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散文|五寨的秋天

溪黄草 2023-07-24 14:14:29

全世界只有不到1%的人关注我们

你真的很特别

写在秋季

2021-11-1

人握着拳来到这世界,仿佛是说:“整个世界都是我的。”但在离开人世时,人都是摊开手掌,仿佛是说:“看吧!我什么也没带走。”秋天

文/佑子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霜降一过,我猛然想到秋天也就要走了!人走了就永远走了,秋天走了还会再来!

家乡五寨地处高寒山区其四季与它处有别。我常常与人戏称五寨只有两季:夏季和冬季。这种偏激的说法,只表明五寨整体气候恶劣,天气严寒!

秋天是金黄的季节,丰收的季节,是农民收获希望的季节。五寨的秋天,像个仙人一样,悄悄地从两暑间潜入,又在地冻时离去!

众所周知,在一年四季当中,极热极寒的两个时间,一是入伏,二是数九。入伏越入越凉,是夏、秋两季的过渡时期,伏尽了,秋天就来了;数九是越数越热,是冬春的过渡时期,九尽了,春天就来了!

在五寨生活多年的人有这么一种体验一一五寨的夏天和秋天没有明显的界限,仿佛就是一个季节。真正让五寨的秋天,赋予了秋天特定含义的是农民。农民开始收获夏天作物的时节是初秋,如豆类和油料,大多数庄稼普遍成熟得等到深秋,如糜、谷、玉米、莜麦和土豆。深秋的五寨凉得让人直打寒颤,因此秋虫叫不了几天,就开始准备冬眠了。

霜降以后的早晨,大地表面被秋雨淋湿的地表会冻薄薄的一层;户外的水盆常常会结冰;大部分庄稼和其他草本植物在零下四五度的天气下都消退了自己鲜亮的绿色;早晨庄稼地里会落一层薄薄的霜,那霜有时附着在地表,有时附着在植物的秸秆或其他草本植物的茎叶上,广袤的土地上的作物可能在一两天之内就变的苍凉无比,一种莫名的悲凉感,便会悠然而生!

写在回忆

只有道旁的柳树,松树,还有田间地头及户人家院落里的杨树、榆树,仍然故作镇定地,保持着体面的色泽!院落里的杏树,梨树,果树的叶子,一天天地随风飘落!

此刻,如果你站在大窊山脚下,仰望整个山体,你可以看到一年四季的风景:最顶端是皑皑的白雪;半山腰层林尽染;再往下的丘陵酷似初春的灰暗;而眼前的乔木依然翠绿可人!

秋收时节是最怕雨的,农谚云:一场秋雨一场寒,转眼单衣不能穿。五寨老百姓从来不怕寒冷,怕的是窝工耽误农时。秋收时节响几声雷是不错的,俗话说:秋响雷声暖十天。人们可以在和煦的阳光里“龙口夺食”。

无论农活多么忙碌,五寨人绝不会忘掉“中秋”这个传统佳节,好多人家在七月十五以后,就开始为这个隆重的节日做准备了。最典型的活动就是做月饼,一斤面放三两或三两的糖,葫油,内包芝麻、葡萄干、花生仁、果脯、青红丝,做成的月饼色泽鲜亮,酥中带脆,甜而不腻,香味四溢,是收秋时最好的干粮,也是走亲访友的绝佳礼物!中秋节最奢侈的菜肴大概要数炖羊肉了!羊肉的价格每年都十分昂贵,但是劳动了一年的老百姓,总会想方设法买一条羊腿,剁成大块,和萝卜一起炖着,团坐一席享受丰收和团圆的喜悦。中午的主食一般是羊肉萝卜馅的饺子,晚上要喝羊杂碎粉汤!八月十五的月亮大而圆,不等夜幕降临,它就从东方缓缓地升起来了!吃过晚饭,大人们一边给孩子讲着嫦娥的故事,一边把圆型的各类水果洗干净摆放在一个盘子里,放到院子里的窗台上,此举五寨人把它叫做“敬月”。

写在回忆

辛丑年的秋天,雨水比往年多了许多,只是不合时宜!假如和夏天的雨交换一下,今年指不定要比往年增收多少倍呢!

