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雾中散步真是奇妙!
一木一石都很孤独,
没有一棵树看到别棵树,
棵棵都很孤独。
当我生活得开朗之时,
我在世上有很多友人;
如今,由于大雾弥漫,
再也看不到任何人。
确实,不认识黑暗的人,
决不能称为明智之士,
难摆脱的黑暗悄悄地
把他跟一切人隔离。
在雾中散步真是奇妙!
人生就是孑然孤独的样子。独处。
没有一个人了解别人,
人人都很孤独。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寿85岁。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姓名: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
性别:男
出生年月:1877-1962
国籍:德国
所获奖项: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德国作家。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1891年,他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隆神学校。由于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半年后逃离学校。这期间他游历许多城市,从事过多种职业。
在比较广泛地接受东西方文化熏陶之后,1904年,墨塞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一举成名,从此成为专业作家。这一年他在玛丽结婚,移居巴登湖畔,埋头写作,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在轮下》。这一时期的创作以浪漫主义诗歌、田园诗风格的抒情小说和流浪汉小说为主,作品洋溢着对童年和乡土的思念之情,充满对广大自然和人类的爱,同时也表现了青年人的精神苦闷与追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墨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长篇小说有《克努尔普》(1916)、《德米尔》(1919)、《席特哈尔塔》(1922)、《荒原狼》(1927)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等。这些书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得到极高的评价,其中《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尢利西斯》。
30年代后,法西斯在德国猖獗,墨塞对社会前途陷入深深的怀疑与绝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从东西方宗教与哲学中寻求理想世界,《东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正是这一时期追求与探索的结晶。
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
《在轮下》、《克努尔普》、《德米尔》、《席特哈尔塔》、《荒原狼》、《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等
/c?word=%BA%DA%C8%FB&url=/c?word=%BA%DA%C8%FB&url=http%3A//www%2Exici%2Enet/b109074/d15033037%2Ehtm&b=27&a=18&user=baidu
赫尔曼·黑塞 经典语录
1.如今我不再如醉如痴,也不再想将远方的美丽及自己的快乐和爱的人分享。我的心已不再是春天,我的心已是夏天。我比当年更优雅,更内敛,更深刻,更洗练,也更心存感激。我孤独,但不为寂寞所苦,我别无所求。我乐于让阳光晒熟。我的眼光满足于所见事物,我学会了看,世界变美了。《堤契诺之歌》
2.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它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德米安》
