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第三百四十一期《先秦天人观辨析》专题讲座(四)

健康管理师 2023-07-24 06:44:08

/

6月9日下午19:30,由南开大学史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王俊才教授主讲的主题为《先秦天人观辨析》系列讲座的第四讲在崇德楼阶一教室如期开讲。本场讲座由李军老师主持,汉文的同学们共同参加聆听此次讲座。

在前三场讲座中,王俊才教授为我们分析了商周时期天人观的巨变和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天人观的发展,而本场讲座主要为我们介绍荀子对天人说的总结。首先,从西周礼法的继承者、私学兴起的引领者、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孔子引入,指出孔子恭慎勇直、好学不惑的品格,引用孔子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梯者其为仁之术”,强调孝悌之仁为道本而“礼本于天”。

然后王俊才教授详细介绍了儒家日新其德、正德利用厚生、外王必先内圣的主张,指出儒家是以经验为底盘,以仁为坐标,植根于家庭小农经济与血缘宗法紧密联系的土壤,而在鬼神一事的看法上,孔子一直秉持着儒家中庸的思想,认为对待鬼神一类应该敬而远之。

之后王俊才教授分别针对诸子各家学派的天人观进行了对比,指出墨子主张兼爱交利是基于饥寒劳乱,从社会底层的期盼出发构建自己的政治理想。与儒、法不同,墨子在天人之间既讲人为努力,亦倡天志、明鬼等,宗教色彩浓厚。而法家从商鞅的尚法虚君理论到申、慎倡术重势的调整,最后韩非集大成,而终致君高于法、王大于政的荒谬。基于“耕战”构建暴力管控体系,但本于宗法、偏爱“耕读”的族群却需要意识形态方式,所以“吏为师”、“法为教”的时代难得,强调立足现实,服务君王,崇尚道法天命。

接着,王俊才教授介绍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性本恶的观点,引出儒家“人乃天地之心”,最理性的阐释是:“人能‘明分使群’,故‘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而‘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使人类能实现裁万物,兼利天下。”

随后,王俊才教授又指出荀子突破儒家,吸纳道法诸说,以主体的能动、天道自然与隆礼重法构建起新天人说。即荀子一方面强调“圣人不求知天”“不与天争职”,另一方面又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由此可见,荀子并不认为天人对抗,更不认为人定胜天,倒有天定胜人之意。

后来董仲舒更“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王与道一。从秦始皇的“朕即天命”到董子的王者通三道,这样天、道、圣最华丽的光环都罩在王者的头上。我们无彼岸超越,但世俗将权威、真理、神圣者集中于一个活生生的圣王符号上,王权支配社会,若从理论上溯源荀学难推其咎。

鉴于上述,中华先秦天人观是一个完整有机体,如果用现在流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三观说关照我们传统的天人观,可谓属于无对抗、不撕裂,相须相济、互为依托的整体观。

本系列讲座的最后一讲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完美地落下了帷幕, 这代表着和大家说再见的时候到了。本系列讲座共持续了四天,这四天里,我们大家在王俊才教授的带领下,回溯几千年的历史,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从了解商周时期先人们的天人观变化,到对春秋时期儒法墨的天人观有了自己更深层次的看法,最后对中国古代几千年来一脉相承的封建君主专制思想:秦始皇的“朕即天命”到董子的王者通三道的君权神授,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我们都很感谢能有这次机会,对可以聆听王俊才教授的系列讲座而深感荣幸。

#往期推荐#

#《先秦天人观辨析》专题讲座(一)

#《先秦天人观辨析》专题讲座(二)

#《先秦天人观辨析》专题讲座(三)

