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古典书城
从第一缕曙光天色渐渐破晓,到夜色沉沉万籁俱寂,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中国最美的十二时辰,让你在这尘世的浮华中,找回内心深处的宁静,探寻那被忽视的美景。
——最爱子时的半亩君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顺天时而为,接地气而活。
这是古人的大智慧,
将一天分为十二时辰。
子、丑、寅、卯
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
古人还为十二时辰取了别致的名字,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
食时、隅中、日中、日昳、
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读来便口齿生香。
从大漠到海洋,
从山岭到河谷,
从城市到田园,
从天南到地北,
这是我们的中国,
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山河雄壮,风光旖旎。
当中国的十二时辰
以时间为轴
以空间为面
又是怎样的震撼
子时·夜半
23:00-1:00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
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是今明两天的临界点,
也是常说的三更天。
子时,意为孕育,
此时的天空,黑的纯粹。
夜半之时,老鼠最活跃,
人体气血最虚,所以最忌熬夜。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丑时·鸡鸣
1:00-3:00
丑是“扭”的本字,
此时天地间似有一双大手,
正把夜幕与白天互相扭转。
鸡鸣而食,唯命是听。
从字面上来看,
“鸡鸣”是“鸡叫”的意思。
此时,公鸡发出初次清啼,
人正在熟睡中,
唯有肝脏在为身体排毒。
斜月入前楹,迢迢夜坐情。
梧桐上阶影,蟋蟀近床声。
曙傍窗间至,秋从簟上生。
感时因忆事,不寝到鸡鸣。
——白居易《夜坐》
寅时·平旦
3:00-5:00
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
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间称“平旦”,
它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
此时,
人体血压处于一天的最低值。
因此要小心谨慎,好好休息。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张仲素《燕子楼》
卯时·日出
5:00-7:00
指太阳刚刚露脸,
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此时,旭日东升,光耀大地,
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
因为是古时官署开始办公的时间,
故又称点卯。
因为时正值朝暝冉冉东升,
故又谓之日出。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所以按照古人的作息
此时就该起床了。
这也是清肠胃、排毒素的最佳时间。
秦楼出佳丽,正值朝日光。
陌头能驻马,花处复添香。
——李白《日出东南隅行》
辰时·食时
7:00-9:00
食时,当然就是吃早饭的时间,
也是神话中群龙行雨时。
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
好好吃早餐,
开启一天身体的能源。
一写落第文,一家欢复嬉。
朝食有麦饘,晨起有布衣。
——皮日休《三修诗》
麦饘(zhān),即麦粥。
巳时·隅中
9:00-11:00
临近中午时,艳阳当空,
蛇正潜伏在草丛中,是为巳时。
这是我们一天中精神饱满的时候,
工作学习效率最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杜秋娘《金缕衣》
午时·日中
11:00-13:00
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
光线最强烈,
就是正午的时辰。
相传,这个时候,
动物都躺着休息,只有马还站着,
是为午时。
此时阳气达到顶点,
阴气慢慢增加,
最宜睡个午觉。
有张有弛,
才是生活之道。
独行还独卧,夏景殊未暮。
不作午时眠,日长安可度。
——白居易《昼寝)节选
未时·日昳
13:00-15:00
过了正午,太阳偏西,
以中天为界,
这时的太阳位置与隅中是相对的。
昳(dié),《说文》释为“日昃也”。
”昃,日在西方时,侧也。”
就是太阳开始偏西了。
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人在这段时间最舒适,
从困沌中醒来,
又可以开始学习工作了。
春檐雪乾初日长,帘花深压梅影香。
美人帐中午睡起,钗横鬓亸慵添妆。
——姚勉《听筝》
申时·晡时