3.无法达成的目标才是我的目标,迂回曲折的路才是我想走的路,而每次的歇息,总是带来新的向往。等走过更多迂回曲折的路,等无数的美梦成真后,我才会感觉失望,才会明白其中的真义。所有的极端与对立都告消失之处,即是涅槃。堤契诺之歌》
4.你不是 爱情 的终点,只是爱情的原动力。我将这爱情献给路旁的花朵,献给玻璃酒杯里摇晃着的晶亮阳光,献给教堂的红色圆顶。因为你,我爱上了这个世界。《堤契诺之歌》
5.现在我明白了歌德的笑,这是不朽者的笑。这种笑没有对象,它只是光,只是明亮,那是一个真正的人经历了人类的苦难,罪孽,差错,热情和误解,进入永恒,进入宇宙后留下的东西。而永恒不是别的,正是对时间的超脱,在某种意义上是回到无辜中去,重又转变为空间。《荒原狼》
6.天才经常孤立地降生,有着孤独的命运。天才是不可能遗传的,天才经常有着自我摒弃的倾向。
7.严肃认真是由于过高估计时间的价值而产生的。我也曾过高估计时间的价值,正因为如此。我想活一百岁,而在永恒之中,你要知道,是没有时间的,永恒只是一瞬间,刚好开一个玩笑。《荒原狼》
8.真诚是什么意思?你指的是什么?你仔细看看动物,一只猫,一只狗,一只鸟都行,或者动物园里哪个庞然大物,如美洲狮或长颈鹿!你一定会看到,它们一个个都那样自然,没有一个动物发窘,它们都不会手足无措,它们不想奉承你,吸引你,它们不做戏。它们显露的是本来面貌,就像草木山石,日月星辰,你懂吗?《荒原狼》
9.当一个人有所追寻时,他只会看到他所追寻之物。他之所以无所发现、无所获得是因为他只专注于他所追寻之物,因为他执迷于自己的目标。追寻意味着有了目标,而寻见则意味着自由、包容,摈弃一切目标。《悉达多》
10.如同白昼在早晨与夜晚之间出现一样,我的生命就在流浪的冲动与对家的渴望中度过。也许,有朝一日我能达到那样的境界,将流浪与异乡藏诸于心,将景致留驻于心,毋需只为了亲自体验而流浪。也许,我能把家乡藏在心中,不再眷顾红屋与花园,心中自有故乡。如果真能如此,生命将截然不同!生命若有重心,所有的力量将从中散发。
11.我无权去评判他人的生活,我只能为自己作出判断。 意义与实在并非隐藏于事物的背后,而是寓于事物自身,寓于事物的一切现象。 当一个人能够如此单纯,如此觉醒,如此专注于当下,毫无疑虑的走过这个世界,生命真是一件赏心乐事。 人只应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屈从于任何外力的驱使,并等待觉醒那一刻的到来;这才是善的和必要的行为,其他的一切均毫无意义。《悉达多》
12.聪明话没有任何价值,只能让人远离自己的内心。而远离自己是一种罪过。人必须像乌龟一样,能完全蜷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
13.在极深禅定之中,人可以除灭时间并同时经历所有过去、现在与未来,于是一切皆善,一切完美,一切即梵。因此,我认为一切的存在皆为至善——无论是死与生,无论罪孽与虔诚,无论智慧或是蠢行,一切皆是必然,一切只需我的欣然赞同,一切只需我的理解与爱心;因而万物于我皆为圆满,世上无物可侵害于我。《悉达多》
14.我渴求的,无非是将心中脱颖欲出的本性付诸生活。为什么竟如此艰难呢?《德米安》
15.您心里不知不觉产生一种幻觉,认为自己是孤独的,没有人与你相干,没有人理解你。是不是这样?事实上每个人都在绝对孤独中漫游,不可能让别人真正理解自己,不能与他人分享或共同拥有什么。你应该首先去尝试理解他人,给他人带来快乐,适应他人。为别 人生 活,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盖特露德》
16.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是对一条道路的尝试,是一条小径的悄然召唤。觉醒的人只有一项义务:找到自我,固守自我,沿着自己的路向前走,不管它通向哪里。
17.哪怕最不幸的人生也会有阳光明媚的时光,也会在沙砾石缝中长出小小的幸福之花。
18.鸟要挣脱出壳。蛋就是世界。人要诞于世上,就得摧毁这个世界。《德米安》
19.在这世间有一种使我们感到幸福的可能性,在最遥远、最陌生的地方发现一个故乡,并对那些极隐秘和最难接近的东西产生热爱。
20.如果有一天,我明白了什么是爱情,那一定是因为你。
21.如此潇洒,如此尊严,如此谨饬,如此坦诚,如此单纯而又如此神秘。一个人只有探入了自己的最深处才能有如他一样的神态和举止。我也必须探入自己的最深处。《悉达多》
22.凡是竭尽全力趋向中心的人,凡是 努力 趋向真实的存在、趋向完善境界的人,外表看来总比热情者要平静得多,因为人们并不总能看见他们灼热的火焰。《玻璃球游戏》
