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里斯是美国纽约市一家知名广告公司的女高管。
一天中午,她和朋友在一家餐厅吃饭。
用餐中途,朋友想出去抽烟,于是两人一起走出了餐厅。
这时,迎面走过来一个流浪汉,一脸真诚地对哈里斯说:
“我已经失业3年了,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但我还是希望自己能过得好一点。
不知您是否愿意给我一点零钱,让我买点生活必需品。如果可以的话,您也可以留下联系方式,有朝一日,我一定会加倍奉还。”
虽然哈里斯觉得眼前的这个人很有可能是个骗子,但依然被他一脸的真诚和对生活的乐观感动了。
因为这个流浪汉和之前遇到的都不一样,他不是上来就直接伸手乞讨,而是坚信自己以后会慢慢变好。
抱着赌一赌的心态,哈里斯决定一试。
因为身上没有带现金,最后哈里斯给了流浪汉一张信用卡。
10分钟过去了,流浪汉并没有回来;20分钟过去了,流浪汉依然没有回来。
哈里斯懊悔地对朋友说:“这家伙一定拿着信用卡跑了,里面有10万美金。”
吃完饭,两个人走出餐厅。
这时,他们发现,原来流浪汉已经在餐厅外面等候多时。
哈里斯被眼前诚实守信的流浪汉感动了,到《纽约邮报》把这个故事告诉了报社。
报道刊登出来后,顿时引起巨大反响。
报社不断接到读者的来电,想要帮助流浪汉。
一位商人看到报道后,第二天就给流浪汉汇去了6000美元。
几天后,流浪汉又接到威斯康星州航空公司的电话,表示愿意招聘他担任公司的空中服务员,并通知他尽快签订工作协议。
面对巨大的喜悦,流浪汉在接受采访时说:
“做人一定要诚实守信,即使身无分文流落街头,也不能把诚信丢掉。我始终相信,诚实的人总会有好报。”
有人说,小成靠勤劳,中成靠精明,大成靠诚信。
做人做事,人品永远第一。
拥有一颗诚信的心,看世界是美好的,别人看你同样也是美好的。
一、内容不同 《等待戈多》是后现代主义的荒诞派戏剧,是一出两幕剧。第一幕,两个身份不明的流浪汉戈戈和狄狄,在黄昏小路旁的枯树下等待戈多的到来。他们为消磨时间,语无伦次东拉西扯地试着讲故事、找话题,做着各种无聊的动作。他们错把前来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当作了戈多。直到天快黑时,来了一个小孩,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明天准来。第二幕,次日黄昏,两人如昨天一样在等待戈多的到来。不同的是枯树长出了四、五片叶子,又来的波卓成了瞎子,幸运儿成了哑巴。天黑时,那孩子又捎来口信,说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两人大为绝望,想死没有死成,想走却又站着不动。剧作无论从剧情内容到表演形式,都体现出了与传统戏剧大相径庭的荒诞性。贝克特以戏剧化的荒诞手法,揭示了世界的荒谬丑恶、混乱无序的现实,写出了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生存环境中,人生的痛苦与不幸。剧中代表人类生存活动的背景是凄凉而恐怖的。人在世界中处于孤立无援、恐惧幻灭、生死不能、痛苦绝望的境地。《变形记》则是现代主义荒诞派的小说,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在重重下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以致“异化”的现象。小说的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拉是一家的旅行推销员,长年累月到处奔波,挣钱养活家人。一天早晨,他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壳虫。他感到十分恐慌,担心区工作,也无法见人。他的父母和妹妹看到这个情景大为震惊。父亲不理他,母亲很悲伤,妹妹开始时怜悯他,给他送食物和打扫卫生,但后来她也厌倦了。由于少了格里高尔的工资收入,家里人只得另找门路谋生,,他们出租屋,以增加收益。一天,格里高尔被妹妹的小提琴声引出来,暴露在方可面前,全家大乱,客吵着要退,妹妹表示无法受,要把他弄走。格里高尔就在当晚悄然死去,全家人仿佛卸掉了一个沉重的负担,从此开始新的生活。