立秋以后,空气里的风就变得凉了许多。昼夜温差少说也在15度左右,中老年人这时也该加秋衣秋裤了!农忙时节,老百姓穿衣服就更说不准了一一单衣、保暖、羽绒服交替着穿!

霜降后立冬前的半个月里,是五寨老百姓取暖的“青黄不接期”,因为这时候屋外的温度要比屋内暖和许多,屋内烧个炉子太热,不烧还有点凉。农村老百姓影响不大,因他们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火炕,烧点煤或者烧点柴,睡下一点都不冷;常年住楼房的五寨人最难熬一一钻进被子里就不想出去,出去冷得发抖,因为讲究风度的城里人还没意识到温度与分度的辩证关系!

在接近冬至的那几天里,最痛苦的恐怕就是户外的树木了,松柏树说:我们无所谓,不管风吹浪打,我们都能保持英雄本色一一绿色!

秋风一响,人冷树木也冷,榆树、杨树,柳树、杏树,梨树,果树,在寒风中抖落最后一片树叶,蜷缩着身子,准备迎接严寒的冬天!

[作者简介]佑子,原名,管佑,网名:一杯清秋。祖籍:山西五寨管家湾。因生活教书,因梦想写作!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星河》、《清涟碧波》、《荷叶飘香》、《西部散文选刊》及《中国作家网》、《散文精选大全》、《文史艺苑》、《砚城文苑》等多家网络文学平台。独立编著《管家湾村志》、《动能晨语》。

记录生活 扩展阅读 原创原创散文:荷散文精选:夜未央原创散文|给我一片天(原创)原创原创诗歌:秋韵叠章原创散文诗歌:爱的絮语(原创)聆听|戴望舒散文诗歌:十四行,雨巷,狱中题壁