23.幸运既不能从理性,也不能从道德伦理进行解释,幸运在本质上与魔术相近似,是人性阶梯中比较原始和年轻的部分。傻人傻福,这是上天的恩赐和诸神的眷爱,非理性所能分析,当然也不是传记可研究的材料,这是上天的一种象征,越出了研究个人和研究历史的范围。《玻璃球游戏》
24.人生苦短,我们却费尽思量,无所不用其极地丑化生命,让生命更为复杂。仅有的好时光,仅有的温暖夏日与夏夜,我们当尽情享受。玫瑰花及紫藤已开开落落了两回;白日渐短,每个树林、每片叶子都带着惆怅,轻叹着美景易逝。晚风徐徐,拂过窗前树梢,月光洒落在屋内的红色石板上。故乡友人别来无恙?你们手中握着的是玫瑰或是枪弹?你们是否依然安好?你们写给我的,是友善的信,抑或是谩骂我的文章?亲爱的朋友们,一切悉听尊便,但无论如何,请切记:人生苦短。《堤契诺之歌》
25.“你想要从教义和教师那里学到,而尽管他们教给你许多,却无法传授与你的那件事到底是什么呢?”他接着想:“那就是自我,我希望学到有关自我的意义与本质。过去我一直想要摆脱自我并征服自我,然而我从未能够征服自我,我只是在欺骗它,逃离它,躲避它。的确,世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如自我那样占据我全部的思绪。这是一个难解之谜:我存在,而且我是惟一的不同于任何其他人的独立个体。《悉达多》
26.真理的反面也同样真实。只有片面的真理才能形诸于言辞;事实上,以 语言 表达或思维的一切都只能是片面的……当佛陀世尊宣讲关于世界的教义,他不得不把世界分为轮回与涅槃,虚幻与真如,痛苦和救赎。……而世界自身则遍于我之内外,从不沦于片面。从未有一人或一事纯属轮回或者纯属涅槃,从未有一人完全是圣贤或是罪人。世界之所以表面如此是因为我们有一种幻觉,即认为时间是某种真实之物。时间并无实体。《悉达多》
27.过去之心不可得,未来之心不可得。 所有的悲伤,所有的自我折磨和恐惧不都是存在于时间之中吗?一旦征服并除灭了时间,不就可以征服世上所有的苦难与邪恶吗?《悉达多》
28.大部分人在学会游泳之前都不想游泳,这话听起来是否有点滑稽?当然他们不想游泳,他们是在陆地生活,不是水生动物。他们当然也不愿思考,上帝造人是叫他生活,不是叫他思考,因为,谁思考,谁把思考当做首要大事,他固然能在思考方面有所建树,然而他却颠倒了陆地与水域的关系,所以他总有一天会被淹死。
29.他不再追求本质,不再企图在这现象世界的另一边追求自己的目标。当一个人以孩子般单纯而无所希求的目光去观看,这个世界是如此美好:夜空的月轮和星辰很美,小溪、海滩、森林和岩石,山羊和金龟子,花儿与蝴蝶都很美。当一个人能够如此单纯,如此觉醒,如此专注于当下,毫无疑虑地走过这个世界,生命真是一件赏心乐事。阳光的照射焕然一新,树阴的凉爽焕然一新,溪流与蓄水池的气味焕然一新,南瓜与香蕉的滋味也焕然一新。
30.然而,我的生命正是缺乏重心,因而在一连串的极端之间摇摆、晃荡,一会儿渴望安定的家,一会儿渴望漂泊;忽而希冀寂寞与修道院,忽而渴望爱情与人群;曾收集无数 书 画,却又一一送出;曾纵情放浪,但又转为禁欲修行;曾信仰生命、崇尚生命为一切之本,但又看穿所谓生命,不过是为了满足肉欲享受而存在罢了。《堤契诺之歌》
31.这个古老的世界终将落幕,不久,机器将战胜双手,金钱将战胜道德,理性经济将战胜田园之乐,没有人知道究竟谁对谁错。 像我这样的古文明崇拜者将因而感伤,但不论我们的诉求是什么,无人能反对我们的意见。我们明白,无论凭借理性或感性,我们的想法与进步或浪漫、前进或落伍无关,而是与事情的表象或实际内容有关。我们明白,我们厌恶的不是铁路与汽车、金钱与理性,我们讨厌的是遗忘上帝,是心灵的浅薄。我们更明白,真正的生命、真正的真理凌驾于对立的概念之上,例如金钱与信仰、机械与心灵、理性与虔诚。《堤契诺之歌》
32.真正厌恶的不是金钱本身,而是人们对于金钱的欲望。《堤契诺之歌》
33.他不再去分辨不同的音声——诸如愉悦之声与哀泣之声,童稚之声与雄浑之声;所有私募这的哀叹,智者的欢笑,愤怒者的叫喊,濒死者的呻吟都融入彼此,互为纠结与交织,以千万种方式纠缠在一起,而所有的音声,所有的目标,所有的渴望,所有的善与恶,哀伤与欢乐,所有这一切共同构成了统一的世界,所有这一切共同交融成万物奔流不息的进程,所有这一切共同谱成了生命永恒的旋律。《悉达多》
34.然而他却仍然羡慕世人,他越是变得与世人相似,他就愈加羡慕他们。他尤其羡慕常人具足而他所缺少的那一点:世人对自己的生活所持的那种重大感,他们深刻的欢乐与忧伤,以及那种永恒推动他们去爱的力量所带给他们的焦虑而甜美的幸福。《悉达多》
35.Happiness is a how, not a what. A talent, not an object.
