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一直听说“上善若水”,原来是这个意思!

七里香 2023-07-24 02:29:12

作者:赵金云

来源:京博国学(ID:jingboguoxue)

道德经》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利万物,却从不与万物相争,却又能包罗万象。它遇热成气,遇冷结冰,遇风起浪,遇水相融,你让它方,便方,让它圆,便圆,它柔软得没有自己的性格。

任谁都可以欺负它,拿刀砍它,它便默默承受,容忍你的伤害,遇到阻碍时,它百转千回,继续前进。

做人,当学习水的品格。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像水一样活着。

1

水的柔

情绪柔软,滋养万物

古人云:喜时不诺,哀时不语,怒时不争,乱时不决,倦时有终。

生活没有称心如意的,有情绪,很正常。但易怒,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使问题更加严重,最终害人害己。

北宋著名词人晏殊,少年成名,官至宰相,位极人臣,却因情绪失控,遭到贬谪。

有一次晏殊随宋仁宗,还有几位同僚,一起视察一座道观,刚建好,准备验收,因需要手板检验,可晏殊的随从,却是慢吞吞地。

当随从把手板送过来时,晏殊怒不可遏,接过来顺手一挥,就敲掉了,随从的几颗门牙,弄得随从满嘴是血,让人不忍直视。

随行中的其他官员,纷纷向宋仁宗谏言,说晏殊身为朝廷官员,竟然动手打人,有失体统。

最终,宋仁宗听取了他们的意见,把晏殊贬至宣州,让他好好磨练一下自己的脾气。

有人说:“人有情绪再正常不过,但是如果不会控制,那就只能沦为情绪动物”。

是人,都有情绪,发出去是本能,压下去才是本事!你看“怒”字,上为奴,下为心,动不动就愤怒生气的人,就是情绪的奴隶。

做人当如水,情绪稳定如水柔软,静静流淌,不骄,不躁,在慢中感受稳,在怒中学会控制。

而不是像潮水一样波涛汹涌,让人一点就着,一碰就炸,歇斯底里,毁天灭地,和人处处为敌,最终伤人伤己。

真正强大的人,对人都非常亲切,温和,柔软的没有脾气,犹如涓涓细流,滋养万物。

2

水的容

宽宏大量,包容万象

古人有句谚语:“宰相肚里能撑船,大肚能容天下事。”

就是在形容人的这种大度品格,一个人,要是有一颗大度的心,于己于人都有好处。

东吴周瑜,不但人长得好,才华也过人,待人更是宽厚。

他原本在孙策手下为官,为孙权谋得半壁江山,孙策死后,他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弟弟孙权,便嘱咐孙权,要重用周瑜。

就这样,年纪轻轻的周瑜,被孙权提拔为大将,而资历最深的程普,则担任副将。

这下程普可不乐意了,自己一直追随孙氏一族,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甚至还救过孙策的命,若论年龄和资历,整个江东无人能及。

程普心想,你用一个“乳臭未干”的人,能当领导,肯定是靠关系上位的。于是,他便处处为难周瑜,想好给这个后生晚辈,一点颜色看看。

哪知,面对程普的刁难,周瑜一笑置之,遭到程普的诋毁,他也淡然处之。次数多了,让程普感到自惭形秽,也就彻底化开了他心中的怨气,从此,两人成了忘年交。

《菜根谭》里有言:“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你若事事计较,便愤愤不平、耿耿于怀,不仅局限了眼界,还自寻烦恼,更过不安稳。

海为什么能纳百川,不是因为海宽,也不是因为海深,是因为海的姿态低,也只有低了,才能胸怀宽广,汇聚和容纳众多的河流。

做人亦是如此,你大度看世界,才能从容过生活,与人相处,让一让,与人交往,多包容,面对得失,你坦然一些,便万事不愁。

做人当如水,把心放宽,别为他人的错误买单,开放包容,才能大气磅礴。

3

水的净

干净透彻,无欲则刚

清朝民族英雄,林则徐有一句名言:“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然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诱惑实在是太多太多了,面对这些诱惑,没有人能够做到,无动于衷。