卡夫卡描写的格里高尔在生活的重担下从人变成一只大甲虫,表面上看似乎是荒诞滑稽的,但是通过变形这个象征手法,却揭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在资本主义社会,人所创造的物最终将操控着人,把人变成奴隶变成“非人”,并且小说也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裸的利害关系,人和人之间只剩下了经济的。而当一方认为对方无利可图,便会毫不留情地予以抛弃,无论是亲人还是陌生人。二、主题不同《等待戈多》的主题和核心是等待希望。这是一出表现人类永恒的在无望中寻找希望的现代悲剧。“戈多”作为一个代名词始终是一个幻影,一个海蜃楼。它虽然没有露面,却是决定人物命运的首要人物,成为贯穿全局的中心线索。戈多似乎会来,却总是不来。剧中出现的5个人一直在等待。戈多的两个流浪汉戈戈和狄狄、替戈多报信的小男孩、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乐克。他们都记忆模糊,说话颠三倒四,行为荒唐可笑,这使此剧具有了一些喜剧的味道。戈戈和狄狄作为等待戈多的人却连戈多是谁都不知道, 甚至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等待;替戈多传话的小男孩,第二次出场时竟不知第一次传话的是不是他自己; 奴隶乐克在全剧只说过一次话, 却是一篇神咒般的奇文; 而奴隶主波卓仅仅一夜功夫就从正常人变成了一个瞎子......戏剧的名字虽叫《等待戈多》,但是“戈多”这个主角却从未出现过,他是到底是什么?这在剧中都没有明确的答案。而流浪汉之所以等待,也只是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弄清楚自己的“处境”就可以“得救”。所以,等待戈多成了他们唯一的生活内容,唯一的精神支柱。尽管等待是一种痛苦的熬煎,但他们还是要一天又一天地等待下去。《变形记》的主题则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构思虽然荒诞但处处都透露着真实的气息。作者用冷漠的笔调,客观而冷静的叙述,仿佛在告诉我们一个发生身边的真实故事。怪异的变形只是一种夸大的荒诞,这种荒诞是一种方式和手段,目的在于揭露资本主义对于人的挤压与扭曲。卡夫卡的荒诞是一种精心设计的荒诞,荒诞的背后是人与人之间已经被异化的真实情感。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焦躁、忧惧、希盼、孤独、凄凉、绝望??而格里高尔身边看似亲密的家人对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则是厌恶、躲避、冷漠,甚至抛弃。变成甲虫本身已经令格里高尔痛不欲生,而家人的抛弃更让格里高尔失去了生存的希望。三、艺术手法不同(一)结构不同贝克特一直主张“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创作才是“纯正的艺术”,《等待戈多》正是他这种主张在艺术上的实践。它从头至尾都没有具体的剧情,它的结尾竟然是开端的“单调”重复。全剧竟然连矛盾冲突都没有,只有杂乱无章的对话和怪诞的插曲。剧中出现的5个人物都没有正常的思维逻辑能力, 时间安排上也都脱离常规、无规矩可循。但这些正是贝克特围绕主题精心营造东西:什么都是空白,在喜剧式的语言和表情动作中表现:荒诞。《变形记》中为了夸张而又真实的再现人与人之间的异化,设计了一个荒唐的故事,一个人被异化为虫的故事。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以前是家里的顶梁柱,负责赡养父母,照顾妹妹。勤劳、善良的他有着一份稳定的工作,因此受到家人的赞赏和尊重。但在变成甲壳虫以后的格里高尔“有的只是无数细小的腿,它们一刻不停地向四面八方挥动,而他自己都完全无法控制”。通过对比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用于讽刺的荒诞,令读者在心酸之余则更添了几分荒凉。