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庄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推拿按摩助人为乐 2023-07-26 00:26:25

2月15日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出自庄子-大宗师,到底该怎么解释?

这句话出自《庄子·大宗师》原文是“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意思是泉眼干涸,两条鱼在陆地上搁浅,彼此用嘴中的水气相互扶持,苟延残喘。但比起在死亡边缘的时候才这样互相扶持, 还不如彼此回到大海的时候, 相互装作不认识还要好。

“相濡以沫”在如今早已成为美好爱情的代名词。人们总是只有希望故事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能有一个美满的结局。因此他们赞扬逆境中的互相扶持。但很少有人用后面这句话,两条鱼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它们各奔东西,从此装作互不相识。一条鱼是否会重新认识并爱上一条鱼,也不得而知。那个时候它们还能记得在那时陷入的困境吗?

庄子应该不认为在苦难时期才懂得互相搀扶的人拥有的是美好的爱情,比起两人在痛苦里不断挣扎,还不如早早忘却对方,各自走自己的路,这样的人生也许会更加圆满。

但是,从文章的总体结构上来看,由于庄子用了很大篇幅来叙述“相濡以沫”,但是对于“相忘于江湖”却只是一句带过而已,作者前半部分的叙述与最后一句形成了矛盾情节,也许上文说的也不一定是庄子真正的意思,我们知道在古代,文章是不使用标点符号的,所以也有人认为最后一句也有可能是问句,这样一来也更符合庄子前面的论述。

相濡以沫,相忘于江湖的意思是什么?

相濡以沫拼音xiāng rú yǐ mò 解释 濡:沾湿;沫:唾沫。泉水干了,两条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只为了保住生命。 出处《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濡以沫,相掬以湿,不如相忘于江湖。” 事例 或低首下心,求其民之~。 ★清·梁启超《外债平议》 近义词 同甘共苦、生死与共 反义词 自私自利 ,背信弃义, 后来的引申义: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朋友是用来出卖的。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故事 战国时期,庄子家贫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妻子叫他外出借粮食,他去找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许诺秋后再借,庄子说这是远水不解近渴就回家。妻子让他再去别的地方借,他说要像车辙里的鲫鱼一样相濡以沫过日子,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 妻子只好偷偷地流泪非桀也,领取休书后,不久,就嫁给阔佬,然后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两条鱼被困在车辙里面,为了生存,两条小鱼彼此用嘴里的湿气来喂对方。 这样的情景也许令人感动,但是, 这样的生存环境并不是正常的,甚至是无奈的。对于鱼儿而言,最理想的情况是,海水终于漫上来,两条鱼也终于要回到属于它们自己的天地,最后,他们,相忘于江湖。在自己最适宜的地方,快乐的生活,忘记对方,也忘记那段相濡以沫的生活。 对于人,对于感情或许也是如此吧。 相濡以沫,有时是为了生存的必要或是无奈。 “相濡以沫”,或许令人感动;而“相忘于江湖”则是一种境界,或许更需要坦荡、淡泊的心境吧。 能够忘记,能够放弃,也是一种幸福。 我们曾经深深地爱过一些人。爱的时候,把朝朝暮暮当作天长地久,把缱绻一时当作被爱了一世,于是承诺,于是奢望执子之手,幸福终老。然后一切消失了,然后我们终于明白,天长地久是一件多么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幸福是一种多么玄妙多么脆弱的东西。也许爱情与幸福无关,也许这一生最终的幸福与心底最深处的那个人无关,也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会牵住谁的手,一生细水长流地把风景看透。 我,曾经,这样爱你;我,曾经以为,你是幸福的原因。 世间也许有两种可以称之为爱的情感,一种是相濡以沫,一种是相忘于江湖。 "泉涸,鱼双与予处于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 《庄子.大宗师篇》 原文意为泉水干涸后,两条鱼未及时离开,终受困于陆地的小洼,两条鱼朝夕相处,动弹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润对方,忍受着对方的吹气,忍受着一转身便擦到各自身体的痛楚。此时,两条鱼便不禁缅怀昔日在江河湖水里各自独享自由自在快乐的生活。 故事只是人们虚幻的,真实的情况是:海水总要漫上来,两条鱼也终于要回到属于它们自己的天地,最后它们要相忘于江湖。是啊,终颜弹指老,刹那芳华,与其天涯思君,恋恋不舍,莫若相忘于江湖。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许在古人看来,相濡以沫才是感情的最高境界。时至今日,似乎相忘于江湖也和浪漫联系起来了。相忘于江湖,一种浪漫的感觉。江湖中,一定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有一段令人辛酸的往事,有一种若即若离的惆怅。

求庄子的“相濡以沫”全文

全文: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白话译文:

死和生均非人为之力所能安排,犹如黑夜和白天交替那样永恒地变化,完全出于自然。有些事情人是不可能参与和干预的,这都是事物自身变化的实情。

人们总是把天看作生命之父,而且终身爱戴它,何况那特立高超的“道”呢!人们还总认为国君是一定超越自己的,而且终身愿为国君效死,又何况应该宗为大师的“道”呢?

泉水干涸了,鱼儿困在陆地上相互依偎,互相大口出气来取得一点湿气,以唾沫相互润湿,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而自在。与其赞誉唐尧的圣明而非议夏桀的暴虐,不如把他们都忘掉而融化混同于“道”。

大地把我的形体托载,并且用生存来劳苦我,用衰老来闲适我,用死亡来安息我。所以,把我的存在看作好事的,也就因此而可以把我的死亡看作是好事。

出处:出自战国时期庄周的《庄子》。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 ,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他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其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庄子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庄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79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