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
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
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
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
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
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
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
说不出生疏却是一般的黯淡
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
都是病,不是风景!
这是中国20世纪40年代末惨淡的社会画面,当时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抗日战争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诗人在一次乘坐火车时,望见了绿油油的土地,但转眼间,却又看见了饥瘦的农民和无力的牛,于是诗人将他对于祖国的忧患,化解到具体细节的刻画上,便创建出了一篇关于不堪目睹的“社会风景”的文章。猜你喜欢:戴望舒《烦忧》徐红《我唯独不说红色》顾城《我们去寻找一盏灯》
诗集《珠贝集》(光明印刷局1936年)
《手掌集》(上海星群出版公司1948年)
《手掌集》(上海书店影印1988年)
《手掌集》(加导读和附录台湾大雁书店1989年)
《手掌集》(加附录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
《辛笛诗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印象·花束》(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
《王辛笛诗集》(香港专业出版社1989年)
旧体诗集《听水吟集》(香港翰墨轩出版社2002年)
诗合集《九叶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
《八叶集》(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4年)
散文集《夜读书记》(上海森林出版社1948年)
《夜读书记》(另加续记重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琅轘偶拾》(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校对翻译作品《尼古拉斯·尼克尔贝》(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主编有《20世纪中国新诗辞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
祖国在我心中
在爬满甲骨文的钟鼎之上,读祖国童年的灵性;在布满烽火的长城之上,读祖国青春的豪放;在缀满诗歌与科学的大地之上,读祖国壮年的成熟……
我想说又不愿说,我也曾看到祖国的孱弱,在圆明园烧焦的废墟之上,我看祖国是一滩血;在邓世昌勇猛的“致远舰”上,我看祖国是一团火。但我的祖国没有沉没,在亚细亚的东部,用宽厚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将炎黄子孙揽于怀中,用茅草和土砖修复残缺的岁月,用野菜和稀粥喂养饥饿的生活。中山先生,在黑夜里开始规划治国方略,毛泽东,在贫瘠的土地上,支撑民族的血肉与骨骼;邓小平,把饱经沧桑的瞳仁放大,指引多灾多难的祖国,从世纪的风雨中神奇地走过!
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过壶口,闯关东,走三峡,奔大海。在河西走廊,华北平原,我看祖国的富饶与辽阔,看祖国千里马般日夜兼程的超越;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看祖国崇高与巍峨,看祖国繁荣的霓虹灯日夜闪烁,灿若银河……
给我肤色的祖国,给我智慧与胆略的祖国。尽管在乡村,还有辍学孩子渴望的目光;尽管在城镇,还有下岗女工无奈地诉说,但我知道,更有改革的浪潮迭起,冲破旧的观念,旧体制的束缚,迎来新世纪磅礴的日出!
这是一个除旧立新的祖国。这是一个沸腾上升的祖国;这是一个如日中天的祖国。我的话语多得成一部历史,我的话语多得可组成一片星河,但是说得最多最动情的一句,便是——腾飞吧祖国、祖国吉祥,吉祥祖国。
田地,原名吴南薰,曾署其他笔名萧谷、吴蓝、吴岚、夏黍、叶影等。浙江奉化人,1927年7月生于杭州。1944年在师范求学时,开始习作杂文、散文、小说、诗歌、童话等;1947年,他的诗作《家》、《屋》、《檐》、《日子就这样过去了》、《傍晚来的客人》等,在《大公报》、《文艺复兴》及《诗创造》上刊出,得到臧克家、王辛笛等著名诗人的赞赏与重视,在当年及翌年即出版了《告别》和《风景》两本诗集。解放前曾从事多年教师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少年儿童书刊编辑工作。1978年在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担任编辑、副总编直到退休。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scgf/1053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康苏埃拉《春歌》
下一篇: 顾城《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