(二)语言不同贝克特从现实生活和社会中人物的真实地位角度出发,把剧中的人物描绘的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一样,流浪汉讲流浪汉的废话,奴隶主讲贵族的愚昧庸俗的昏话,但是在对话环节,作者又能使他们的对话富有节奏感,并且饱含有诗意和幽默情趣,有深深的哲学意味。同时人物对话、独白颠三倒四,胡言乱语,充满了荒诞性,使戏剧显得滑稽而混乱。戈戈: 它们发出翅膀一样的声音。狄狄: 树叶一样的声音。戈戈: 沙一样的声音。狄狄: 树叶一样的声音。( 沉默。)戈戈: 全都同时说话。狄狄: 而且全都跟自己说话。( 沉默。)戈戈: 不如说它们窃窃私语。狄狄: 它们沙沙地响。戈戈: 它们轻声细语。狄狄: 它们沙沙地响。( 沉默。)戈戈: 它们说些什么?狄狄: 它们谈它们的生活。戈戈: 活过对它们并不够。狄狄: 它们得谈起它。戈戈: 死掉对它们并不够。狄狄: 的确不够。( 沉默。)戈戈: 它们发出羽毛一样的声音。狄狄: 树叶一样的声音。戈戈: 灰烬一样的声音。狄狄: 树叶一样的声音。这段充满重复的话如同呓语,丝毫没有逻辑,更谈不上思想的交流。人们无法在相互重复的语言里真正理解它们的含义,但这却增强了人物的荒诞性。。这种已失去对话意义的“对话”是枯燥乏味、空洞无物的,已经从内部被“抽空”了。“这暗示语言已不再是人们表达思想、互相沟通的方式,而仅仅反映语言的危机、人生的空虚和世界的荒诞”,由此更加突出地展现了现代人的孤独、淡漠和隔阂。”《变形记》中荒诞的语言是其作为批判小说最显著地特征。卡夫卡用许多精妙而荒诞的语言来表现人异化后的周边的人际关系,使得读者被这种薄凉的人际关系痛心疾首,将批评和讽刺掩藏于看似荒诞的语言,从而令读者产生反思。“他还没有进入间,门立刻就关上了,还上了门闩,锁上了。背后这一系列的动作吓了他一跳,吓得他的那些小腿往里紧缩。这样迅速关门的人正是妹妹。”知道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不再具有任何价值甚至还会成为家庭的负担时,一切的自私与丑陋都被暴露了出来。父亲轰炸他,母亲不想见他,妹妹最后也想赶他离开。 “旅行推销员几乎长年不在办公室,他们自然很容易成为闲话,怪罪和飞短流长的目标”。格里高尔所处的外部世界的人际关系竟如此凉薄,可怜的格里高尔最终绝望而死,绝望于这个凉薄的世界,绝望于亲人之间冷淡的感情。资本主义裸的金钱关系腐蚀了人们善良的心灵。一切都被异化了,这是一个不正常的世界,不正常到以不正常为正常。四、人物形象不同 《等待戈多》中一反传统戏剧要塑造个性鲜明的形象的要求,剧中人物全都个性模糊、性格破碎。如戈戈和狄狄的职业身份乃至性格特征,观众都不清楚,只交代了他们是流浪汉这一形象,而他们的区别从戏剧动作上看似乎只在于一个不断摆弄自己的靴子,另一个不断摆弄自己的帽子;把两个角色的台词互相颠倒一下也未尝不可。而戈多的信使小男孩甚至忘记前一天来报信的是不是自己。一主一仆的波卓和乐克的形象则更是模糊,只有乐克的一句似有哲理的话才给观众留下稍微深刻的印象。所有的人物都似乎似有似乎,但细细品味,每个人物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而最具有疑惑性的是主人公“戈多”什么是戈多?是上帝(God)还是死亡?正如莎士比亚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于戈多的定义也是不一样的,无论戈多将会是谁,从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出,他的到来,将会给剧中人带来希望,戈多是不幸的人对于未来生活的呼唤和向往。是当今社会人们对明天某种指望的代表,象征着“希望”、“憧憬”。
作文标题: 幸运就在我们身边----亲子共读《亨利爷爷找幸运》
关键词: 就在 幸运 小学一年级
本文适合: 小学一年级
作文来源:
本日记是关于小学一年级的日记,题目为:《幸运就在我们身边----亲子共读《亨利爷爷找幸运》》,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幸运就在我们身边
----亲子共读《亨利爷爷找幸运》
共读前······
今天晚上,和瑶瑶共读选择的是绘本《亨利爷爷找幸运》。
每次我们在读书前都会先仔细看看书的封面,这次也不例外。蓝蓝的天空上,有一位老爷爷站在阳台上弓着身子、瞪着眼睛,好像在努力地寻找什么东西?这位老爷爷一定就是亨利爷爷了吧?他是在找幸运吗?而下面的一个小男孩看着这位老爷爷,好像在等待什么?
