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五代】李煜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昼雨新愁,百尺虾须在玉钩。琼窗春断双蛾皱,回首边头。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泝流。全词以意融景,一系列景象有机地融成一幅饱含秋意、秋思的风景画,画中有人,人外有秋,秋内有思,秋风秋雨关秋思,离情别恨联秋怨,写得婉约蕴藉,回味悠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颇得其婉约韵致。 《采桑子·亭前春逐红英尽》【五代】李煜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细雨霏微,不放双眉时暂开。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这首词描写少妇伤春怀人、愁思难遣的情怀。全词以妇人之恨见妇人之心,以妇人之心见妇人之愁,写景与写情交相辉映,紧密结合,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衬托,既有情状,也有气氛,是一曲哀婉深沉的悲歌。 《采桑子·当时错》【清代】纳兰性德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风动梨花,淡烟软月中,翩翩归来的,是佳人的一点幽心,化作梨花落入你手心。一别如斯呵,常常别一次,就错了今生。 《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宋代】欧阳修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飞盖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全词意境开阔,明丽晓畅,清新质朴,读来确有耳目一新之感。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令人留连忘返,从中足见欧公乃词坛写景高手。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宋代】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 《采桑子·九日》【清代】纳兰性德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纳兰容若一向柔情细腻,这阙《采桑子》却写得十分简练壮阔,将边塞秋景和旅人的秋思完美地结合起来。仅用聊聊数十字写透了天涯羁客的悲苦,十分利落。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宋代】吕本中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团是几时。此词从江楼月联想到人生的聚散离合。月的阴晴圆缺,却又不分南北东西,而与人相随。词人取喻新巧,正反成理。以“不似”与“却似”隐喻朋友的聚与散,反映出聚暂离长之恨。具有鲜明的民歌色彩。全词明白易晓,流转自如。风格和婉,含蕴无限。 《采桑子·宝钗楼上妆梳晚》【宋代】陆游宝钗楼上妆梳晚,懒上秋千。闲拨沈烟。金缕衣宽睡髻偏。鳞鸿不寄辽东信,又是经年。弹泪花前。愁入春风十四弦。这首春愁词,着意写人。上片描写人物情态。梳妆慵晚,懒上秋千,花冠不整,衣宽髻偏。下片抒写相思与离情。原来情绪不佳是因为游人未归,而且又经年没有书信。因而花前弹泪,相思不已。“愁入春风十四弦”,思绪缠绵,情韵无限,写出了相思相爱之深。全词抒情细腻,含蓄凄婉。 《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采桑子·彭浪矶》【宋代】朱敦儒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这是一首怀念中原故土的词,题为“彭浪矶”,作于金兵南侵后词人离开故乡洛阳南下避难,途经今江西彭泽县的彭浪矶时。全词上片着重抒情,而情中带景;下片侧重写景,而景中含情,整首词于清婉中含沉重的伤时感乱之情,流丽而有沉郁之致。彭浪矶在长江边,与江中的大、小孤山相对。
导读:《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组词《采桑子十首》的第四首。此词写暮春依栏观湖游兴之感,描写了颍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清疏的风姿,词人在暮春美景中寄托闲适之情。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
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丑奴儿令》、《转调丑奴儿》、《罗敷歌》等。
[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县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残红,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帘栊]窗帘。栊,窗棂。
