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恐惧的不是死亡,而是走到生命尽头时,蓦然回首才发现,你从未真正活过。
当问及临终老人,人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几乎全部人回答的都不是他们做过的事,而是遗憾他们没做过的事,没冒过的险,没追过的梦......比起铤而走险,固步自封才更叫人遗憾。
我问你,你的临终遗言会是什么,是「假如当初我……」——嘿,打住。你为什么而存于世 人生的目的不仅仅局限在工作,然后期盼休假以及缴付房租。不止这些,虽然我懂得不多,但是我知道,每个人都有一份生命所给予的礼物。
人生在世,也许最悲哀的,就是一辈子在路上行走,却从未起飞过!
人究竟是害怕死的一瞬间,还是害怕死后世界没有自己存在的状态
命题1:人如果不知道自己会死,会不会过的更开心一点?
命题2:如果人不会死,一天的价值相对于我们现在所活的每一天相比,会趋向于无穷小?
命题3:如何才能在知道死亡的情况下不惧死亡,以最圆满的方式(以自己满意满足没有任何遗憾为准)
命题4:对死亡避而不谈真的可以活的很好吗,如果能洞悉死亡,会不会有更好的一种生存模式?
命题5:如果把死亡当成一种底牌,到达死亡的时候人会因为解脱而得到幸福,并且进入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状态,那么活着就纯粹是赚的。那么有人会问既然活着是赚的,那么死了岂不可惜?不不不,我们论证过了,死亡使人解脱,死后也没有痛苦,死不会对生产生任何影响。那么又有人问,既然死是解脱,那为什么不早点去死呢,不不不,我们刚才说了,死亡是底牌,我们拿住底牌已经是稳操胜券,进入死亡的凯旋之门是指日可待的,生存是赚过来的彩头,生存使死亡更有意义一点!那么还有人问,既然生存是死亡作为底本和底牌赚过来的,那么,活的久一点,快乐一点会不会更好,相对来说,活的短一点差一点会带来痛苦呢,答案是不会,以为生存对于是死亡是锦上添花,任何生存时候的烦恼,用死亡一比对,都会通通消失,所以活的怎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亡是并不痛苦,也不会有任何副作用的。它是一种归宿,更是一种欣慰和幸福。所以,是我们把生存看的太过重要,也把死亡看的太过可怕,才会导致生存的痛苦。没有痛苦地活着,生命的意义会是完全不一样。这才是真正的向死而生的含义吧!
命题6:生存是通往死亡的通道,没有生存也就没有死亡。我们论证过,死亡是一种转折的释然,其意义远大于任何一个朝代的兴亡,它带来甚至于生无数倍的快感和幸福,以及归于沉寂不复影响生存的安宁。活着很快乐,死亡便是终极的快乐和幸福!但是不要忽略生存和或者,有生存才会通向死亡,没有生存,也无法迎来死亡这一终极的幸福和宁静!再者,活得越久,折腾的越厉害,你的死亡便更有意义!人是为了死亡而生存的,生存的越精彩,你的死亡越精彩轰动。生存的越痛苦越折腾,你归于死亡时的幸福感归宿感宁静感越强!记住,想通了活着就是为了死,你的人生就等着精彩无限,无懈可击吧
从古至今,哲学家一直是个神奇的物种。无论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中世纪的奥古斯丁、近代的康德,还是现代的尼采,身上都有着鲜明个性,常能做出惊世骇俗之事。你留意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哲学家有个共性:放着好日子不过,偏要自讨苦吃。在众多哲学家里,离我们最近、名气最大、也最爱自讨苦吃的一位,非奥地利的维特根斯坦莫属。他为什么要自讨苦吃?他吃了哪些苦?他为什么这么有名?