15:00-17:00
《淮南子·天文训》篇说
“(日)至于悲谷,是谓晡(bū)时。”
“晡时”就是“第二次进餐之时”,
对于古人来说,
这是第二次吃饭的时候。
据说这时的猴子叫的最为清亮,
是为申时。
此时人的工作效率,
到达午后的高峰值。
在夕阳西下之前,
抓住一天中这大好时光。
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
芹泥随燕觜,花蕊上蜂须。
把酒从衣湿,吟诗信杖扶。
敢论才见忌,实有醉如愚。
——杜甫《徐步》
酉时·日入
17:00-19:00
“日入”就是太阳落山,
这是夕阳西下的时候。
鸡在此时归巢。
古时,人们又将“日出”和“日入”
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
《元史·日历志》说,
“日出为昼,日入为夜。”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是古人生产劳动、休养生息的标志,
也是先民留给我们的智慧。
水色南天远,舟行若在虚。
迁人发佳兴,吾子访闲居。
日落看归鸟,潭澄羡跃鱼。
圣朝思贾谊,应降紫泥书。
——李白《送别》
戌时·黄昏
19:00-21:00
《说文》中说,
“黄,地之色也。”
“昏,日冥也。”
黄昏,就是太阳落去,
天色欲黑未黑的时候。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
故称黄昏。
这是安静的时段,
此时自己可安静的读书
或做任何自己喜欢的事,
享受一天中最后的惬意。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乐游原》
亥时·人定
21:00-23:00
这是一昼夜的最后一个时辰,
传说这时候猪睡的最香,
发出鼾声最为响亮,
是为亥时。
人定,就是人们停止活动,
安歇睡眠的时候。
这时候应该安抚心情,
安静的思考,平静的入眠。
让身体在休息中迎接新的一天。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李益《写情》
十二时辰,一个轮回。
每一刻都是古人智慧,
每一笔都是中国绝色。
十二时辰,神州大地风采尽显,
南域北疆,风情迥异,
暮色晨光,令人神往。
善待每一个日子,
在时光中学会自律;
珍爱每一方天地,
在大地山川中懂得从容。
文章来源:古典书城
古代的这些子时,午时……,说明是几点?中国古时用地支来计每天的时辰,相对应的是:子时(23-次日1),丑时(1-3),寅时(3-5),卯时(5-7),辰时(7-9),巳时(9-11),午时(11-13),未时(13-15),申时(15-17),酉时(17-19),戌时(19-21),亥时(21-23)。
一天分十二时辰
古人计时,只根据天色把一日划分为若干时段,如天将亮时为昧旦,日出为晨,太阳正中时为日中,日落之后为黄昏,夜晚叫宵或夕等等。后来,又将一昼夜分为十二等份,即十二个时辰。《左传??昭公五年》杜预《注》,载有十二时辰的完整名日为:夜半、鸡呜、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i、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十二时辰始于何时?据考证所得,是始于漠代。汉武帝时,以十二地支代表十二时辰,代替了原先的夜半、鸡呜、平旦……。每一时辰又分为两个小时段,如子时为子初、子正,丑时为丑初、丑正……。这样,一昼夜十二时细分为二十四小时,和现在的用法完全一致了。例如:子时为夜间十一时至一时,丑时为一时至三时,寅时为三时至五时,馀此类推。不过十二时的概念,后世仍常沿用。人们又常提到五更天。究竟五更又是甚麽呢?古人常以五更为计时单位,将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为一个时辰。初更(一更)相当于戌时,二更相当于亥时,三更相当于子时,四更相当於丑时,五更相当于寅时。往时北京紫禁城中有更鼓楼,黄昏后鼓楼呜钟108声然后起更。南京、西安、天津等城市也建有鼓楼,每夜有更夫根据鼓楼上指示的时间打更报时,可说是保存旧习的表现。
十二时辰和现代时段对照表
夜半 鸡呜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i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十二时辰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初 子正 丑初 丑正 寅初 寅正 卯初 卯正 辰初 辰正 巳初 巳正 午初 午正 未初 未正 申初 申正 酉初 酉正 戌初 戌正 亥初 亥正
现代时段 23时 24时 1时 2时 3时 4时 5时 6时 7时 8时 9时 10时 11时 12时 13时 14时 15时 16时 17时 18时 19时 20时 21时 22时
24时 1时 2时 3时 4时 5时 6时 7时 8时 9时 10时 11时 12时 13时 14时 15时 16时 17时 18时 19时 20时 21时 22时 23时
