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最具智慧的十句古语:上善若水,处下不争

白敛 2023-07-24 23:42:51

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1、上善若水,处下不争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

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2、大智若愚,勿恃聪明

 

大智若愚,中国古代成语。

出自宋·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二七《贺欧阳少帅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解释: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同样意思的还有大巧若拙。

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致都是一个意思,只是更能表现被形容者伟大可以掌控一切的一面。

'大智若愚’若愚,已入理悟之境;但要大彻大悟,当需'守愚,守者即修行,亦即功夫。

3、淡泊恬适,明心立志

淡泊明志,此句最早出自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诸葛亮的《诫子书》也有引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4、滴水穿石,贵在坚持

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宋朝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

一天,他看见小吏从府库慌张出来,头巾下藏着一文钱。

下令拷打。小吏不服:"一文钱算什么!你只能打我,不能杀我!"

张大怒:"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斩首。

5、厚积薄发,以柔克刚

厚积薄发源于“君子厚积而薄发”一句。

意思是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即将大有可为,施展作为。苏轼尝在《稼说送张琥》中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以柔克刚的态度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

暗合道家主张的学说,顺其自然,万物相生相克,刚劲的东西不一定要用更刚劲的征服,有时最柔软的事物才恰恰是它的弱点。

6、海纳百川,包容涵藏

海纳百川出自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

意指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说要豁达大度、胸怀宽阔,这也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

人们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样广阔胸怀的人,看做是可敬的人。

四川大学以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校训。

7、戒骄祛躁,平等待人

毛泽东在《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戒骄戒躁,永远保持谦虚进取的精神。”

这是孔子“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的态度,同时也是老子“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的思想。

在安徽桐城有一条六尺巷,是指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争宅基时,张英不偏不袒,互判三尺,同等对待。

8、涵养心性,静定归真

这种返璞归真的态度,是一种道教教义。

道教学道修道,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自身的修行和修炼,使生命返复到始初的状态。

他们认为人原初的本性是淳朴和纯真的,是近于“道”的本性的。

所以人们常说儿童天真无邪。

但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虑欲念不断萌生,再加上社会环境的不同影响和情色财货的诱惑,不断地消耗掉人原有的生命元真,也蒙迷了原有的纯朴天性,若进一步嗜欲无止,将严重损害自己心性和生命健康,从此背道而驰。

而学道修道,就是要使心性和生命返到纯朴纯真的状态。

9、心诚则灵,唯德感天

心诚则灵,关键是要做到“心”、“诚”两点。

其如《礼记》中所讲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一样,只要虔心诚意,就能产生灵验;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正确的心态,愿望就会实现,这就是心诚则灵。

到目前为止,佛教中的礼佛者更是以“心诚则灵”来形容拜佛求签者的心意。

10、大道至简,淳朴自然

大道至简,是中华道家哲学。

道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表示终极真理。

此一概念,不单为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被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

大道至简即指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

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现在新建了粉丝群以供各位诗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请在后台输入加群(不是在留言区回复喔)。

唐诗宋词唐诗宋词300首唐诗宋词三百首唐诗宋词元曲 唐诗宋词精选回复“唐诗”、“宋词”,即可查询诗词。

上善若水大智若愚意思

问题一:上善若水,大智若愚是什么意思?大智若愚在《词源》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象愚笨。出自宋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二七贺欧阳少帅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同样意思的还有大巧若搓。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至都是一个意思,只是更能表现被形容者伟大可以掌控一切的一面。 ‘大智若愚’若愚,已人理悟之境;但要大彻大悟,当需‘守愚,守者即修行,亦即功夫。理上之悟,是一悟,已近‘愚’之境界;事上之悟,事事悟,时时醒,持守如一,乃一大智者。大智者,愚之极至也。大愚者,智之其反也。外智而内愚,实愚也;外愚而内智,大智也。外智者,工于计巧,惯于矫饰,常好张扬,事事计较,精明干练,吃不得半点亏。内智者,外阀糊涂之状,上善斤斤计较,事事算大不算小,达观,大度,不拘小节。智愚之别,实力内外之别,虚实之分。