带着这些疑问,我翻开了《维特根斯坦说逻辑与语言》这本书。它分六章,较全面介绍了维特根斯坦生平事迹、他的哲学思想,以及他的主要贡献。哲学这门学科,本来就比较抽象,而维特根斯坦的著作,更以晦涩著称。但,这本书却相对通俗易懂,这得归功于它的编译——加拿大华裔学者孔欣伟。书里的主要思想都是维特根斯坦的,但很多诠释是由孔欣伟完成的。而且,他把维特根斯坦的思想进行了分类,让人能更全面的了解他的哲学特点。孔欣伟坦言,翻译和编辑这本书过程中,让他更深入了解了维特根斯坦本人及其思想,受益匪浅。
1889年4月26日,奥地利钢铁大王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婴,他老爸给他取名: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当时大概谁也没料到,这个小毛孩长大后,没有继承祖业,却成了大哲学家。那时候,维特根斯坦家族富可敌国,在欧洲的地位仅次于罗斯柴尔德家族。和他家交往的,不是社会名流,就是大艺术家。再加上维也纳是音乐之都,勃拉姆斯等大音乐家经常出入他家。小维特根斯坦耳濡目染,对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老维特根斯坦是个专横暴君,年轻时,心心念念想做工程技术人员,最后却成了奥地利钢铁大王。为了圆梦,他不惜拿自己两个儿子当试验品,强迫他们去实现他的梦想。结果,悲剧了,两个儿子受不了这位狼爸的折磨,相继自杀。老维特根斯坦这才恍然大悟,担心小维特根斯坦也走上黄泉路,赶紧把他送进平民学校,不敢给他太大压力。
维特根斯坦成绩平平,没有任何闪光点。有趣的是,他和希特勒(没错,就是那个战争狂魔希特勒)曾出现在一张照片里。据专业人士考证,他俩同岁,在一所学校就读,但维特根斯坦比希特勒高两级,两人没交集。
青年时代,维特根斯坦远赴英国剑桥求学,在那里,他拜见了大哲学家罗素。博士答辩时,还当场怼了罗素,那意思就是:算了,就算我说了,你也听不懂。罗素,不光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还是第三代世袭伯爵,风度好到没话说。尽管被一个毛头小伙狠狠怼了一顿,但他发现,这小伙子总能第一时间抓住事物本质,是个不可多得的哲学天才。他求才若渴,对维特根斯坦赞不绝口,甚至想把维特根斯坦培养成他的接班人。然而,维特根斯坦的叛逆远超出罗素的想象。1914年,一战爆发后,他毅然决然回到奥地利,参了军。战场上,他写出了《战时笔记》;被俘后,他又在战俘营里完成了代表作《逻辑哲学论》。难以想象,什么人能在监狱这种环境下,写出哲学名著,大概也只就有维特根斯坦这种天才吧。
读过维特根斯坦书的人都知道,他有很强的宗教情怀。这种情怀是怎么来的呢?一次,维特根斯坦逛书店时,无意间看到了托尔斯泰编写的《福音书》,他买回家,读了一遍又一遍,爱不释手,仿佛从中得到了天启。从此,那本书与他形影不离。它使维特根斯坦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即使在残酷的战争中,他也把这本书当做精神支柱。这本书,不仅当时在他灵魂深处闹起了革命,后来还掀起了一场更大的风暴。
大卫,是维特根斯坦的剑桥好友,也是维特根斯坦的爱侣。他不仅给了维特根斯坦很多心灵慰藉,也为他的哲学研究提供了许多灵感和帮助。不幸的是,1918年他坠机身亡。当时,维特根斯坦感觉天塌地陷,痛不欲生。在《逻辑哲学论》扉页上,印有 “献给我的朋友大卫·品生特”字样。维特根斯坦在用这种方式,怀念大卫。
从战场上回来后,大家以为,这下维特根斯坦该消停了吧。可谁也没想到,他又开始折腾了。这一次,他的决定让所有人大跌眼镜——他把所有财产分给了家人,自己一个人跑到乡下当小学教师去了。他疯了吗?当然没有。这就是长期受托尔斯泰《福音书》影响,掀起的那场大风暴。到了乡下,维特根斯坦愣了。那一霎,他才体会到什么叫: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地村民的粗野行为,让他吃惊。你想啊,他出身豪门大家,从小过惯了富贵日子,接触的都是社会精英,和贾宝玉差不多,哪见过焦大、刘姥姥这等乡野村人呢。他性子本来就急,没耐心,现在脾气更火爆了,动不动还体罚学生。别说孩子,连大人都看不惯他。虽然他很喜欢给人帮忙,三天两头主动为大家修各种物件,但他的人缘还是差极了,没人喜欢他。