[濛濛]今写作“蒙蒙”。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去]离开,离去。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译文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译文2】
百花过后的暮春,西湖风景依然美好,凋残的落红,任游人踏得狼藉遍地,漫天飘飞的柳絮迷迷蒙蒙,垂柳的枝条纵横交错,整日里暖风融融。 喧闹的笙歌散尽,游人离去,我才顿然发觉西湖之春的空静,心中感到很失落,回到屋中,我垂下窗帘,一双燕子穿过细雨蒙蒙,翩翩回到巢中。
【译文3】
百花凋落后西湖依然美好,满地落花残红,漫天飞絮蒙蒙,垂柳轻拂栏杆整日吹着轻风。
笙歌唱罢游人纷纷归去,这才觉得春去楼空,慢慢放下窗帘,见双燕归来疾飞在细雨中。
【评点】
本篇为词人晚年退隐颍州时所作组词《采桑子》之一,《采桑子》共有十首,此为第四首。词中描写“群芳过后”暮春时节西湖的残春之景,却无伤春之感,而别有一番朦胧迷离之美。词人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清幽静谧的颍州暮春画卷,虽通篇写景,但也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抒写了词人静闲自适的旷达情怀和恬淡的心境。
起句统领全篇,“群芳过后”的西湖,让人顿觉惋惜伤感,但词人却觉“好”,足见其心情闲雅舒适而又情怀旷达。下面三句分写“西湖好”,铺陈渲染首句。“狼藉残红”满地落花残红,写西湖岸边地面之“好”;“飞絮蒙蒙”,漫天柳絮飞舞,言空中之“好”;“垂柳阑干尽日风”,垂柳掩映着华丽的栏杆,随着和煦的春风摇曳起舞,写周围环境之“好”。这三句具体描写“西湖好”,反衬出词人的幽微的情态。
“笙歌散尽游人去”承接上片“尽日”,展现出此时环境之清幽,然“笙歌”未散,“游人”未去之时,西湖的笙歌繁华可想而知。所以“始觉春空”,这才觉得春去楼空,于是慢慢地“垂下帘栊”,却看见双燕穿过濛濛细雨翩翩而归。“细雨中”呼应上片“尽日风”,点明了气候的变化,从而揭示出时间的推移。词中多用白描手法,尤其前后两结,虽无修饰,却颇耐人寻味。刘永济《词论》曾赞:“《采桑子》前结‘垂柳阑干尽日风’,后结‘双燕归来细雨中’,神味至永,盖芳歇红残,人去春空,皆喧极归寂之语,而此二句则至寂之境,一路说来,便觉至寂之中,真味无穷,辞意高绝。”
整首词情景交融,以动显静,动静交错,而语言清丽,风格空灵。今人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中评价曰:“此首上片言游冶之盛,下片言人去之静。通篇于景中见情,文字极疏隽。风光之好,太守之适,并可想象而知也。”
[赏析]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组词《采桑子十首》的第四首。此词写暮春依栏观湖游兴之感,描写了颍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清疏的风姿,词人在暮春美景中寄托闲适之情。上片写暮春之景,下片言众人归去之静。全词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现得优美可爱,体现了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词以细雨双燕状寂寥之况,于落寞中尚有空虚之感,文字疏隽,感情含蓄。
这首词咏赞春末夏初的西湖风光。全词既赞美春末西湖动态的繁富美,又欣赏静态的闲淡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表现出词人重视人文景观的`审美意识。上阕写自然,下阕咏人事。“游人去”与“双燕归来”互为映对,极巧妙地表现出变化的布局技巧,曲折而有韵味。风格空灵、淡远。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词的纲领 ,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群芳过后”本有衰残之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并以这一感情线索贯穿伤篇。人心情舒畅则观景物莫不美丽,心情忧伤则反之。这就是所谓的移情。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
过片表现出环境之清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笙歌散尽游人去,”乃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游春盛况已过去,花谢柳老,“笙歌处处随”的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赏残红飞絮之景;“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惜春恋春的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最后二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此词表现出词人别具慧眼的审美特点,尤其最后两句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
