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两句词出自金、元之际著名文学家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一词中。
作品原文
摸鱼儿·雁丘词
【序】泰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而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全诗意译
敢问世间情是何物?竟能让人付之死生!冬去春来,情便无限,翅已先老。相守越是欢乐,相离就越是凄苦,但世间仍有痴男怨女沉醉其中。告诉我!层云延万里、暮雪覆千山,形单影只,今后该往何处去?
旧路可见,而当年鼓乐繁华无存。瓦砾荒烟,曾经破秦平楚之地,今日也不过如此!英魂与豪情何在?山风与苦雨狂鸣。天妒真情,不必信我,且看当年莺歌燕舞,今日已然化尘入土。悠悠千载无解,但凭诗人咏叹。我亦无能,只醉酒高歌,纵情凭吊。
作品赏析
太和五年,作者去并州参加科举考试。因为出身名门,所以他自小一直受到良好的教育,很早便显露出文学才华。8岁时,因做诗而获得“神童”的美誉。虽然文采出众,但是官运艰涩,多次参加科举也未中选。
这次他再一次参加科考,在赴试途中遇到一个猎人。这个猎人将一对在天空翱翔的大雁射下一只,另一只在空中盘旋哀鸣,确信伴侣已死,便也头朝地撞死。
大雁的情谊深深打动了作者,于是便有了这首词。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在词的开篇,作者开门见山,直接发问:问“世间”情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大雁殉情对作者的强烈震撼,并通过作者将震撼传递给读者,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此问又把对大雁的感慨,广义地推及世间万物,当然也包括人类。情至极处,“生死相许”,这该是何等的深情!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作者设问以后,继续抒发自己的情感。是啊,多少年双栖双飞,历经“天南地北”;多少年相依为命,共度“几回寒暑”,情深深意切切,从来也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把它们分开。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在共同的生活中,有团聚的欢乐,也有离别的痛苦。可无论团聚还是离别,都会使情感进一步加深。就像人间的一对痴男怨女,团聚时柔情似水,离别时刻骨铭心。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而如今,爱侣已逝。望天空,云雾层层;看身下,白雪皑皑;想未来,形单影只,再无爱侣牵手共度。今后,谁能在凄苦的寒夜,一同相偎相依?谁能在寂寞的漫漫长路,一起呢喃低语?与其孤独苟活,不如一同离开这个冷漠的人世,西行路上也好一路相随。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词的下阕,作者首先描写周围景色。大雁被射死的地方,是汉武帝曾经来过的横汾路,当时车水马龙,箫喧鼓闹;而如今,“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荒烟平林,一派萧索,更加使人感到大雁殉情的凄烈。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即使用悲惋的楚辞招魂,死去的大雁也不能复生,山鬼在风雨中枉自哀啼。在这里,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悲剧的情景:两只死去的大雁躺在寂寞的原野上,远处枯藤老树旁荒烟弥漫,是谁唱起了招魂的楚歌?凄风冷雨中,依稀有山鬼相和。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作者认为,大雁因殉情而死,情感真挚境界弥高,上天也会嫉妒,所以不能像莺、燕那样死葬黄土,不为人知。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为了能使大雁的美名流芳“千秋万古”,被后人在饮酒时歌咏传颂,作者从猎人手中把一双大雁买下,葬在这个当年箫鼓声声的横汾路,为其坟墓取名“雁丘”,供一切重感情的人前来凭吊。
元好问也是一个性情中人,这首词《摸鱼儿》紧紧围绕一个“情”字,婉约凄恻,表达了他对殉情者的哀思,对至情至爱的讴歌。
作者介绍
元好问,字裕之,山西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韩岩村人。因曾在忻州境内的遗山读书,故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七月初八,卒于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九月初四日。他是700多年前我国金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一代文宗,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曾有人赞叹说:唐有李杜,宋有三苏,而金元,只有元好问一人,他是金末元初的文坛盟主。迄今流传下来元好问的作品的有:诗1380余首,词380余首,散曲6首,散文250余篇,小说《续夷坚志》4卷202篇,《中州集》10 卷,《唐诗鼓吹》10卷。另有已经散佚的著作多种:《锦机》、《东坡诗雅》、《杜诗学》、《诗文自警》、《壬辰杂编》、《金朝君臣言行录》、《南冠录》、《集验方》、《故物谱》等。 元好问在野史亭最大的成果是,终于收集、整理、编辑成了《壬辰杂编》,共100多万字。