天才大多是矛盾的,维特根斯坦就是个矛盾混合体。他很虔诚,却无法谦卑;对自己要求严,对别人要求更严。他再次体罚学生时,被家长告上法庭,最后不得不卷铺盖走人。后来,他在修道院里找到了一份园丁工作。他对新工作很满意,心灵重获宁静。这是自大卫死后,他第一次享受宁静的滋味。再后来,他又回到维也纳,当起了建筑师助手,设计了一栋房屋。还经历过一段有始无终的爱情。这一次,对方是女的。
在好友经济学家凯恩斯帮助下,维特根斯坦重返剑桥。二战爆发后,他又开始折腾了。这一次,是去医院做打杂工。都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而维特根斯坦却正好相反,他一次次自降身份的做法,让很多人大惑不解。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1947年,他被剑桥大学聘为教授。不久后,被查出了前列腺癌。1951年,他写完最后一本著作《哲学研究》,结束了62年的人生旅程。临死前,他说:“告诉他们,我有一个美好的生活。”
维特根斯坦名气如此之大,一方面在于他的哲学主张,另一方面在于他的传奇人生。后者可能占得比重更大。他散尽家财的行为,常常被人们拿来当做他崇高人格的证明。但这本书的编译孔欣伟认为,这种观点有些牵强附会。维特根斯坦给钱的对象,不是叫花子,不是农民工,而是和他同样富有的亲人——那些人,不差钱。他不在乎钱财,说明他已经活明白了,不想人为财役而已。和崇不崇高,没多大关系。维特根斯坦是个极聪明、又高傲、又拧巴、还急脾气的人。但,最重要的是,他特别纯真。这个世界上,聪明人多如牛毛,而纯真的人,比大熊猫还少。
维特根斯坦到底说了些什么,让他这么大名气?从维特根斯坦的著作及书信集里,大致提炼出了以下五点,它们涵盖了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核心内容。
第一, 苦难与虚无。
维特根斯坦认为,天底下,无人不苦。失去自我,是人最大的痛苦。人无法躲避苦难,只能面对苦难。苦难从哪儿来的呢?维特根斯坦说,当人们对生活的意义产生质疑的时候,就会心生空虚,强烈的虚无感正是苦难的根源。如果人们坚信,世界本身是有意义的,便不会觉得人生无聊,就更能忍受苦难,甚至能以苦为乐。相反,如果人们认为世界毫无意义,那痛苦就会加倍袭来。
第二,世界的意义不可说,但能被感知到。这是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思想。
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无所不包,且没有边界。连世界之外这个概念,也属于世界的一部分。但他说的“世界”,并非肉眼看到的现实世界,而是抽象的逻辑世界,只包括逻辑空间里的事实。他认为,没有逻辑,人无法进行交流。这个很好理解,比如,我们听不懂疯子的话,因为疯子的话是胡言乱语,毫无逻辑的。有人可能觉得,讨论世界有没有意义,有什么必要吗?不同的世界观决定了不同的人生观。认为世界没意义的人,很可能喜欢过享乐的生活,每天得过且过,不求上进;认为世界有意义的人,可能会选择迎风搏击,更积极地生活,去体验人存在于世界的意义。你看,世界有没有意义,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对不同人来说,它具有不同的作用,能造就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在维特根斯坦眼里,世界的意义就是生活的意义。他指出,生活的意义不能用语言精准表达,凡能被说出来的,多少都会偏离原意。事物本来是怎样的,就是怎样的。无法用语言表达内心感受时,人应该沉默。
第三,生命与永恒,这也是维特根斯坦哲学的重要命题。
我们一般认为,死亡是物理行为,对人来说,肉体消亡,意味着死亡。但维特根斯坦不这么想。他认为,死亡不是生活中的事件,死亡是没有被活过。都说人死如灯灭,谁也不知道灵魂能否永恒存在。维特根斯坦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生谜题不能靠长生不老来解决。人活在时空中,人生之谜的答案却在时空之外。他说,永恒不是无限的时间延续,而是无时间性(这一点,他和康德、叔本华的思想是一致的,时间是无始无终的)。人活着,绝不能被时间裹挟。活在当下,即为永生。 维特根斯坦的这一思想,与我国佛学经典《金刚经》里所说的:“现在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高度契合!大道至简,你会发现,世间的最高智慧,最后都通向了同一个目的地。