古代的午时是什么时候午时即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这时候太阳最猛烈,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中国古代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攻相等於现今的两小时。相传是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i、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古代的子时和午时是现在时间的几点中国传统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昼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这样,每个时辰相 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如巳时相当于9时到11时。那时候,白天靠测量太阳的影子,夜晚 用漏壶(计时工具)滴水测时。但这不是最早的测时法。在这以前,如下表的俗称所反 映的情况。表内的俗称,是指十二时辰在古代的一种通俗叫法。这种俗称,就是中国古 人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来计时的。“鸡鸣”“人定”,借助于半夜鸡叫和人入 夜睡觉的特征。“食时”“晡时”,借助吃饭时刻表示时间。古人一日两餐,早饭在日 出以后,隅中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食时”;晚饭在“日i(太阳偏西)以后,日 入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晡时”。其余八个时间以太阳位置为主要特征来命名的。 由于季节的不同,具体的时间差竟达两小时,因此后来被十二地支计时所替代。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报更(又叫打更)的计时法。把夜间分为五更:相当于现代的 晚上7点到9点为一更,9点到11点为二更,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凌晨1点到3点为四更 ,凌晨3点到5点为五更。 在欧美国家,以一昼夜分为24小时,每小时分为四刻,又可分为60分,每分为60秒 计算。由于计时器即钟表仅有12小时,只合一昼夜之半,于是以上午下午来辨别,以夜 12时(下午24时)正,为0时,夜(上午)1时为1时,以正午12时为12时,下午1时为13 时,下午6时为18时,下午11时为23时。 昼夜的起讫时间,有两种不同的算法,欧美的24小时自0时算起,即自夜12时起算。 在夜12时以前为前一日,夜12时以后为次日。中国的十二时辰以子时为首,以夜晚11时 起至夜1时为子时,在夜11时以前为前一日,夜11时以后为次日。 古时辰 子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巳时 俗称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今时间 23 - 1时 1 - 3时 3 - 5时 5 - 7时 7 - 9时 9 - 11时 古时 子初 子正 丑初 丑正 寅初 寅正 卯初 卯正 辰初 辰正 巳初 巳正 今时23时 0时 1时 2时 3时 4时 5时 6时 7时 8时 9时 10时 古时辰 午时 未时 申时 酉时 戌时 亥时 俗称 日中 日i 晡食 日入 黄昏 人定 今时间 11 - 13时 13 - 15时 15 - 17时 17 - 19时 19 - 21时 21 - 23时 古时 午初 午正 未初 未正 申初 申正 酉初 酉正 戌初 戌正 亥初 亥正 今时11时 12时 13时 14时 15时 16时 17时 18时 19时 20时 21时 22时 时辰 中国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时辰用地支作名称,从夜间十一点算起,第一个时辰是子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 时辰 子时 二十三点到一点 丑时 一点到三点 寅时 三点到五点 卯时 五点到七点 辰时 七点到九点 巳时 九点到十一点 午时 十一点到十三点 未时 十三点到十五点 申时 十五点到十七点 酉时 十七点到十九点 戌时 十九点到二十一点 亥时 二十一点到二十三点 循环使用,一周期为12个。经常与天干配合使用,60个为一周期。可用于记录年、月、日、时辰。所谓“生辰八字”即出生时刻年月日和时辰的干支,共8个字,因以得名。 纪年时,每个地支对应一个属相,也叫生肖。 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次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
子时是几点?午时是几点?古代十二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i,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古时一天分多少时辰?各相当于现在的几点?上午11点多称什么时?12个时辰~对应十二生肖~上午11点叫做午时……11点到13点都叫午时~古代有午时三刻~处斩听过吧
