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
沈园二首( 陆游)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这是陆游七十五岁时重游沈园(在今浙江绍兴)写下的悼亡诗.
他三十一岁时曾在沈园与被专制家长拆散的原妻唐琬偶尔相遇,作
《钗头凤》题壁以记其苦思深恨,岂料这一面竟成永诀.晚年陆游多
次到沈园悼亡,这两首是他的悼亡诗中最为深婉动人者.诗的开头以
斜阳和彩绘的管乐器画角,把人带进了一种悲哀的世界情调中.他到
沈园去寻找曾经留有芳踪的旧池台,但是连池台都不可辨认,要唤起
对芳踪的回忆或幻觉,也成了不可再得的奢望.桥是伤心的桥,只有
看到桥下绿水,才多少感到这次来的时节也是春天.因为这桥下水,
曾经照见像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的凌波仙子的倩影.可以
说这番沈园游的潜意识,是寻找青春幻觉,寻找到的是美的瞬间性.
承接着第一首“惊鸿照影”的幻觉,第二首追问着鸿影今何在?
“香消玉殒”是古代比喻美女死亡的雅词,唐琬离开人世已经四十余
年了,寻梦、或寻找幻觉之举已成了生者与死者的精神对话.在生死
对话中,诗人产生天荒地老、人也苍老的感觉,就连那些曾经点缀满
城春色的沈园杨柳,也苍老得不再逢春开花飞絮了.美人早已“玉骨
久成泉下土”,未亡者这把老骨头,年过古稀,也即将化作会稽山
(在今绍兴)的泥土,但是割不断的一线情思,使他神差鬼使地来到
沈园寻找遗踪,泫然落泪.梁启超读陆游那些悲壮激昂的爱国诗章时,
曾称他为“亘古男儿一放翁”,岂料沈园诗篇又展示了这位亘古男儿
也知儿女情长之趣,他甚至在被摧折的初婚情爱中、在有缺陷的人生
遭遇中,年复一年地体验生命的青春,并且至老不渝.如果说《钗头
凤》词在吟味稍纵即逝的相遇时,还未忘昔日山盟海誓,还有珍藏心
头的锦书,隐约地发散着生命的热力的话,那么这里在体验惊鸿照影
的虚无飘渺时,已感受到香消为土、柳老无绵的生命极限了.在生命
极限处,爱在申辩自己的永恒价值,
陆游《沈园二首》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赏析
这是陆游七十五岁时重游沈园(在今浙江绍兴)写下的悼亡诗。
他三十一岁时曾在沈园与被专制家长拆散的原妻唐琬偶尔相遇,作《钗头凤》题壁以记其苦思深恨,岂料这一面竟成永诀。晚年陆游多次到沈园悼亡,这两首是他的悼亡诗中最为深婉动人者。
诗的开头以斜阳和彩绘的管乐器画角,把人带进了一种悲哀的世界情调中。他到沈园去寻找曾经留有芳踪的旧池台,但是连池台都不可辨认,要唤起对芳踪的回忆或幻觉,也成了不可再得的奢望。桥是伤心的桥,只有看到桥下绿水,才多少感到这次来的时节也是春天。因为这桥下水,曾经照见像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的凌波仙子的倩影。可以说这番沈园游的潜意识,是寻找青春幻觉,寻找到的是美的瞬间性。
承接着第一首“惊鸿照影”的幻觉,第二首追问着鸿影今何在?
“香消玉殒”是古代比喻美女死亡的雅词,唐琬离开人世已经四十余年了,寻梦、或寻找幻觉之举已成了生者与死者的精神对话。在生死对话中,诗人产生天荒地老、人也苍老的感觉,就连那些曾经点缀满城春色的沈园杨柳,也苍老得不再逢春开花飞絮了。美人早已“玉骨久成泉下土”,未亡者这把老骨头,年过古稀,也即将化作会稽山(在今绍兴)的泥土,但是割不断的一线情思,使他神差鬼使地来到沈园寻找遗踪,泫然落泪。
梁启超读陆游那些悲壮激昂的爱国诗章时,曾称他为“亘古男儿一放翁”,岂料沈园诗篇又展示了这位亘古男儿也知儿女情长之趣,他甚至在被摧折的初婚情爱中、在有缺陷的人生遭遇中,年复一年地体验生命的青春,并且至老不渝。如果说《钗头凤》词在吟味稍纵即逝的相遇时,还未忘昔日山盟海誓,还有珍藏心头的锦书,隐约地发散着生命的热力的话,那么这里在体验惊鸿照影的虚无飘渺时,已感受到香消为土、柳老无绵的生命极限了。在生命限处,爱在申辩自己的永恒价值,这是《沈园二首》留给后人的思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57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余生只愿与君度,情深不负共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