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宋史,对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时期的几位宰相印象颇深,因权谋而助宋朝奠定基业,也因权谋而沾上人生污点的赵普;有伟大的治国方略,但缺乏圆融的寇准;平时小事韬光“迷糊”,一遇大事不糊涂的吕端;为人正直、坦荡无私的吕蒙正都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但论做人做官,在这四位宰相当中,尤须学习吕蒙正。
《宋史》这样评价吕蒙正:
质厚宽简,有众望,以正道自持。凡事敢言,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上嘉其无隐。时皆服其量。
宋史对吕蒙正的上述评价,让我们看到了吕相正直严谨、深孚众望、秉持正义、仗义直言、令人佩服的为人做官品质。吕蒙正曾先后在太宗、真宗两朝,三入相府,他不因皇帝个人好恶,不为朝臣嘲讽慢怠,始终能够做到勤勉好学、表里如一、宠辱不惊、公正无私。
苦学习,是成就事业之基在吕蒙正很小的时候,就因为父亲生性风流不断纳妾,导致父母发生口角,其父吕龟图竟将其母刘氏休出家门,还绝情地将幼小的吕蒙正一并逐出家门,这在古时注重血亲关系的年代是非常不多见的。少年的生长环境和经历,必将影响人的一生,苦难的环境能够使孩子迅速早熟起来,对人世间的冷暖有刻骨的敏感与反应。吕蒙正随母亲被逐出家门后,曾一度在洛阳的龙门山上,就是今天的龙门石窟那里,求得高僧找到落脚之处,一住就是九年苦读诗书,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后又拜郭延卿为师学习诗赋,系统学习各类典籍,“胸藏万卷书”、“少年读书郎”英名传遍洛阳。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太宗登基才三个月,就亲自主持朝廷进行科举会考并钦定录用标准,结果录取合格进士109人,诸科207人,合计录用各科人数达五百余名,其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更是唐朝的数倍以上。此次科考高居榜首的的状元就是吕蒙正,他被直接被差遣到到昇州(今南京市)做通判,命运自此改变。后来,他撰写了著名的《寒窑赋》,自述从贫苦到富贵的经历,并列举了历史上诸多的名人的起伏命运,来说明一种自然循环的人生思想。
由此可见,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成功的路不止一条。但是,通过读书高考,仍然是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腹内藏书一万卷,焉得使人不畏服”,即使没有通过高考,满腹学识,也是成就人生、事业的基础和保证。
有肚量,是容人干事之品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吕蒙正在之前多次晋升之后,又升任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从参加工作不到七年的时间里,荣升到“副国级”,在整个宋朝官场提拔速度之快可谓罕见,这一年他还不到37岁,让无数的北宋官员羡慕嫉妒恨。吕蒙正被任命为副宰相第一天入朝走马上任,初入朝堂之日,文武大臣分列两旁,当吕蒙正意气风发地走在大殿上,突然听到有人说:“这小子也能当执政” 吕蒙正装做没有听见,径直上殿。可是,与吕蒙正要好的同事不干了,当面对吕蒙正卖好似地说:这太欺负人了,查查这个人是谁,向皇上参他一本。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追查。下朝以后,吕蒙正的有些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当面揪出那个人,好好羞辱他一下。吕蒙正则说:“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类似这样的事还有多起,这就是吕蒙正和寇准最大的区别和不同,若是寇准,定当面辩论起来,说出个一二三。可吕蒙正三入相府,容人的肚量甚至连他的政敌都佩服,更是太宗和真宗最欣赏他的地方。
官员要是没有肚量和胸怀,最易小肚鸡肠,格局肯定不高,所在单位肯定是任人唯亲,武大郎开店,弄不好还会鸡飞狗跳,告状信不断。当今这样的人物也不少,特别是谁要是背后说他不是,这样的官员肯定是暴跳如雷,更不要说当面“羞辱”了。谁若让这类官员不舒服了,“官不大、僚不小”的作派立马就出来了,好在现在有媒体监督,这类官员的行为能收敛些。在此,这样的例子还是不举了吧!
