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美国纽约郊外,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吧工作后回家的路上遇到歹徒。
她大声呼救:“有人要杀人啦!救命啊!救命啊!”
据说她的邻居中有至少38人开灯到窗前查看,但是无人来救,甚至无人报警。最后,朱诺比白被害身亡。
这起命案,震惊了整个美国社会,也引起了很多社会心理学家的高度重视。
后来,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尼和罗丁在1969年做了一项实验:他们让一位女士假装从隔壁办公室的椅子上重重摔下来,并大声叫喊:“哎呀,我的脚……我……不能动……它。哎呀,好疼,我……拿不开……这个……东西……”
实验显示,在只有1位陌生旁观者的情况下,有70%的被试者会去帮助受害者;可如果现场出现了2名旁观者,这个比例就降到了40%……
当受害者周围的旁观者越多,伸出援手的比例却变得越低,每个人都觉得,别人可能会去帮助她的,帮助的责任被分摊了,于是,最后谁都没有伸出援手……
后来,这种现象被称之为“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一“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需要担当责任时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如何打破这个可怕的“旁观者效应”呢
如果你不幸成了受害者,需要别人的帮忙,一定要明确到呼救某一个人。
正确的做法是死死盯住一个人,或者指明叫“戴帽子的大叔”,向着他恳求,告诉他,你此刻需要帮忙。
这会让他突然感到帮你是责无旁贷的,而且会带动其他人帮忙。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46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