性阴暗面无疑是入木三分的,从小说的思想力道和深度上看,余华无疑是继承了鲁迅衣钵的,虽然当时的余华还没有发现自己对鲁迅的喜爱,但甚至在语言的凝练、动词的传神、修辞的别致(?我在想着旅店和旅店?是否会让你想起鲁迅《秋夜》的?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等方面余华都有不少似向鲁迅致敬,余华在文学之路伊始即体现出惊人的才情。
这样来重读《十八岁出门远行》存在着两点尴尬:一是这样评点有将作品?落实?之嫌,这与作品的现代派手法和先锋色彩是否相悖?二是是否影响学生积极健康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培养?笔者也强调这部小说情节的荒诞性和叙述逻辑的非现实性,以上的分析只为说明余华有意识将人类的心理潜流和社会的潜在规则放大、夸张并具象化,即余华所称的?常理认为不可能的,在我作品里是坚实的事实;而常理认为可能的,在我那里无法出现。?只有从现实世界、经验世界、精神世界、本质世界的分野出发,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为何余华在写完《十八岁出门远行》后十分兴奋:?那时候我感到这篇小说十分真实,同时我也意识到其形式的虚伪。??我开始使用一种虚伪的形式。这种形式背离了现状的世界提供给我的秩序和逻辑,然而却使我自由地接近了真实。?由此,笔者也认为对这篇小说而言,?怎么写?比?写什么?确实更重要,但在20世纪80年代?形式试验?的先锋小说日益淡出读者视野、和者寥寥的背景下,《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卓尔不群再次证明了一篇有着多维思想空间作品的强大生命力,而我们?欲盖弥彰?或?虚张声势?的?形式主义?讲解在未触及作品内核的前提下往往会南辕北辙,不触及残酷真相的文学诉求往往是苍白无力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不仅是一则关于人心真相的精致寓言,也是审美地教会学生认识社会的入门教材。
参考文献:
[1] 孙文辉.《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叙事冒犯[J].中学语文教学,2008(11).
[2] 余华.虚伪的作品[J].上海文论,1989(5).
[3] 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七).鲁迅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 孙连成,林圃.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作 者:成湘丽,硕士,新疆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辑:魏思思 E-mail:sisi123_0@163.com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85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到诗词中,去看一株烟柳
下一篇: 感人故事: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