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质本洁来还洁去》

七里香 2023-07-24 22:22:34

《质本洁来还洁去》

(文/诗淇)

质本洁来还洁去,

是我喜欢你的不染凡尘。

情起三国,

是我对你的红尘梦魇。

痴心绝对,

是我对你的感情不变。

可叹红尘,

为何与你相距甚远……

你是我心中最美的诸葛!

你是那个我最喜爱的演员。

我知道你,

懂得你,

了解你,

更深深的爱着你。

这份爱是属于爱你的所有人,

因为你,

我们才能相见。

波波,

如果你可以看到,

看到这些字斟句酌,

完全发自肺腑的语言,

你会不会,

也可以多关注我一点

五年来,

我对你的喜欢从未消减,

直至现在,

我依旧觉得,

你就是尘世里那一株不染凡尘的莲。

质本洁来还洁去什么意思

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意思是本来就是干净的东西,就让它还是干干净净的回去吧。

完整的句子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方净土掩风流。

翻译:本来就是干净的东西,就让它还是干干净净的回去吧,用一抔净土掩埋了它以免日后陷入污泥浊水中。

出自于《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林黛玉《葬花吟》中的诗句。

该如何理解《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时吟诵的“质本洁来还洁去”?

质本洁来还洁去”,这是黛玉写在《葬花词》里的一句话。结合前后文以及黛玉的行为可知,这是她的自我标榜,也是她对宝玉“女儿论”的迎合。

“质本洁来还洁去”,黛玉以飘飞的桃花自喻,表明自己对干净的极致追求。

读书最忌自我感动,主观地为书中人物或情节赋予感情色彩。对于红楼这样的宏篇巨著,尤其不能断章取义,一定要结合前后文来理解,才能力求客观和全面。

质本洁来还洁去”出自黛玉创作的《葬花词》。黛玉葬花既是红楼中的名场面,也是表现黛玉性格特点的重要情节。

首先,我们要明确黛玉为什么要葬花。

第二十三回,宝玉独自在桃花树下读《会真记》,“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宝玉爱美,也怜惜美,不忍践踏落花,所以把花瓣抖落到水里。这是爱美之人的正常思维。

但是,随后出现的黛玉对宝玉的行为表示异议:

”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它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在黛玉看来,让落花随水流出去并不好,因为大观园里的水是干净的,但流出去之后,会流到脏臭之地,花就被糟蹋了。所以,不如挖个坑埋了,才能保障落花永远呆在干净的地方。

这就是黛玉葬花的初衷:干净

这个干净,不能上升为品性上的高洁。有人说,黛玉赞同宝玉反对“仕途经济”,这就是品性高洁的体现。拜托,黛玉说得明明白白,“这里的水干净,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这里的水”是贾府的水,如果贾府还不能代表“仕途经济”,还有哪里能代表“仕途经济”?“有人家的地方”,指的是荣国府外的市井之地,也就是老百姓居住的地方。在反对“仕途经济”的人眼里,会觉得老百姓脏臭吗?

所以,黛玉所指的干净,就是本义上的干净。大观园的水,是观赏用的,当然干净。市井里的流水,则与老百姓的吃喝拉撒息息相关,洗菜洗衣倒垃圾等,当然是又脏又臭。

黛玉喜洁,爱干净,这与品性无关,她就是要追求干净高雅的生活,不愿意沾染一点脏臭。可以想象,如果刚刚从地里劳作的农民伯伯从她身边经过,她一定会掩鼻远避,并露出嫌弃的表情。

正是基于对“干净”的极致追求,黛玉在《葬花词》里才出现了“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句子。

在黛玉看来,世间万物,只有花最干净,因为花一直生长在高高在上的枝头,不沾染尘埃,而且因为又美又弱而能得到世人的欣赏和怜惜。

黛玉以花自喻,“孤高自许”的她不但认为自己最美最弱,而且认为自己最该得到欣赏和怜惜。如果遇到能够欣赏和怜惜她的人,必会像她对待落花一样对待她,不忍让她流向脏臭之地,而是给她建个香冢,“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就是她曾跟宝玉说过的“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如果能够得到这样的结局,就是“质本洁来还洁去”,从生到死没被脏臭污染,没进入寻常百姓家,“强于污淖陷渠沟”。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黛玉非常享受贾府“安富尊荣”的生活,享受宝玉对她的追捧。她把这种距离劳动者很远的生活方式称之为“”。

这种“”,非但与高洁无关,而且是“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读了书倒更坏了”,忘本了。

