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来处即是归途

金钱草 2023-07-24 11:16:05

很多人都夸我有一笔好字

却没多少人知道这是我姥爷悉心教导的成果

很小的时候,我总是够不着写字台的桌面

于是姥爷把凳子叠高

手把手教我写毛笔字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小学的时候

家长会是姥爷去开

作业也是姥爷辅导

在学校里受欺负了也是姥爷替我出头

当我告诉姥爷班主任老师让我出黑板报,说我的粉笔字写得好的时候,姥爷的眼睛笑的弯弯的,点着头高兴的不得了

当我高考结束拿着录取通知书回家的时候,姥爷依旧是眼睛笑的弯弯的,点着头一直说好,然后出门见到他的老伙伴逢人就夸他的大孙女

……

姥爷总说我是那个最让他自豪最让他省心的孩子

可是,我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他

他就离开了

母亲说,女儿,你姥爷中午走了

然后我想起最后一次见姥爷的时候他在医院病房的门口站着,看我在电梯里和他挥手再见,姥爷擦着眼泪笑

画面都定格了

我安慰母亲说,姥爷在家里安详的走了也没受太多的罪

可是夺眶而出的眼泪还是把画面都模糊了

是的,我们永远都不知道

这一刻的轻声道出得再见

是会有下一刻的再见面

是再也不见

还是无论如何再也无法见到的面

我们总跟自己说

珍惜每一刻

珍惜身边人

要多多去爱家人

要多多陪伴爱人

但是却总是给自己很多借口

总会跟自己说

哦这次没关系的

下次再说

下次再见

都是一样的

可是事事变幻莫测

总会有一次又一次的用我们的遗憾告诉我们

什么是来不及

是的,我们总是来不及

我们几乎永远都在来不及

我们安慰自己说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总不能事事顺心总不能事事如意总不能事事圆满

可是我们依旧会在一个又一个的遗憾里被逼迫的节节败退

都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身为子女,我们承载着恩情与愧疚

已为父母,我们才深知难得与艰辛

我无法知道姥爷走的时候他心里的那些遗憾怎么平复

只是欠他的全家福却成了我心底最深的愧疚

2018.11.22

姥爷,一路走好。

来处与归途

特别对这一节答疑课中先生的一段话有自己的一些理解。

先生说:

“我们看万物的时候,万物已经存在,我们也都存在了,所以人永远只能看这一切归向何处,你无法看到这一切从何而来。为什么老子说“归根日静”呢?是因为万物已经存在了,它当然是慢慢回归到结束的时候嘛!等于是从生到死,最后会结束。但你不要忘记,如果说你没有先生,你后面就不会有那个问题。所以你要注意到,第一个,大的结局是什么?那么“静日复命”就是,寂静就是回到你的命定的结果,这是大的结局。”

我对其中的“我们看万物的时候,万物已经存在,我们也都存在了,所以人永远只能看这一切归向何处,你无法看到这一切从何而来。”这句话有更多一些的思考。

就人来说,有三个核心的问题: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

这也是哲学界的三个根本命题。

对一般人来说,每天忙忙碌碌的,很少有机会,或是很少愿意静下来思考这三个问题,大多时候,就算是思考了,也不见得有确切的答案。

收听先生的讲座,到这一段话:

“我们看万物的时候,万物已经存在,我们也都存在了,所以人永远只能看这一切归向何处,你无法看到这一切从何而来。”

忽然有了疑问,真的象先生讲的吗?

1.人之来处:不养儿不知人之何所来

就大多数人而言,大都记得自己小时候的样子,也记的自己从小孩长成现在的状况中间经历的一些事情,不见得那么完整,但总会有一些印象。回想起来,就好像先生说的“我们看万物的时候,万物已经存在,我们也都存在了,所以人永远只能看这一切归向何处,你无法看到这一切从何而来。”

从自己小时候,一直到有了自己的小孩,陪着ta慢慢长大,慢慢的对“不养儿不知父母恩”这句老话的体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

人为什么要成家?要生小孩?又或者不想成家、不想要小孩?