古代午时三刻是现在几点午时三刻是指如今的中午12点45分 午时是11~13时 一刻为15分,故三刻为45分 ...... 在字典里的午时三刻只说了它是指12点,却没说几分 于是再去找了找答案 看到以下解释 : 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一百刻。 (「刻」原来指的就是计时的滴漏桶上的刻痕) (一昼夜滴完一桶,划分为一百刻) 「时」和「刻」实际上是两套计时系统单位,换算比较麻烦, 平均每个时辰合八又三分之一刻。 「午时」一般约合今天的中午十一点至十三点之间, 午时三刻是将近正午十二点,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 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 (以24小时制回答)午时三刻大约是11点45分。 以一日一百刻来计算的话可知午时三刻是11点43分12秒。 (一刻为14分钟24秒,大约为15分钟。)
古时的午时三刻是指几点 40分 昔日未有时钟反映几点,各地区分别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表达各地方的十二时辰;
若是在刑场上,阳光明媚,本地亦可 直接观察太阳正当空,照射一木桩之背阴临消失之时--是现在将 近正午十二点(11:44分)时,开始动刀了。
古代行刑为什么要在午时一刻?那是几点?我国古代非常注意死刑执行的时间,除了重要罪犯或在非常时期应立即处决的,从古代一直到清朝都是定在秋后处决。因为秋季草木凋零,呈现一派肃杀之气,行刑顺应天道肃杀之威。在执行死刑的具体日期上也有一定限制,如大祭祀日、致斋日、朔日、望日、上弦日、断屠日、二十四节气、假日、闰月全月以及雨未霁、天未晴都不能施刑。行刑的具体时辰也有规定,白天行刑必须等到午时,夜间行刑必须等到天明,这是各代的通例。
“午时三刻”行刑并非古代法律的明确规定,而见于戏剧、小说。古代的时刻是两套计时单位,一昼夜为十二时辰,划为一百刻。午时约合上午十一时至下午十三时之间,午时三刻是将近正午十二时,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在古人看来,此时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且,中国古代一直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其鬼魂总是会缠绕作出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等与其有关联的人。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压抑鬼魂不敢出现,这是习惯上在“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报应”和“因果轮回”,认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卦》)。作为法官、监斩官、刽子手个人来说,单靠法律护身还不足以避免杀人获得的报应,还必须靠“午时三刻”的阳气以及其他手段匡正怯邪。
午时约合上午十一时至下午十三时之间,午时三刻是将近正午十二时
中国古代的一刻是多长时间啊,午时三刻到底是几点啊?古代一刻是半小时,一个时辰是四刻也就是两小时,午时是现在11时――13是,午时三刻也就是现在的12:30。一盏茶,一炷香当然会有长有短,茶杯有大有小,香有粗有细有长有短,人为因素也有,但在古代一盏茶是10分钟,一炷香是15分钟,这一般只出现在小说中现实中人们常用日晷、滴漏的方式来计时
古人一天分十二个时辰,即
子:23――1
丑:1――3
寅:3――5
卯:5-7
辰:7-9
巳:9-11
午:11-13
未:13-15
申:15-17
酉:17-19
戍:19-21亥:21-23
每个时辰都有颜色,每种颜色都有性格
…
色彩来源于自然。先辈们通过观察天地运行的四季更替,日出日落的时序变化,得出“赤、青、黄、白、黑”五种基本色调。
《孙子兵法》云,“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意思是色彩种类虽多,但归根结底,始终不离“五色”(五色足可调出“万紫千红”)。
颜色影响之大,不言而喻。历朝历代的文化、美术、工艺等都受其浸润。
从深宫内苑的贵族到茅草屋里平民,从玩弄色彩的画家到烧陶制瓷的匠人,从春夏秋冬的荣枯到一日一夜的明暗变化……色彩绽放在每个人眼里,也表现在每一天的时序变化中。
古代的时间和现在的不同,那时的时间不纯粹是数字,更有寓意以及诗意。
古人依照太阳出没的规律,把一昼夜均分为12个时辰,且每个时辰都赋予一种颜色(生辰色)和个性释义。
如此一来,不仅让一天的十二个时辰都有了颜色,还有了性格——这是中国的首创!
子时(23 ~ 01时)
颜色: 紫扇贝
该时辰诞生者性格特点:恒心
…
子时也称夜半,子夜,中夜。子时,夜半而深,扇贝逐沙行,这个时辰诞生的人有恒心。
《新唐书》说:“古历分日,起于子半”,子时是一天的开始。深夜万物沉睡,阒然无声,万物皆着紫色,寂然、悠远。子时也最能触发无眠人的遐想。
夜凉如水,独听钟声,思远方人;或出户览山河一色,万家灯火仍旺,此情此景,羁旅之人感之深切。