主编:吴倩薄雯雪

文字:张茹雪

排版:王文婧

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

跪求高中语文知识,归纳

(一)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
说明方法的作用:
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 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____ 和 ______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____ 的_____特点.
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六、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七、人物描写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
(二)典型题实战兵法
引号的作用:
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
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
4、表强调。
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 事物的 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
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 ,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 ,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 ,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
(三)语文应试答题方法、技巧
语言运用:
1、语境表达:话题统一,句序合理,注意过渡、衔接和呼应。还要适应语言环境,注意场合、注意说话对象、注意文明礼貌。格式:礼貌用语+表达内容+询问
2仿写:与例句的结构、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保持一致;内容保持一致,语意连贯,话题统一。
3、缩句:满足压缩要求,要有概括性;找中心句、段;找出主要成分;排除干扰项。
4 句式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感叹句三者间的转换;直接叙述变转述。
阅读题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
一、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
二、文章概括:
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 (抓要点概括,推动情节发展的要点必须要首尾的关键句必须扣住)
中心思想概括:如:“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表达了作者对 __ 赞美与敬佩之情等,赞美了他(人物性格、精神品质)
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四、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 ,表达了 情感。
排比:表现了 ,抒发了 ,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 ,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 (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 (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 (2). 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此句运用了 ,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 ,表达了
五、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 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
六、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3、写法上:气氛渲染 、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七、评价感悟类
评价:“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感悟:结合主旨、个人生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看法。
启示从原文引出;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八、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方法有: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③细节描写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⑤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九、记叙文语言风格: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

十、人称作用:
第一人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宽广的活动范围。
六、材料作文应对策略
一、材料作文相关知识
1、材料作文的特点:
(1)读写结合,考生要通过阅读、分析、提炼、联想、表达之后,才能完成写作任务;
(2)自拟题目、不限文体,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写出个性与创意来。
2、材料作文的形式:
(1)文字材料,构思作文。(2)漫画材料,看图写文。(3)读后感等 。
二、材料作文应对策略:1、读懂材料;2、明确要求。
(一)、给文字材料作文
1、结构:材料+要求(必须与材料有关。看懂材料,确定主旨)。
2、审题和领悟:看清要求(拟题、文体、文字、内容等),确定立意、结构。
3、具体建议:合理使用材料,不避开材料,另起炉灶。
记叙文:分析材料内容,联系相关的人或事。开头:“读了以上材料,我想起了……”或“在我的生活阅历中,也有这样一个人”。结尾再用恰当的议论将所叙的人或事与材料中的人或事相比较,画龙点睛即可。
写读后感,要读懂材料并准确提炼论点。
围绕一个观点写感受,从"引_议_联_结"四个方面进行写作.
读是基础,感是重点!!

《先秦散文·荀子·天论》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荀子·天论》原文鉴赏

天行有常①,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②,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③,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④,则天下不能病;修道而不贰⑤,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⑦。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⑧,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⑨,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⑩,妖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11),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12)。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13)。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14);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15)。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16),则惑矣。

列星随旋(17),日月递照(18),四时代御(19),阴阳大化(20),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21),夫是之谓天(22)。唯圣人为不求知天。

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23),好恶喜怒哀乐臧焉(24),夫是之谓天情。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25),而不相能也(26),夫是之谓天官(27)。心居中虚(28),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财非其类(29),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暗其天君,乱其天官,弃其天养,逆其天政,背其天情,以丧天功,夫是之谓大凶。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30),而万物役矣。其行曲治(31),其养曲适,其生不伤(32),夫是之谓知天。

故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所志于天者(33),已其见象水可以期者矣(34);所志于地者,已其见宜之可以息者矣(35);所志于四时者,已其见数之可以事者矣(36);所志于阴阳者,已其见和之可以治者矣(37)。官人守天而自为守道也(38)。



【注释】 ①天行:指大自然的一切运行、变化。 ②治:合理的措施。 ③本:指农业。 ④养备:生活资料充备。动时,动作得时。 ⑤修:当作“循”。 ⑥“饥”字下原有“渴”字:衍文。⑦妖怪:指自然灾害或变异。 ⑧罕:稀,指怠惰。 ⑨倍:通“背”。 ⑩薄:迫近。 (11)受时:遇到的天时。 (12)至人:最明事理的人。 (13)大自然的功能。 (14)其人:指上文的“至人”。 (15)参:通“三”,意思是人能发挥主观积极性,关于利用天时地财,有所作为,与天地为三,亦即能占有一定的地位。 (16)愿:羡慕,希望获得。 (17)随旋:相随运转。 (18)递:交替。 (19)代:接连。御,行。 (20)大化:变化万物。 (21)无形:大自然无形迹可寻。 (22)天:自然现象。(23)形:形体。具,具备。神,精神。 (24)臧:通“藏”。 (25)能:功能。 (26)相能:互相代替。 (27)天官:自然具有的官能。 (28)中虚。中间。 (29)财:通“裁”,改造,利用。非其类,与人异类的万物。(30)官:职守,使天地为人类造福。 (31)曲:周到。 (32)生:生命。(33)志:知。 (34)已:通“以”通乃。见,读xian。见象,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现象。期,期待。 (35)宜:宜于生长的各种条件。息,生长蕃殖。(36)数:指四季运行的自然规律。事,依时从事的生产。 (37)和:原作“知”。 (38)官人:任人。守天,指研究掌握自然规律和现象。



