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
项氏,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军事家,号西楚霸王。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经过的四年的楚汉战争,项羽兵败垓下。英雄末路,想到自己曾经英雄盖世,最后却落得这样一个下场,是命运不眷顾他罢了。项羽又是多情的,在英雄末路之时,他担心的是他所爱的女子将要走向何方
千百年来,人们喜欢赞颂项羽,就是因为他在临死之前还有一丝人情味。
刘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
汉高祖,西汉开创者。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历经反秦战争、楚汉战争后,建立西汉。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起兵造反,刘邦亲征,很快就平定了这场战争。彼时,刘邦顺路回到家乡沛县。昔日好友、尊长、晚辈共聚一堂,尽兴欢饮。
衣锦还乡本是人生最得意的事情,可已经身居高位的刘邦却心怀忧虑,大风吹得云飞扬,我统一了天下,可是怎么找到勇士帮我镇守四方。
刘邦的远大抱负,对国家的忧虑,在这一首诗,尽皆体现。他终于不再是那个混迹街头的混混了。
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
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
《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刘彻不但是政治家,也是一位爱好文学、提倡辞赋的诗人。他的这首清丽隽永,笔调流畅的《秋风辞》,一波三折,抒写得曲折缠绵,历来为人称道。鲁迅称此诗“缠绵流丽,虽词人不能过也。”
诗以景物起兴,继写楼船中的歌舞盛宴的热闹场面,最后以感叹乐极生悲,人生易老,岁月流逝作结。全诗比兴并用、情景交融,意境优美,音韵流畅,历来备受赞誉。
曹操(155年-220年)
魏武帝,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 ,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所处的时代, 正值东汉末年,东汉政权岌岌可危,董卓进京,天下大乱。在这个乱世中,曹操披肝沥胆,建立曹魏政权。
这首《短歌行》据说是曹操南征孙权时途中所作。这首诗将曹操内心对时光易逝,求贤若渴,建功立业的心理描写的淋漓尽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不可谓不霸气。
曹丕(187年—226年)
魏文帝,曹操之子,与父亲曹操、弟弟曹植称“三曹”,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曹丕的文学才能一直被忽视,其实,他的文学造诣非常高。
《燕歌行二首·其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燕歌行》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此对后世七言诗的创作有很大影响。明代胡应麟说:“子桓《燕歌》二首,开千古妙境。”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思念在远方作客的丈夫,全诗语言清丽,情致委婉,音节和谐,把人物情感表现得缠绵绯恻,凄婉动人。
李世民(598年-649年)
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开创“贞观之治”。
《赐萧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很少有人知道,李世民也是一位诗人,他留下近百首诗作。“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已经成为谚语了,在猛烈狂疾的大风中才能看出谁是坚劲的草,在激烈动荡中才能辨别谁是忠臣。
诗词君想,这肯定是唐太宗工作中的真实体验,关键这体验一般人也感受不到。
武则天(624年-705年)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与汉朝的吕后并称为“吕武”。武则天多智略,兼涉文史,颇有诗才。
《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在大家的印象中,武则天是一个冷酷狠毒的皇帝,可这首情诗却让我们看到武则天的柔情的一面,其实,她也曾是一个渴望被爱的女子呀!
《如意娘》是武则天在感业寺出家时写给唐高宗的情诗。此诗极尽相思愁苦之感,简短的篇幅之中曲折有致,融合了南北朝乐府风格于一体,明朗又含蓄,绚丽又清新。
黄巢(820年-884年)
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880年,黄巢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是唐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这首诗是他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后所作。
对于这次落第,他非常愤慨,他将自己自比为菊花, 等到秋天时,百花凋零,我独开放,到那时,满长安都是我的香味,浸透长安。不可谓不霸气!
