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西海岸的圣地亚哥到东北部的缅因州,有三千英里的距离,被称为“美国大陆最长的距离”,从西到东这一段路程,有高山、平原、峡谷,地形地貌复杂多变,横跨几个不同的气候带,天气变化不定。
可以说很少有人能够徒步从圣地亚哥走到缅因州,心理学家吉姆·柯林斯产生了 一个疑问,那就是走完这一段路程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于是他进行了下面这一项有趣的实验:
他找来身体条件和体能差距不大的一群人,将这些人分为三组,要求他们从圣地亚哥走到缅因州,看哪一组能够先到达终点。
要求第一组的选择在好天气时快速行进,坏天气时看情况慢速前进。
要求第二组每天都快速前进,每天行进50-60英里。
要求第三组无论天气好坏每天都只行进20英里。
我们可能会觉得第二组应该会最先达到因为他们的行进速度最快,可结果是第三组最先达到。
吉姆·柯林斯调查后才发现第一组人天气好的时候快速前进,天气坏的时候慢速前进,如此反复下来,他们好像习惯了坏天气时的行进速度,变得懒散,在天气的好的时候无法执行计划。
第二组每天都前行很快,总是想着每天前行50-60英里,可是在坏天气的时候行进50-60英里很难,达不到目标,慢慢的他们就渐渐松懈下来,失去了斗志。
第三组人,坚决执行每天二十英里的计划,严格执行,好天气的时候不多走,保存体力,坏天气的时候也能够坚持二十英里计划,不被干扰,最终最先到达终点。
这就是二十英里法则的来源。
《劝学》中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任何任务都需要一步步完成,被外界诱惑,看见西瓜丢了芝麻,最终必然功败垂成。
“20英里法则”说,只要有正确的规划,强大的执行力,和极度自律不被干扰,便没有完不成的任务。制定一个规划,锲而不舍的执行,不急功近利,一定会收获属于胜者的回报。
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中系统阐述的。由于范式概念是库恩整个科学哲学观的中心,他试图以此来概括和描述多个领域的现实科学, 而不仅仅是对科学史和哲学感兴趣,因而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对范式概念作了多重的界定和说明。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库恩思想的这一特征, 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引述库恩的某一解释来阐述自己的问题。因而不免出现某些偏差。英国学者玛格丽特. 玛斯特曼对库恩的范式观作了系统的考察, (1987)他从《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列举了库恩使用的21种不同含义的范式, 并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或三个方面: 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 它是哲学范式或元范式; 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范式; 三是作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象, 它是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虽然范式的首要含义在哲学方面,这也是库恩范式的基本部分, 但是, 库恩的创见和独到之处则在于范式的社会学含义和构造功能。与一般科学哲学思维的抽象性相反, 库恩特别强调科学的具体性,并把具体性看作是科学的基本特性, 因为他认为, 一套实际的科学习惯和科学传统对于有效的科学工作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团结一致、协同探索的纽带, 而且是其进一步研究和开拓的基础; 不仅能赋予任何一门新学科以自己的特色,而且决定着它的未来和发展。这样一来,库恩也就把具体性作为自己哲学思想的核心, 在实际的“图象”、“模型”和“哲学”之间划了一条界限,使自己的思想与其他科学哲学区别开来。库恩的构造范式就是这种实际的“图象”和“模型”,它不仅使常规科学解疑难的活动得以完成,从而成为开启新学科的契机和手段, 而且在应用模型和形而上学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相互关系, 解决了从一般哲学理论转向实际科学理论的途径问题。我们以下的分析主要是讨论和运用范式的后面两种含义。
来自/question/13209672.html?si=1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57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蜗牛和老鹰
下一篇: “6天,真的足够改变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