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古人有人生四大乐事之说: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苏东坡则认为,人生赏心乐事很多,不单有四件,而是十六件: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暑至临溪濯足;雨后登楼看山;柳阴堤畔闲行;花坞樽前微笑;隔江山寺闻钟;月下东邻吹萧;晨兴半炷茗香;午倦一方藤枕;开瓮勿逢陶谢;接客不着衣冠;乞得名花盛开;飞来家禽自语;客至汲泉烹茶;抚琴听者知音。第一、清溪浅水行舟在清溪中行舟,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在如此辽阔的天地间,赏着两岸风景,与友开怀畅谈着,实属畅快!第二、微雨竹窗夜话东坡尤爱子由,“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他和弟弟的雨夜之邀一直萦绕心间,只希望有朝一日退隐后能够与弟弟在风雨交加之夜听那敲打的雨声,倾心畅谈,对床而眠。听窗外雨水淅淅沥沥,而亲近的人又在身边,一起共话,何不视为一种乐趣呢 第三、暑至临溪濯足夏日天气本是炎热的很,继而又行走旅途,更是燥热难耐啊!走到溪水边,脱了袜,撸起裤脚,伸至清凉的溪水中,瞬间一股透凉舒爽之感席卷了心头。第四、雨后登楼看山遥望青山,雨后最是自在。一座座山峦连绵起伏,隐隐约约、烟雾缭绕,如同人间仙境。一片片绿色深浅不一,像一片片绿意蒙胧的海洋!第五、柳阴堤畔闲行正如白居易所言,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苏轼在杭州的时候也极喜爱在西湖边种满柳树的堤岸上散步。柳枝摇曳,清风轻拂,湖水微荡,闲步缓行,慢慢荡涤了身心,愈感舒爽!第六、花坞樽前微笑陆游写道:兰亭酒美逢人醉,花坞茶新满市香。呷一口香茶,在涩而甜的回味里,那些岁月遗留的馨香如杯里的花茶香瓣儿一样清晰,淡如花香的记忆,也可沏一壶文字的香茶,偶尔品茗,愉悦身心。第七、隔江山寺闻钟此句与“夜半钟声到客船”有异曲同工之妙,江水悠悠,一叶扁舟飘于之上,万籁俱静,阵阵钟声回响在耳边,飘荡在天际,引发了无限遐思。第八、月下东邻吹萧战国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道:“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邻便是美女之称,皎洁的月光下,竹影婆娑,微风瑟瑟,箫声低音中偶有珠玉跳跃,清脆短促,此起彼伏,繁音渐增,先如鸣泉飞溅,继而如群卉争艳,花团锦簇,更间夹着鸟语,彼鸣我和。第九、晨兴半炷茗香晨起舒爽,茶语清香,注一湾水,取一瓢茶,入壶出汤浓稠甜蜜。观而赏其妙,闻而悦其香,何不快哉!第十、午倦一方藤枕携一卷书,认真细阅品读,一股困意袭来,便在藤枕上睡个午觉,实属惬意!第十一、开瓮勿逢陶谢同是好饮之人,打开深埋多年的酒时,怎能让陶渊明和谢灵运看到呢 不然东坡哪能饮的上 酒,在于喝醇酒,更在于喝的酣畅淋漓!第十二、接客不着衣冠见客的时候不穿衣服 一代才子东坡居士怎能犯此不雅 不过是跟真正熟识知心的朋友在一起,才可衣冠不整,蓬头跣足。与友说想说之话,谈乐谈之事,见时不着衣冠便可理解了。第十三、乞得名花盛开爱花之人自然懂得惜花,小心翼翼地照料,忽一日花儿开放,便满心欣喜,付出的精力总算有了回报。第十四、飞来家禽自语意为儿子开头说话,“家禽”是谦称自己的儿子。子女是父母的最爱,从出生便开始悉心照顾,看着孩子学会走路、说话,是为人父母最欢心的事了。第十五、客至汲泉烹茶客人来的时候用泉水煮茶,清新淡雅,客人主人自然都欢喜。手端一杯茶,共叙一段情,不知不觉日落西山,此一番洽谈,正得主客之心。第十六、抚琴听者知音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志同道合的知音,实在是令人羡慕!大诗人苏东坡自然也愿得一知己,若弹起琴来,自己的一番情趣,有知音懂得欣赏,那真是快乐极了!东坡的十六件赏心乐事,你有几件呢 现在新建了粉丝群以供各位诗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请在后台输入加群(不是在留言区回复喔)。唐诗宋词唐诗宋词300首唐诗宋词三百首唐诗宋词元曲 唐诗宋词精选回复“唐诗”、“宋词”,即可查询诗词。
