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世间除了生死,其它皆为小事,花开有时,谢亦有时,万物有时,怀抱有时,聚散有时,生死有时。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因果循环,缓缓向前。我看了一本书,书中有这么一句话,父母是我们与死亡之间的隔板,父母不在了,便是我们,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轮到我们了,我们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固然也要接受自然的规律。但事实上,一旦想到死亡,我并不能坦然面对,会害怕、焦虑,在某一刻,想到父母的终点,想到自己的终点,对于死亡的恐慌便会一瞬间蔓延全身。我曾在网上搜索对于死亡的看法,贴吧上,楼主的回答很温馨,死亡并不可怕,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可是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够释怀呢 我们的存在就像秋天的云那么短暂,时常在想,或许天上的神看着众生的生死就像欣赏一场场华美而短暂的舞,一舞终了,生命也就谢幕了。时光就像空中瞬息而过的雷电,就像激流冲下山脊,匆匆流逝,我们只能跟上生命的脚步,哪怕奔腾,哪怕停滞。人们将出生看作喜事,将死亡视作悲剧,但道家的某位学者就不同,他觉得死亡是幸福快乐的,生者该为逝者开心,因为逝者是回到了他原本的位置,死亡也是摆脱苦难痛苦的一种方式,逝者已功德圆满,不再痛苦,而我们还在泥沼中苦苦挣扎。生活中不乏因为生活琐事、事业受阻、爱情不顺而走向死亡的人,有很多人指责他们没有社会责任感,认为一个人的存在立足于社会群体,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生命被赋予了其他色彩与责任;也有很多人说,命是我自己的,怎么支配是我自己的选择。事实上,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命走向,但也必须明白,我们来人世间走一趟,应该去让此次旅程更加丰富值得,而不是草草收场,正如海子诗中所言“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古代帝王四处寻找长生不老之术,他们站在权利的高峰,但最后仍然无法获得长久的生命,甚至早早离世,与其每日执着于生命的长度,不如努力去拓展生命的宽度,提高生命的价值。生与死就是一篇文章,一篇书写整个人生的文章,一篇只有自己才能看得懂的文章,每一句话都代表着一段经历,每一个标点都蕴含着一种坎坷。英国诗人兰德的《生与死》中这样写道:“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灭了,我也准备走了。”生只有一次,死也只有一次,生时当如夏花之绚烂,这样当生命之火燃尽后,才能做到秋叶般静美,无憾亦无惧。往期回顾
总第353期|拥有自己的一份光亮
总第354期|一世桃花,一生安闲
总第355期|大学生活的经济初体验
图片来源:小红书
主编:吴倩 薄雯雪
文字:尤嘉乐
排版:王凤
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
生与死的经典语录:
1、看破生死,所以能忘去年岁的长短;看透是非,所以能忘掉是非的名义,由此方能遨游于无穷的空间,寄托心灵于无穷的境界。
2、在生命的进程里,需要经历锻造的过程,才会有升华的可能,如果你已经度过了这过程,那么我觉得你会笃定的知道自己如何随性生活,也知道生死的意义,对错不在他人的的判定,需要你自己懂得这一切的意义。
3、人的生命如杯水,茶杯跌坏了不可复原,水流到桌上、地下,可以用抹布擦拭,重新装回茶杯里。
4、生死离别,是人生最难割舍的情感,更是一种对逝者情感的考验。
5、看待生死就是放下,所有人都是从生来到死亡,把这一切看的很清楚。
6、随心一些,未来的日子里,活的春花灿烂。毕竟生死已看淡,你还会怕什么?
7、人老病死,自然规律,在人生漫长的岁月里,有一半欢笑一半流泪,儿时哭哭笑笑,无忧无虑,长大了懂的事情多了,烦恼也多了,人生就是一场游戏,曲终人散,有什么可怕呢?在有生之年快快乐乐过好每一日。
8、生极是死,死极是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亦死,死亦生,生死一念间?
9、生是死的起点,死是生的终点,生活是生死的过程。
10、人,都是有使命的,完成自己该做的事。
生与死的感悟有:
1、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2、千古艰难小生死,万代权衡大是非。
3、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来,生死就在一瞬间,今晚睡下去,不知明晨还能不能醒来。
4、生与死,死与生。赤身来,空身去。生时短短几十载,死后人人皆同行。
5、是谁给你们权利去审判别人的生死,又有谁来审判你们!
6、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
生与死的区别在于肉体的完整性,在于自主意识的存在。溺亡的人看起来什么也不缺,但实际上内在的组织脏器由于缺氧而损伤死亡,尤其是大脑功能的破坏,不足以再维持人体机能。
溺水的人身体可以保持很好的完整性,至少打眼一看皮肤完整。溺亡是一种很难受的死亡方式,就是活活憋死,最初人在水面上扑腾,边扑腾边喝水,由于体力的丧失最后扑腾不动了,人体由于密度比水稍大,而且由于肺部等空腔组织中灌水,导致人体密度进一步增大,于是人会沉入水底。
此时人还有抢救的机会,紧急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人还能救回来。但是人体组织耐受缺氧的能力很低,脑组织缺氧6分钟就可能导致永久性地损伤,所以溺水也可能致残,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的运动能力的损失、智力的降低。
溺水超过10分钟就很难救回来,主要原因在于脑组织的严重缺氧。脑子尤其是脑干,控制着心跳、呼吸等最为重要的生理活动,这些生理活动甚至不需要人体自主意识的控制,缺氧时间久了脑干功能严重损失,心跳无法维持,呼吸也停止,于是人体内部的缺氧情况只会持续地发生且增强,人体内很多地方的毛细血管十分丰富,肢体末梢、肠胃消化道、肾脏、肺部等等,缺氧会导致器官组织死亡,严重影响整体的功能。
虽然人体外表看起来完整,但是实际上肉体已经不完整了;另一方面脑皮层的严重受损会导致自主意识的停止,最终发生脑死亡。
所以溺亡是人体完整性和自主意识全部都消失了,这种情况下是救不回来了,此时已经不仅仅是缺氧的问题,即便向人的肺部中输入氧气,由于肺部功能丧失无法进行气体交换,组织还是缺氧。
即便是用体外方式输入氧含量高的血液,并且依靠设备维持血液的流动,但是心脏也因为自主搏动丧失,心脏起搏点损坏停止工作,心脏无法恢复自主的运动,而毛细血管由于损伤,即便外部设备维持大血管的血流,组织器官也还会因为毛细血管损伤无法将氧气输送到组织末梢,依靠自由扩散的方式氧气难以满足组织的需要;最为关键的是脑死亡后自主意识无法再唤回了。
如果可以救醒的话,那就意味着人类有起死回生的能力了。此前耶鲁大学发表了一项成就,一个生理学的实验小组,采用体外的方式再灌注,成功地使一个摘下数小时并被冻起来的猪脑子的部分区域恢复了活性,但是脑子的主要区域的功能仍然没有恢复。
这项研究看起来使人类距离起死回生更近了,但其实是因为猪脑子中的部分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比较高,本身在脑子摘下后损伤就比较小,冰冻后又进一步保证了组织的持续损伤,因此才在恢复氧气供应后表现出了一定的活性。死了就是死了,不存在救活的情况。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60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霜降—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下一篇: 请别让明珠蒙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