元好问墓位于忻州市忻府区城南10里的韩岩村北,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元代,因葬时墓前筑土5方,每方高5丈,张幕画花为记,故又名五花坟。
遗山祠位于忻州市忻府区秀容古城内南北大街,是为纪念元好问先生而修建的,祠堂始建于元末至正十三年,是后人凭吊先贤之所在,是文化传承之象征。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这两句并非原文,而是后人在传唱的时候进行了修改。改动之后,上下句皆为七字,格式上对称,让人以为是诗句。同时在下句中增添了“人”字,明确了诗句感叹的主体为人,意思就是“这世间的感情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啊,让人舍生忘死,海誓山盟。”
其实原文不是这样的,原文是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出自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
元好问,字裕之,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摸鱼儿》这个词牌,一百多字,用韵致密,调势流畅而节律富于变化,南宋词人特别喜欢。篇幅较长,所以题材适应广泛,凡写景、抒情、咏物、赠酬、祝颂都可以,不过用来表现幽咽之情最能体现此调的音韵特点。这首《雁丘》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以雁拟人,紧紧围绕“情”字,写景写情融为一体,凄婉缠绵,感人至深。
而元好问这首词,前面还有一段颇长的序言,说明了这首词的写作动机和事情经过,其实就是自注。读明白序言,更利于我们了解词牌中说了什么。
十六岁那年去并州应试,路上碰到个捕雁的猎人说:“今早上抓了只大雁杀了,另外一只虽然挣脱了网,却只是悲鸣盘旋,不肯离开,最后竟然撞地自杀了。”元好问深为感动,买下两只大雁,合葬于汾水之上,垒上石头做标记,并称之为“雁丘”。一起去赶考的人都被这两只大雁生死相依不独活的情义给感动了,纷纷写诗赞扬。词人也写了一首《雁丘词》。但是随手作品,并不协音律,所以今天修改合律。
序言简单明白地交代了写这首词的原因,这样的交代使得词牌的第一句横空出世却并不显得突兀: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没有人会没有原因的仰天长啸,再感情激烈总有个由头。因为感叹大雁的殉情,年轻的词人产生了疑惑和感动。这爱情,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啊?为什么让它们舍其生命而相随?
上片从疑问和赞叹起笔,详细地拟人化描写大雁为何要殉情。为何?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冬天南下,春天北归,这对老夫妻,相伴相随度过了多少个年头。比翼双飞虽然快乐,但离别才真的是苦楚。到此刻,方知这双雁竟比人间儿女更加痴情!“痴儿女”三字包含着词人的哀婉与同情,也使人联想到人世间更有许多真心相爱、为爱奋不顾身的痴情男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君即殉情的大雁,这里使用了代入的角度,大雁在殉情的时候的思维活动栩栩如生。你一定在想:此去万里,形孤影单,前程渺渺路漫漫,万里千山,晨风暮雪,可失去了挚爱的陪伴,苟且活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词的下片描写自然景色,衬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与题主问题稍远,我们简单看下。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这是写“雁丘”所在之处,汉代帝王曾来巡游,当时是箫鼓喧天,而现今却是四处冷烟衰草,一派萧条冷落景象。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雁死不能复生,山鬼枉自哀啼。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写雁的殉情将使它不像莺、燕那样死葬黄土,不为人知;它的声名会惹起上天的忌妒。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写雁丘将永远受到词人的凭吊。
这首词的精华所在正是开篇一句“问世间”,也就是题主说的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这种问自己、问世人、问苍天的气势雷霆万钧,破空而来。
究竟情为何能让人忘却生死?
?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回应了:
情到深处,万物凋零,情之所至,身外无物。不知能为情舍生的人,都没有体会到真正的爱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79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一句透彻的人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