苏东坡,‘’唐宋八大家 ”之一,豪放派词人主要代表之一,“三苏 ”之一,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在诗词文书等方面均取得了非凡成就,倍受推崇,这在我国历史是罕有的。
然而,在政坛上,苏东坡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但多次被贬,历经宦海沉浮而不得志。
也正是这样的经历,成就了他在艺术方面的成就。深刻的人生思考,又使苏东坡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境界。
林语堂曾这样写道: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1.关于苏轼的诗歌的感受第一次读到苏东坡的《江城子》时,几乎为之震撼。那样朴素的诗句背后居然有如此大的容量,那种悲怆的容量悠悠然穿过了几百年的时间,穿过了薄薄的纸背,几乎要直逼入我的骨髓: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我想那里一定是有一种能量.那将是我所不懂的孤独的能量.
大文学家苏东坡的孤独或许就在几百年前的那一晚忽然发生了,犹如火树银花一样绚烂无比,直至今日似乎依然可以触摸到那电光火石般一闪的疼痛的光芒.
此时的苏东坡,正在安徽密州做一个不大不小的官.那是在1075年,他刚刚39岁,正当所有的男人做事业的时候.虽然朝廷并不重用他,他仍然为一方老百姓做事,可是在夜深人静的晚上,他被不为人知的孤独包围着.这时他想起了故去十年的亡妻王氏,那个总是站在他的身后却又早早离开人世的女人.
几年后,苏轼被贬到湖北的黄州.在这里,他向孤独靠近了一大步,也向思考与成熟靠近了一大步.如果说他在《江城子》里的孤独是充满苦闷的"有恨无人省"的孤独,那么从他在黄州的诗句里发现,他的孤独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在逐渐平静的夜里独自思考、饮酒放歌,他的孤独升华为一种"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独.
我不是苏轼,无法想象到他是何等落寞地站立在宋朝的一道荒凉的门廊之前,边叹息边写下诗句.然而,这种明晃晃的刺痛竟越过了九百多年漫长的时间的长河,在同样清冷的夜里,也慢慢地浸润了我的心.我又一次翻阅了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一文,试图在他的笔下找到答案.他说:"苏东坡在黄州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法国女作家杜拉斯在她的笔下,无尽苍茫地问到:"是什么让孤独发出声响?"一时成为所有孤独的人的箴言,是什么让孤独与孤独发生碰撞,让孤独的人之间发生碰撞?女作家一边问,一边浅浅地笑,笑浮浮沉沉变幻莫测的人生、命运还有爱情,嘴角带着一丝沧桑一丝嘲讽.
我也无法回答,但是我知道,这种碰撞一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犹如寂静如水的长夜里,忽然的一记有朋自远方来的清脆的扣门声,那种撞击之声将是无与伦比的天籁之音.一千多年以前的伯牙和钟子期曾经遭遇过,相信那是他们一生中最完美的一次遭遇,一把断裂的古弦琴,一首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就是这种遭遇的见证.
全篇不见"孤独"二字,而此刻,而我,却读得满眼皆是,犹如满树秋色遍眼银花,乱影婆娑.文字的乱叶纷纷零落成泥,所有的背景一一远遁,剩下的枝骨冰冷地凸现,呈一种触目惊心的颜色,有如浮雕一般,桀傲,坚硬,它站立的姿势快要让我心折.
谁会用孤独像刀子一样雕刻自己,剔除自己,谁就会像水晶那样透明,对于有同感的人来说,却是一只温暖的手.
对于一个高贵的人格来说,孤独的尽头不是一种背影坍塌下去的过程,而是一种巍峨站立起来的姿势。
2.写一篇感悟苏轼的文章500字,急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 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风,而道家讲的是无为,所以他又像庄子一样,要逃离这个社会.