散文精选大全

「最受欢迎关注散文精选大全,邂逅诗歌散文」

诗词 |朗诵| 短片 | 散文| 段子

品散文,阅人生

散文诗精选朱自清散文基督教诗歌诗歌朗诵爱国诗歌

北宋宰相苏辙生平简介 北宋宰相苏辙是怎么死的

苏辙(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任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
宋哲宗即位后,召苏辙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1086年),任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绍圣元年(1094年),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崇宁年间,蔡京当国,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号颍滨遗老。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北宋宰相苏辙生平简介
三苏游京
苏辙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日(1039年3月18日),时其兄苏轼四岁,父苏洵三十一岁,游学四方。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以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苏辙。
至和二年(1055年),娶同里史瞿之女,苏辙时年十七岁,史氏十五岁。
嘉祐元年(1056年)春,苏辙父子三人同游都城东京(今开封),经过成都时,拜访益州知州张方平。张方平以国士礼对待苏辙父子。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苏轼兄弟参加礼部会试,当时欧阳修知贡举,将苏轼、苏辙兄弟置于高等,苏辙名登五甲。苏辙中第后,创作《上枢密韩太尉书》给枢密使韩琦。四月,苏辙母亲程氏去世,苏辙父子回到蜀地。
嘉佑三年(1058年)至嘉佑四年(1059年)十月,苏辙随父苏洵在东京游历。十二月,苏辙全家至江陵,将舟中创作的诗赋一百篇整理为《南行集》。嘉佑五年(1060年)),苏辙随父从江陵回到东京,父子三人将途中所作的诗赋共七十三篇整理为《南行后集》,苏辙作有《南行后集引》。三月,天章阁待制杨畋奉命根据考绩迁调官职,授苏辙为河南府渑池县主簿。杨畋又举苏辙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苏辙与兄长苏轼在东京怀远驿读书,准备制科考试。
科举风波
嘉祐六年(1061年)八月,苏辙参与殿试。当时仁宗已五十二岁,苏辙想他或许对政事感到疲倦,所以尽力讲政事得失,而对宫禁朝廷之事,议论尤为激切。策问试卷送上后,苏辙自认为一定被黜落。覆考官司马光将其置于第三等,初考官胡宿不同意。司马光与范镇商议后将其置于第四等,三司使蔡襄也力争。只有胡宿认为苏辙对仁宗不恭,坚持要求黜落他。宰相也要求将其黜落,仁宗说:“用直言来得人,而因直言抛弃他,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宰相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不久后,苏辙被任命为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推官。当时苏洵奉命修《礼书》,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判官。苏辙要求在京城侍养父亲,获朝廷准许。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十二月,苏轼还京。治平二年(1065年),苏辙出任大名府推官,不久受命差管句大名府路安抚总管司机宜文字。
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苏洵在京师逝世,享年五十八岁。苏辙兄弟自汴河入淮,顺长江回蜀葬父。初年十月,葬父于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丧期结束后,苏辙兄弟东游京师,于次年到达。
熙宁二年(1069年),苏辙上书论政事,即被神宗召见于延和殿。
建议新法
当时王安石为相,与陈升之管三司条例司,命苏辙入三司条例司。吕惠卿依附王安石,苏辙和他讨论时多有抵触。王安石拿《青苗书》让苏辙仔细议论,说:“有不便之处,就告诉我不必疑虑。”苏辙说:“把钱借给百姓,使出利息二分,本意是在救济百姓,不是求利。但出入之间,吏员趁机营私作奸,即使有法也不能禁止,钱到百姓手里,即使良民也不免乱花;到交还时,即使富民也不免超过期限。这样,就怕一定要鞭打催促,州县官的事不胜其烦了。唐代刘晏掌管国家财政,从没有借钱给百姓。有责怪他的人,刘晏说:‘让百姓侥幸得钱,不是国家之福;叫吏员靠法催督还债,对百姓不利。我虽然从不发放借贷,但四方的丰收和灾荒谷价的贵贱,从来能及时知道。有谷贱处就收购,有谷贵处就发售,所以四方没有太贵、太贱的弊病,岂用发贷款?’刘晏所说的,就是常平仓法。现在此法仍在而患在不整顿,你真能有意于百姓生计,就整顿实行,那刘晏的功绩可以立刻见效。”王安石说:“你的话有理,我当慢慢思考。”从此后一月之间都不谈青苗法。
被贬出京
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请发给度僧牒几千份作为本钱,在陕西转运司私自实行青苗法,春天发放秋天收还,和王安石意见相合,青苗法便开始实行。王安石派人去寻求尚未收取的财利。朝廷内外知道这些人一定会迎合王安石心意添加事情,都不敢说。苏辙去见陈升之说:“从前嘉祐末年,派官去抚恤各路百姓,但他们各人都务求滋生事端,回来所奏的大多不可实行,被天下人耻笑。现在和此事有何不同?”他又写信给王安石,竭力陈说此事之不可行。王安石发怒,将加罪,陈升之劝阻,于熙宁二年(1069年)八月被贬出外,任河南府留守推官。
熙宁三年(1070年)二月,张方平为陈州知州,征召苏辙为陈州教授。 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苏辙同好友顿起等在洛阳妙觉寺考核举人。
熙宁六年(1073年)四月,文彦博代理司徒兼侍中出判河阳军,征辟苏辙为学官。熙宁八年(1075年),苏辙被改授为齐州掌书记。
熙宁十年(1077年),苏辙改任著作佐郎,又随南京留守张方平任签书应天府判官。当时苏轼也外任徐州知州,兄弟二人在澶濮之间相遇,一同前往徐州,留在徐州一百多天,创作了《逍遥堂会宿》等诗。
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责授为黄州团练副使。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商安县)盐酒税,五年不得升调。元丰五年(1082年),苏辙沿赣水至黄州,与其兄苏轼相聚,一道游览了黄州及其对江的武昌西山。于次年(1083年)应张梦得邀请创作《黄州快哉亭记》。元丰七年(1084年)七月,苏辙移为歙州绩溪县令。
返朝任职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驾崩,宋哲宗即位。五月,苏辙卧病,至秋痊愈。创作《病退》诗,有《病后白发》诗。八月,因旧党当政,苏辙以秘书省校书郎被召回。
元祐元年(1086年),苏辙至京师,任右司谏。当时宣仁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想废除新法,而支持新法的宰相蔡确、韩缜和枢密使章惇都被苏辙弹劾去职。吕惠卿开始时谄媚王安石,到和王安石势均力敌时,就排挤陷害王安石,比仇敌还狠,世人尤其恨他。到这时,他自知不免受责,请求提举宫观以逃避贬官流放。苏辙连上三疏把他的奸恶加以揭露,以散官安置建州。
司马光因王安石免疫法之害,想恢复差役法,不知差役法之害相当于免疫法。苏辙说:“自从废除差役法几乎二十年,官吏百姓都未习惯。何况役法关系众多事务,盘根错节十分复杂,实行得慢些,方能审慎详尽。如果不深究事情的始终,轻易地立即推行,恐怕实行之后,又产生各种弊端。现在州县的免役钱,照例有累积剩余,大约够用几年,暂且依旧雇役,到今年为止。催促监督有关官员审议差役法,趁今冬成为法令,来年再行差役法。要使既实行之后,不再有人议论,那就进退都有利了。”司马光又因王安石设《诗经》、《尚书新义》来考取天下士人,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苏辙说:“进士来年秋天考试,没有多少日子了,而议论不及时决定。诗赋虽然是小技,但要讲究声律,用的功夫不浅。至于治经书,诵读和讲解,尤其不是轻易的事。总之,来年都还不能实行。请求来年的考试,一切还照旧,惟有经书的释义兼取注疏及各家议论,或提出应举者自己的见解,不专用王安石的学说。并罢去对律令释义的考试,使应举的人知道有定论,一心一意做学问,以待选拔考试,然后慢慢地议论元祐五年以后科举的条例,也不算晚。”但司马光都不听。