有欲望,是人类的天性,欲望本身没有是非对错之分,适度的欲望是前进的动力,但过度的欲望,就变成了灾难。

和珅在历史上出名,与著名的历史人物有所不同,他出名不是因为他的才华,也不是因为他的才干,而是一个“贪”字。

和珅出身并非名门,甚至都不富裕,但祖辈是武官,所以他和弟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和珅才华过人,又勤奋好学,他的仕途之路,走得很平坦。

以至于起了贪欲,让他的“才”完全为“财”施展,搜刮的金银珠宝,却没用在国计民生上,全进入了自己的腰包。

他仗着有乾隆帝为他撑腰,随心所欲,要知道凡事都有个度,不懂得克制,早晚会出事,在乾隆帝去世后,没几天就被嘉庆帝抄家,赐死。

有句老话,说得特别好:“索求无止境,少欲则身轻”。

欲望这个东西,它有两面性,用得好,它能给你幸福,用不好就让你迷失。当你执着于金钱,你便成为钱奴,当你迷失于权力,你便被权力所控制。

其实,太多的人不幸福,就是源于不知足,太多的人有烦恼,就是欲望得不到满足。

正所谓无欲则刚,无为将无所不为,只要你看淡一点,在满足了基本所需时,再无所求,便不会被名利所累。

人生如水,要干净透彻,不要被社会上的名利所诱,迷失方向,清心寡欲,无求必无忧,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写在最后

人在世上多坎坷,当学水之能方,能圆,方圆之间,看出一个人恰到好处的准则;能容,能纳,容纳之间,呈现一个人深厚宽阔的涵养;能进,能退,进退之间,彰显一个人不服输的毅力。

昨天再好,也走回不去;明天再难,也要抬脚继续。你不可能事事如愿,却要保持时时心宽。

做人当如水,干净,清澈,简单,无色则纯,无欲则刚,便无往而不达。

漫漫人生路,别一直在迷路,点个在看,愿你我,都能达到如水的境界,才能涌现,包容缺陷。

作者:京博国学,来源:京博国学(ID:jingboguoxue) 本文经授权转载

“善”的本义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说上善若水?

“善”的本义。 从造字角度来看,最早现于周朝中期的金文,字形为是上面一只“羊”,下面两个“言”,而这只羊的颈上,系着一个绳套。两个“言”字并列其实是个古字,发“淡”的音,是“争说”、“竟说”之意。后来字形发生变化,将下面简化成一个“言”字,随着隶书、楷书的变化,最终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

这是个会意字,那是不是羊在说话?不是的。而是人们在交口称赞“羊”的驯良美好的品性之意,所以“善”的本义是“良”、“好”、“驯善”,其后又引申出“友好”、“擅长”、“赞许”、“容易”、“熟悉”等等意思来。

上善若水 而老子的“上善若水”很明显是指引申意思。

“上善若水”,如今已经是个成语,指的是 “至高的品性就好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现在大众更多的是把“善”理解为“善良”,把整句话解释为 “最好的善良像水一样润物无声,不求回报”。

这些都对,一个成语在后世的引申和解释都是要根据环境和时代来定的,但是原文到底要如何解释才能尽量贴近老子的本意呢?

老子的眼中并没有善恶之分,只有“无为”和有“有为”,无为顺道,有为逆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世间万物不过循道生生灭灭,没有什么不同,“善”与“恶”也不过是大道在天地之间的正反映射,真正得道之人是不会在乎世人给出标准而定的善恶。

人们提出的所谓善恶在得道者心中不过是过眼云烟,最终会归于大道,混于大道。

所以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道德经》中的“善”并非“良善”。

老子用“善”在这里指代的一种“道”的状态,“上善”是非常靠近“道”的状态。因为《道德经》里老子也说过,“道”是无声无形无质的东西,名字都是勉强命名为“道”,那么道的这种不可捉摸性确实是很像水,而且并不止于形似,“道”的特性也像像水一样既对万物一视同仁,又生万物而不自知。