旷达——顿悟——感伤,是苏轼文学作品中所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这种感伤有时很浓,有时又很淡,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而已.
我认为我们要学习他那种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的豁达精神,尽管我们只是一介凡人,尽管对一些事情或压力无法释怀,但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尽力从容面对之.
3.作文500字,题目:我读苏轼 写出对苏轼的感想,和一些关于苏轼的命运原本就是坎坷而无常,而纠结于苏轼一生的,明晃晃的是“错过”,作为一个满腹诗书豪情壮志的文人才子,苏轼无疑是错过了太多太多。
可人生之中,最为悲伤的也是错过,错过并不是能力上的问题,而是命运无情,造化弄人,“苏轼”二字上,刻意的总是标志着乐观与豁达,超然物外的是他,乐观洒脱的是他,忘怀得失的也是他。而谁又想当苏轼和这些词画上无数个等号后,那背后是无数个叹息,那一声又一声疲惫不堪,低沉的叹息正压得苏轼寸步难行。
谁一生下来就是超然物外的?若苏轼一直春风得意,我想他也不愿意作一个忘怀得失的人,是因为失去的太多,才学会了自我引导和解脱,在那样一个见风使舵的年代,满腹的郁郁不得志要跟谁说,能跟谁说,又有谁能开导?最了解自己的人莫不过自己。那文章上,诗句豁达的字眼不过是说给自己,无非是让自己痛得无以复加的心好受一些,我得不到的,没关系,我忘怀得失,我得不到的,没关系,我超然物外;我郁郁不得志,没关系,我乐观洒脱。。。。。。如此一个乐观豪迈的诗人,达观的心境是多少悲悲喜喜自我劝说而造就的,他不失望,他不颓唐,仿佛用乐观的锁链将自己牢牢勒紧,不给自己失落的余地。。。。。。可是终究是会悲伤的吧,痛失爱子后那悲伤是席卷而来的,乐观豁达再也锁不住他了,正如那诗中所说:“心似以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那诗中的是自嘲,还是深深的无可奈何,这些都不得而知了。
错过,错过,错过,一生的笔墨中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错过。
在览了无数篇诗句,最喜欢的还是《定风波》,更喜欢的是那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平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这首诗总是给我无限的画面感和想象,仿佛指尖都能触到雨的微冷,听到竹叶间不安的相互摩擦,他是醒醉全无,无悲无喜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是什么让苏轼感受不到雨的侵袭,又是什么让苏轼忘却了雨,他又想到了什么,每个人在读完这首诗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而我只知道,他所表达的,是远不止心情旷达这一点的,一点还有很多,在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什么的人所体会不到其他的内含义。
正常无常,我仿佛能看到那样一个诗人,在历史灰烬的遗留中却耀眼的发着光。
4.帮我寻找一篇有关《感悟苏东坡》的作文读《苏东坡传》有感
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淌的华彩;
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洒的旋律;
他用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
苏轼是一江碧水,他将伴我一生。掩饰不住内心的寂寥,倾诉不尽“高处不胜寒”的苍凉。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寂。在鬓发几百之际,故人不在,源于内心的寂寥。埋葬,便是所有。
苏轼在他用文字编织的梦幻中遨游,在他用诗堆积的象牙塔中放纵。“浮游天地间”“放浪形骸外”是他全部思念的凝结点,是里程牌,是伴我一生的人生格言。
回首苏轼,我无语。因为我正在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的风流。阅读苏轼,品位苏轼,我终于明白,一切痛苦只是过眼云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如茶,伴我一生让我平淡;
苏轼如水,伴我一生让我宁静。
苏轼:我心中的永恒!
