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度是谁 在众多名人当中并不起眼的他有何事迹值得称道 然而看了一番杨度的介绍,忽然间明白他是胜在参与派系数量之上,他所跨越的时间线更是让人觉得他是两个时期的人物。
杨度本名承瓒,后改名为度。他曾经参加过光绪年间的科举,并取得了举人身份。正是在会试期间遇上公车上书,认识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后来由于会试落第还乡,然而杨度能够取得举人身份自然是有一定的才华,于是晚清文学家王闿运亲自到杨家招收他为徒。
王闿运是晚清最后一位研究“帝王学”的大儒,他早年就已出名,才华令人折服。在王闿运的影响下杨度醉心于王室帝王之术,这对他以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可惜,他们师徒俩都是时运不济,没能找到发挥他们才能的明主。
然而杨度终究是比他的老师更胜一筹,他并没有将目光放于权谋斗争之上,而是关注于世界的发展。没错,杨度作为众多学习西学的知识分子之一,他去往日本留学,学习各国的宪政,以期待从中找到适合他适合中国的强国之路。
君主立宪成了杨度的新研究,这时杨度从大清举人过渡为宪政派。日本留学期间,与孙中山相识,二人惺惺相惜,但是杨度不认同孙中山建立共和国的想法。因为在杨度所学看来,总要有帝王君主来统领这一切,他坚定地认为君主立宪才是最完美最适合中国的道路。
于是他将目标瞄准了袁世凯。袁世凯作为晚清实权派人物,杨度认为他有能力胜任自己要辅佐的“明主”。他认定袁世凯才是曹操一样的枭雄,有能力收拾中国的乱局。
因此,杨度极力阻拦清朝王室杀掉袁世凯,他甚至不愿意书写诏书,由于杨度的阻拦,袁世凯安然无恙。辛亥革命之后,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王朝极力拉拢袁世凯,于是答应了他担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要求。袁世凯成为大总统正和杨度心意。
杨度为了尽快实现自己的救国理想,于是劝说袁世凯搞君主立宪,日本不就是一个例子吗 在杨度的劝说之下,袁世凯心动了。
1915年,袁世凯黄袍加身,复辟帝制。他们二人的这一举措震惊世人,革命人士付出了多少鲜血才换来的共和,就这样被毁灭了 国人沸腾了,对于袁世凯的骂声数年来就不曾停止过。1916年袁世凯去世,洪宪帝制也在嘲笑声中结束了。
杨度郁闷不已,君主制已经不适合逐渐开放的中国了。于是他重整旗鼓,去帮助孙中山。总之不论方法如何,最终目的都是要救国,那么改弦更张又有何不可
在孙中山遭到陈炯明叛变时,杨度游说了军阀曹锟、吴佩孚拒绝支援陈炯明,成功解救了孙中山,同时对国民党的发展也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杨度亦没能在国民党内长待。
孙中山死后,国民党内派系林立,已经不具备最初的革命热情了,并且国民党此时开始大肆屠杀共产党人,这让杨度非常不满。于是他开始慢慢了解到了共产党人的学说,对于马克思描绘的社会主义社会充满了向往。
1929年,经过周恩来的批准,杨度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杨度为了党的事业而奔波,即使是面对付出生命的危险,杨度亦是没有退缩。杨度虽然在经历了从大清举子、宪政派、复辟派、国民党到共产党等政治阵营身份的转变,但是他依然清楚自己最终的目的是拯救中国,这一点杨度是值得称赞的。
在杨度生命的最后,仍然是选择了新的政治阵营,并坚定地走下去,可见当时只有走共产党之一路线才是拯救中国的唯一道路。
: “民间历史故事”“鱼羊趣史”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求分享 求点赞
哪种感叹,悲伤的?惊奇的?
历史上最黑的最惨的三人组:秦始皇、隋炀帝、帝辛(纣王)
他们都是很有能力的君主,但是他们的事业都不长久,被后人黑了几千年,尤其后两个,出土文献上记载都是长相不错,文武双全,雄才大略,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两人都被身边贵族背叛)亡了国,然后被继任者黑成炭,成为历史的替罪羊。
最惊奇的,例子太多,举几个
五代十国的冯道
流水的皇帝,铁打的冯道。职业宰相。五代十国的传奇人物,一生历经五朝十二帝,可谓真正的官场不倒翁。
近代的杨度
他拿过秀才,参与过公车上书,当过清朝四品官员。和康有为、梁启超、黄兴是好友,跟汪精卫、蔡锷、齐白石是同学,怂恿袁世凯称帝,赞同孙中山共和,北伐时说毛泽东能得天下,营救过李大钊,是杜月笙的师爷,最终由潘汉年介绍,周恩来批准,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人生曲折离奇至此,惊叹世人。
另外,还有一人之力灭了一个国家的王玄策,啥也没干以美貌亡了两个国家的息妫夫人,幸运指数max的羊献容、刘秀、霍去病......等等都是沧海遗珠。
还有一些位极君臣享尽富贵最后晚年凄凉,李斯周亚夫韩信严嵩和珅李煜崇祯都不用提了。
《觚剩》,载一事云:清朝吴留村任两广总督时,有扬州人吴绮字园次者以同谱老友的身份来游羊城,寓居长寿寺。寺中有个大汕和尚,拜佛念经并不认真,却热衷于公关活动,他见吴绮是制台大人的重要客人,便餐餐备了丰盛筵席招待,早晚都要毕恭毕敬地前去问候请安,还常常皱着眉头向吴绮诉苦:“两台延召之频,三司应酬之密,六时并无暇逸。”这大汕和尚一年四季跑衙门跑官,也真够辛苦的。吴绮是清初著名文学家,会诗会词会骈文,回答得也特有水平,曰:“汝于此间受诸苦恼,何不出了家?”直羞得大汕和尚脖子通红。
出家人之所以出家,多半是因为不堪尘俗生活的纷扰烦恼所致,所谓看破红尘而遁人空门的,原就是为了逃避现实。当了和尚进了庵堂,每日里吃斋念经参禅人定,过的是青灯古佛暮鼓晨钟的清冷生活,照说,尘缘未尽者只怕还耐不住那份寂寞。大汕既已出家当了和尚,自可享受一般出家人拥有的清净闲适,又何至“于此间受诸苦恼”?
大汕之所以“于此间受诸苦恼”,看来还要从自身找原因。本来嘛,和尚的信条就是四大皆空,一心向佛,所谓 “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消除一切免堕魔障免人轮回的孽根俗虑,达到“涅槃”的至上境界。但大汕和尚虽然当了和尚,却仍心不空,意不净,整日整年地穿梭于达官显宦之间,迎来送往,奔走奉承,还以此为荣向客人夸耀,堕入“欲界”而不能自拔。这样,他就丧失了作为和尚的本质特点,也就同一般或争名于朝或争利于市的熙攘俗人并无两样了。因此,吴绮劝他“何不出了家”就显得切中要害,其嘲讽之意也便包含其中。
由此推而广之,当今社会没事找事无事生非者多有之,到处钻营无孔不入者多有之,乱伸手乱插足者多有之。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scgf/1081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