丑时(01 ~ 03时)
颜色:浅海昌蓝
性格:达观
…
丑时也称鸡鸣(丑时不丑,还很漂亮)。丑时鸡鸣,浅海弄潮,这个时辰生的人达观知命。
到了丑时,天色由暗渐明,偶有鸡鸣声由远及近,在一家一户里传递;山边现出淡淡光亮,河滩处的屋宇从深夜里逃出,蓝色的天空也少了些许忧郁气息。
寅时(03 ~ 05时)
颜色:浅水绿
性格:高洁
…
寅时也称平旦、黎明、旦日。平旦浅水清澈,这时辰生的人清雅高洁。
寅时天露微光,虽寒气犹存却为曙色所驱。这时,白昼余热尽散,新热未抵,一天中最冷的时候,人们在蜷缩在温暖的被窝,动物们却陆续醒来,迎接明媚、新绿的一天。
卯时(05 ~ 07时)
颜色:辰砂
性格:正性
…
卯时也叫破晓,日始,破晓。破晓辰砂正色,此时诞生者严气正性。
卯时,太阳冒出水面,水与太阳相交,道道曙光倾洒而下,条条光带陈布其间。
透过淡淡云层的光伸手触摸,辰砂色的光芒也有了颗粒的质感。
辰时(07 ~ 09时)
颜色:湖蓝
性格:不屈
…
辰时亦称朝食、早时、食时。这时诞生者,坚韧不屈。
在神话传说中,辰时是群龙行雨之时,旦行甘露,时晴时雨,变幻多端。
而在凡间,人们早出务农归来,沐浴着透过窗户的晨光用餐,画面温馨,带着久违的烟火气息。
巳时(09 ~ 11时)
颜色:葱绿
性格:慎思
…
巳时也称隅中、日隅,过隅未中,故为隅中也。
隅中嫩葱芯细,此时诞生者,慎思笃行。巳时日光将盛未盛,将暖未暖,融融日光照在身上,轻轻微风沉醉。
野外白云飘得漫不经心,葱绿的原野深情地招手,绿野仙踪,无迹可寻。
午时(11 ~ 13时)
颜色:柠檬黄
性格:妙想
…
午时,即正午、中午。正午柠檬吐芳,清奇醒神,此时诞生的人常有奇思妙想。
一日之中,午时日头最盛,阳光热烈,百花繁盛,浓香扑鼻,花草树木都热情绽开,热情难却。
柠檬暖色日光里,融化山河,也融化人心。
未时(13 ~ 15时)
颜色:橘红
性格:亲和
…
未时,即日跌、日央。未时橘香怡人,此时诞生者,亲和讨喜。
未时虽日头偏西,但这时的气温确是一天中最热的,农忙的人要小憩片刻;
而长路漫漫里迁徙的驼队却还在橘红色的荒漠翻山越岭,人们只有想到那些推窗看云卷云舒,心无闲事的日子,才有力气继续前行。
申时(15 ~ 17时)
颜色:十样锦
性格:温润
…
申时,亦称晡时、日铺、夕食(古人吃两餐)。晡时红兰似火,此时诞生者,温润暖心。
古时候,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田野里劳作一天的农人陆续归来,出海的渔船也满载锦色日光驶进岸边。
太阳渐沉,海波漾漾,海鸥、渔船,轻轻海风吹。
酉时(17 ~ 19时)
颜色:虾黄
性格:率真
…
酉时亦称日落、日沉、傍晚。日落黄虾戏清流,此时诞生者,率真开朗。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日落后,天地由昼入夜,虾黄的暮色里,渔舟唱晚。
见此美景,感沧海之一粟,羡江海之无穷。
戌时(19 ~ 21时)
颜色:孔雀绿
性格:洒脱
…
戌时,即 日暮、日兮、日晚。 日暮孔雀展屏,此时诞生者,洒脱不羁。
戌时入夜,伫立河湖之畔,暮色浓深,水清流无声,风轻抚有度。日落良久,天昏地黄,月色朦胧,绿中掺黄,因而也称黄昏。
一天中,黄昏之色最能触发诗人们的情思,“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蜜意浓情。
亥时(21 ~ 23时)
颜色:闪蝶紫
性格:玲珑
…
亥时,人定,定昏。定昏闪蝶灵动,此时诞生者,心若玲珑。
亥时,人们安寝,天空交给了明月和繁星,如水月色倾下,一户户人家入睡,一个个紫色的幻梦在生成。
天空中,蓝中带紫的光把夜空映衬得愈加深邃,星斗流转,月色千里,照亮古今梦。
十二个时辰,十二种颜色,十二种性格
…
在传统颜色中,“赤、青、黄、白、黑”五色为宗,而“五色”又对应着“五行”,分别象征“南、东、中、西、北”。
一年四季和一天的十二时辰都有个性颜色。季节有季节的特征和底色,一时有一时的颜色和性格。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时辰,都是一种颜色,一种性格。而这种生命的底色冥冥中又预示着我们未来的走向,以及面对困难和选择的态度。
生辰色不仅昭示着每个人的个性和对未来的期望,更是我们探索生命的密码。
有了这把解读生命的密钥,就可预知:达观知命者坦然潇洒,坚韧不屈者大器晚成,清雅高洁者众人慕之,率真开朗者左右逢源……
每个生命都在不自觉中沿着自己的密道探寻,且在这底色上任意倾墨挥毫,绘画出五彩斑斓的生命奇迹!
·今日互动话题·
子时、丑时、卯时、酉时……你是哪种颜色?
---
,此处仅限分享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有礼有节?是致力于推动传统文化美学,缔造新国风良品的文教品牌,专注于传统文化与当下生活方式的融合,通过旗下生活文教、节庆礼品等产品体系,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场景之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54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十首绝美五言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