老话讲“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它只给出结论,甚至有点像命令,更有点像断语,它没讲为什么。或许“天性如此”,不需要问为什么。

等到真正长大了、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小孩,就慢慢或多或少懂得了其中的深意。

通常情况下,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父母、亲朋好友会帮你介绍异性朋友。或是你看到身边的同龄人有的谈朋友、有的成婚了,自己也会开始寻找自己的另一半,或是机缘巧合,碰到彼此心仪的人,于是,一个新的人生历程在刻意或不经意之间悄然而至。直到有一天,在某个情境之下,你和你的ta,决定要在一起。

这个决定,是你们两个人的决定。是一种想要彼此完全融合的决定。

后来,就有了属于彼此的小孩。你、你们俩、你们的小孩,成了一个新的小家。

后来,一起抚养小孩,陪着ta慢慢长大,自己也不知不觉的老了。

可是,你知道了生命的来处。不是吗?

生命来自哪里?

来自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来自对自己的肯定和爱惜,

来自对自己另一半的肯定和爱惜,

来自彼此融合的决定和努力,

来自对最初的向往和追求的坚守。

于是,人的生命和人生在相忘于江湖或相濡以沫中代代相传,过去无始,未来无终。

2.人之归途:不奉老不知人之何所归

天下最熟悉的莫过于夫妻、莫过于父母与子女。然而,熟悉,不代表完全了解。原因只有一个:每个人的经历不同。

如果没有照顾奉养自己的父母,就不知道人是怎么样老去的。也就不会了解自己该怎么样老去。

于是,当你老了,很容易变得焦躁、恐惧,甚至没来由的抓狂。

每次从年迈的父母家回来,为什么他们会塞给你很多吃的或用的东西?

每次去探望父母亲,为什么,他们会经常问起相同的、你回答了无数次的问题?

每次去爸妈家,为什么,他们会准备很多你喜欢吃的东西?

每次来电显示爸妈家的电话号码,你会心惊胆战?

每次听到救护车的鸣叫,你会觉得惶恐不安?

慢慢的你就知道,每个人,当你老了:

或多或少,都有些遗憾;

或多或少,都有些病痛;

或多或少,都有些不甘;

或多或少,都有些孤苦;

或多或少,都有些无奈;

慢慢的你就知道,当你还不那么老,你应该:

或多或少,做能力范围内的事,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或多或少,要坚持一些锻炼的项目,以保持健康的身体;

或多或少,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欲望;

或多或少,培养一些爱好,比如看书或者是下棋;

慢慢的就知道,有花开,就有花落,我尽力了,就不会有多余的担心、无奈、妄想,更多的是与人、与己、与病的和谐相处,会知道:老去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没什么可担心的。

来处是归途

人生是一场向死而生,最终回到原点的旅途。面对病痛的折磨,心情焦躁坏脾气控制不住的爆发,亲人也在照顾病人中心力交瘁。

年轻时从不考虑生死,上了岁数见到的生死也多了,看到熟悉的人,曾经呼风唤雨,如今苟活在儿女身边,祈求一点点如同施舍的温情,免不了唏嘘感叹,是毫无质量的继续苟活,还是有尊严的死去。

这几天在看《来处是归途》,一部家庭情感影片。影片里反映了诸多的社会问题,老年人赡养问题,关注阿尔兹海默症家庭,关于生命的尊严,既然不能选择生,是否可以选择如何死。

影片的最后老两口回到了出生时的老宅,共赴归途。

人再能折腾也就几十年的功夫,兜兜转转还是要回到原点,正像影片的名字来处是归途。

父母在尚有去处,父母去只剩归途。我们无法阻止父母日渐苍老离我们越来越远的身影,只有珍惜当下与他们拥有的每一天。

来处是归途结局夏天死了吗

来处是归途结局夏天没有死。《来处是归途》是由刘泽执导、编剧,唐小然、张鸿敬等主演的电影。该剧于2022年1月14日(中国大陆)上映。该片讲述了女主夏天从外地调回老家晋剧团工作,为了帮母亲照顾患阿尔兹海默症的父亲,进而生发出整个家庭围绕父亲而产生的焦虑和重压,并重新审视着生存和死亡的意义。

故乡,我们的人生来处,亦是心之归途!

