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技多压身,请专攻

食养人 2023-07-24 05:28:06

我大学时候学的是英语专业,和很多同学一样,我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不知道自己以后该如何在职场发展,因为英语只是一门语言,作用仅限于交流,很多非英语专业的人都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这门语言,都能够很好地用英语交流。

为使以后的路子更宽阔些,于是,我就修了第二专业,学了经济学,希望以后的双学位有助于自己在职场上发展。

后来,我还准备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希望自己毕业的时候能够进入学校教书,这样,以后的就业路子就会非常宽。

那阶段,我非常匆忙,业余时间不是去经济系听大课,就是准备考取教师资格证书。

原来以为父亲会对我大大表扬的,没有想到,我在电话里和父亲说后,父亲说道:“你的英语就好到不需要学习了 现在又是学经济学又是准备考教师资格证的,你把时间和精力都分散了。你记住一句话——瓶子里装酒就不能装酱油,人生需要舍弃一些东西坚持一些东西。”

父亲的话让我清醒了过来,我很快停掉了经济学的研修,也放弃了考教师资格证,一门心思学习英语的口语。

毕业后,我进入了一家翻译公司上班。周末,我去一家英语辅导学校给大家讲授口语。

经过两年的自我提高,我的英语达到了同声传译的水平。同声传译按小时收费,每小时酬劳高达一两千元。

后来,我跳槽到一家大型翻译公司上班,经常被公司派到一些大型商务会议或者国际性的行业会议上担任同声传译。因为业绩好,客户们很满意,公司给我的工资很快提高,到了这家大型翻译公司的第二年,我的年薪已经拿到了七十万元,很快以按揭的方式在上海买了住房。

又过了两年,我提前还清了房贷,然后买车、结婚,生活得还算满意。

如今,我每年实际只需要工作四个月,年薪就能达到八十万元。

近些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我在职场中算是发展顺利的一个,这主要得益于父亲当初的教诲,使得我把时间和精力用在“专攻”英语口语上,使得在这方面领先于许多人,使得在口语方面占得了优势。

生活中有句俗语“艺多不压身”,这句老话在时代巨变后,就很有局限性了。如今很多行业进行细化,远远不止三百六十行了。如今职场对“精通”要求很高,以前的那种“样样通但是样样松”会被职场排斥和淘汰的。只有集中时间和精力把某项技能学精通,才有可能在职场中打开一扇大门!

技多不压身是什么意思?

技多不压身艺多不养人”这句话从字面上很明白人掌握的技能越多越好,自己不会感到负担。 这句话放在现在的社会上,也同样是有道理的。

现在的社会,人才丰富,不想努力的话,就会被淘汰。 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一定程度的技术。 而且,掌握的技术越多,自然就越容易生活。 而且,对自己也有好处,会被更多的人喜欢。

但是这样的学艺可能很多时候不养人。 毕竟什么也做不了。 虽然我觉得自己掌握了很多,但是做得不好。 还不如别人认真学习技术。手里学的技术很多,有碗很多压在身上感觉不到压力学习的技术再多也不一定有路,什么都要学,一样要学好才能学。

另一方面是激励它鼓励人们磨练技艺,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到了那个时候就不怕了。另一方面是冒风险。 有了顶级的技术,就可以用精湛的技术在江湖上行走,去任何地方。

所以,对于非常专注的人来说,多学习是动力,能让自己更好地成长; 对于对工作犹豫不决的人来说,多学习可能是绊脚石。

技多真的不压身吗

最近经常听到一个词,技多不压身。技多真的不压身吗?我在网上查了一下这个词的出处同时也参阅了一些文献资料。粗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词实际上是出于这样一个背景:大家也许在一些电视剧或者是小说里面看到过,古时候一些江湖人士在街头卖艺为生。如果甲精通的技艺比乙的多,那么赚到的钱可能就相对多一些。就表演这个项目来看,观众往往是抱着猎奇、寻求刺激、娱乐身心的心理去观看一场演出,而愈加丰富的技艺或奇特的表演则更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因此就产生了“技多不压身”的现象,也就是我们标题说的“技能囤积欲”。

这其实也就是供给和需求的一种平衡关系。在如今的市场经济背景下,技艺可以被替换为产品,观众可以被替换为消费者,这个观点也就大致相当于一个企业产品覆盖面的问题。当然也不可简单说产品越丰富越能挣钱,这需要放在具体的社会背景、竞争环境下去考虑。而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这句话还是否适用?我觉得是需要打一个问号的。

在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中,个人的精力和时间以及拥有的各项资源都是有限的,在总体上是一种守恒的状态。所以我们在发展技能的时候,需要考虑自己各方面的条件能否满足,一味贪大求全并非明智之举。我们需要花更多时间去思考:培养技能的出发点,是纯粹的江湖卖艺的思维,还是适应当下竞争环境,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初衷,抑或是其他的原因。

新精英创始人古典老师关于人才的培养模型有过一个讲座,他是把人的才干的培养分为几个阶段,知识储存阶段、知识转化为技能,技能修炼为才干。如果我们把整个一个技能培养到才干,按照满分100分来计算,那么第一阶段知识的积累和储存最多只能到60分,当知识能转化为技能就能达到80分的水平;第三个阶段,技能修炼为才干之后可以拿到90分到100分。举个广为流传的例子,庖丁解牛,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庖丁之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所谓的神遇之境,就是当我们的技能变成才干之后,身体和技能就会真正的融为一体,解决问题就像是呼吸一样简单,靠自己的应激反应就能完成。当然这多少有些夸张的成分,但是并不影响我们理解才干的状态。

要达到这种状态可能需要我们耗费不仅仅是一两年的功夫。我们把每一项才干比喻成一座山的顶峰,当我们以一种技多不压身的求学之心去学习就好像是每一座山都知道了半山腰甚至更低就折返,然后再上另一座山,到最后虽然爬过很多山,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彼得德鲁克是一个很出色的技能培养大师,在很多领域都是佼佼者,很多人也许会把他的事例作为例证。但是研究过他的一生后你会发现,他在某个领域一扎根通常就是两三年,而这期间,他是一种深耕细作的状态,去专研,去深度的学习和积累,大量地练习。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达到这项技能的顶端,然后带着这样的技能跳跃到另一个领域,又开始深耕细作。

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他的一生都有很多擅长的领域,但是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他的专注点都在一个技能的培养上面。关于他为什么能从一个领域轻松跨界到另一个领域,也许能力迁移说可以很好的解释。古语有“万变不离其宗”,还有“治大国如烹小鲜”。虽然各个领域在外部的表现形式上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底层的逻辑、指导思想是相通的。换言之,当达到一个领域的最高峰之后,我们获得的不仅是技能本身,同时还有方法论、世界观上的认识和积累。举个例子,也许每个人在工作上的方法都不尽相同,但是其解决问题的思路可能会被总结为一些普遍适用的规律,比如麦肯锡方法论、工具论,或者Get things done的工作方法、系统思维、结构思维的解决模型等等。这些底层的东西就是跨界需要的基础能力。

通过这篇文章主要是想增加大家对于技多不压身这句话的认识,以及对于所谓的权威观点要保留一种质疑的态度。经得起质疑才能成为真理。当然真理也并不是绝对的,都要放到历史的、比较的视野中去认识。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在已有的领域保持专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47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