越靠近道,就发现道的状态像水一样。水生万物而低调不争,随遇而安,处在众人都不喜欢的低处。所以是有点类似于道生世间万物而不让人察觉。

这里继续阐叙水的七种类似于“道”的地方,其实是将“道”形象化,让大家学习水的各种品性一样去追求“道”。

“居善地”,水往低处流,从来没有逆流而上的,这是“道”的顺应;“心善渊”,水空虚静默而深不可测,这是“道”的如深渊般守中;“与善仁”,水泽被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是“道”的大仁;“言善信”,水遇阻碍即避让,一定会依道前行,这是“道”的守信;“政善治”,水涤荡污秽,平衡测量,这是“道”的治理;“事善能”,水遇方则方,入圆则圆,这是“道”的能力;“动善时”,水冬冰春融,丰沛干涸有节令,这是“道”的合乎天时。

我们只有像水一样不与物争,不与人争,不与百姓争,不与天地争,对待外界事物顺应其自然发展,顺应大道规则,让外物和自身达到完善和谐的地步,自然就没有什么好担忧的了。

水兼七善(道的七种特质)而不忧,我们追求道也是如此。其实这章中所有的“善”归结到最后还是“不争”,即“无为”的状态。

所以上善若水中的“善”实际上是指非常接近“道”的状态。

这与我们今天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不过并不影响成语和句子意思的与时俱进。

其实很难确切真正知道老子原文的真意,不过我们能确定的是,在老子的眼中, 天下万物都是“道”所化,最终也将归入大道,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老子追求的“大道”,远在我们普通人认定的“善良”之上。

所以他绝不会说什么“最好的善良”之类的话,他不是这个层次的人。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善,本意就是“积善行德”“做好事”。从前有个老太太无恶不作,有了两个儿子,有一天她突然醒悟了,不做坏事,只做好事,敬孝长辈,帮助穷人,吃斋念佛。老天看她改过自新,又赏她一个小儿子,而把本来是来败她家的大的两个儿子收回去,也就是先后死了。老太太哀怨老天不公,做坏事得两个儿子,做善事失去两个儿子。就杀狗开荤,被打入十八层阿鼻地狱。后来她的小儿子长大了,冲到地下,背着母亲跑出了十八层地狱。他就是“木连”。这个故事叫“木连救母”。这就是“善”。



对于中国人来说,“上善若水”这句成语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家喻户晓,妇孺皆闻。这四个字常被人们悬于墙上,挂在口边,然附庸风雅者众,又有几个人真正识的其中的真义呢?



绝大部分人把“善”字理解为良善、美好或良善、美好的品质,从而把“上善若水”理解为最美好、良善的品质就象是水一样,也就是说水具有最美善的品质。《》上对“上善若水”是这样解释的:“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人的德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真是这样子的吗?水就是最美好品行的象征吗?那么水深火热、洪水猛兽、水性杨花、水火无情这些成语又如何解释?要真正理解“上善若水”,关键要弄清“善”字的真正意义。不知“善”字本义,一切关于“上善若水”的解释都归于谬误,圣人的智慧就不会被我们真正领悟。


实际上,“善”的本义就是指事物的自然属性而并无美丑、好坏之分。“上善若水”和“人之初,性本善”中的“善”都是这个本义。人初生时,由于还没有受到 社会 和教育的熏染,所以其本性具有天然的特点,即自然属性。所谓“性”,就是指事物在特定阶段所具有的内在特点,包括先天具有的和後天形成的特点,而“善”则是指事物先天具有的、自然而然的特点,即先天的自然属性。从造字角度讲,“善”字从羊从言,意思就是言乎羊者为之“善”。那么为什么羊能代表事物的自然属性呢?我们知道,无论是人类,也无论是牛羊鸡狗,还是狼虫虎豹,在刚出生时都具有共同的自然属性,除都很可爱之外,他们都是饿了就会张口哭(叫),饿极了还会咬痛母亲的乳头,饱了就很快乐,其本性基本都差不多,也就是“性相近”也,但无所谓恶与不恶。但当他们长大後,其本性大多会发生极大改变,只有羊长大後变化不大,仍基本保持初生时的自然属性,故以羊象征先天的自然属性。自然属性言乎羊者,故造字为“善”。由于羊天生温良,故“善”又引申特指美好的品性,与“恶”相对。注意:善恶的善是引申义,而不是本义。



