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苏东坡的茶意生活

金钱草 2023-07-24 10:25:38

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北宋苏轼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熟谙茶道的高手,他一生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能从茶中品出生活的真味、世间的真情、人生的真谛。

茶,最基本的功能是什么 当然是消暑解渴。

苏轼在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上任徐州知州,正赶上当地大旱,因行色匆匆,口干舌燥,最为渴盼的是讨得一杯清茶解渴,他写了一首《浣溪沙》,下阕云:“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由于路途遥远,又喝了一些酒,诗人困乏交加,昏昏欲睡。此时骄阳高照,更觉口渴难耐,若有一杯清甜的茶水解渴多好啊!诗人就近敲开了老乡的家门,问讯可否讨一碗茶喝 在这里,茶成了诗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啜茶帖》

茶,还是邀友待客的佳品。苏轼爱茶,常常以茶待客,写过不少茶帖。

《啜茶帖》也称《致道源帖》,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写给好友道源的一张便条,邀请他来喝茶聊天,原文写道:“道源无事,只今可能枉顾啜茶否 有少事须至面白,孟坚必已好安也!轼上,恕草草。”

此帖邀道源“枉顾啜茶”,除了共啜有趣外,尚“有少事须至面白”。因为有事相商,故只请道源,未请孟坚,称“孟坚必已好安也”,且让他各自休息吧。

苏轼还给海南的朋友赵梦得写茶帖,邀请一起喝茶,《致赵梦得一札》云:“旧藏龙焙,请来共尝。盖饮非其人,茶有语;闭门独啜,心有愧。”有上好名茶,非请赵梦得会饮不可,可谓相知也。这是苏东坡的饮茶之道:只有配饮佳茗之人才可以分享,否则佳茗也会有意见的。他也不会独自享用,因为他觉得如此佳茗不与知己好友共饮,心中会惭愧不已。

苏轼邀其得意门生姜唐佐喝茶,也写过类似的茶帖:“今日雨霁,尤可喜。食已,当取天庆观乳泉泼建茶之精者,念非君莫与共之。”有好茶好心情,自然要请知己好友一起分享。因而他在《望江南·超然台作》感慨道:“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燃起新火,烹煮春日里刚采的新茶。忘却尘世间一切烦恼吧,对酒当歌,不负眼下这大好春光啊!

茶,具有君子之品格,佳人之妙质,高人之风度,兼悟禅之韵味。苏轼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一诗中,将茶的质地、品格、风味表达得淋漓尽致,诗曰: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诗中的明月、冰雪都是代指茶;玉川子,唐代诗人、茶仙卢仝的别号,此处指的是诗人自己。“仙山灵雨湿行云”,是说茶色鲜嫩清新;“洗遍香肌粉未匀”,是指其天生丽质;“清风吹破武林春”,是说其清香可人;“要知冰雪心肠好”,是指其本质高雅;“不是膏油首面新”,是说其朴实无华。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从来佳茗似佳人”,将佳茗的鲜嫩清新与佳人的天生丽质、蕙质兰心联系一起,比喻贴切、生动,给人丰富的想象和美妙的感受。

后人将苏轼的另一首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与“从来佳茗似佳人”辑成一联,陈列到茶馆之中,成为一副名联。

煎茶,更是颇有学问,来不得半点马虎。苏轼深谙此道,自有其独特妙法。他在《汲江煎茶》中说: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该诗描写细腻生动,从汲水、舀水、煮茶、斟茶、喝茶到听更,全部过程仔仔细细、绘影绘声。关键之处是苏轼认为好茶还须好水配,“活水还须活火烹”,水要好水、活水,清澈的江水;火要旺火猛火,炽热的燃烧。

他还写了一首《试院煎茶》,其中对烹茶用水的温度作了形象的描述,“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以沸水的气泡形态和声音来判断水的沸腾程度。苏东坡对烹茶用具也很讲究,他认为“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而最好的茶具是“石铫”。据说,苏轼在宜兴时,还亲自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

茶,除了解渴生津,还可固齿疗病,益寿延年。对此,苏轼深有体会。他在《仇池笔记》中,介绍了一种以茶护齿的妙法:“除烦去腻,不可缺茶,然暗中损人不少。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刺,而齿性便若缘此坚密。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数日一啜不为害也。此大有理。”记述得十分详细。

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一天,因病告假,遍游佛寺,一日之内饮浓茶数碗,不觉病已痊愈,便在禅师粉壁上题了一首七绝《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

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意思是说:高僧生病了,把禅房搬空,独自睡在床上。南北朝时的谢灵运是在俗之人,却到处遨游。世上哪有什么魏文帝所求的长生不老药,我生病了只需像茶仙卢仝那样,饮尽七盏茶即可痊愈。

为此,他在《试院煎茶》中还感慨道:“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呵呵,不需有什么满腹经纶,我只要有一瓯好茶,就能一觉睡到日上三竿啊!