“质本洁来还洁去”,黛玉这是在迎合宝玉的“女儿论”。

细读原著不难发现,黛玉的“质本洁来还洁去”似曾相识。没错,这个观点与宝玉的“女儿论”非常契合。

宝玉也爱干净,不过他对干净的理解略有不同。宝玉有一个著名的“女儿论”:

“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第二回)

“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得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第五十九回)

“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汉子,染了男人的气味,就这样混账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第七十七回)

(宝玉)只听见说娶亲的日子甚急,不过今年,就要过门的:又见邢夫人等回了贾母,将迎春接出大观园去等事,越发扫去了兴头,每日痴痴呆呆的,不知作何消遣。又听得说陪四个丫头过去,更又跌足自叹道:“从今后,这世上又少了五个清洁人了!”(第七十九回)

把这些理论概括一下:宝玉“女儿论”的核心思想就是世上所有人,只有未出嫁的少女才是干净的。男人不干净,女儿出嫁后沾染了男人的气息,也就变得不干净了。

这里的干净,同样与品性无关。要知道,古往今来,品性高洁的男人和女人都不在少数。社会向着文明进化发展,更是由这些成熟且深谙世事的男人女人所推动的。

所以,宝玉所喜欢的干净,是一种特殊癖好,就如只爱欣赏美艳的鲜花一样

于是,我们便可发现,黛玉的“质可洁来还洁去”和宝玉的“女儿论”其实是异曲同工:少女如花,生命终止在鲜花阶段,不正是永远不出嫁的女儿吗?

黛玉只想做花,不愿意做成熟的果实,更不愿意做护花的落英,仅仅是因为,她要迎合宝玉只爱女儿的“乖僻邪谬”之性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说黛玉是迎合宝玉?他们就不能是心有灵犀心意相通所以观点一致吗?

我这么说,当然是有依据的,依据就在原著里。

原著里清楚地写明,宝玉是天生的“乖僻邪谬”,言行都很古怪,即使经常被父亲责打也没有丝毫改变。

所以,宝玉的“女儿论”是他的原创,是从本性出发而引出的观点

黛玉则不同,在进入贾府之前,黛玉就是一个天才型的正常人,言行都符合正常人的思维,只不过比正常人聪明很多很已。进入贾府之后,与宝玉“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她便向宝玉看齐了,成了宝玉的翻版,于是便有了贾母嘴里的“两个玉儿”。

这恰好验证了宝玉的理论:“只一嫁了汉子,染了男人的气味,就这样混账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黛玉虽然没有嫁给宝玉,但因为长期和宝玉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便染了宝玉的气味,变得和宝玉一样古怪起来,甚至比宝玉更古怪,这才有了她古怪的葬花行为,以及古怪的“质本洁来还洁去”。

花开花落本是自然现象,花落之后,最好的归宿是“化作春泥更护花”,黛玉偏偏认为“化作春泥”是不洁,并借此标榜自己终生只想做一个“洁净”之人,以迎合宝玉的喜好

因此,“质本洁来还洁去”这句由黛玉创作出来的诗句,不但没有品性高洁之义,反而体现了黛玉在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影响下,抛弃了林家赋予她的高洁,变成了一个荒唐的混世者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两句诗改如何解析?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七回
【意谓】宁愿为坚持自己高尚净洁的品格节操而死去,也强于陷身于渠沟的污泥中而生存。

出自《红楼梦》里林黛玉《葬花吟》中的诗句:"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陷渠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林黛玉曾为怜惜桃花飘落,将桃花收拾起来,葬于花冢。后来她又来到花冢,以落花自喻,十分伤感地哭吟了《葬花吟》。
诗句表面上的意思是:与其让花瓣在尘世上飘零腐烂,不如拿锦囊把它收拾起来,用干净的泥土掩埋了,保持它的娇艳姿态和风流气质。让它冰清玉洁来也冰清玉洁的去,这远比它陷落在污泥浊水中强。现在我埋葬桃花别人笑我痴傻,也不知道哪一年埋葬我的人是谁?而诗句实际上是林黛玉多愁善感性格和凄凉悲苦身世的反映,也是林黛玉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标傲世的性格特点。
所以这几句诗既是黛玉怜惜桃花,更是黛玉自怜身世。

“质本洁来还洁去”的下一句是什么?出自哪里?

“质本洁来还洁去”的下一句是:强于污淖陷渠沟。

出自《红楼梦》中的《葬花吟》。

出处:《葬花吟》

作者:曹雪芹

原文: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程高通行本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死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有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甲戌本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帘中女儿惜春莫,愁绪满怀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柳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香锄泪暗洒,洒上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

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74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