5.急需写一篇跟苏轼诗句有关的作文,八百字历代对苏东坡的精辟评价:
黄庭坚: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真神仙中人。
苏辙: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晁无咎: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赵昚: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
黄锦祥:“东坡乃文星旷世,曜耀寰中。”
刘辰翁: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王士祯: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王国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
6.写一篇作文:读苏轼资料的感触听了康震教授的系列讲座《苏轼》,特别是第七集苏轼的情感生活,深有感触,在网上找点资料,记录于此,聊做记念:苏轼一生有三个伴侣,她们是结发之妻王弗、继室王闰之和侍妾王朝云。
这三位女性,苏轼对她们都是十分珍爱的。苏轼先娶的是王弗,王弗年纪很轻就病逝了,苏轼之所以娶王闰之为继室,可能跟王弗的临终嘱托有关系。
因为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王弗之所以会这样做,一是为了自己留下的幼子苏迈能得到很好的抚养,二来让堂妹有个好的归宿,三来她与苏轼的婚姻是自主选择的,苏轼对王弗村里的人十分熟悉,很可能早就认识贤淑恭谨的王闰之。
王弗生于书香门弟,识文断字,明辨是非,她不仅在生活、情感上,给了丈夫很多慰藉,在事业上和为人上也对苏轼有很大的帮助。而王闰之就大不相同了,从她不通文墨、很会做饭、能给牛治病、还会给牛接崽来看,她是个农家女子。
她在苏轼身边,主要是照料他的生活,不可能像王弗那样有很多的情趣,所以后来苏轼一直称她为“老妻”。我在书里写道:苏轼与王弗的情感,可用“清纯”二字概括,那么苏轼对王闰之的关爱,用“厚醇”二字来形容比较适宜。
至于王朝云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在弥补王闰之在才情方面的不足。因王朝云身上带有王弗的影子,苏轼才在她十一岁时,就从妓院赎回家中,一开始当作侍女养着,成年之后才收为侍妾。
总而言之,三位女性并非同时生活在一起,而王闰之和王朝云作为王弗的承继者,又是互为补充的关系,苏轼对她们的感情,谈不上厚薄和对谁更为倾心,苏轼对她们同样尊重、讲究平等、互相关爱,都很真挚感人,所谓苏轼爱侍妾王朝云,胜于爱两个正式妻子的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在王弗之前,苏洵确实曾给苏轼定过一门亲事,女方就是与眉州毗邻的雅州太守雷简夫之女。
为此,雷简夫还将苏轼、苏辙兄弟两个都接到雅州读书。可是少年苏轼到了雅州不久,就发现雷太守许多贪赃枉法的丑行,于是就躲进山林、寺庙等,开始逃婚。
苏洵带领几个年长的侄子到处捉拿,想让儿子屈服。无奈此时苏轼的姐姐八娘,因为婚姻是父母包办的,不幸被婆家逼死。
爱女的惨死,让苏洵幡然悔悟,他放弃了逼迫儿子的念头,转过头来给雷太守写了封辞亲信。苏轼最爱的女人,应是王弗、王闰之和王朝云三位一体。
可如此完美的女性,世界上可能没有,苏轼生在900多年前,他占了一个便宜,就是可以纳妾,作为才情方面的补充。他在做太守、当翰林学士、礼部侍郎、兵部侍郎时,身边美女如云,有的后来也成了侍妾,但没有一个能和王朝云相提并论。
倒是侠者陈季常的压寨夫人、那个被苏轼戏称为“河东狮”的柳秀英,因为身上带着王弗、王闰之、王朝云三个都未曾有的野性,反而曾让苏轼醉中失态,向陈季常写信“索”要,结果被老妻王闰之和好友调侃了一回。
7.古诗文,走进苏轼 综合实践活动感受作文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宛如一颗璀璨的巨星,光耀千古。
他是“几百年出一个的文学奇才”。他为后世留下的丰厚的文化遗产,至今仍滋养着我们的心灵。
大河之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绝唱在我们耳边萦绕;峰峦之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思在我们心中升腾。遭遇挫折,我们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宽慰自己;月圆之夜,我们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聊表思念……苏轼的诗文,俨然融进了华夏子孙的血液之中。
他诗书满腹,才华横溢;他幽默达观,豪放洒脱;他经历坎坷,情感丰富……苏轼是一座丰碑,苏轼是一个谜。让我们走近苏轼。
8.学习了苏轼的诗词和人生观,你有什么感想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诗词均感情豪迈奔放,胸襟开朗洒脱.他的诗词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篇章最多,他的《送鲁元翰少卿知卫州》、《有美堂暴雨》、《饮湖上初晴后雨》等篇或想象丰富,或气势雄浑,或清新隽美情致盎然,最能代表苏诗的艺术成就.他的表达对事物见解的诗,如《题西林壁》,被认为最能体现宋诗的理性特征,诗中通过艺术形象说理,蕴含丰富,新鲜有趣.表现苏轼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诗风的《王维吴道子画》、《读孟郊诗》、《书王主簿所画折枝》等诗亦被认为是北宋文化所达新高度的标志.苏轼的词相比他的诗有更大的艺术创造性.他突破了以前离愁别绪、男女恋情的老套,将悼古、怀旧、记游、说理等诗材皆纳入词的表达范围,给词以更深广的意境,一改晚唐五代词家的婉约之风,开创了词的豪放一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向被认为是最能代表苏词风格的作品.前一首词从幻想天堂的不胜寂寞凄冷,转向寄情于人间的天长地久.后一首借赤壁旧址的壮观景象、古人的英雄气概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这两首词皆写于作者失意之时,“人生如梦”的低沉之调不免时而可闻,但它毕竟难掩苏词激情奔放、达观洒脱、恢宏阔大的主弦律的高亢之音.。
9.苏轼的诗和感想秋霜春雨不同时,万里今従海外归。已出网罗毛羽在,却寻云迹帖天飞。
??