【今译】 大自然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它不为尧而存在,也不为桀而消失。用合理的措施来对待它就能得吉祥,用不合理的措施来对待它,就会遭凶灾,加强农业、节省用度,天就不能使人贫穷;生活资料充备、动作得时,天就不能使人病;遵循自然规律、不三心二意,天就不能使人遭受祸殃。所以,水灾和旱灾不能使人发生饥荒,严寒和酷暑不能使人发生疾疫,异常、不祥的现象不能使人发生凶险。农业荒废,用度奢侈,天就不能使人富足;给养不足、行动怠惰,天就不能使人齐全;违背自然规律、任意妄行,天就不能使人吉祥。所以水灾和旱灾没有到来就发生饥荒,严寒和酷暑没有迫近就发生疾疫,异常、不祥的现象没有出现就发生凶险。遇到的天时和平治之世相同,但受到的祸殃和平治之世不同,不能埋怨上天,自然的规律使事情变成这样。所以,明通自然和人事分际的,就可以叫做“圣人”。

不实际行动就能够成功,不刻意追求就能够获得,这就叫做“天职”(大自然的职能)。象这样的道理,虽然深,至人不去考虑;虽然大,至人不去施展才能;虽然精,至人不去考察;这就叫做不跟天争职。天有它的时令,地有它的物产,人有治理的措施,这就是人能在宇宙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与天地为三。舍弃占有一定地位应作的努力,而羡慕天地等自然现象,这就是不明事理。

群星相随运转,日月交替地照耀,四季连接着运行,阴阳造化万物,风雨广泛布施,万物都得到这些自然现象的和气而生长,都得到这些自然现象的滋养而成就,人们看不见它的行动,可是看得见它的功效,这就叫做神。都知道它成功的原因,没有谁知道它虚无的形迹,这就叫做天。只有1圣人不希求了解天(自然)。

天职已经建立,天功已经成就,形体具备精神产生,爱好和憎恶、欢喜和恼怒、悲哀和快乐这些感情就包藏在其中,这就叫做“天情”(自然的感情)。耳朵、眼睛、鼻子、嘴巴、身躯,它们的功能各自有所接触,但不能相互代替,这就叫做“天官”(自然的官能)。心脏位于身体的中间,用它来统治五官,这就叫做“天君”(自然的君主)。利用和人类不同的万物,以供养人类,这就叫做。天养”(自然的供养),顺应人类的自然需要的就叫做福,反过来就叫做祸,这就叫做“天政”(自然的政令)。蒙蔽自己的天君,搅乱自己的天断,放弃自己的夫养,违反自己的天政,背离自己的天情,因而丧失自己的天功,这就叫做大凶。圣人澄清自己的天君,端正自己的天官。充实自己的天养,顺从自己的天政,涵养自己的天情,从而成全自己的天功。这样,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知道自己不该做什么了,天地就能各尽其职,而万物都能供人役使了。他的行为都有条不紊,他的养护相当安适,他的生命不受到伤害,这就叫做知天。

所以,最大的技巧在于不去做不能做的事,最大的智慧在于不去考虑用不着想的问题。对天所了解的,是那些自然现象中可以期待的;对地所了解的,是那些自然条件中可以生长繁殖的;对四季所了解的,是那些自然规律中可以依照着进行生产的;对阴阳所了解的,是那些自然的和气可以用来治理政事的。任用人来研究掌握自然现象,而自己遵循自然规律。



【集评】 明·陈仁锡《古文奇赏·荀子》:“不与天争职,非尽人事不可。……以人立之,以人成之。



【简评】 荀子认为天是自然之物,自然的发展有它的客观规律性,不能随人的主观愿望而改变。所以,应该明于天人之分,不与天争职,更不应该错人而思天。不仅人不能改变自然规律,同样,天也和人的吉凶、祸福、贫富、病全无关。只要不违背自然规律,并尽人的努力,人就能在宇宙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在这一节中,荀子还表现了辩证法思想,从对自然界的客观认识出发,他认为“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这种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思想,是古今明智者的共识。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①,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②,畜积收藏于秋冬③,是又禹桀之所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诗》曰④:“天作高山⑤,大王荒之⑥;彼作矣⑦,文王康之⑧。”此之谓也。