-作者-刘琪瑞,男,山东郯城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月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本文首发古诗词日历(gushicirl),转载请注明。现在新建了粉丝群以供各位诗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请在后台输入加群(不是在留言区回复喔)。

唐诗宋词唐诗宋词300首唐诗宋词三百首唐诗宋词元曲 唐诗宋词精选回复“唐诗”、“宋词”,即可查询诗词。

“北宋第一网红”苏东坡:如果生活很苦,那就来点诗词和美食

对一个吃货来说——

在这世间,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北宋第一网红”苏东坡,恰恰是个吃货。

他,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他,一路被贬一路吃——

被贬黄州,吃上了猪肉;被贬惠州,爱上了荔枝;被贬海南,吃起了生蚝。

达观的人,无论被置于何种境地,他总能将生活过得热气腾腾。

有人说,人生为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如果你觉得生活很难,那就读一读苏东坡的这3首“美食诗词”,

流传900年,如今读来依然很治愈,让人觉得幸福。

一、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苏轼生命中最大的一次危机,就是“乌台诗案”。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

苏轼深知自己与变法派政见不合,会受排挤,于是申请外任。

就在这时期,苏轼到了杭州,担任杭州通判,后来又担任密州、湖州知州。

在这过程中,苏轼见到了变法的种种弊端,

于是他到任湖州后,在给皇帝的谢表里就写了: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言语之中,分明就是牢骚。

聪明的苏轼,并没有意识到——

此时王安石早已被罢相,变法的主持人变成了宋神宗本宗,

——这叫不能“审时度势”。

所以他的牢骚,自然会让神宗大怒,

皇帝一发怒,身边的人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这叫周围有人“察言观色”。

苏轼从任上被押解回京,关在御史台。

下狱之后,苏轼生死未卜,一日数惊。

在等待宣判的日子里,儿子苏迈天天到狱中给苏轼送饭,

两人约好:平日只是蔬菜和肉食,如果被判死刑,那就送鱼。

有一天,苏迈钱银用尽,只好出京去借钱,因此将送饭的事拜托给一位远亲,

结果临行前忘了嘱咐约定的事,

结果第二天,这位远亲给苏轼送来一条熏鱼,

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于是内心凄惶,给弟弟苏辙写下两首诀别诗,

一首写道: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结果,虚惊一场。

最后,苏轼被赦免,但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

这个职位,没有实权,俸禄微薄,甚至不足以养家糊口。

于是当地官员就将黄州东郊的一块荒地划给了苏轼,

所以苏轼就有了另一个名字: 东坡。

因为实在没钱买好吃的,作为“吃货”的苏东坡就将眼光盯在了黄州的猪身上。

彼时,宋人以牛羊肉为主,猪肉“上不了台面”,

所以当时黄州的猪都被养得白白胖胖,甚至“稻草系猪猪不跑”,

就在此时,苏东坡研究出了“东坡肉”: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哎妈呀,这文字,读起来都让人口水直流。

经历过“死里逃生”的苏轼,或许就在这种美食间找到了治愈的力量。

说来神奇,如果你心情低落,处于生命中的低谷,

那不妨找一个时间来做一餐饭,

那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蒸锅,那滋滋滴着油的烤肉……

一切,如此美好。

二、人间有味是清欢

在黄州生活了四年,苏轼又到了汝州。

虽然生活里有太多不如意,豁达如苏东坡,依旧喜欢游山玩水,

在黄州时,因为“东坡”太过贫瘠,产粮不多,

苏轼就和朋友们一起到沙湖去看一块地,结果在半路下起了雨,

苏轼写下了那一首有名的《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到了汝州,苏轼依旧游兴不减,

虽然在冬日,他还是约着好友刘倩叔,一同游览南山。

斜风细雨,瑟瑟清寒。

两人打开自带的食物,不过是清茶、野菜,

即使如此,苏轼还是洋洋自得写下一篇《浣溪沙》: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人间有味是清欢,

