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只有不到1%的人关注我们
你真的很特别
写在秋季
2021-9-24
人握着拳来到这世界,仿佛是说:“整个世界都是我的。”但在离开人世时,人都是摊开手掌,仿佛是说:“看吧!我什么也没带走。”内卷
文字/紧握手中的梦想
不要问内卷的定义是什么,你只需要知道它的存在就是了。
800字下限的文章,等到要交时发现个个打印了好几页纸。成千上万也是可以用来形容字数的吧。用来发表看法的小纸条,硬是有人写了300字的小作文,那话语好像也曾在哪里见过,大概是复制粘贴或是打算一招吃遍天的吧 也不排除有人始终如一,不过是看起来有些虚伪罢了。没人敢评判他思想不正确,只是多少不太真实。
在现在的社会里,只要你细心,总是容易看到真实。竞争激烈就是内卷最大的真实。
大学生活看似丰富多彩,不过是为了加文体分德育分智育分,好在新一学年里评得奖学金,品学兼优。这样赞美的词需要靠上面的分数来证明。课堂老师与同学互动看似和谐,教学相长,其实也不过是为了添加平时成绩。因此那些活跃的人积极向上的人总是品学兼优。害羞的内向的能力不足的注定会被淘汰,亦或是淹没于人群里。大学里所有成绩都是可以争取的,只要你努力。
写在书里
有人认为这是精致的利己主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想要的东西,这是合理且良性的竞争。你不予苟同。有争抢必然有争取不到的人,争取不到的人就必须承认自己的无能吗 那是不是不争才是错误的
你以为你不争那便无所谓,而竞争并不会因为你不争而不存在不激烈。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你只是这场竞争里的死有余辜。
人类为了生存需要而去争夺有限的优质的资源,看似是天经地义,从古至今皆是如此。但为何你总是觉得很别扭很累。
你很别扭很累,教室里视野最好的位置就那一些,有人从开学占到期末,并不全是早来后到的问题,你只能豁达地想着,没事,自己的位置也挺不错。没人能占完所有的好位置。
你很别扭很累,一个年会你问了好友问了舍友要不要去,结果一听到可能会对简历有好处,你身边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报了名,徒留你自己单纯不自知。不要怪别人变化得太快,是你自己不走心。
你很别扭很累,其实你并不能和身边的人成为很好的朋友,因为你们有利益冲突,成绩,资源,晋升,这些都太现实了。只有没有利益关系的人才能成为纯洁的最好的朋友,因为你们可以相互安慰,而并不会相互竞争。
争夺总是伤感情的。
争取不到的人注定是失败者,争取成功的人拥有的便是一直光鲜亮丽的优秀的履历。没有人不赞叹他很厉害,也没有人不在心里认同他是如此的追名逐利以及功利主义。
写在回忆
这样的人真是太可怕了,为着一个目的步步为营,千方百计,手段是合理的,好像所有都看似合理。这就是世人眼里的成功。会利用规则合法合理地作出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的人。你突然觉得心中升起一股寒意。好像不去争取不去表现就是不对的,这个世界没有绝对淡泊名利的人,而你并不能用淡泊名利来掩饰自己的不积极不向上以及无能。精致的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精致的利己主义”的说法来自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的一段话:“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比起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功利主义者显得更直接和直白,功利主义一切以功利为中心,手段不一定合理,稍有越线终究会得到法律惩罚。功利主义者在这个程度上就是一个坏人,所有人都唾弃。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会得到所有人的赞美、吹捧和认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最完美的包装就是规则和体制。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最擅长的话语就是大家公平竞争。
写在回忆
公平竞争,只要去努力争取,你都可以得到,这不是大家一直以来的共识吗 你不争显得你不合群,你不争就是不上进。你不争还在说别人功利,那就是你自己思想有问题。
因为有竞争,因为竞争激烈,所以大家都在内卷,有人发起内卷,就有人被动内卷。大学是最接近社会的,大学本身就是一个社会。能力不足的人只好寻求内卷大师,背靠大树底下好乘凉。内卷的人也在抛出友好信号,希望得到更多的支持。这就是群众基础。
你不争不抢,只好成为透明人,把自己的思想牢牢地藏起来,甚至把社交也隔离起来,没有小团体,你只有你自己。你沉默,所有人都觉得你不好相处。
而你,只是不想参与这场内卷当中,你是这场内卷里的逃兵。
你最应该唾弃的,是你自己吧。
你只知道,你只能靠自己。
记录生活 扩展阅读 原创原创散文:荷散文精选:夜未央原创散文|给我一片天(原创)原创原创诗歌:秋韵叠章原创散文诗歌:爱的絮语(原创)聆听|戴望舒散文诗歌:十四行,雨巷,狱中题壁
散文精选大全
「最受欢迎关注散文精选大全,邂逅诗歌散文」
诗词 |朗诵| 短片 | 散文| 段子
品散文,阅人生
散文诗精选朱自清散文基督教诗歌诗歌朗诵爱国诗歌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朱自华,后改为朱自清,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诗人。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朱鸿钧由海州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朱自清妻子名叫陈竹隐。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912年入高等小学。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风物宜人,曾使多少诗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扬州也是一个英雄的历史城,在抵御异族侵略的历史上,曾谱写下无数辉煌的篇章,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和画意。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的。
1916年中学毕业后,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 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
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名。抗议当局任意逮捕群众。 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 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朱自清病逝后,安葬在香山附近的万安公墓,墓碑上镌刻着“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1990年,其夫人陈竹隐去世,与先生合葬在一起。
朱自清走上文学道路,最初以诗出名,发表过长诗《毁灭》和一些短诗,收入《雪朝》和《踪迹》。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致力于散文创作,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和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有写景文、旅行记、抒情文和杂文随笔诸类。先以缜密流丽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写景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继以《背影》、《儿女》、《给亡妇》等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散文的一种典范;最后以谈言微中、理趣盎然的杂感文,实现了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他对建设平易、抒情、本色的现代语体散文作出了贡献。 作为学者,朱自清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诸方面研究上都有实绩。论著有《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经典常谈》、《国文教学》(与叶圣陶合著)和讲义《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等。著述收入《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遗著编入《朱自清选集》、《朱自清诗文选集》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50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散文朗诵|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下一篇: 散文|今生缘,愿来生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