天不为人之恶寒地辍冬⑨,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⑩。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11)。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12)。《诗》曰(13):“礼义之不愆(14),何恤人之言兮(15)。”此之谓也。

楚王后车千乘(16),非知也(17);君子啜菽饮水(18),非愚也;是节然也(19)。若夫志意修(20),德行厚,知虑明,生于今而志乎古,则是其在我者也。故君子敬其在己者(21),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错其在己者(22),而慕其在天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23),在此耳。

星队、木鸣(24),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25),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26),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呜,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物之已至者,人妖则可畏也(27)。借耕伤稼(28),枯耘伤岁(29),政险失民。田萝稼恶,籴贵民饥(30)。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谓人妖;政令不明,举错不时(31),本事不理(32),夫是之谓人妖;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 *** ,父子相疑(33),上下乖离(34),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妖。妖是生于乱,三者错(35),无安国。其说甚尔(36),其灾甚惨(37)。勉力不时,则牛马相生,六畜作妖(38),可怪也,而亦可畏也(39)。传曰:“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磋而不舍也。(40)。

雩而雨(41),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 卜筮然后决大事(42),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43)。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札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44),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45),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46)。

大王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47)?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48),孰与骋能而化之(49)?思物而物之(50),孰与理物而勿失之地?愿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51),则失万物之情。



【注释】 ①瑞历:指节气。 ②繁启:指新生。 ③畜:通“蓄”。 ④见《诗经·周颂·天作》。 ⑤作:生。 ⑥大王:即太王,又称古公宜父,周文王的祖父。荒,大,指开辟。 ⑦作:开创。⑧康:安。 ⑨辍(chuo,音绰):废止。 ⑩匈匈:与“汹汹”同,喧哗之声。 (11)常体:固定的性体。 (12)功:功利。 (13)此为佚诗。 (14)此句原脱。愆(qian,音干):错。 (15)恤:顾虑。 (16)后车:侍从之车。 (17)知:通。智”。 (18)啜(chuo,音绰):吃。菽,豆类,泛指粗劣之食。 (19)节:指时运。 (20)志:原作“心”。 (219)敬:严肃对待。 (22)错:通“措”,搁置。 (23)县:通“悬”,远。 (24)队:通“坠”。 (25)党:通“傥”,偶然。见,读xian,出现。 (26)险:险恶。(27)人妖:人事中的反常现象。 (28)楛(ku,音苦):草率,马虎。 (29)原作“耘耨伤”。枯:通“楛”,耘,除草。岁,收成。 (30)籴(di,音敌):买进粮食。 (31)错:通“措”。 (32)本事:指农业。 (33)“父”字上原有“则”字。 (34)乖:不和谐。 (35)三者:指上文三种人妖。错,交错。 (36)迩:通“迩”,近。 (37)灾:原为“菑”。 (38)妖:怪异。( 3 9 ) “亦”原作“不”。 (40)磋:切磋,学习研究。 (41)雩(yu,音余):求雨的祭祀。 (42)卜: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问吉凶叫卜。筮,用蓍草占卦叫筮。 (43)文:文饰。 (44)睹:当作“睹”,明亮。 (45)君人,统治人。 (46)“亡”字上原有“尽”字,衍文。幽险,阴险。 (47)孰与:表示比较的一种固定格式。物畜,当作物来畜养。 (48)因:听任。多,重视。 (49)骋:施展,发挥。 (50)第二个“物”字:察看。(51)错:通“措”,放置。