带着这些疑问,我和瑶瑶迫不及待地走进了故事。
共读中······
翻开书的第一页,了解到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封面上的那个小男孩和老爷爷。小男孩叫艾米,是亨利爷爷的小孙子。我和瑶瑶就决定分角色来进行阅读。瑶瑶扮演小艾米,我则扮演亨利爷爷。
小艾米是一个爱问问题的孩子,瑶瑶模仿着小艾米的稚嫩童音好听极了。“为什么蜉蝣只能活一天?为什么地球是圆的?为什么我就是不爱吃胡萝卜?”我则模仿着亨利爷爷那粗犷、低沉的声音来回答他。可是亨利爷爷总能找到一个让艾米满意的答案,他有点不甘心,希望有一天能难倒爷爷。有一天晚上,艾米忽然问:“爷爷,能告诉我么,幸运是什么?”这个问题真难倒爷爷了,他对着天空想、在澡盆里想,想了一晚上,也没想出来一个好答案。
于是,亨利爷爷就去图书馆找“幸运是什么”的答案,没有找到。他又坐上游乐场的幸运大转轮,也没有找到。最后,亨利爷爷来到了他最喜欢的糕饼店,买了一个香喷喷的苹果馅饼走了出来。当他准备吃的时候,忽然看见了一个流浪汉正眼巴巴地瞅着他,他就把馅饼送给了那个流浪汉。“能遇上您真是太幸运了!谢谢您!”流浪汉高兴极了。(对流浪汉来说,饿的时候能有馅饼吃就是幸运。)
亨利爷爷又来到了公园里,看见了看孩子玩耍的妈妈。“我们能有这样的孩子,也真是件很幸运的事情啊!”一个妈妈对另外一个妈妈说。看见了一群小学生,亨利爷爷奇他们为什么不上学?“我们放暑假了!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幸运的啦!”一个淘气包哇哇叫着,追赶着其他的孩子。亨利爷爷又看到:一对亲热的情侣,一些正在打电话的生意人,一个牵着小狗的老太太。亨利爷爷幸运地找到了答案:美味的苹果馅饼。可爱的孩子们,轻松的假期,美好的爱情,充实的工作,心爱的小宠物······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是一种幸运。(是呀,对妈妈来说,能拥有一个可爱的孩子就是幸运;对小学生来说,能有轻松快乐的暑假就是幸运;对于大家来说,能有充实的工作、心爱的小宠物、美好的爱情就是幸运。)
亨利爷爷终于找到了答案。晚上,亨利爷爷来到了艾米的床边,把答案告诉了艾米。我用愉快的声音读给瑶瑶:“为了你的问题,我去过很多地方找过答案,在澡盆里,在夜空下,在图书管里,在幸运大转轮上,在幸运大道上,在糕饼店旁边,在公园里······现在,我已经找打那个答案了!幸运是什么呢?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一样的,它有时候很大,有时候很小,有时候是一种香喷喷的味道,有时候是开心的咯咯笑或者汪汪叫;它有许许多多的名字,你可以在每个地方找到它,或者在每个地方都找不到它;你可能看得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幸运,你也可能看不到就在自己鼻子底下的幸运。可不管你看得到还是看不到,幸运始终都和你在一起。”
刚开始艾米很糊涂,可是第二天早上他忽然想通了,他跑到厨房拥抱了亨利爷爷,还亲了妈妈一下。妈妈觉得很奇怪,瑶瑶学着艾米开心地说:“我想,我们能在一起,这就是最大的幸运。”(是呀,全家人能在一起开开心心的,就是我们最大的幸运!)
共读后······
结束了这个温馨的小故事,我和瑶瑶还沉浸在艾米的幸福和满足之中。亨利爷爷用他那双慧眼,幸运地找到了答案,其实就是生活中的那些令人感到幸福和满足的小细节。我们的幸运是什么?我们也来找找我们的幸运吧!
妈妈的幸运:
妈妈有很多很多的幸运。妈妈是一个幼儿教师,每天在幼儿园里会跟许许多多可爱的小朋友们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做手工,他们喜欢妈妈,妈妈也喜欢他们,妈妈觉得很快乐。妈妈还有姐姐、哥哥、妈妈,他们都很关心妈妈,妈妈觉得很幸福。妈妈有很多好朋友,她们在妈妈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会来帮助妈妈,妈妈觉得很满足。妈妈还有一个聪明可爱、活泼懂事的小瑶瑶,每天给妈妈带来很多的快乐,妈妈很开心。
瑶瑶的幸运:
爸爸妈妈非常爱我,我很幸运。
爷爷奶奶天天给我做饭、接送我上学,我很幸运。
大姨、二姨、三姨、、舅舅、舅妈、姥姥、哥哥、姐姐给我过生日,我很幸运。
上学的时候,赵老师、唐老师很关心我,我很幸运。
我在学校交了很多好朋友,我很幸运。
我评上三好学生了,我很幸运。
我终于有了一个带风扇的太阳帽,我很幸运。
假期里,妈妈给我买了很多书,我很幸运。
爸爸带我我去湖边捞到了许多小鱼,我很幸运。
放暑假了,妈妈带我来到了郑州,我们天天能和爸爸在一起了,这就是最大的幸运!