《采桑子》诗词鉴赏1 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原文: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飞盖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
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
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译文
谁能看得懂西湖的美丽?任何时候都是美景。驱车去追寻。只愿在花丛绿树中饮酒贪欢。
谁知道随意站立在那水气交错的迷离之中,绿草斜阳正美。水波幽远,烟雾飘渺,白鹭飞来,仿佛水滨之间只有一点。
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赏析
欧阳修特意游览西湖,于暮春败景,歌散人去之处发现了特殊的美感与韵味。本词表现出词人别具慧眼的审美特点,尤其最后两句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作者写西湖美景 ,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这首词通篇写景,景中寓情,反映的虽是个人生活感受和刹那间的意绪波动,但词境清隽疏澹,一扫宋初词坛上残余的“花间”习气。全词意境开阔,明丽晓畅,清新质朴,读来确有耳目一新之感。 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令人留连忘返,从中足见欧公乃词坛写景高手。
《采桑子》诗词鉴赏2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古诗简介
采桑子·画船载酒西湖好是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所做的一首词,这首词是作者十首《采桑子》联章体中的一首,即事即目,触景生情,信手拈来,不假雕琢,而诗情画意却油然而生。“西湖”的春天是美丽的,绿水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湖水明净澄鲜,白云倒影其中。游人沉醉在这琉璃般的世界中,荣辱皆忘,物我浑然一体。即使是群芳过后的暮春季节,词人依然兴致盎然。面对“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和细雨中归来的双燕,词人从中另外寻觅到一种清幽静谧的美感。
译文
西湖风光好,乘画船载着酒肴在湖中游赏,急促繁喧的乐声中,不停地传着酒杯。风平浪静,缓缓前进的船儿中安睡着醉倒的客人。
醉眼俯视湖中,白云在船下浮动,清澈的湖水好似空然无物。仰视蓝天,俯视湖面,水天相映使人疑惑,湖中另有一个世界。
注释
⑴急管:指管乐之声的急促。繁弦:指弦乐声的繁杂。
⑵玉盏:酒杯。
⑶空水:是说湖水清澈的似乎了无一物,可以一望无阻地见到湖底。澄鲜,形容湖水的莹洁明澈。
赏析/鉴赏
这首词表现的是饮酒游湖之乐。整首词寓情于景,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
上片描绘载酒游湖时船中丝竹齐奏、酒杯频传的热闹气氛与欢乐场面:画船、美酒、管弦,微风习习,波光粼粼,词人心情舒畅,与朋友无拘无束,开怀痛饮。湖面之上,欢笑声、乐曲声、划船声交织在一起。
下片写酒后醉眠船上,俯视湖中,但见行云在船下浮动,使人疑惑湖中别有天地,表现醉后的观湖之乐:俯视江面,白云朵朵,船往前行,云儿陪伴;仰望天空,朵朵白云,云儿飘拂,小船紧跟。俯仰之间,天空与江水是一样的澄清明净、一尘不染!看着看着,微醉中的词人觉得:这湖中另有一个青天在,而自己的小船简直就是在白云之间穿行。“空水澄鲜”一句,本于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言天空与湖水同是澄清明净。这一句是下片的关键。兼写“空”、“水”,绾合上句的“云”与“舟”。下两句的“俯”与“仰”、“湖”与“天”,四照玲珑,笔意俱妙,虽借用成句,而恰切现景,妥贴自然,如同己出。“俯仰留连”四字,又是承上启下过渡之笔。从水中看到蓝天白云的倒影,他一会儿举头望天,一会儿俯首看水,被这空阔奇妙的景象所陶醉,于是怀疑湖中别有一个天宇在,而自己行舟在两层天空之间。
“疑是湖中别有天”,用“疑是”语,是就其形貌来说。说“疑”者非真,说“是”者诚是,“湖中别有天”的体会,自出心裁,给人以活泼清新之感。
《采桑子》诗词鉴赏3 原文
宝钗楼上妆梳晚,懒上秋千。
闲拨沈烟。金缕衣宽睡髻偏。
鳞鸿不寄辽东信,又是经年。
弹泪花前。愁入春风十四弦。
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后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他是南宋的大诗人,词也很有成就。有《剑南诗稿》、《放翁词》传世。
注释:
①鳞鸿:这里泛指传递书信。