李煜(937年―978年)
李煜,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世称南唐后主。南唐为宋所灭后,李煜沦为囚徒,死于汴京。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这首词是李煜降宋后所作,上片写南唐曾经的繁华富饶,不曾经历战乱的侵扰。下片写家国覆亡的惨状。全词由建国写到亡国,极盛转而极衰,极喜而后极悲,看似只是平平无奇的写实,却饱含了对故国的留恋与亡国的悔恨之意。
读这首词时,就可以感受到李煜此时凄怆无法排解的心情。
赵匡胤(927年-976年)
宋太祖,北宋开国皇帝,军事家。赵匡胤结束五代十国战乱局面,基本完成统一。
《咏初日》
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
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
《咏初日》一气呵成,诗意质朴而又粗犷,境界开阔而又壮观。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气势磅礴,寓意深刻,形象生动,是一篇比较成功的述志之作。陈岩肖赞叹说:混一之志,先形于言,规模宏远矣。
据说,赵匡胤还有一首《咏月诗》。有一天他诗兴大发,吟了两句:为离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万国明。可吟完这两句,就卡住了,再也想不出来。
这两句诗,有宋一朝,无人敢接,一直到了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才接上后两句:恒持此志成永志, 百战问鼎开太平。距离赵匡胤作诗时已经四百年了。
朱元璋(1328年—1398年)
明太祖(1368年—1398年在位),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
《愤题和尚诘问》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主,只顾哓哓问姓名。
这首诗题目就告诉我们这首诗是为了反驳和尚的追问。
朱元璋刚刚打败陈友谅,来到一个寺院,主持看其面非善类,煞气很重,便想化解他,打问其姓名。朱元璋在寺院墙壁上赋诗一首,大笑而去。
刚杀尽江南的百万兵,腰间的剑还透着血腥味。你这个老僧连英雄也不认得,只在这里不停地追问姓名。看来,朱元墇对自己的英雄气慨很是自得呀!
朱厚熜(1507年-1567年)
明世宗,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6年在位,年号嘉靖,后世称嘉靖帝。
《送毛伯温》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嘉靖即位早期,做了很多大事,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对外抗击倭寇,重振国政,开创了嘉靖中兴的局面。
这首诗是毛伯温出征安南时,明世宗朱厚熜(cōng)为其写的壮行诗。整首诗充满豪壮之气。士气凛然,撼动山河,明白晓畅,铿锵有力,反映出明世宗早期励精图治的精神面貌。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
朱元璋六首霸气诗词如下:
1、《天地日月》
天为帐幕地为毡,日月星晨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
赏析:朱元璋少时赶上元末大饥荒,父母双亡,无家可归,夜宿室外是常事,以天为帐、以地为毡确实是对他早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但是,穷苦的生活非但没有击垮他,反而让他愈加斗志昂扬,他不仅要丰衣足食,还要将这偌大的天下尽收囊中,山河在脚下,社稷在心中,他就是天生的王者。
2、《咏菊》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赏析:看到这首诗,想必大家或多或少会有些眼熟,没错,朱元璋的这首《咏菊》正是对黄巢《不第后赋菊》的仿写,原诗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由此可见,朱元璋在写作此诗时,已经有了夺取天下登基称帝的野心。
3、《愤题和尚诘问》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汉,只恁哓哓问姓名。
赏析:《愤题和尚诘问》又名《不惹庵示僧》、《示僧》,顾名思义,是写给一位僧人的。据记载,这首诗写于公元1359年,当时,朱元璋在龙湾之战中大胜陈友谅,杀敌无数,豪气正盛。
4、《金鸡报晓》
鸡叫一声撅一撅, 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 扫尽残星与晓月。
赏析:此诗是朱元璋在登基称帝当日所作。前两句通俗可笑,形同废话,与打油诗无异,引得文武百官忍俊不禁,但当第三句一出口,朝野上下顿时屏气凝神,第四句一出口群臣则统统伏地高呼。
5、《咏燕子矶》
燕子矶兮一秤砣,长江作竿又如何?