第四、科学、迷信与宗教。 维特根斯坦一生信仰基督教,有强烈的济世情怀。
他认为,宗教和迷信完全是两回事。前者是一种信任,一种生活方式,追求的是人生终极意义,能让人变得更好;后者来自于人内心的恐惧,是一种迷惑手段,也是某些人的谋生手段。虽然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给许多便利,但维特根斯坦对科学并不感冒。他认为,科学是研究客观事物的,它总能帮人把所有过错推给外部客观事物,因而,人本身是无罪的;而宗教正相反,它让人内心饱受折磨,在痛苦中挣扎,然后让人变得更好。一个是自我欺骗,一个是自我反省,这就是科学与宗教的本质区别。维特根斯坦觉得,每个人基于不同价值观,过着不同生活,很难说哪种生活比另一种生活更好。每个人在尊重别人生活价值的同时,也在寻找、思考、获得并坚守自己的价值。 这个世界,应该是多元的、包容的。
第五,逻辑与语言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的最大贡献。
在《逻辑哲学论》序言里,维特根斯坦说,也许只有那些曾经有过书中相似思想的人,才能看懂这本书。维特根斯坦有个著名的观点:人不能思考任何非逻辑的事,不然,人就必须非逻辑地思考。他坚信,哲学不是理论,是活动,哲学的目标是澄清思想,把说不清的事说清,让模糊思想变得条理清晰。 维特根斯坦认为,“我”是世界的界限。这句话听起来很狂妄,堪比释迦摩尼的“天上天下,为我独尊”。如果你仅从字面去理解这两句话,那就错了,大错特错!这里讲的是维特根斯坦,所以释迦摩尼先放一放(其实他俩真的很像)。“我”是世界的界限,那这个“我”又是谁呢?维特根斯坦认为,你可以描述“我”,但那个“我”,只是你眼中的“我”,是作为客体的“我”,哪怕是我在想“我”,想的也是作为客体的“我”,而不是那个作为主体的我。所以,作为主体的我是无法被思考和描述的,主体的我指的是形而上学的主体。(也就是说,同一时空里,一个人不可能存在两个主体的我!)维特根斯坦进一步指出,要思考世界上的任何现象,必须要基于一个主体对世界的体验,我的世界中的一切都是我的体验。世界独立于我的意志,我的意志无法改变外在客观事实,但可以改变作为主体的我这部分。因为我的世界中的一切,都是作为主体的我的体验,所以说,我是世界的界限。
好了,维特根斯坦的思想精髓说完了。这本书结尾处,编译孔欣伟还特别提示,想更深入了解维特根斯坦思想,推荐阅读他的三本书:《逻辑哲学论》、《文化与价值》和《哲学研究》。
现在,回过头来看维特根斯坦这个人,我心头竟涌上了许多感动,他的“面貌”也愈加清晰:理想主义者、天才哲学家、特别能折腾、盗火的普罗米修斯、释迦摩尼和贾宝玉的综合体。
他是含着金钥匙诞生的欧洲贵公子,却主动放弃财产,一头扎进社会底层,一心想成为救苦救难的人。他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做过一些外人看来很不着调的工作(园丁、医院打杂的等),最后却成为一代哲学大师。他的一生,看似混乱,却又像一场历时62年的社会实践活动。他这一辈子过的,比别人三辈子精彩;
上大学之前,他一直资质平平。结识罗素,是他人生的拐点。他从哲学角度出发,对逻辑与语言的深度探索和研究,开创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先河。这一点,很像为人类盗火种的普罗米修斯。然而,高处不胜寒,大多数人既看不懂也听不懂他的理论。这反过来,又加深了他的孤傲,坚定了他和与世俗对抗的决心;
维特根斯坦说,他的书要慢慢读、一句一句读。确实如此,他的每句话,信息量都很大。他的“世界不可说”理论,与中国禅宗思想中的“不可说,一说就错”几乎一模一样,神似度达90%以上。然而,他没有专门研究过释迦摩尼或佛学。他只是个虔诚的基督徒。《红楼梦》里,贾宝玉身处温柔富贵乡,却一眼能看到所有人的大结局:纵然眼前繁华,到头来,终逃不脱“黄土陇上送白骨”的宿命。维特根斯坦不稀罕任何物质享受,只一心探求真理,这不就是现实版贾宝玉吗?只不过,他没那么多姐妹,待人也不似宝玉那般温存体贴罢了。
另外,维特根斯坦还有很强的原罪感,精神上也有重度洁癖,他的世界黑白分明,没有妥协一说。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他的人生,我唯一能想到的是——“不疯魔,不成活”。维特根斯坦研究了一辈子哲学。人家问:到底什么是哲学? 他说:哲学,就是给苍蝇指出逃出捕蝇瓶的道路!