同年八月,被任命为起居郎,苏辙上疏请辞,旋即权任中书舍人,不久后正式担任中书舍人。
起初,神宗因西夏内乱而派兵进攻,于是在熙河增设兰州,在延安增设安疆、米脂等五寨。
元祐二年(1087年),西夏派使者贺哲宗登位,使者回去,尚未出境,又派使者入境。朝廷知道他们有请求兰州、五寨土地的意思,大臣讨论守或弃尚未决定。苏辙建议答应西夏所请,朝廷便允许还西夏五寨,西夏顺服。
元祐四年(1089年),权任吏部尚书。八月,奉命与刑部侍郎赵君锡出使辽国,任贺辽国生辰国信使。
拜相参政
元祐五年(1090年)五月,苏辙被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御史中丞。 十二月,任龙图阁学士。元祐六年(1091年)二月,任中大夫、守尚书右丞。当时苏轼遭人排挤,乞求外任,苏辙也随兄连上四札,也乞外任,但未获准许。
元祐七年(1092年)四月,朝廷命苏辙代理太尉、充任册皇后告期使。六月,任太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十一月,朝廷因郊祀天地而特加苏辙护军,进封开国伯,实封食邑二百户。
晚年生涯
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新法派重新得势。
绍圣元年(1094年),门下侍郎李清臣主持科考,出题批驳元祐政事。他上书反对哲宗恢复熙宁新法,被贬官,削去职名任汝州知州。过了几个月,元丰时诸臣都在朝廷任职,再贬苏辙为左朝议大夫、袁州知州。未到任,又于七月降为左朝议大夫、试少府监,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处分。 苏辙治州有优异政绩,等到他被罢免离开,州里父老送别他的人都呜咽流涕,延绵数十里不断。 八月,到真州时,作《阻风》诗。
绍圣三年(1096年)二月,苏辙又被贬为化州别驾,安置雷州处分。此时,苏轼也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五月十一日,兄弟二人再次相遇于藤州,苏辙送苏轼赴海南。 六月十一日诀别于海滨。元符元年(1098年),移到循州安置。元符二年(1099年),作《龙川略志序》、《龙川别志序》、春秋传后序》。
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苏辙移永州、岳州安置,不久受任为濠州团练副使,岳州居住。十一月,恢复为太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因有田产在颍川,便前往居住。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苏轼在常州(今属江苏)去世,临终前以不见苏辙为憾。苏辙得知后,在悲痛中为其撰祭文,不久又作《追和轼归去来词》。
崇宁年间,蔡京掌握国政,又降为朝请大夫,取消宫观官,住在许州,又复授太中大夫退休。
苏辙是怎么死的
崇宁三年(1104年),苏辙在颍川定居,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终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谢绝宾客,决口不谈时事,将所感皆寄托于诗中。
崇宁五年(1106年)九月,撰成《颍滨遗老传》及《栾城后集序》。
大观二年(1108年),苏辙复任朝议大夫,迁任中大夫。政和元年(1111年),撰成《栾城第三集序》。
政和二年(1112年)九月,以太中大夫职致仕。十月三日(10月25日),苏辙逝世,享年七十四岁。十一月,朝廷追复苏辙为端明殿学士,特赐宣奉大夫。
南宋绍兴(1131年—1162年)年间,因其子苏迟显贵,苏辙获赠太师,封魏国公;夫人史氏赠楚国太夫人。淳熙(1174年—1189年)年间,追谥文定。