天边弯月是秤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赏析:这首诗是朱元璋登基之后视察燕子矶时所作,虽然仍不改他的一贯风格,既无华丽辞藻,亦无生涩典故,却用最形象的比喻表达出作为帝王那种“江山尽在我手”的霸气。
6、《征陈至潇湘》
马渡沙头苜蓿香,片云片雨过潇湘。
东风吹醒英雄梦,不是咸阳是洛阳。
赏析:根据史书记载,朱元璋写这首诗,发生在剪灭陈友谅的过程中,诗句用“吹醒”两个字将“梦”由虚幻变为现实,梦实现了,不是在咸阳,而是在洛阳。
中国史上最具霸气的诗歌中国历史上最有气势的一些诗词文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士不可以不弘道,任重而道远。(孔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荆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
彼可取而代之也!(项羽)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陈汤)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班超)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阮籍)
心游万仞,精鹜八极。(陆机)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
大好头颅,谁人斫之?(杨广)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王维)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
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李白)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李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死海不复回!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杜甫)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贾岛)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
谁知道中国历史上非常经典的诗词 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10首诗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有许多诗都有很大的影响,这里要评的是影响“最大”的十首诗,而并不是最好的十首诗。
因为要影响大,除了要写得好之外,还必须通俗易懂、易记。 第一首,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提到思乡,诗仙的这首诗是所有只要是稍识文墨的中国人第一时间想起的。这首诗明白如话,读起来琅琅上口,表达的是人们普遍共鸣的思乡之情,所以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炎黄子孙最熟悉的古典诗歌。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
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第二首,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母爱。
尤其是诗的最后两句,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被广为传颂.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第三首,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的这首诗尤以第二句最为有名,影响最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激励了多少辈中国人奋发向前,人不死,奋斗不止。
其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 *** 融,意境浑成,堪称绝唱。 第四首,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连同这个典故,都广为中国人熟知。
曹植运用了十分贴切、浅显生动的比喻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并因此逃过一劫。每当再出现兄弟相争时,中国人都会想起这首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第五首,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也激励着中国人昂扬向上。 第六首,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诗写游子思乡怀亲。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中国人所特有的佳节思亲就来源于此。 第七首,《诗经》的第一首,《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是中国诗歌之始,其中不乏千古名句,尤以第一首广为人知。中国的爱情诗也有很多,其中不乏千古名句,但尤以《关雎》影响最大。
每当男人见到美女,想上去追时,“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成了最充分的理由。 第八首,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女词人李清照这一首慷慨激昂的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 *** ,溢于言表,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 *** 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
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第九首,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第十首,李绅的《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道出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中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诗人诗谁 其实是乾隆皇帝,数量最多,但质量不敢恭维。
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记载,清朝的乾隆皇帝当时已写诗39340首,这还不包括甲辰以后写的诗。另据《中国文献学概要》载,乾隆“御制诗至十余万首,所作之多,为陆放翁(即陆游)所不及。”
乾隆活了88岁,以其寿计算,平均每天写诗3首多。 看来乾隆可算中国古代写诗最多的人了。
然而,乾隆的“高产”背后有一套鲜为人知的秘诀,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乾隆作诗“初无定稿”,或即兴口授,或朱笔作草,称为"诗片",由廷臣学士退下“抄录”后恭进,遂成御诗。说穿了,就是他在诗兴大发之际,故作含糊难辨之音,写乱草费解之字,令人揣摸代笔,当时,能否为他“录”出佳作,竟成了大臣得宠升迁的一项标准。
有一次,大学士于敏中与另一大臣梁瑶峰同时被召见,乾隆诗兴突发,口诵一诗,梁听后茫然不知所云,而于听了则“退默处斗室,刻余录出,所误但一二字。”梁不解其中奥妙,自叹弗如,于是“大服焉”。
由这类马屁大臣炮制出的诗作,充其量不过韵平字正而已。正因为如此,乾隆的几万首“御诗”,流传至今能为人传诵者寥寥无几。
一:李白《古风》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鬈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古风·秦王扫六合》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古风五十九首》之一。此诗主旨是借秦始皇之求仙不成,以规讽唐玄宗之迷信神仙。
就思想内容而言并不算李白一人之特见卓识,但就其动荡开合的气势、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而言,实堪称独步,是李白《古风》中的力作。
二:李白《怀古》
今日忆秦皇,虎视傲东方。一朝灭六国,功业盖穹苍。
立志平天下,西北驱虎狼。役民数十万, 长城起边疆。
欲寻不死药,皇朝二世亡。不见始皇帝,天地一苍茫。
明代李贽在《藏书》中高度评价秦始皇:“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祖龙是千古英雄挣得一个天下。”
三:李白《古风》
秦皇按宝剑,赫怒震神威。
逐日巡海右,躯石驾沧津。
征卒空九宇,作桥伤万人。
但求蓬岛药,岂思农鳸春。
力尽功不赡,千载为悲辛。
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四十八首。此诗讽刺秦始皇穷兵黩武,频征徭役,不恤农事,妄想长生,最终还是不免一死。悲前人是为后人提供借鉴。“为悲辛”照应“震神威”,对比强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80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