维特根斯坦,这位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被罗素誉为“‘天才人物的最完美范例’:富有激情、深刻、炽热并且有统治力”的哲学奇才,用他不羁、热烈、无悔的人生,告诉人们:你的生活,你说了算!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没有真正活过。用心生活、爱我所爱,唯有真实活过,才不枉来人间走这一遭。
在世人眼中,维特根斯坦放着富贵日子不过,偏要自讨苦吃,真是“不识好歹”。然而,他们忘了一点:鸿鹄,从不需要燕雀理解。终于,他逃出了那只又细又窄的“捕蝇瓶”,用尽所有力气,挥动双翅,飞上了人类思想巅峰,见到了瓶中苍蝇一辈子无法看到的美景。
难道,这,还不够吗。
2018.6.7晚
? ? ? ? 最近确实有些不好相于,隔壁办公室同事的父亲因肝癌去世,上周闺蜜的哥哥脑溢血去世,前天有一同事的母亲被诊出宫颈癌。闺蜜哥哥刚满40岁,平时为人憨厚,是个很不错的人,因为经常出没在闺蜜家里,对他家的人员基本都很熟悉,去世的那天去他家,一进门,大嫂大嫂看到我,就抱着我失声痛哭,那嘶哑的声音里充斥着舍不得无奈,撕心裂肺的痛,把我瞬间拉近了他们的阵营,眼泪,就迸流而下,我不停的从上到下,一遍遍的轻拍着大嫂的后背,知道它,直到她自己慢慢的安静下来。转身又看到了古训,骨瘦嶙峋的阿妈,看着她失神的双眼,我我伸出双手,拥抱了她。他一遍遍的说,我的儿子啊,我的儿子啊,感受着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无助,剜心的痛,本身就已经骨瘦嶙峋了,现在变得更加的苍老了。被这一突如其来的现实打击的背也有些驼了。
我本应该留下来帮忙的,可是我实在是无法面对闺蜜及其他的家人,不是因为我做错了什么,而是我,本身也不能很好的面对死亡,尤其是面对,和济关系亲近的人的离去,然而,真正可怕的不是死亡,是你如何面对死亡,如何面对生,生与死,至始至终,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每个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之前我做过关于临终关怀方面的知识普及,有一些,有一些人不愿意谈及这个问题,劝解我不要做此方面的内容,国人大都避讳死这个词,这件事。曹操说过一句话,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行尸走肉,生老病死,富贵贫穷,都有天意,而我们只不过是这个星球的过客。人总有一死,有的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有的人死了,但他的灵魂却活着,有的人活着,却活得行尸走肉,仿佛死了一般。无论生死,终究是一个平和宁静的,面对的,心态和内在的智慧。
? ? ?曾经从事过殡葬业销售的我,甚至能坦然面对生死的老人,活的是多么的从容,在活着的时候能够看到自己百年之后的去处,可以毫无顾忌的活好每一天,既不给子女增添烦闹,也能很好的安排自己。确定能死,能够面对死,反而可以更好的活着。
? ? ?反观当下的年轻人呢,既不能很好的面对死亡,也没有好好的活着,每天都能听到各种,因为父母训斥了就跳楼的,因为参加第三次高考,压力过大,跳楼的等等,面对,嗯,婚姻恋爱,选择死亡的人更是不计其数。嗯,在生活中不能面对压力,抗受挫折,各种奇葩原因,用死来解决问题,结束生命的屡见不鲜,让很多年老者为之叹息,不仅仅是心理脆弱不堪,更多的是没有很好的接受过生死关,这是我们在教育时却失的一课。
? ? ?寻梦历险记戳到了无数人泪点,让无数人潸然泪下,因为经历过多,早已被现实包裹的内心,被这部电影带出了柔软的部分,用一种温暖的方式告诉世人,死亡是另一种形式的活着,会始终祝福着存活于世的家人。看完电影的那是那刻,都觉得要活出自我,照顾好自己的家人,与活着的人达成和解。
? ? ? ?墨西哥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克塔维奥.帕斯有段至理名言:死亡其实是生命的回照,死亡才显示出生命的最高意义,是生个反面也是生的补充。其实很多人恐怖的也不是死亡,而是从未真正的活过,当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才发现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在那时那刻都会说一句,如果,如果还有机会,我会…这是大部分的人在离开人世之前的遗憾。
? ? ?活着要不违心,把想做的事在有生之年,通过不懈的努力都做了,才不枉此生。
这是一首英文诗中的段落, 诗的名字是Interview with God采访上帝,作者不明但是广为传诵. 全文如下:
I dreamed I had an interview with GOD.
“So you would like to interview me?” GOD asked.