共读小结:
幸运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在生活中,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能体会到,幸运不需要去寻找,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学会感恩,学会珍惜亲情、友情,珍爱生活,就会拥有快乐和满足。
等待戈多的故事讲的是剧里两个主人公即不知道戈多是谁,也不知道他来不来。但是戈多有可能会来,所以他们就一直等。影射一下人们的生活就跟主人公一样很无聊空虚绝望。戈多也可以看做希望的化身,人们等的很煎熬绝望,但又不得不等。
简要剧情
第一幕
两个身份不明的流浪汉戈戈和狄狄(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在黄昏小路旁的枯树下,等待戈多的到来。他们为消磨时间,语无伦次,东拉西扯地试着讲故事、找话题,做着各种无聊的动作。他们错把前来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当作了戈多。直到天快黑时,来了一个小孩,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明天准来。
第二幕
次日黄昏,两人如昨天一样在等待戈多的到来。不同的是枯树长出了四、五片叶子,又来的波卓成了瞎子,幸运儿成了哑巴。天黑时,那孩子又捎来口信,说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两人大为绝望,想死没有死成,想走却又站着不动。剧作无论从剧情内容到表演形式,都体现出了与传统戏剧大相径庭的荒诞性。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部戏剧的创作年代正值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存在主义哲学鼎盛时期,空前血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不久,它彻底打碎了欧洲人在一战后残存的社会价值观念,迷茫、空虚折磨着欧洲人的灵魂。这部剧中生动地阐明了存在主义对“社会中的人”的看法——他人就是地狱。
一个人在世界上必须同其他人打交道,他和其他人的关系是“麻烦”和“烦恼”,同其他的人相处,必将产生无限的烦恼,他或者与其他人合谋,或者赞成他人,或者反对他人,从而陷入既丧失自我,又认不清他人的混沌、荒谬境地,而且还必须在这种处境中继续生存下去。
贝克特主张:“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真正的艺术。”他的确把《等待戈多》的情节与动作减到了极低的限度,这出戏没有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用剧中人物戈戈在第二幕的话说:他们在前一天“谈了一天的空话,”“作了一场恶梦”,但今天又是这些空话和恶梦的重复。
这正是贝克特虚无主义人生观的体现,这种虚无主义包含着对现实的极端不满情绪,他笔下的人物最不堪忍受的是生活既空虚又可恶
:“我们腻烦得要死,这是没法否认的现实。”、“咱们已经失去咱们的权利。”、“我***一辈子到处在泥地里爬!”、“瞧瞧这垃圾。我这一辈子从来没有离开过它!”
剧中主人公狄狄和戈戈总是唠叨不停,
这样可以证明他们自己还存在,
可以不必思想,不必听别人说话,从而逃避现实。他们的唯一希望是等待戈多,可戈多究竟是谁?他代表什么?剧中没有说明,观众更是无人知晓。
此剧一九五八年在美国上演,导演问作者:戈多究竟代表什么?贝克特的回答充满了机智与荒诞色彩:“我要是知道,早就在戏里说出来了”。从剧中看,戈多仅仅是支持流浪汉狄狄和戈戈捱时光的微茫的希望,
是他们赖以生存下去的一根救命稻草:“戈多来了,咱们得救。”但他就是不来,他们苦闷得想上吊。
但他们能去死吗?不能,因为他们必须得等待戈多。在贝克特看来,人生就是这样,既难活,又难死,既有希望,又很绝望。而归根到底是绝望的。尽管如此,但“我们还得等待戈多,而且将继续等待下去”。观众们都知道,苦苦的等待带来的必然是幻灭的结局,这是一幅多么悲惨的人生画图。
参考资料:
等待戈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58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