幸福是一种方法,不是一样东西。是一种才能,不是一个目标。
36.我通过我的灵魂与肉体得知,堕落乃为必需。我必然经历贪欲,我必然去追逐财富,体验恶心,陷于绝望的深渊。学会热爱这个世界,不再以某种欲愿与臆想出来的世界、某种虚伪的完善的幻想来与之比拟。学会接受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热爱它,以归属于它而心存欣喜。《悉达多》
37.流浪者天生如此。流浪的冲动和浪迹天涯本身就是一种爱情、一种情欲。旅行的浪漫,一方面无非来自于对冒险的期待,另一方面则是潜意识里的冲动,想将官能上的欲望升华,任其化为烟云消失无踪。身为流浪者,我们这样的人总爱将爱情深藏,只因爱情无法实现。《堤契诺之歌》
38.我的生活确实古怪,他想,走过了奇怪的弯路。少年时,我只知道敬神和祭祀。青年时,我只知道苦行、思考和潜行,探索婆罗门,崇拜阿特曼之中的永恒。作为青年人,我效仿那些忏悔者,生活在森林里,忍受酷暑与严寒,学会挨饿,教自己的身体麻木。接着,那位活佛的教诲又奇妙地启迪了我,我感到关于世界统一性的认识又在我体内犹如自身的血液一样循环不已。可是,后来我又不得不离开了活佛以及他那伟大的真知。《悉达多》
39.我们既已分道扬镳,各走各的路,因而我对你也就没什么可奉献的,我双手空空,没有忠言,没有抚慰,没有友谊,我伸出援助之手,对你又有什么益处呢?我坦白承认吧,你当年掩藏在轻松快活表面之后的不安与不幸感,颇令我反感和烦恼,它们向我提出给予你关注和同情的要求,而你的轻快态度又恰恰提出了相反要求。当时你让我觉得有些烦人而且幼稚,此外多少还有点寒心之感。《玻璃球游戏》
40.“如果一株植物被折断或枯萎”同一个月,他写给姐姐阿德勒的信中说,“那么它会赶紧结出种子,因为这正是它生存的意义。所以,当生活敏锐度受到伤害时,我会抽身回到 工作 ,回到思考及 艺术 ,因为那是我生命及存在的目的。”《堤契诺之歌》
41.你的要求太高了,你的渴望太多了,这个世界把你吐了出来,因为你与众不同。在当今世界上,谁要活着并且一辈子十分快活,不要低级娱乐而要真正的欢乐,不要钱而要灵魂,不要忙碌钻营而要真正的工作,不要逢场作戏而要真正的激情,那么,这个漂亮的世界可不是这种人的家乡。《荒原狼》
42.人生十分孤独,没有一个人看出另一个,每一个都很孤独。《雾中》
43.从古以来就是如此,科学的东西往往是为了找新瓶反耽误了装陈酒那样,不能两全其美,而艺术家们则在无忧无虑地坚持着不少表面错误的同时,给人以慰藉和欢乐。这是批评与创造,科学与艺术之间久已存在的力量悬殊的斗争,在这方面批评和科学总是有理的,却未能讨好于人,而创造和艺术却不断在散播信仰、爱情、慰藉、美梦和永生感的种子,而且不断能找到肥沃的土壤。《在轮下》
44.当初,要是你没有走向世界,而是做了思想家,你就酿成不幸。因为你会变成神秘学家。神秘学家,说的简单和粗暴些,就是那种没有摆脱想象的思想家,也就是说根本不是思想家。他们是一些隐秘的艺术家,是不吟诗的诗人,不挥笔的作家,不作曲的音乐家。他们中间有极富有才华和心灵崇高的人们,但毫无例外,全都是些不幸的人。你本来也会变成这样子的。感谢上帝,你并未如此,而是成了一位艺术家,掌握了形象世界,成为了它的创造者和主宰,没有作为思想家而陷入无可用武的窘境。《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45.真实而活跃的只有他的内心生活,只有不安的心悸,焦灼的渴慕,梦境中的苦和乐,只有在梦中,他才感到踏实,于是便全心全意地去做梦。在读书或 学习 的当儿,在同学中间坐着的当儿,他会突然神不守舍,忘记一切,完全沉湎在内心的激流和声浪中,任其将自己卷入一道道深不可测、色彩缤纷、充满了神秘音乐和奇妙景象的峡谷里;在那儿,所有音响都美如他母亲的歌喉,万千种景物都亲切得像他母亲的明眸一样。《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46.地平线上那一丝特别的色彩,屋里,花园里或者森林里那一种极细微的声音,一只蝴蝶的美丽外表或者不知何处飘来的香味,这些常常在瞬间引起我对早年的全部回忆。《童年轶事》
47.真理是有的,我的孩子。但是你所渴望的'学说',那种绝对的、完善的、让人充满智慧的学说却是没有的。我的朋友,你也不应该去渴求一种完善的学说,而应该渴求让你自己完美无瑕。神性在你自己心中,而不在任何概念和书本里。真理是体验而得的,真理无法传授。《玻璃球游戏》
黑塞,全名赫尔曼·黑塞,德国著名的浪漫派作家和诗人,那么黑塞的作品有哪些?下面是我为你收集整理的黑塞的作品,希望对你有帮助!