或许只有经历过人世浮沉,才能有这样的感悟。

苏轼的一生,开篇惊艳,

参加科举考试后,被主考官、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大力褒扬,

于是他就成了“最红的文坛新人”,

未曾经历风雨的他写起政论文章洋洋洒洒,独具慧眼,

后来经历过“乌台诗案”,他从高处跌落谷底,

甚至要带着家人一起躬耕劳作,

我们看到的是豁达从容,但在背后,却有着难掩的艰辛,

好在苏东坡就是苏东坡,

也曾历风雨,不改向阳心。

看过风雨之后,才会明白: 平平淡淡,粗茶淡饭或许才是有味的人生。

三、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苏轼被贬到惠州,在古代,岭南地区多是烟瘴之地,

在富庶的中原地区,大家对岭南是心生恐怖的,

可是苏东坡,这位无可救药的乐天派,竟然满心欢喜。

他吃着荔枝,还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

结果苏东坡文名太盛,这诗不久就传回京师,

政敌们一看,哟,小日子过得不错啊,那,再贬。

于是,苏轼被贬海南儋州,

在宋朝,这可是仅次于“满门抄斩”的重罚,

彼时,苏东坡已经62岁,

他将家人留在惠州,自己带着小儿子苏过渡过海峡,到了海南。

在儋州,年已花甲的苏东坡生活很辛苦,

但他还是在给儿子的信里介绍当地的美味——生蚝,

在信的结尾,他还要嘱咐:这玩意很好吃,你可别告诉别人,不然他们都要跑来和我争抢美食了。

这种从骨子里透出的乐观,真是没救了。

3年之后,苏轼被赦免,有人问他在海南有啥感受,

他用一首诗作了回答: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即使被贬到南荒之地,他心底还是没有恨意,

而是觉得,这或许是自己一生中最奇绝的经历。

有人说,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生命总会有崎岖坎坷,总会有晦暗不明的时刻,

但是,那种藏在心底里的欢喜和乐观,总会让你发出温柔的光芒,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一个阶段的处境并不会决定你的一生,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自己,

保持对生活的热情无论何时都不会错。

如果你累了,就读一读苏轼吧,

在他的诗中寻找豁达、乐天,寻找让你幸福快乐的力量。

茶品18意,从“不茶”到“废茶”,你又了解多少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曾说过:“戏作小诗群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一本书,一壶茶,一缕阳光,一丝清风,掬一捧春光泼入心房,便能暖遍一汪岁月。确实,一方陋室,也能让人心静自如,一壶淡茶,仍能品出恬然生香的味道。而常品茶的朋友,闲暇时候常喜欢论道茶意,可真正知晓18层茶意的人并不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18层茶意指的到底是什么吧:

第一层不茶

不茶指的就是根本不喝茶。茶,早已被列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茶在我国又为国饮,善喝茶还具有保健之功效,除因客观条件不能喝的人外,只是单纯不喝茶的人实在可惜。

第二层厌茶

厌茶指的是虽能喝,但是不喜欢喝茶。不喜欢喝茶的人较多为习惯了可乐等饮料的年轻人,茶对他们而言没有刺激的味道,又需要时间来泡,自然不受欢迎。

第三层惰茶

堕茶指的是会喝,也不讨厌喝,但是却懒于花时间坐下来泡壶茶喝。茶可清心,心不清静,哪还有时间来喝茶。

第四层隐茶

隐茶指的是会喝,也爱喝,却吝啬,只愿自己躲着独自享受的人。正所谓:独不如众,有了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才最是快乐。