【今译】 世道的治乱,是因为天吗?回答说:日月星辰节气,这在禹和桀的时代都相同;可是禹时就天下平治,桀时就天下混乱,可见治乱不是因为天。是因为时令吗?回答说:“万物在春夏发生、成长、在秋冬蓄积、收藏,这又是在禹和桀的时代都相同的;可是禹时就天下平治,桀时就天下混乱,可见治乱不是因为时令。是因为地吗?回答说:万物得到地就生存,失去地就死亡,这又是在禹和桀的时代都相同的;可是禹时天下就平治,桀时天下就混乱,可见治乱不是因为地。《诗经》说:“天生成大山,太王开发大山;太王开创了基业,文王安守着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天不因为人讨厌寒冷而停止冬季,地不因为人讨厌遥远而停止广度,君子不因为小人吵吵嚷嚷而停止他的行动。天有永恒的规律,地有永恒的征象,君子有永恒的性体。君子遵循自己行为准则,而小人计算自己的功利。《诗经》说:“如果不违背礼义,何必害怕别人说闲话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楚王身后跟随着一千辆车,这不是智慧;君子吃粗粮、喝凉水,这不是愚蠢;这是各自的时运造成的。至于意志美好,德行笃厚,智虑明通,生在今世而向往古代,那就是我能够做得到的。所以,君子严肃地对待自己能做到的事,而不羡慕那些由时运决定的东西;小人舍弃自己能做到的事,而去羡慕那些由时运决定的东西。君子严肃地对待自己能做到的事,而不羡慕那些由时运决定的东西,所以天天进步;小人舍弃自己能做到的事,而去羡慕那些由时运决定的东西,所以天天退步。所以君子天天进步的原因和小人天天退步的原因,道理是一样的。君子和小人相互悬隔的原因就在这里。

星星坠落、树木呜叫,人们都很害怕。问道:这是什么?回答说:没有什么,这是天地的变动,阴阳的变化,事物当中少见的东西。感到奇怪,是可以的;如果害怕它,就是不应该的。有的时候日食、月食,有的时候风雨不调,有的时候怪星出现,这是任何时代都常有的现象。如果君上贤明、政治平顺,那么这些现象同时出现,也没有关系;如果君上昏庸、政治险恶,那么这些现象一种也不出现,也没有用处。那星星的坠落、树木的呜叫,是天地的变动,阴阳的变化,事物当中少见的东西。感到奇怪,是可以的;如果害怕它,那是不应该的。

已经出来了的事物中,人事中的怪异现象是可怕的。耕种粗疏会伤害庄稼,耘耪粗疏会减少收成,政治险恶会失去人民。土地荒芜庄稼不好,粮食昂贵人民饥饿,道路上有饿死的人,这就叫人事中的怪异现象;政令不清明,措施不适时,农业不治理,这就叫人事中的怪异现象;礼义不整饬,内外无分别,男女 *** ,父子猜疑,上下不谐、背离、寇盗、灾难并起,这就叫做人事中的怪异现象。怪异现象是生于昏乱的,这三种怪异现象交错出现,就没有安定的国家。这种说法道理很浅近,但是这种灾难很惨重。用力不合时宜,牛生马、马生牛,各种牲畜作怪,这是可怪的现象,也是可怕的现象。有记载说:“万物之中的怪异现象,书籍中是不说它的。”没有用处的辩争,无关紧要的察考,应该舍弃不去追求;至于君臣之间的关系,父子之间的亲情,夫妇之间的区别,那是应该每天学习研究不放弃的。

求雨而下雨,这是怎么回事呢?回答说:这没有什么,和不求雨而下雨一样。日食、月食就救助,天旱了就求雨,经过占卜决定大事,这不是要得到自己所希求的东西,而是为了文饰政事。所以君子把这当作文饰,而老百姓却把这当作神。把这当作文饰就吉祥,当作神就凶险。

在天上没有比日月更明亮的东西,在地上没有比水火更明亮的东西,在万物中没有比珠玉更明亮的东西,在人中没有比礼义更明亮的东西。所以,日月如果不高,它的光辉就不显耀;水火如果不积聚,它的光润就不广泛;珠玉如果表面不光亮,王公们就不把它当作宝贝;礼义如果不在国家中施行,功名就不会显赫。所以,人的命运在上天,国家的命运在礼制。统治者,崇尚礼制、尊重贤士,就可以成就王业;注重法制、爱护人民,就可以成就霸业;喜好财利,多行诈术,就会自取危困;玩弄权谋,施行颠覆,行为阴险,就会自取灭亡。

崇尚天而思慕它,哪如把它当作物收养而控制它呢?顺从天而歌颂它,哪如控制天命而利用它呢?企望时节而等待它,哪如适应时节而驱使它呢?听任万物而重视它,哪如施展智能而变革它呢?思慕万物而注视它,哪如治理万物而不丧失它呢?羡慕万物生长的条件,哪如掌握万物成就的规律呢?所以,放弃人事而思慕上天,就会失去万物的真情。