黑塞的作品
黑塞,全名赫尔曼·黑塞,生于1877年7月2日,卒于1962年8月9日,是德国著名的作家和诗人,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被雨果称赞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在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黑塞作品,主要分为三类小说、诗歌和散文,小说有《彼得·卡门青》、《在轮下》、《盖特露德》、《印度之行》、《漂泊的灵魂》等,诗歌集有《浪漫之歌》、《孤独者之歌》、《一根断枝的呻吟》等,散文有《堤契诺之歌》等。
黑塞的童年时期深刻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道路,他的父亲、祖父都是传教士,具有多国文化素养,而黑塞在这种环境接受了宗教信仰和多国文化的启蒙,性格上也更开明和包容,在成年后,黑塞接触了中国古典哲学,深受老子、庄子等道家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表现在了他的作品上。
黑塞作品,充满了孤独、漂泊、出世的感觉,他爱好大自然,喜欢乡村生活,曾经在波登湖畔潜心写作达八年之久,在早期的作品充满了感伤孤独的气息,成熟期的作品,更多的关注了内心心理的对立和统一,因为对精神分析的刻画,让黑塞的作品显得深度有内涵。
黑塞作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受到了主流大众的喜爱,而黑塞成了继海明威后,新一代的文学崇拜偶像。特别是他的小说《荒原狼》,成为当时美国青少年的流行文化,引起了青少年模仿的“狼潮”。
黑塞成就
黑塞,全名赫尔曼·黑塞,德国著名的作家和诗人,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生于1877年7月2日,卒于1962年8月9日,是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在轮下》、《盖特露德》、《浪漫之歌》、《孤独者之歌》、《一根断枝的呻吟》等。
黑塞成就,可以用诺贝尔文学奖来表明,作为全世界最有权威的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足以说明黑塞的文学成就,黑塞被大文豪雨果·巴尔喻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位骑士,这是对黑塞成就的极大褒奖,黑塞的作品深受浪漫主义的影响,在诗歌作品中,随处都能感受到黑塞对于大自然的喜爱,他热爱自然,享受孤独,安于质朴的物质生活,启迪很多深受困境的心灵,而小说作品中,黑塞有一个永恒的主题,就是人类怎样在世界的两极中寻求完美统一,理想和现实,有限和无限,人性和道德等等,都是黑塞小说中经常探讨的主题,这在小说《彼得·卡门青》、《在轮下》等都有体现。
黑塞成就,不是一两部小说就能概括的',他为人们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孤独,感伤,怀旧,隐世的世界,人们可以在这得到寄托,从而燃起新的希望。黑塞的小说《荒原狼》在美国刮起了一股“狼潮”,青少年们在《荒原狼》里找到了认同感,找到了寄托,青少年时期特有的迷茫、狂躁的精神世界得以宣泄,而黑塞也成为了继海明威后,美国新一代的文学崇拜偶像。
黑塞写作风格
黑塞,全名赫尔曼·黑塞,德国著名的浪漫派作家和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雨果称赞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1877年7月2日生于德国南部小城卡尔夫一个牧师家庭,1962年8月9日因脑溢血逝于瑞士的家中。
黑塞写作风格,受到了他童年时期的家庭环境影响,他的父亲是一位基督教新新牧师,具有多国文化的素养,而黑塞的母亲是一位混血儿,拥有多国血统,在这样多重文化和多重宗教氛围的熏陶下,塑造出一个开放包容,内心世界丰富的黑塞,黑塞从小就想当一个作家,艺术家,这与家里多重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父母亲不同国家的阅历见识更是深深影响了黑塞,可以说整个童年时期是黑塞以后写作生涯的奠基石,写作风格从早期的孤独感伤,到中期的恬淡自然,黑塞的思想也随着年岁的渐长和阅历的加深而慢慢变化。黑塞深受宗教思想的影响,他涉猎广泛,印度宗教,中国的道教,他都有深刻研究过,连同基督教,三者构成了黑塞的整个宗教信仰。
墨塞写作风格,明显的受到浪漫主义的熏染,诗歌方面处处表现着作者对音乐,艺术的爱好,体现了作者对于自然和乡间事件的热爱,洋溢着田园诗的风格,在小说方面,黑塞擅长于人物精神分析,渴望心灵自由,灵魂出世,小说中的人物大多在现实与理想中挣扎,这是黑塞小说的代表场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64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林白《过程》
下一篇: 顾城《我们去寻找一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