“If you have the time,” I said.
GOD smiled.
“My time is eternity...
...what questions do you have in mind for me?”
“What surprises you most about humankind?”
GOD answered...
“That they get bored with childhood,
they rush to grow up,
and then long to be children again.”
“That they lose their health to make money...
and then lose their money to restore their health.”
“That by thinking anxiously about the future,
they forget the present,
such that they live in neither the present nor the future.”
“That they live as if they will never die,
and die as though they had never lived.”
GOD’s hand took mine and we were silent for awhile.
And then I asked,
“As a parent, what are some of life’s lessons you want your children to learn?”
“To learn they cannot make anyone love them.
All they can do is let themselves be loved.”
“To learn that it is not good to compare themselves to others.”
“To learn to forgive by practicing forgiveness.”
“To learn that it only takes a few seconds to open profound wounds in those they love,
and it can take many years to heal them.”
“To learn that a rich person is not one who has the most,
but is one who needs the least.”
“To learn that there are people who love them dearly,
but simply do not yet know how to express or show their feelings.”
“To learn that two people can look at the same thing and see it differently.”
“To learn that it is not enough that they forgive one another,
but they must also forgive themselves.”
“Thank you for your time,” I said humbly.
“Is there anything else you'd like your children to know?”
GOD smiled and said...
“Just know that I am here.”
“Always.”
他们活着的时候好像从不会死去,但是死去后又好像从未活过······”
上帝握住我的手,我们沉默了片刻。
我问道:“作为长辈,你有什么生活经验想要告诉子女的?”
上帝笑着答道:
“他们应该知道不可能取悦于所有人,他们所能做的只是让自己被人所爱。
他们应该知道,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不是拥有什么东西,而是拥有什么人。
他们应该知道,与他人攀比是不好的。
他们应该知道,富的人并不拥有最多,而是需要最少。
他们应该知道,要在所爱的人身上造成深度的创伤只要几秒钟,但是治疗创伤则要
花几年的时间,甚至更长。
他们应该学会宽恕别人。
他们应该知道,有些人在深深地爱着他们,但却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
他们应该知道,金钱可以买到任何东西,但却买不到幸福。
他们应该知道,两个人看同一个事物,会看出不同的东西。
他们应该知道,得到别人宽恕是不够的,他们也应该宽恕自己。
他们应该知道,我始终存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57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