山西秋季旅游景点推荐

秋季马上就要来了。各个地方也都有着自己需要展现的美丽,山西这里也是不例外的,这里的秋季景色自然也是丰富的,虽然少不了些许的萧瑟,但是更让人移不开视线的则是这里的美丽,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推荐一些景点吧!

崛围山

“崛围红叶”是太原著名的一景。秋天是崛围山最灿烂的季节,尤其是每年的金秋时节,崛围山上红叶遍野,美不胜收,整座山都被红叶覆盖,浅黄、深黄、深红,处处层林尽染。

晨起,阳光透过红叶,折射出金色的光芒,整个崛围山都笼罩在一片光晕中,特别梦幻。而且,每年的10月中旬,还会举行一年一度的崛围山红叶节。这个季节秋高气爽,特别适合登高望远。

阳城蟒河风景区

蟒河风景区位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南33公里的桑林乡,面积58平方公里,境内有多种珍稀动植物,是保护猕猴和亚热带植被为主的国家级保护区,到了秋天,路两旁,树木不再遒劲苍翠,显得有些微微发黄。

秋风吹过时,枯萎的叶子会随风而落,所谓一叶知秋,便是如此了。皆是让人眼花缭乱的五彩颜色,宛如一个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

五寨沟

五寨沟是五寨县南山生态自然旅游区,是以重峦叠嶂、奇松怪石、密林草甸、流泉飞瀑、峡谷茂林、奇花异草、河谷冰川构成的原生态型自然风景区。

由芦芽山脉和云中山脉构成了这里高低错落的独特风景,五寨沟如一个“Y”字,在中部一分两岔,向左是芦芽山,向右是荷叶坪,两主峰一尖耸巍峨,一平铺舒展,风格迥异,互相映衬,省内绝无。

七里峡

在山西省霍州市境内。东接沁源县的灵空山,放眼望去,满眼的绿色。山连山,树连树,满山遍野郁郁葱葱,群山环绕,沟壑纵横。

等到秋天到来,大片的森林渐渐变红变黄,四周变得幽远宁静,色彩却是艳丽俏皮,仿佛油画一般。

好了,大家就收好这些信息,希望这个秋季可以带给大家好运和别样的精彩啊!

古敢行散文

古敢,是水族语,意为“草木丛生,林中有水之地”,它位于富源县东南部,距县城135公里,是云南省唯一的水族乡。

2017年8月,我和文友们来到了古敢水族乡。一路交谈中得知古敢水族乡是富源水族主要聚居区,在黄泥河镇石窝村、富村镇下发勒村、老厂镇乐额村也有水族居住。水族被认为是殷商时,居住在睢水流域的睢人,殷商亡国后迁徒到两广地区,融入百越族群中的骆越人,水族由“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来,1956年才正式定名为水族。富源最早的县志《康熙平彝县志》中称水族为仲彝,相传是宋朝时流放到荒凉地方的人,男女都从事犁田耕地及薅锄割草等农事,女子短衣长裙,多数人“构楼而居”,他们的祭祖习俗很像汉人,多姓王。这是富源县地方史志对富源水族的最早记录。水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称为水语和水书。水书其形状类似于甲骨文和金文,最新的考古发现水书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陶上的符号有相通之处,水书先生甚至可以大致解读其含义,这引起了考古学界的重视。2002年3月,“水书”纳入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富源古敢乡,在元明时属亦佐县安边营,清代时属平彝县向义里安边营,民国时属平彝县向义区安边乡,1950年以后,属富源县黄泥河区,1988年3月,古敢从黄泥河区分离出来,正式建立古敢水族乡。