从词的题目及诗中“海外”二字可看出这首诗当作于宋徽宗即位初年大赦天下之时。在东坡诗中,它不算名篇,但是他非常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在经历了政治风波后对宦海浮沉的厌倦,以及归隐的想法。
??
首句以秋霜和春雨作喻,表达了今昔之感,句子虽平实,但分量极为沉重。但凡人到老年,偶然生出人生感慨总是简单深刻。
??
次句点题,“海外”指的是海南儋州,苏轼生前最后被贬谪到此。
??
后两句是一幅流水对,两句一意贯穿,写得极佳,比喻贴切。前半联很简单,说的是自己九死一生,在政治风波中侥幸逃脱,就像鸟儿逃出罗网,翅膀还在;下半联是全诗的重点,是全诗的要旨之所在。绝句创作讲究起呈转合,而这一句则起到合的作用,照应首句。为什么这么说呢?关键是在读懂“云迹”二字;在古代,白云借指隐居山林,例如秦观的“旧隐白云暇”。另外,“寻”字就可看出作者有归隐之意。后来他不久归隐于江苏常州。并卒于此地吗?
??
这首诗写得很好,首先它体现了作者的创作原则,作者曾说:“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这首诗凝练含蓄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在一连串风波后的心态,读之令人感慨绵绵。
苏轼参透人生的古诗词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出处
《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出处
《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出处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睛,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间有味是清欢。
出处
《浣溪沙》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出处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出处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
占得人间一味愚。
出处
《南乡子》
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出处
《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有的人只是随着时间的大流,糊里糊涂的过完此生而有些人,却从中领悟到了人生的千百滋味,赋之于诗词中,最后成就了优美的诗篇。看破人生路万事转头空。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西江月·平山堂》
这首诗是为怀念恩师欧阳修所作。
十年前,苏轼和恩师把酒言欢,不料此次聚会竟成永诀,次年恩师就仙逝了。而这十年中,自己官场坎坷,尝遍人间冷暖。作者抚今追昔,感慨岁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梦。“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欧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在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在梦中,终归一切空无。
不要轻言东坡消极,或许正是心怀此念,他才得以坦然面对纷至沓来的政治打击。
我们所追求的功名利禄,只不过是人生中的幻光。
人生既然不过虚幻,政治失意与挫折,算得什么呢?人生要想过得去,惟有看破得失,看淡功名利禄,才能坦然面对挫折,笑看自己的人生。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的一生,辗转各处,像什么呢?正像到处飞的鸟类。
到处飞是鸟的命运,各处奔波是人的命运,我们在哪里留下痕迹,停留何处,都是偶然,也是必然。无常,是人生本来的称谓。人生,是一系列不期然而然、期然而不然的偶然。既然如此,我们也便不必在意生活奔波。曾经亲密无间的两人,因为命运各奔东西,这无可厚非,都是偶然的事,所以不用放在心上。
人生充满了偶然,而我们则需要用一种必然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偶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43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一种花,就是一种偏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