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色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院士与世长辞,这位一生奔波在稻田里的老人,这位一生致力于能让全球人民吃饱饭的老人,最终离我们而去了。袁隆平,是每位国人记在心里的名字。当我们见多了天马行空、光怪陆离的事情,想起老人,总觉得安心和有底气。他以自己的方式,实现了个人价值。老人逝去后,看一粥一饭,当思种稻人。他是杂交水稻之父,当我们重新回看水稻的五千年历史,便更觉袁隆平院士的贡献多么伟大。
中国是水稻种植的发源地之一,长江中下游最先种植水稻,并以这里为起点向外扩展,在大约距今5000~4000年左右,推进到黄河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夏商周时期,水稻的栽培区域进一步扩大,向长江上游、云贵、黄河以北推进,因为水稻的特性,需在水中种植,但它比干旱稻米更有生产力,后经过稻田的设立,基本确定了南方种植水稻的大格局。康熙54年(1715),南北方平均粮食产量只有300-400斤,这个产量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水稻亩产量的最高记录,但并不足以解决人民温饱问题。时间快进到建国后,建国以来,我国农业上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3%的人口,其中,水稻新品种的选育与生产利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50年代后期矮秆水稻和70年代初杂交水稻的育成是水稻育种的两次重大突破,促使我国水稻平均单产在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中期先后跃上亩产250公斤和300公斤的"台阶"。其后,随着良种的推广应用,到90年代初期,单产又进一步提高到400公斤的水平。种植历程从单季改双季,到第一次绿色革命,水稻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但仍不足以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直至1964年开始,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研者进行常规改杂交稻的工作,希望做到杂种优势利用。至1974年,研发了南优二号杂交水稻,虽然口感不佳,但极大的提升了水稻亩产。2014年第四期超级稻攻关完成,亩产量竟达到了惊人的1026.70公斤,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极大保障。
袁隆平院士不仅是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而且始终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领头雁”,创建了一门系统的新兴学科——杂交水稻学。四十多年来,杂交水稻研究的每一发展阶段、每一项重大创新,都离不开他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都体现了他非凡的经验智慧与学术思想。据统计,到2006年止,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56亿多亩,增加稻谷5200多亿公斤。近年来,全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约2.4亿亩左右,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口。这是对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提出的“未来谁来养活中国”的有力回答。
了解完水稻的前世今生,相信大家更加感恩于袁老对世界的贡献,先生虽然与世长辞,而他研发的水稻将代替他惠及世人,万载不息。
往期回顾
第331期|古代冷知识——古人与见面礼仪
第332期|九日驱驰一日闲——古代休假制度
第338期|古代冷知识之——古人如何回家过节
主编:吴倩薄雯雪
文字:静世杰
排版:郭丽华
图片来源:微博
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49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有滋有味游古城—长沙
下一篇: 山西名城——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