②辽东:古代郡名。这里泛指边远地区。
赏析:
这首春愁词,着意写人。上片描写人物情态。梳妆慵晚,懒上秋千,花冠不整衣宽髻偏。下片抒写相思与离情。原来情绪不佳是因为游人未归,而且又经年没有书信。因而花前弹泪,相思不已。“愁入春风十四弦”,思绪缠绵,情韵无限。写出了相思相爱之深。全词抒情细腻,含蓄凄婉。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放翁词多放笔为直干。此词独顿挫含蓄,从彼美一面着想,不涉欢愁迹象,而含凄无限,结句尤余韵悠然,集中所稀有也。
《采桑子》诗词鉴赏4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注释
⑴彭浪矶:在江西省彭泽县长江南岸。
⑵扁舟:小舟。
⑶汀洲:水中或水边的平地。
「赏析」
这是一首怀念中原故土的词,题为“彭浪矶”,作于金兵南侵后词人离开故乡洛阳南下避难,途经今江西彭泽县的彭浪矶时。全词上片着重抒情,而情中带景;下片侧重写景,而景中含情,整首词于清婉中含沉重的伤时感乱之情,流丽而有沉郁之致。彭浪矶在长江边,与江中的大、小孤山相对。
起首二句叙事即景自寓身世经历。乘一叶扁舟,到江南去避难作客,仰望那长空中失群的旅雁和孤零飘荡的浮云,不禁深感自己的境遇正复相类。两句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亦赋亦比亦兴,起得浑括自然。“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两句写回首北望所见所感。中原失守,国士同悲。这两句直抒情怀,略无雕饰,取景阔大,声情悲壮。
过片“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两句,收回眼前现境。薄暮时分,泊舟矶畔,但见江中的碧山正为暮霭所笼罩,矶边的汀洲,芦根残存,枫叶飘零,满眼萧瑟冷落的景象。这里写矶边秋暮景色,带有浓厚的凄清黯淡色彩,这是词人国家残破、颠沛流离中的情绪的反映。“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两句总收,点明自己“辞乡去国”以来的心情。日落时分,往往是增加羁旅者乡愁的时刻,对于作者这样一位仓皇避难的旅人来说,他的寂寞感、凄凉感不用说是更为强烈了。渐趋平缓的江波,这里恰恰反托出了词人不平静的心情。
这首词上片着重抒情,而情中带景;下片侧重写景,而景中含情。全篇清婉而又沉郁,有慷慨悲歌之新境界。
《采桑子》诗词鉴赏5 古诗原文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译文翻译
我喜欢雪花不在于其轻盈的形态,更在于其在寒处生长。雪花,虽与牡丹、海棠等人间富贵花不同,而是另具高洁品性。谢道韫是咏雪的著名才女,在她死后已无人怜惜雪花了,只落得漂泊天涯,在寒冷的月光和悲笳声中任西风吹向无际的大漠。
注释解释
谢娘二句:谢娘,指晋代王凝之的妻子、才女谢道蕴。她曾因咏雪的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享有盛名。(《晋书·列女传》)这里是说雪花在天涯飞扬,它虽不是富贵之花,却实诚可爱,但又有谁怜惜它呢?
瀚海:谓沙漠。明周祈《名义考》:瀚海,“以飞沙若浪,人马相失若沉,视犹海然,非真有水之海也。"
诗文赏析
康熙十七年十月,容若扈驾北巡塞上时,在塞外看见大雪飞扬,姿态肆扬。那是北方的雪,大朵大朵,情谊厚重,从几万英尺的高空直拗地投向大地,缠绵壮烈的肆意态度,纵还未知这一片世界,能不能容身,也义无返顾。真正的美景不被勉强存留,它只于内心刹那光芒交触,完成一次深入邂逅。
每每读采桑子的下阕,我都会觉得容若还站在寒风凛冽的塞上,遥遥是万里的黄沙,雪已落满他的双肩,那双迎着雪花的眼睛,冰雪般明亮。
他伸出手去,雪花飞入手心,很快被手心的温度融化掉,成了一粒水珠。他看着那滴水,忽然明白了,雪花是矜贵冰冷的。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要沾染尘世的一星爱慕和一点点纠缠,如果承受了,就化为水来偿还告别。
他想到自己,这些年扈从皇帝四处出巡,身为乾清宫的侍卫,他算是最接近皇上的人了,人人称他受恩宠,连他的父亲也鬼迷心窍的跟着欣喜,认为他仕途大有可为。只有他自己始终落落寡欢,一个男人靠近另一个男人,允许你保护他,这就能算是了不得的恩遇吗?看着是站着的,实际上始终是跪着的。
官场的倾轧看多了,亦明白御前侍卫的荣衔只是御座前花瓶。皇帝只需要他做一个锦上添花盛世才俊的标本,为天下和满族的男子们做做样子,不需要成为一个实干家。所有的才华派不上用场,壮志蜷曲难伸。容若渐渐渐弃绝了富贵之心,登龙之意。他不爱牡丹,却迷恋雪花,因为他看出了雪花有自清冷矜贵不可轻言的好处。也忍不住黯然,雪花能如此干脆而洁烈,人却做不到,即使心上别有根芽,也必须把自己伪装成世人接受的富贵花。
唐以来世人多以牡丹海棠为富贵之花,容若却赞雪花自有风骨,别有根芽,不同与俗世繁花。这不是故作惊人语,而实在是他心性有别于众人,容若一生心境不减悲苦凄凉,可以说是事出有因,却也应了那句:“情发无端”。出身富贵事显赫卓著仕途顺利相貌清俊夫妻恩爱子嗣圆满。似乎,这个男人是上帝的宠儿,没有什么是他不能够得到和不满足的。然而,周身的温柔富贵结果却种出一株别有根芽的“富贵花”。