汉字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就是本义是中性的,并无褒贬意义,引申而特指或褒或贬的意义,所以在具体应用中要特别注意区分。“善”本义是指事物的自然属性,无褒贬意味,但又引申特指美好的属性。“臭”的本义指鼻子的功能所产生的嗅觉,即气味,无所谓香味与恶味,但又引申特指恶味。如“朱门酒肉臭”中的“臭”就是用本义,仅指气味,不特指恶味,因为朱门人家是不会让酒肉产生恶味的。再如“祥”字,其本义就是指事物的征兆,并无吉凶之分,引申则特指吉兆。《诗经·大明》“文定厥祥,亲迎于渭”,这里的“祥”用本义,至于吉凶,文王心里不占而知也,占之只不过是一种固定仪式而已。



知道了“善”的本义,那么“上善若水”就很好理解了。“上善若水” 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水的自然属性就是从高处流向低处,水静则平。万物都离不开水,水对万物都有利但却从来不与万物争高争上,而准是处于众人都所恶的地方,故水的这种自然属性已经接近了道了。老子所谓的道,就是指事物的本源及其自然规律,水的自然属性已经接近了事物的本源及其普遍的自然规律,故曰“上善若水”。孔子也曾解释说:“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道家追求天之恒道,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反对人为干预自然。而水的自然属性就是从高处流向低处,静则平矣,水的这种自然属性最接近于天之恒道,故曰“上善若水”。人道效法天道,当争道不争高,天人合一,顺其自然。这是道家和儒家的共同之处。



“善”的本义就是对弱小、卑微的生命有一种同情、怜悯的感情,并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予扶持与救助。

那么,上善若水又是怎样的意思呢?

“上”指上面的高层,掌握生杀大权,实质是国家的最高决策部门。“如水”的水又是有什么特质,如何来解释呢?“水”的特质是润下、就低、无空不入。这样连起来意思不是就很明白了吗。

“上善若水”是指身居高位的统治阶级,对自己所管理的人民的、生活状态与处境能够同情和怜悯,能够尽量给予他们适当的自由、宽松的环境,对于他们在生存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最大利益的给予关怀和救助。

最后,讲一点,为什么是对管理下的人民呢?原因是,历朝历代,劳动人民以苦为生,被奴役、压制,处于 社会 的最低层,是最可怜的弱者。

真正的至善是就本性而言的,是无法被定义的。所以六祖大师提到不思善,不思恶。

但要说上善若水的善,其实这个善指的是合于道是善的这么个意思。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水所表现的德性是最近于道的。这里的道指的是天道,也就是万物的根。为什么说水最接近于道呢,因为水和天道运行所表现出来的德性是非常之接近的。

比方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和天道生而不宰是完全重合的德性。所以说水所表现的德性不是合于小道,而是合于天地运行的生生不息,平等的普化万物的大道。这和水平等的利生万物是无二无别的。因此老子称其为上善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善。


而道本身是没有善恶的,只是老子的思想是教人们遵道而行,所以人以道的方向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自然是善的。这就是上善若水中善的本意。

其实从物理的角度来讲,流体本身没有固定形状,受力就变形,所以也是最能直观反映力的作用效果的,因此很容易在自然状态下体现“道”,比如水往低处流,这本身就是道的体现。因此我们在老子的道德观中,不能把老子提出的道德当作是人世间的好人好事等世俗观念来看,而要看做是一种内在法理在人身上的德性化。