【集评】 明·陈仁锡《古文奇赏·荀子》:“味之不尽。……王安石祖此论,遂以不畏天变坐之。书不善读,大者误国。……天不可颂,况于人乎?……生物是天事,诚者自成,成物不干天事。”



【总案】 荀子认为天道只是自然现象,而不是有神在主宰,并且与人事无关,社会的治乱的根源不在天地,而在人的作为。所以,人应该认识自然,利用自然,而不依赖自然,更不应该迷信天命。人对于自然,应该“物畜而制之”、“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骋能而化之”、“理物而勿失之”“有物之所以成”。这种以“制天命而用之”为核心的光辉思想,是荀子在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突出贡献。

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①。一废一起,应之以贯。理贯不乱;不知贯,不知应变。贯之大体未尝亡也②,乱生其差③,治尽其祥。故道之所善,中则可从,畸则不可为④,匿则大惑⑤。水行者表深⑥,表不明则陷;治民者表道,表不明则乱。礼者,表也。非礼,昏世也;昏世,大乱也。故道无不明,外内异表,隐显有常,民陷乃去。

万物为道一偏⑦,一物为万物一偏,愚者为一物一偏,而自以为知道,无知也。慎子有见于后⑧,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诎⑨,无见于信⑩;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11);宋子有见于少(12),无见于多。有后而无先,则群众无门;有诎而无信,则贵贱不分;有齐而无畸,则政令不施;有少而无多,则群众不化(13)。《书》曰(14):“无有作好(15),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之谓也。



【注释】 ①贯:纲系,贯穿始末的原则。 ②大体:主要原则。 ③差:差错。 ④畸:偏差。 ⑤匿:通“慝”,邪僻。 ⑥表:标明。 ⑦偏:一个方面。 ⑧慎子:即慎到,战国时赵人,法家。 ⑨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骋,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诎,屈。 ⑩信:通“伸。 (11)畸:不齐。 (12)宋子:即宋荣子。战国时宋人。 (13)化:教化。 (14)见《尚书·洪范》。 (15)作好:以个人的喜好为喜好。



【今译】 历代帝王不变的法则,足可以做为“道”的纲领。一代废止一代兴起,都要用这个纲领去适应。整顿这个纲领,就不会混乱;不懂得这个纲领,就不懂得应变。纲领的主要原则没有亡失,出了差错,就发生混乱;系统地实行,就能够平治。所以“道”认为好的东西,适中的就可以遵从,偏差的就不可以实行,邪僻的就会迷失方向。走水路的人要标明水的深度,标志不明确就会被淹没;治理人民的人要标明“道”,标志不明确就会造成混乱。礼制就是标志。不合乎礼制,就是昏暗之世;昏暗之世,就天下大乱。所以,“道”没有不明亮的时候,在外在内有不同的标志,暗处明处都有不变的法则,人民才可以免去陷溺的祸患。

万物是“道”的一个方面,一物是万物的一个方面。愚者是一物的一个方面,而愚者自以为懂得“道”,这就是无知。慎子只看到事成之后的结果,而没有看到事情发生之前的原因;老子只看到事物屈折的一面,而没有看到事物伸展的一面。墨子只看到事物齐同的一面,而没有看到事物歧异的一面;宋子只看到事物少的一面,而没有看到事物多的一面。只有事后的结果而没有事先的原因,群众就没有门径;只有屈折而没有伸展,贵贱就没有区别;只有齐同而没有歧异,政令就不能施行;只有少而没有多,群众就不能教化。《尚书》说:“不要有所偏好,只要遵循先王的大道;不要有所偏恶,只要遵循先王的大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集评】 明·陈深《诸子品节·荀子》: “此章却理胜文奇,‘贯’字作目。”



【总案】 荀子在这一节认为百王有一贯不变之道,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观点,和全篇的主要思想不相称,这反映了荀子思想的局限性。但荀子的这种一贯不变之道即他极为崇尚的“礼”,“一废一起,应之以贯”,这和他的政治观又是一致的了。

这篇文章文词精严矫健,气势充沛;说理能深入浅出;多用排比句,骈散兼施,是说理文中的上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49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