容若问道:“谢娘别后谁能惜?”然而,几乎在他在塞上完成这首咏雪花的绝调的同时,他已经给出历史答案,谢娘之后,能惜雪花的还有他——纳兰容若。这是,《饮水词》名篇中的名篇。不但在《饮水词》里别具一格,就是放在历代咏物言志的佳品中,也能拔节而出。
与容若词中别的“谢娘”不同,这里的谢娘是实指东晋才女谢道韫,引的是《世说新语-言语》中谢道韫咏柳絮的故事。据载:“谢安见雪因风而起,兴起,便问子侄辈,此物何物可比之?有答之:“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摇头不语。谢道韫对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激赏。
我一直觉得,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固然是千古奇喻,可惜却少了个人的感情在里面。纵观她的一生,并没有这种飘零的情结,所以只是一时灵机忽现。好象一个人吟“月落乌啼霜满天”时,却没有“江枫渔火对愁眠”的真实心遇,固然精彩,但也只能说是精彩。
容若爱的是冷处偏佳,是精神的至清至洁;他取的是冷月凉音相伴下的漂泊天涯,是灵魂的自由不羁。
白雪拥抱茫茫着黄沙,由碧落投身至此,做彼此最亲密的接触。天与地。瞬息无缘。人有苦,可以求天地垂怜,天地之苦,又有谁能怜惜?
也许,容若看到漫天雪花飞舞,他幻觉到灵魂羽化的样子,它们片片飞旋起落。
那一刻,他领悟自己一生的追寻。
《采桑子》诗词鉴赏6 原文: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古诗简介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清新可喜。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注释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轻舟:轻便的小船。短棹:划船用的小桨。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宋时属颍州。
绿水:清澈的水。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隐隐:隐约。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涟漪:水的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赏析/鉴赏
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广袤相齐”(《正德颍州志》卷一)的'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全词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有很的强吸引力。
《采桑子》诗词鉴赏7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廖廓江天万里霜。
作品赏析
【注释】: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一九二九年的重阳是十月十一日。
天难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黄花:指菊花。
不似:不类似,不象。
廖廓:空阔远大。
【题解】
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采桑子》诗词鉴赏8 《采桑子·画船载酒西湖好》
画船载酒西湖好
急管繁弦
玉盏催传
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
空水澄鲜
俯仰流连
疑是湖中别有天
西湖
赏析/鉴赏
【注释】:
这首词,上片描绘载酒游湖时船中丝竹齐奏、酒杯频传的热闹气氛。下片写酒后醉眠船上,俯视湖中,但见行云在船下浮动,使人疑惑湖中别有天地。
整首词寓情于景,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
下片写醉后俯视湖水,只见白云朵朵,飘于船下。船在移动,云也在移动,似乎人和船在天上飘飞。“空水澄鲜”一句,本于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言天空与湖水同是澄清明净。这一句是下片的关键。兼写“空”、“水”,绾合上句的“云”与“舟”。下两句的“俯”与“仰”、“湖”与“天”,四照玲珑,笔意俱妙,虽借用成句,而恰切现景,妥贴自然,如同己出。“俯仰留连”四字,又是承上启下过渡之笔。从水中看到蓝天白云的倒影,他一会儿举头望天,一会儿俯首看水,被这空阔奇妙的景象所陶醉,于是怀疑湖中别有一个天宇在,而自己行舟在两层天空之间。
“疑是湖中别有天”,用“疑是”语,是就其形貌来说。说“疑”者非真,说“是”者诚是,“湖中别有天”的体会,自出心裁,给人以活泼清新之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54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8首杨柳诗5种相思,你是哪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