第五层商茶

商茶指的是会喝又爱喝,却只在有利可图的时候才拿出好茶与人喝。

第六层美茶

美茶中的“美”非“好茶”,而是美人。只为那流水茶盘前秀色可餐的茶艺师而消费的茶。注意,非喝茶,乃为消费茶。

第七层醒茶

醒茶指的是通过喝茶来提神醒脑。

第八层饭茶

饭茶就是喝茶,可以帮助消化食道,增进食欲。

第九层学茶

学茶又称茶卒,指的是学习茶的真境界。曾有人说在茶的面前自己永远都是学生,并非茶叶有何高深难懂之处,而是喝茶乃“喝在茶外”,就如佛家公案中的“吃茶去”一般。

第十层爱茶

爱茶又称茶徒,指的是着重于追求茶的情趣的人。也指看茶汤、闻茶香、品茶味,产地、年代、茶品特色都能一一讲解的人。

第十一层嗜茶

嗜茶又称茶客,指的是沉迷于茶的真味的人。不寻茶的出处、来源、年份,只为喝到自己心中真正的茶。

第十二层耽茶

耽茶又称茶豪说的是以实际行动来体会茶的真境界人。

第十三层暴茶

暴茶又称茶狂,只求修炼茶道者。这一阶段有些走火入魔的感觉了,一不小心便是陷入了“痴、贪”之中。

第十四层长茶

长茶又称茶仙,谙熟茶道已得三昧者。就如《茶道极意》中:夫茶者,在心不在术,在术不在心。心术两无,便显一味,是为茶之妙道。

第十五层惜茶

惜茶又称茶贤,指的是珍惜茶又珍惜人情的人。也有人生一世,有所得亦有所失,珍惜人情者也即珍惜当下的说法。

第十六层乐茶

乐茶又称茶圣,已经达到喝茶也罢,不喝也罢,对茶当前,悠然自得者。

第十七层观茶

观茶又称茶宗,见茶即乐,不必再喝。

第十八层废茶

废茶又称涅槃茶,这个境界可以因茶而抵达另一个境界。

生活的最高境界,从来就不只是坚守平淡,而是以一颗平和浅淡的心,安然轻放每一寸光阴,乐享每一份暖香,修一颗平常心,笑看世间繁华。

一个人不为尘世的一切所蛊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正如夜凉了,读一本书、煮一壶茶、闻一闻窗边的花香,总能寻到可以暖挂满你我回忆的老墙。随性,自由,素简的生活正如品茗须慢品,岁月似歌要静听,蓦然回首,几个春秋,暖风依旧,岁月不休。

禅茶一味的诗意人生

?禅茶一味?这个词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算陌生,自古以来,禅与茶便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人们在茶语中悟禅道,在禅语中参人生。饮一杯清茶,能让人心旷神怡,参一天禅,亦能让人起伏不定的内心安静下来。所以,茶禅一味,是很多人一生向往的境界。

大诗人苏东坡云:?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说的就是茶中有禅,禅茶一味。茶对禅宗而言,即是养生用具,又是得悟途径,更是体道法门。

茶如果只像开水一样,仅是解渴;如果只像咖啡一样,仅是提神,断不能由单纯的物质成为文化的载体。像修禅那样去品茶,才知道好茶的精妙。茶道的目的不是为了饮茶止渴,也不是为了鉴别茶质。茶能清心去火,禅能静心明性。茶中有禅,茶禅一心,更能清静人的灵魂。

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体会就是悟,在?悟?这一点上茶与禅有它们的共同之处。所谓?体验也得处,皆是悟?,?必工夫不断,悟头始出?。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复杂的程序和仪式去感受。碾茶过程中的轻拉慢推,煮茶时的三沸判定,点茶时id提壶高注,饮茶过程中的观色品味,都借助事茶。体悟。佛性,喝进一缕缕大自然精英,换来一道道佛国美景。

禅茶一味,妙蕴人生,淡泊宁静,虚怀若谷。一壶茶,盛放的是一颗云水禅心,是一种人生态度。品茶之味,悟茶之道,就是要用雅性去品,要用心灵去悟。?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手执一杯香茗,茶韵生香,融入灵性,一道茶烟,轻轻一嗅,便疏通了灵秀之身心,隐逸而恬淡,清宁而闲适。

人间心意千万种,一款心意一款茶。静品岁月风雨,淡读时光苍茫,笑看天际流云,墨守四季轮回。生如春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禅茶一味,悟道如水。朝华夕拾,沧海桑田。弹指间,生命这本书已翻阅了大半,虽未腰缠万贯,甚至清贫,但聊以自慰的是在自己拥有权势的那些年,没有迷失自己,没有折戟官场,没有做金钱的奴隶,也实在是一件幸事。不是吗,做一个轻松的清贫者不比做一个负重的富有者,更超然自逸,更怡然自若吗?做一个?无知?的?智者?不比做一个?无智?的?知者?更轻松自然吗?

?茶为水骨,水为茶神?,自古以来,茶,更是诸多文人墨客的挚爱,茶如人生,有苦有涩,喝茶,喝的是心 情,品的是意境。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喝的是一种豪爽;陆游?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喝的是一种雅致;文征明?寒灯新茗月同煎, 浅瓯吹雪试新茶?,喝的是一种欢愉;更有?何时一饱与子同,更煎土茗浮甘菊?,喝的是一种超然。

人的灵魂总是被太多的琐事束缚着,只要静心坐下,排除杂念,体味如茶道一般的禅道,就能顿悟。在品茶时放下世间的一切纷扰,专心体会清静超脱。人世间。浮华的诱惑也好,功名的利禄也罢,多一份淡泊,就会得一分宁静,自然就有了超凡脱俗的意境,就有了定力。

禅宗的理想境界是将思想融化在日常生活中。浓涩人生,清淡日子,流年岁月中,一份宁静,一份幽然,一份感悟,尽在一盏清茶中。

?茶禅一味?是法语,坐在屋前阳光下,泡一杯茶,不说话,喝茶让你静了心,清了志,明了理,让你的心灵和行动更加和谐与统一。悟禅喝茶的日子,云淡风轻,心无挂碍。

禅与茶,是一份宁静的人生归属;茶与禅,是一次精神的人生沉淀。

禅茶一味,诗意人生,心有花开,岁月静好。

苏轼关于茶的诗词

《次韵曹辅寄豁源试焙新芽》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陵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经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试院煎茶》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今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娥眉,且学公家作茗饮。博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水调歌头》

已过几番风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55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