古敢乡的水族主要在五个村:补掌、都章、热水、大寨、咚喇,俗称“水五寨”,五个村的名字都与水有关,补掌意为河边、都章意为河岸,热水意为温泉、大寨意为水族聚居最大的寨子,咚喇意为水边对歌的地方。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走访了水五寨之一补掌村。

我们走进补掌村时,看到的水族妇女是短衣长裤,这是因为劳作需要,把裙子换为裤子了。补掌村委会旁那个山洞里流出的清泉人们叫它双龙潭。双龙潭是水族每年农历三月第一个蛇场天祭龙的地方,祭祀时在树下的石板上用猪供奉龙王,选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老麽),用水语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老麽祭祀念词译为汉语是:“赫赫洋洋,水生龙潭,杀猪宰鸡,祭献龙王。甲乙丙丁,风调雨顺,子丑寅卯,龙凤呈祥。年年岁岁,平平安安。”双龙潭旁边的水族民居现在大都是钢筋水泥房,还有些人家门上是挂着吞口。吞口是一个木雕的横眉怒目的凶神头像,挂在门上方,具有驱邪吞魔、保佑安康的作用。吞口雕像跟这一带气候有关,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气候炎热,瘴气瘟疫流行,是双龙潭的鱼王不忍水族百姓遭难,就变成一个吞口,吞灭了瘟神。吞口形象是人首、犬耳、凸眼、獠牙、口含利剑的神怪。这个神话传说反映了水族人民跟瘴气温疫作斗争的情形。

双龙潭的水流向田间,形成补掌河,一路水波荡漾,河流两边稻田碧绿。路遇两个洗野澡的男孩,见我们走来,两男孩羞涩地背过身去,不肯正面对镜头。走过补掌村那个石拱小桥,一个两岁多的`小男孩赤着小脚从他家院子里走出来,小脚丫啪嗒啪嗒踩过石板路,手里拿着小竹竿指给我看水中的白鸭,那稚拙的小样,让我的心在水中荡漾。沿着补掌河一路散步是一种享受,这里空气清新,满眼碧绿,石板路每隔一段路旁就有一块路牌,介绍水族歌谣。其中一首让我看了忍禁不俊:“郎想妹来妹想郎,二人想得脸皮黄;打开枕头给哥看,眼泪发芽三寸长”,比起“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名句,这相思描述得更入木三分。想象一下:两个因相思病脸皮发黄的人,你见了不会心痛?脸皮都发黄了,那个消瘦的身材就更不必说了,所以说要减肥就谈一场恋爱吧!脑力劳动消耗的卡路里可大了。接着,女的说,我想你想到什么程度,打开枕头你瞧瞧,我的眼泪发芽都有三寸长了。这个我完全相信。富源不是产棉地,过去农家的枕头用豆子或者荞子装成,遇潮就发芽,所以必须每年都要换掉豆子或者荞子。豆子天天被眼泪浸泡,肯定会发芽了。这反映了当时富源当时缺棉花,做枕头用的填充物是粮食作物。据《民国平彝县地质资料》记载:富源县这个地方因气候原因种棉花没有规模化,民国九年时,平彝县实业所曾经购得美国棉籽发给向义区(黄泥河区)乡绅陈绍虞试种。在海拔较低、气候相对热的乐以乐、竹冬格试种,点种八亩,只得棉三十斤,收成不如其它地方(乐以乐是现在什么地方待考,竹冬格是现在古敢的东格)。但老百姓说当时棉花产量虽然不算高,但是也有相当收益,棉花大部分卖到兴义,加工成棉纱,本地也进行了初加工,做成粗棉,特土这个县内海拔最低的地方当时也种棉花。我们进古敢的第一站就经过了特土,据文化站的同志介绍说特土大姓是陈氏,心里好奇,这个陈氏,是不是因为来特土种棉花发家的?不然老百姓怎会传说这地方曾经有大姓陈氏想在这地方建城,取名特都,后讹为特土?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个推测,有待考证。