从这点来看我认为老子和孔子在这一点上是一脉的,不同之处只是认识的方向不同。老子是倾向返回原点的,而孔子在方向上认为要向前。但不管向前还是向后走,都遵循这个内在的理却是共识。所以道家儒家不过是一阴一阳。正如老子看到了天道的不争,孔子看到了天道的自强不息而已。


其实老子说的“道”或者说中华文化中的“道”,大家的共识其实都是差不多的,都是指一切自然背后的法则原理,而德就是道所表现出来的功能。所以老子在当时做的其实是科学的思想观察实验。我们把老子的理论,过分的玄学化和通俗化都不对。要看到老子以及前人在思想上的观察轨迹就明白其实这很符合科学。


老子只是在观察思考这个不可见的法则原理以及它所体现出来的现象,从而凝结出规律和思想并发展除德性学说而已,儒家也是这个理路,只是观察的重点在人上。而学说中的玄只是因为确实没法表达而呈现玄态,亦非是故意如此。


其实人类一切的神秘主义都是因为信息不充分造成的,只是有些信息确实没法获取所以很多思想也只能这样挂着了。

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

问题 “善”的本义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说上善若水?


首先,我们知道“上善若水”一词出自《道德经》中的这段话,《道德经》这段话用“水”为代表,来阐述的“善”的本义,并不仅仅是我们常说的, 做好人好事,积德行善 。当然 行善积德 这是我们应该必备的品质。而是告诉我们,行善事的同时,做好的我们的本职工作,此时后的善为“擅长”,我们做好的我们擅长的工作,各安其份,不与人争,是为道之所本,为大道,为大善。

所以善的本义为:保持善良的本性,做好自己该做的,各安其份,不与人争,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上述为本人的一些见解,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善的本意是什么?我认为看待任何事物都要从多方面分析,而不要片面的从单方面去论断。

孔子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矣”。说的就是万物皆阴阳,阴阳互动才能生出万事万物。

《易经》中也讲到一字一太极。而太极包括阴阳。

要说宇宙之初,一片混沌,开天辟地,万物生长,自然孕育,生生不息。 宇宙自然的运转是大自然的规律,因此天地本身并无善恶之分。阳光普照也好,电闪雷鸣也好,都是无善恶的。他只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着,而这种规律的运行是使宇宙存在的运行。



我们知道高温能杀死细菌,低温同样也能杀死细菌。可是如果一直高温或者一直低温,那我们人类,万物都会受不了的。

自从地球有了人类以后,万物就有了分别。 人类把某类归为善,把某类归为恶;把某些行为归为善,某些行为归为恶。从此以后有了善恶之分。

老子说上善若水,这里的善指的是我们人类而言的,我们把好的语言,好的行为,好的品德等等都归为善。而老子用水来形容善,就是用水好的一面告诉我们什么是善。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上善,大善,要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居功。



无聊至极,信笔咏水。

水避高而趋下,不高高在上,不嫌戏卑贱,向大地最低洼处流动。

由此可见水性之谦逊;

水藏污纳垢,包藏万物,涓涓细流归入大海。

由此可见水性之宽容;

滴水石穿,矢志不渝犹如愚公移山,不达目的死不悔改。

于此可见水之坚韧;

水乃生命之源,万物生灵繁衍不息,无水便不可生存。

由此可知水之仁慈;

洪水猛兽,摧枯拉朽,毁灭万物,荼毒生灵,水之破坏力无穷。

由此可知水之力量;

水变幻莫测,时而化为冰,时而化为气,周而复始,反复循环。

水即是如此,不拘一格,通融圆满。

若问谁可为众人之师?

最莫过于水!

