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海潮·东南形胜
[宋代]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是描写杭州最著名的一首词。词人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传说,柳永的这首《望海潮》传到金国后,金主完颜亮听到“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一句后“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杭州历来是旅游胜地,这里人文古迹众多。西湖及其周边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观遗迹,具代表性的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丝绸文化、茶文化,以及流传下来的许多故事传说成为杭州文化代表。
《采莲曲》
[唐]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从杭州西行一小时,就来到了鲁迅的故乡绍兴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是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城市。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绍兴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
若耶溪,今名平水江,是绍兴市区境内一条著名的溪流。溪畔青山叠翠,溪内流泉澄碧,两岸风光如画。富有诗情画意的若耶溪,吸引了历史上众多的文人雅士在此流连忘返。
忆扬州
[ 唐 ] 徐凝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如果说天下的明月夜之美一共有三分,那么扬州城的明月夜之美就足足占去了两分!极言扬州明月夜之美,也写出了诗人心中对于扬州城的向往。无赖在此处并非贬义,而是可爱至极的意思。扬州在唐代被誉为“杨一益二”,可见其繁华,。姜夔词中将
扬州称为“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瘦西湖是扬州的一张名片,李白、杜牧、欧阳修、苏轼等人都很赞叹瘦西湖秀美的风光,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诗词。“烟花三月下扬州”、“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绿杨城郭是扬州”等数不清的名言佳句,流传千古,为瘦西湖增添了耀眼的浓墨重彩。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二
[唐]李白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诗的意思是上天偏爱我们,帮我们开辟出来这么美的一个成都,家家户户都像一幅幅画一样。诗仙独具慧眼,用“锦绣”二字就高度概括 了成都山川的壮美、秀美和奇美。成都到底有多美,所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你亲身感受一下就知道了。
游完成都,只用二三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另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夜雨寄北
[ 唐 ]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没错,这里就是有着三千余年历史,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的重庆。
重庆是著名的山城,抗战时期的陪都,有着众多的名胜古迹。红岩村、白公馆、渣滓洞等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洪崖洞、解放碑、朝天门等地是必去之地。
最后祝大家节日快乐,旅途愉快。
大赛作品集,人手一册哦!已加主编微信的可直接微信联系购买!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
写诗填词
○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有诗还有远方...
从古人的诗中再次感受大好河山的秀丽壮美!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赏析: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看这首诗的气势的豪爽,笔姿的骏利,还不能完备地理解全诗。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欢悦。快船快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来作韵脚,使全诗显得格外悠扬、轻快,回味悠长。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赏析: 此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第一首诗说,“壮哉造化功!”正是这“造化”才能将这巨物“挂”起来,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赏析: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黄鹤楼》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赏析: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赏析: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赏析: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吏,都护在燕然。
赏析: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六。下面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张燕瑾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此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1. 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古诗有哪些 有如下:
《早发白帝城 》,李白,唐朝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庐山瀑布》, 李白 ,唐朝: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山行》,杜牧,唐朝: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宋朝: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江南春》, 杜牧,唐朝: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宋朝: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暮江吟》,白居易,唐朝: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还有如下:
《望天门山》,李白,唐朝: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题西林壁》, 苏轼,宋朝: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暮江吟》,白居易,唐朝: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终南望余雪》,祖咏,元朝: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望洞庭》,刘禹锡,元朝: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绝句》,杜甫,唐朝: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 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1、《山行》——唐代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2、《题西林壁》——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3、《望天门山》——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4、《望洞庭》——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5、《独坐敬亭山》——唐代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3. 赞美祖国山河的名句 其实很多的,只是我们的看诗的角度不同罢了,各人有各人一体会~!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宋.苏轼《题西林壁》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天门山 李 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楚江: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4.回:回旋。 5.出:突出。
6.日边:天边。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注释] 1.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 奇:奇妙。 4.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简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
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 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作者咏雪,眼光不停留在雪上,而是通过雪来写祖国壮阔的大地,可谓所见者大。北方下雪天的风光,千万里都是冰封雪飘,这就写得气魄宏大,北国即北方,千里、万里两句是正文即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在北方雄伟的景物要推万里长城,黄河和高山、高原,作者要通过雪来写祖国雄伟的山河,所以先写长城、黄河,再写高山、高原。登高远望,在冰封雪飘的北方,看到长城内外只是白莽莽一片,再看黄河之水,上下游已经结冰,顿时失掉滔滔滚滚的水势。
“山舞银蛇……试比高”这是写北方雪后的群山和高原雪后的群山呈银白色,山跟山绵延起伏,登高望去象银白色的蛇在舞动,在陕西和山西一带的高原上,盖着雪,在高处望去,象白蜡样的象群在奔跑着。这里写的银蛇和蜡象的银和蜡,都是形容雪的白。
这里更重要的是写北方山和高原与天公比高,写出雄伟的气象。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等到天晴的日子,看到红艳艳的太阳跟雪裹着的大地山河互相映照,格外里显得娇艳。
红装指红太阳,素指白色的丝织品,素裹指白雪包裹土地,作者地祖国山河的赞美,除了指出雄伟的一面,也指出娇艳的一面。写红日跟雪盖的大地相映照,既雄伟又艳丽,具有气象万千之概,总之上纯借景抒情——对祖国在好河山的热爱。
下片写人事。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人物竞折腰”承上启下过度写出英雄人物地祖国山河怀着崇警 心情。
“惜秦皇汉武……射大。
4. 赞美祖国美丽山河的古诗 1、唐代李白《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释义:清晨告别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回荡,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2、唐代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释义: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3、唐代徐凝《忆扬州》: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扬州的少女们无忧无虑,笑脸迎人,娇美的脸上怎能藏住眼泪,她们可爱的眉梢上所挂的一点忧愁也容易被人察觉。天下明月的光华有三分吧,可爱的扬州啊,你竟然占去了两分。
4、唐代刘禹锡《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释义: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恰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
5、唐代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释义: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5. 古代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 我也不知道你说的分类是什么,帮你找出来了。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生在此山中.
<;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宋.苏轼《题西林壁》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6. 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词有哪些 望庐山瀑布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天门山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渡荆门送别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早发白帝城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望庐山瀑布水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金陵望汉江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渌水曲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苹。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52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十首画意动人的诗词送你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