补掌河有十多棵凤香树,其中有一棵据说有1500年以上,这是一个村民祈求平安吉祥的神树,我们在它的绿荫下驻足良久。它的树身长满了青苔,有古旧的气息。我们中的美女蔓子穿着红色的绸缎旗袍,打着油纸伞,在古树下别有一种风情。小桥流水古树,再加上一群群的鸭子游弋水中,一切都那么安静舒适。

傍晚我们在洒交凼吃晚饭,餐厅设在一个农家乐的二楼阳台上,望着门前一潭碧水,听着那个水族小伙曹月祥用特有的调子吟唱:“郎有意来妹有心,要学芭蕉一条心,要学辣子红到老,莫学花椒起黑心”,思绪飞回到久违的人类童年时光,在没有电灯只有火塘的年代,人类口口相传的故事有一部分就是用这样吟唱的方式传下来的,表达爱慕之情,借山水、植物、花鸟表达心中的情意是水族独具风格的一面。

第二天,我们走进了古敢乡皂角村。

皂角树村是一个汉彝杂居村,一进村就感觉到这是个与石头有缘的村子。村子的路埂用石头整齐地码齐,老房子的墙用石头砌成,地埂也是用石头围码。村子座落在山坡上,有些人家的房顶跟路几乎是平齐的,似乎从路边跨一步就可以到房顶上。据村里的老人说,这个村之所以叫皂角树村是村口原来有八棵大皂角树,谁也说不清大皂角树的树龄,只是每年过年时人们都要去祭拜它们,祭拜的人多了,有几棵就被香火薰死了。剩下的几棵,解放后因为相响应政府“破除封建迷信”的号召,被砍倒了,现在只有一棵,还是在砍掉的树桩上发起来的。当我和另外一个文友折回村口找到这棵重新发起来的皂角树,它正挂着果,绿色的皂角象风铃一样,一吊一吊地挂在树上,很是好看。皂角树,它的生长速度慢但寿命很长,可达六七百年。在我童年的时候,它曾经给我许多幻想。那是70年代初,我被送往富源营上大坪爷爷家,大坪村有棵硕大的皂角树,皂角树上长了一个白色的灵芝,村子里的大小孩说是树上的喇叭,当年董永就是对着那个喇叭述说他孤苦无依,结果七仙女就下凡来给他作伴。我想念在城里教书的妈妈,常在那个皂角树下对着那个喇叭说:”妈妈,你回来吧!我想你咧。”皂角树,是我童年的依赖。

除了皂角树,这里还有一个景点:石榔头。这名字叫人想起一句歇后语:“石榔头打石,石(实)打石(实)”。这个景点实打实的值得一看,它就在皂角树村外约一千米处的山上。穿过玉米地,每走一段,那个象榔头的石头会随远近高低不同而有不同的意象。一会儿它象榔头,一会儿它象佛头,一会儿它又象靠着山眺望远方的望夫石。再走一段,它与山分离,是一个入定的坐佛。走近它,它是一块巨大的石壁,可以遮风避雨,可以眺望远方,适合抒情唱歌。蓝天白云之下,清风拂过,一块一块的云影掠过田野,庄稼地里,一波又一波绿浪翻过。这里的庄稼以玉米为主,玉米浪一浪接一浪,空气里飘着清甜的味道。有农人赶马上山来驮洋芋,见到我们,高兴地说:“难逢难遇的。拿几个洋芋去烧吃。”山里人的淳朴热情溢于言表。

古敢之行,让我难忘,让我回味。为期两天旅程结束了,每当想起那一幅一幅的画面,我仍然回味不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61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