会识人,是举贤荐才之能太宗时期有一年研究向辽国出使使臣,相当于今天向驻在国委派大使。宋太宗问吕蒙正谁出使辽国合适,吕蒙正推荐了一陈姓官员,太宗认为不合适,就没有批准。第二天,太宗又当面向吕蒙正问起人选的事,吕蒙正又以此人呈上,太宗再次否决了。当第三次问及时,他仍以此人呈上,气得太宗把呈上的文书扔到地上,怒气冲冲地说:
“卿何执耶” 蒙正曰:“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宋史》
吕蒙正不卑不亢的一席话,让太宗不再坚持,按照吕蒙正推荐的人选出使了辽国,此事宋太宗对大臣们说“吕卿公正无私,他的气量,朕亦不及”。在识人用人方面,吕蒙正还向朝廷推荐了经常说他坏话的老同学温仲舒,直到让温仲舒良心发现,知道了吕蒙正为国求贤的良苦用心。吕蒙正晚年,子孙绕膝,当真宗巡幸途经西京洛阳时,两次驾临其家,关切地问吕蒙正哪个儿子可堪大用时,吕蒙正却向真宗推荐了他的侄子吕夷简,在仁宗时也官拜宰相(虽然名声不扬)。吕蒙正尤好奖掖后生,在他生命垂暮之际,一位门客之子读书无门,他便安排其与自己的儿孙一起就读,这位寒门子弟就是以后历任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宰相的富弼。
读史观今,时下一些地方和部门,在选人用人上,有的官员把“会来事儿”、“关系铁”、“有来头”,“会溜须拍马”等作为标准,他们把公共权力变成了个人手中的“私器”,曲解变通干部调整的的游戏规则,总之是把“自己的人”用上来,这些官员谈何公正无私 与封建时代的官员吕蒙正比,简直就是南辕北辙。
说真话,是为人做官之德纵观吕蒙正一生,“任何时候,不以尊卑为线说真话”是他的为官信条。有一年正月十五上元节,宋太宗大宴群臣。喝到高兴处,太宗自满地对吕蒙正和其他官员说:
“五代之际,生灵凋丧,周太祖自邺南归,士庶皆罹剽掠,下则火灾,上则彗孛,观者恐惧,当时谓无复太平之日矣。朕躬览庶政,万事粗理,每念上天之贶,致此繁盛,乃知理乱在人”。《宋史》
这段话的大意是,五代乱世,生灵涂炭。像周太祖率军入汴京,官员庶民都遭受抢掠,人间大火不绝,天上慧星横现,真是全无太平之日可待。朕亲躬政务,现在可谓天顺人和,京师一派繁荣气象,看来治乱还在人为啊!太宗话音刚落,在座的群臣纷纷鼓掌表示赞同,可这时只有吕蒙正没有鼓掌,他起身离开座位走到太宗面前说:
“乘舆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臣尝见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不必尽然。愿陛下视近以及远,苍生之幸也”。《宋史》
吕蒙正所说的是,天子所居之处,士民荟萃,自然繁盛。但在都城外不过几里的地方,为臣就曾看到许多饥寒而死的人,其他地方不必说了。所以期盼陛下能由近旁发生的事推及远方,则苍生有幸啊!太宗听了这话,大为扫兴,闭口不言,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可吕蒙正却是安然入席,其他大臣对吕蒙正私下皆是佩服。
说真话本来就不应该成为个问题,但就是这个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如今在官场却成为难以找到的一种可贵品质。我就想知道一下,当今有几个人敢像吕蒙正这样心底无私,在这样的场合,在大领导面前敢这样讲真话的 !
不腐败,是履职尽责之本吕蒙正一生俭朴,尤其是在廉洁奉公方面一生没有污点,不像赵普,还有瓜田李下之嫌。他位居宰相,大权在握,想巴结他谋好处的人自然不少,可都被吕蒙正义正辞严或有分寸地拒绝。有一次,有人自称有一宝镜,能照二百多里远,要献给吕蒙正以求引荐当官。吕蒙正笑曰:“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哉” 还有人给吕蒙正送古砚,说此砚一呵即润,用不着注水。吕蒙正凝视古砚,笑笑说,即使一天呵出一担水,亦只值十文钱而已。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任何腐败分子,都是从收一条烟,百八十块钱的红包等开始,最后一发而不可收,导致身陷囹圄。这些腐败分子,怎么就不记得拿吕蒙正这面“宝镜”照照自己呢。有道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吕蒙正的一生,可圈可点之处太多。他少年时志存高远,甘于清贫,苦心读书;做官后为人老成持重,处理关系坚持原则而又很有分寸。他不一定是万古流芳的人物,但是其高超的为人为官之道却值得后人体味和学习。
: “民间历史故事”“鱼羊趣史”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求分享 求点赞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82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