看这把寒铁宝剑,无往不破,坚不可摧,靠谁锻造,唯水之功;

看这株久旱枯木,危在旦夕,引水便可散发蓬勃生机,欣欣向荣;

水可以助火之势,让火焰无绝,亦可以灭火之威,绝火患于无形;

高楼大厦,金碧辉煌,上至皇宫大院,下至平民房居,若有水之调和,空中亦可造楼阁。

水有恶性,亦有善性,但用者在人。

兵者可以绝水淹城,毁灭生灵;

农者可以引渠灌溉,播种收获;

工者可以疏通散流,保家护国;

当然文者还可以为此,吟诗作赋,附庸风雅,留下千古绝唱;

或是画者,可以研磨攒笔,信笔挥毫,画尽妖娆风姿。

水是来自于天堂之使者,

亦是来自地狱之恶魔。

水可爱,可爱在水,

水无错,错者在人。

惜水,怜水,学水,敬水,畏水。

天下至道,唯水不破,

天下至法,唯水皆破。

微乎微乎,至于无形,

神乎神乎,至于无声。

顾能掌天下之司命,

顾可成天下之大功,

顾愿全天下之善灵。

当然末后还要加一句,

水乃至道也!

无聊至此,信笔瞎书。

哎……哎……哎……

“上善若水”中,“善”的本意是指道德品行或德行或品性。上善若水的含义比较深刻,要理解上善若水,关键是要搞明白上善是什么?水是什么?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上善”是指至高的品性,换言之,是“至善”。上善若水即至善若水,那么至善是什么?或至高的品性是什么?要理解至善,就要再看“水”,因为至善若水。

水是什么?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无机化合、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被称为人类生命的源泉。水的特点是无色无味、无形透明、纯正本来。可见水是自然的,自然是真实的,所以水是真的,具有真的本性。

于是,上善若水,就可以理解为,至善若真,至善像水一样真实。

老子推崇水,其实是在推崇“真”,《道德经》又叫《道德真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其实是关于真的理论,道家将修行的人叫真人,显现了真的重要性。

另外,真则善,善则美,无真不善,无善不美。也说明了真的重要性,要善必须先真。

“真”重要,用什么来比喻它呢?老子想到了水,水是最接近真的一种物质。在道家学说里,水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且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

基于此,就很容易理解上善若说啦,上善是真,水也真,于是就讲通啦。

上善若水,讲的是本体论,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个道理,说的是水,天,地都没有意识主导性的意思。上善若风,上善若气之类,一个道理,因为没有意识主导性,所以随遇而安,随形而就了,道德经后面几句详说了。这里关键要把善和上善区分开来,不是我们世俗善恶的道德标准下的分别意识哦,类似于心学的良知,道,佛学真如之类。如果水是善性,逻辑说不通,也不能解释水火无情之类。哲学体、相、用的思维读道德经,可不是简单的一个文字载体,开头第一个字道就点出来了,是讲形而上的,讲本体,作用,自然,人为的。

“上善若水”有多少人能明白它的真正意思?

水可凝冰,冰比水硬,

百折不挠,愈挫愈勇;

水可化气,气热蒸腾,

聚气生财,大象无形;

水向低流,持续做功,

水滴石穿,柔克其硬;

水变形态,任意因盛,

能屈能伸,随变随形;

水性虽寒,仁善不争,

惠泽万物,弃私而公;

水可聚散,有形无形,

顺势而为,成不争功。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人善利人,故而不争。

道德之精,诠释人生!

《老子》名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善”是什么?“善跟恶相对”。“上善”就是品质高的:善良、善举、善策、、、惟善以为宝,有兼善天下的济世情怀之人的行善,象水一样利生天下万物而不争回报。而不是“善欲人见之,非出真心行善而实窃“钓名沽誉”。

“若水”实际提示人们:在行善举之时的“初心”更要象水原来的本质一样《无色、无味》。若水变了色、成了恶水,增加了臭味,“何来君子之交淡如水”?

可见时下多有“名人”欲借行善之名,实为“钓名沽誉”而恐人知、实为大恶之人!