那是我第一次在一定距离外,长久地凝视我的父母,我仿佛看到了“地老天荒”这个词确切的含义。——《四个春天》

对于每个离乡的人来说,心中大概都有一个回不去的故乡,也正因如此,故乡成了我们心底最柔软的角落,乡情也变为我们生命中最朴实纯粹的情感,那里面盛放着我们最深的眷恋与最宽容地等待。故乡,它会在你人生路上成功后的高光时刻给予你最真挚地祝福,也会在你落魄的囧境时刻给予你最宽容的接纳。无论怎样,故乡永远给予我们最深厚的底气,它是你我的梦之始,也是魂归处。当你背起行囊离开时,它在你背后给你默默的祝福,无言的等待;当你回归时,它在前方给你朴实的问候,热情的接纳。书中作者陆庆屹也是一个从15岁就离家的人,做过很多工作,从最初离乡时内心对自由的渴望到各种辗转后突然明白:“如果没有自我净化的决心,一直渴望个人的“自由”,乃至在生活中艺术化的自我放逐不过是无聊的自卑自怜,是逃避为人责任的借口”。而他最终找寻到的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便是老家的景象与日常。离家多年也许已无法真正回去,但正因为多年的在外经历,才让他有了更新的视角去观望、回忆与记录故乡的生活、父母、旧时、人情、风物等一系列日常而又有温度的点滴。

在书中的每个故事中我们大抵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能找到情感上的共鸣。它让我们带着回忆去在文字中找寻温度与慰藉,同时也让我们去一次次回看故乡的模样,而最让我心底涌动起伏的是作者记录的父母在日常生活的庸碌琐碎中所透露出的诗意与美好。母亲的乐观豁达,父亲的通透雅致,以及父母那充满爱意的日常相处,都真实地如看到自己父母的样子。书中序里有一段父亲给母亲煎药的场景描述,尤其是母亲的那句“谢谢你的情啊,谢谢你的爱啊”,其中饱含的羞涩与深情把书外的我们也带入到一种如作者所言的一种化不开的温柔里。这一段的描述让作为初读的我起初有一种恍惚的感觉,以为是多了几分夸张与渲染的成分,直到把书看完又看了同名的纪录片才相信。无疑,作者的母亲比大多数中国的农村父母来说是善于表达的,这对父母的相处也更多了几分生活里的情趣与诗意。他们有各自的喜好也有共同的爱好,勤于生活劳作也留有娱乐闲暇。文字里虽都是平实质朴的文字描述,但每次读到文中对父母点滴的描写,总让人想起舒婷在《致橡树》里的那句“根,紧握在地下;叶,相处在云里”。父母的爱情,是两个生命融合到一起的互相照顾彼此牵挂,是从没说过“我爱你”却将爱全部注入彼此生命中的坚定不移,是没有花前月下却用浓浓烟火气写就爱情史诗而不自知的嬉笑怒骂......,还记得多年之前我妈曾经很诗意地说:或许我们这代人才是真正地懂爱。是啊,听说爱情有千万种样子,我以为父母之间才是我见过以及见证过的爱情最美好的模样。

书中父母在海边的那张合照,看一次便感动万分,他们笑得那样开心,那得是多少幸福与知足从心底堆砌起来的情感的流露啊。图中配文:“如果可以,我真的希望他们比我年轻些,有些悲伤我承担不起,相比他们的豁达自然,有时候我显得更加苍老。”有点悲凉但却是我们每个人的心声,只要父母在,我们永远都会有最安全踏实的依靠。我想也大抵是因为由父母的爱做着最坚实的铺垫,故乡才成了我们心底既坚韧又温柔的存在。故乡,亦如父母,永远淳朴自然,变得是离乡多年被世事与生活打磨过的我们,有些东西也只能在回忆里去找寻,这也是我们向往而回不去的原因。故乡,是我们的人生来处也是我们的心之归途。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56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