问题二:上善若水处下不争大智若愚勿持聪明什么意思上善若水,处下不争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
淡泊明志,明心立志此句最早出自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
诸葛亮的《诫子书》也有引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问题三:上善若水,大智若愚还有几句大道至简,大智若愚,有容乃大,上善若水
(2014-06-28 16:43:09)
转载
1、大道至简
大道理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 能说明白。世上的事情难就难在简单,简 单不是敷衍了事,也不是单纯幼稚,而是 最高级别的智慧,是成熟睿智的表现。
美的常常是简单的。简单就是真理,简单 就是聪明,简单是厚积薄发的力量。学会 了简单,其实真不简单。 做事情复杂繁琐往往是因为智慧没有到 位。再大的事情,“一分为二”就很简单 了,再难的事情从简单入手,循序渐进就 能做成。
简单的事情要重复去做,重复做的事情要 用心去做,长期坚持下去,这样世界上就 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大道至简,悟在天 成。
2、大智若愚
常言道:聪明反被聪明误,指的是耍小聪 明。学习郑板桥“难得糊涂”,这才是大智 慧。“愚”是表面糊涂,心里明白,小事糊 涂,大事精明。老子曰:“知人者智,自 知之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大智者遇 事心态平和,沉着冷静,胸有丘壑,无为 而治,韬光养晦,胸藏百万雄兵,做到兵 来将挡,水来土掩。行事中深谙变化之 道,而非处处锋芒毕露,逞一时一己之 强;时时斤斤计较,谋蝇头小利之得。
三国时杨修聪明过人,可惜用错了时间、 地点、对象,终落得可悲下场,反误了卿 卿性命。智者与人沟通注重倾听,尊重他 人,有礼有节。
没人当你是哑巴。话不投机,逞一时之痛 快,滋生祸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强 中更有强中手。知己知彼,方能克敌致 胜。聪明过分,人人害怕;精明过度,便 是愚蠢。把握人生尺度,恪守“中庸之 道”,小心物极必反。
3、有容乃大
海纳百川,永不干涸。肚大能容天下难容 之事,宰相肚里能撑船。鸡肠小肚永远难 容事容人;坐井观天,永远是孤陋寡闻。 空杯能容至真至纯之美酒,白纸能画最美 最好的图画。量小非君子,妒忌生祸心。 原谅有过错之人,就可成为朋友;心中常 想着朋友,便可成为手足、知己。做人大 度,方能大气;胸怀博大,可容世界。
4、上善若水
此乃做人的至高境界。“水利万物而不 争”。最高的善行就象水的品性一样,泽 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水是生命之源,是大 自然赐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水是勤劳的, 大自然的水总是在固态、液态、气态中转换,反复循环,无穷无尽。水对人公 平,从不偷懒;只讲奉献,不图回报。做人也应象水一样,与人为善,抛弃恶行, 多行善事,不图功利,长久坚持。正所谓“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远离邪恶之源,便是光明之路。勤奋之根本,万物泽被而永生。 当我们在为做一件事情左右为难或心不在 焉之时,当我们心生恶念、心浮气躁之 时,当我们功成名就滋长虚荣心、功利心 之时,就去想想水的德行吧。德积够了, 便可“厚德载物”,便是达到人生最高境界。

问题四:大智若愚是什么意思大智若愚
[读音][dà zhì ruò yú]
[解释]某些才智出众的人不露锋芒,看来好像愚笨。
[出处]宋?苏轼《贺欧阳修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例句]鲁迅在《出关》中描写老聃“好像一段呆木头”,其实老子是一个哲学家,这个形象,大概就是~吧。
[近义]外愚内智平易近人足智多谋

问题五:上善若水,处下不争; 大智若愚,勿恃聪明; 淡泊恬适,明心立志; 滴水穿石,贵在坚持; 是什么意思十大人生美德智慧:善 智 淡 坚 韧 容 宁 静 诚 简

问题六:"大善若水,大智若愚"是什么意思?出自《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尹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意思大概是:上善之人,像水一样柔顺,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有功于万物而又甘心屈尊于万物之下。正因为这样,有道德的人,效法水的柔性,温良谦让,广泛施恩却不奢望报答。
这是雅居乐营销策划的期楼名称,暗喻地产商默默奉献的精神,也在教育企业的员工“做人要厚道,办事要活套”,应该做到外圆内方,大智若愚,方能纵横于商场。因为水是无型的,在什么地方成什么型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它的字面含义是: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样, 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 乃至仁至善……。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下一句是什么?

意思是: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不会埋怨他人。

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身居高位的人最好的行为像自然界的水一样呵护大家。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不会埋怨他人。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上善若水

--道德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释义:

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且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扩展资料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同诸葛卧龙所注《人力无为。人意争万物而不让,取万物之所善,故几于盗矣。居福地,心魔渊,与伪善,言伪信,政自治,事利能,动善时。夫无不争,故深尤。》之意相反也!

①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②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③几于道:几,接近。即接近于道。

④渊:沉静、深沉。

⑤与,善仁: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善仁,指有修养之人。

⑥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得治绩。

⑦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

⑧尤:怨咎、过失、罪过。

Update:

水乃天德之象。(《庄子*外篇》第一十五章《刻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76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