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书2019-10-0110:05
带你了解国庆节
16万播放 00:56
国庆节是怎么来的
5.6万播放
为什么国庆放假七天
3.74万播放
国庆节
纪念国家本身的法定节日
国庆节(英文名:National Day)是由一个国家制定并用来纪念国家本身的法定节日,它们通常是这个国家的独立、宪法的签署、元首诞辰或其他有重大纪念意义的周年纪念日。中国的日期为每年公历的10月1日。 国庆日,各国都要举行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以加强本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各国之间也都要相互表示祝贺。
中文名
国庆节
英文名
National Day
节日时间
公历10月1日(中国)
节日意义
纪念国家本身
节日象征
国家独立
纪念方式
大规模、全民性庆典活动
流行地区
全球
演变历史
“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一文中就曾有“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记载、我国封建时代、国家喜庆的大事,莫大过于帝王的登基、诞辰等。因而我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今天称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节。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接受全国政协的建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决定每年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庆的庆祝形式曾几经变化。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1959年),每年的国庆都举行大型庆典活动,同时举行阅兵。196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本着勤俭建国的方针,决定改革国庆制度。此后,自1960年至1970年,每年的国庆均在天安门前举行盛大的集会和群众游行活动,但未举行阅兵。
1971年至1983年,每年的10月1日,北京都以大型的游园联欢活动等其他形式庆祝国庆,未进行群众游行。1984年,国庆35周年,举行了盛大的国庆阅兵和群众庆祝游行。在此后的十几年间,均采用其他形式庆祝国庆,未再举行国庆阅兵式和群众庆祝游行。1999年10月1日,国庆50周年,举行了盛大国庆阅兵和群众庆祝游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世纪举行的最后一次盛大国庆庆典。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庆庆典上共进行过15次阅兵。分别是1949年至1959年间的11次和1984年国庆35周年、1999年国庆50周年、2009年国庆60周年、2019年国庆70周年的四次。
节日来历?
国庆节宣传画
国庆节是由一个国家制定的用来纪念国家本身的法定假日。
它们通常是这个国家的独立、宪法的签署、元首诞辰或其他有重大纪念意义的周年纪念日;也有些是这个国家守护神的圣人节。
虽然绝大部分国家都有类似的纪念日,但是由于复杂的政治关系,部分国家的这一节日不能够称为国庆日,比如美国只有独立日,没有国庆日,但是两者意义相同。
而中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
世界各国确定国庆节的依据千奇百怪。据统计,全世界以国家建立的时间为国庆节的国家有35个。以占领首都那天为国庆节的有古巴、柬埔寨等。有些国家以国家独立日为国庆节。
1804年1月1日,海地人民歼灭了拿破仑的6万远征军,在太子港宣布独立,从此就把每年的1月1日定为国庆节。墨西哥、加纳等国也是如此。还有些国家以武装起义纪念日作为国庆节。7月14日是法国国庆日。[1]
1789年的这一天,巴黎人民攻占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推翻了君主政权。另有一些国家以重大会议日为国庆节。
美国以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的日子为国庆日。
加拿大以英国议会1867年7月1日通过《大不列颠北美法案》这一天为国庆节。还有以国家元首的生日为国庆节的,如尼泊尔、泰国、瑞典、荷兰、丹麦、比利时等国家。
国庆节是每个国家的重要节日,但名称有所不同。许多国家叫“国庆节”或“国庆日”,还有一些国家叫“独立日”或“独立节”,也有的叫“共和日”、“共和国日”、“革命日”、“解放日”、“国家复兴节”、“宪法日”等,还有直接以国名加上“日”的,如“澳大利亚日”、“巴基斯坦日”,有的则以国王的生日或登基日为国庆日,如遇国王更替,国庆的具体日期也随之更换。
节日意义
国家象征
国庆纪念日是近代民族国家的一种特征,是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并且变得尤为重要。它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标志,反映这个国家的国体和政体。
功能体现
国庆这种特殊纪念方式一旦成为新的、全民性的节日形式,便承载了反映这个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同时国庆日上的大规模庆典活动,也是政府动员与号召力的具体体现。
基本特征
显示力量、增强国民信心,体现凝聚力,发挥号召力,即为国庆庆典的三个基本特征。
加载更多
相关搜索
国庆节手抄报文字内容
国庆手抄报图片大全
国庆节手抄报简单易画
关于国庆节的手抄报
国庆节旅游
国庆节手抄报内容怎么写
国庆节手抄报简单好看
欢度国庆节的画
参考资料
[1]法国国庆节华声报社2014-09-27[引]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4年 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14-09-27[引]
[3]15次国庆阅兵,见证新中国军事“正能量”中国新闻网2019-10-01[引]
更多
世界十大悖论解析2-空地上的奶牛
(TheCow in the field)
“空地上的奶牛”被称为世界十大悖论之一,它是认知论领域的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实验。其内容大致是:
一个农民担心自己的获奖的奶牛走丢了。这时送奶工到了农场,他告诉农民不要担心,因为他看到那头奶牛在附件的一块空地上。虽然农民很相信送奶工,但他还是亲自看了看,他看到了熟悉的黑白相间的形状并感到很满意。过了一会,送奶工到那块空地上再次确认,那头奶牛确实在那儿,但它躲在了树林里,而且空地上还有一大张黑白相间的纸缠在树上,很明显,农民把这张纸错当成自己的奶牛了。问题出现了,虽然奶牛一直都在空地上,但农民说自己知道奶牛在空地上时是否正确?
————————————————
我的分析:
1、这是一种巧合或误导,是实证事件的一种特殊情况,即假象为真的情况。
2、这个事件不是悖论,因为这种事件在现实中是可能或必然存在的。而且在现实中还可能存在另外的情况,比如送奶工把牛偷走了,并对农民说(假话)仍然在那里,而农民却看到了树上的黑白纸,也认为奶牛在那里。或者,农民工制造了树上黑白纸的假象,然后偷走奶牛,再对农民说(假话)奶牛就在那里。当农民最后找奶牛时没找到,问送奶工,送奶工说他看到的也是树上的黑白纸。
3、这个事件的逻辑矛盾,就存在于假象与真相是不是对应:如果对应,即奶牛还在那里(一定范围内),农民说的就正确,即假象代替真相而相对应;如果不对应,即奶牛不在那里(或一定范围的不同地点),农民说的就不正确,即假象代替真相而不相对应。
4、现实中,人们观察某个事物时往往先看到其表象或假象,如果直接认为它们就是同真相相对应的,那么就有可能出现一部分与事实不符的情况,最后导致利用事物的失败。毛主席提倡的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深入群众和实地调查等等,就是要求人们在看到一个事物表象的时候,一定还要进一步了解其与真相是否相符或相同,一定要去伪存真。
5、另外,历史上诸多科学家、哲学家或某些人之间,对某些问题或事情的激烈争论互不相让,他们双方一定是存在如下原因:一是他们针对的根本不是一个事物或不是一个事物的相同层次;二是他们针对相同事物所具有的目的或意义不同,或者理解能力或深度不同;三是他们某方或双方看到的是事物的表象或假象,而对假象或表象联系事物真相的对应程度的了解认识不一等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76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癸巳年冬无题三首
下一篇: 天涯思君不可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