之前恰好看到一篇解读这句话的文章,提出了很多人的回答。我蛮喜欢里面的一个解读的。

大意是,你把水倒进杯子里,它就是杯子。你把水倒进碗里,它就是碗。它可以被倒进装满石头的杯子里,也可以被倒进平坦的地面。它可以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形态去适应环境。

它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几乎可以千变万化。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大概可以理解为做人的上等形式应该像水一样。

写的不够好,请勿介意。

水能辅育万物生长。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没有人能知道,因为要想明白“上善若水”的真正含义,就需要真正的理解《道德经》,要想真正的理解《道德经》,就需要真正的理解中国正统的由天文而人文的思想和文化。

在有文字记载的 历史 上,这样的人屈指可数。

老子和庄子等先秦诸圣之外,估计就是饱读诗书,道儒法三家集于一身而并行不悖的主席了吧。

而今天,能够懂得“上善若水”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接下来,我们来解释一下,什么叫做“ 上善若水 ”吧。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一词,出自道家经典《道德经》的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

上善若水 ” 的意思是: 在圣人看来,天道就像水一样

在很多流俗的解读中,这句话被发散为:“ 好人就像水一样温柔。 ”这样的理解,并不是本意。

《道德经》这本道家经典,从根本原理和具体实践两方面,反复论述了圣王应该如何以天道治理天下,才能使天下得以长治久安,可以永续的生存,获得自然和谐的发展。

在《道德经》中,“善”这个字出现过许多次,比如第二章中的“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第二十七章的“ 善行无辙迹… ”;第四十九章的“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第六十二章的“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等等,但几乎无一处是单纯的指人伦意义上的那种善良,好人好事。

“上”,指的是“最高的”。

“善”,指圣人为天道。合于天道则为善,不合于天道则不善。

为什么说天道,如同水一样呢?

本章下一句给出了原因:

“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

天道治天下,利万物而不争,水,同样可以通利万物,不与万物相争;天道所处,不物不形,不积不争,正是常人所恶,水,同样处下,不处上,亦人之所恶;因此,用水喻道,表达圣人不弊于物,不积不争,所以才能上善若道。

“上善若水”最好的寓意是水利于万物,但却与世无争,这是至善者的品行,或者说,如果一个人只讲奉献,不讲索取,无论处于怎样恶劣的环境,都能做到内心平静,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同时发挥自身优势,帮助他人,甚至忍辱负重,那么这样的人,便具有水的品质,是上善君子。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一书的第八章,原文如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陈鼓应先生在他的《老子注译及评介》一书中翻译这段文字的意思为:“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怨咎。”

陈鼓应先生作为享誉世界的道家文化学者,旧学深厚,行文简古,且表达十分优美。他还对老子这段文字阐述说,老子用水性比喻上德之人的人格,水的最显著的特征和作用,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之相争。

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应该具有“处众人之所恶”的心态,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他愿意去,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他愿意做,他能够忍辱负重,有责任担当,所谓“位卑未敢忘忧国”。他能尽其所有帮助人,尽其所能服务人,但不和别人争名夺利,所谓“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是柔情万种的圣物,他给人们奉献自己的美丽,给万物以全身心的倾注,但从不指望回报。水处事圆时圆,方是方,在大海中是大海之形,在江河中是江河之形,在茶杯中是茶杯之形,随物赋形,形态万千。水是胸怀博大的圣物,至柔至善,当万物需要他时,他倾其所有,而且从不见识低下,争长论短,滋养万物而坦荡宽容,包容天下。

世人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相,而无法透视事物的内核,老子看事物不仅看表象,而且要看实质,尤其是实用主义通常借用的一面,老子反其道,往往从实用的反面去揭示出蕴含其中的深刻道理。

与水德如出一辙,他得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道理。委曲反而能保全,屈就反而能伸展,少取反而多得,贪多反而迷惑。正因为不同人争,故天下没有人与他争;也正因为不同人争,故天下没人能与他争。

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这就是水的品性。世间最至圣的君子,其道德就如水一样,只讲奉献,不讲回报,只讲馈赠,不讲索取,不择贵贱,随遇而安,这样的人,便能一辈子内心平静,功德圆满。

这四字出自老子的《道德经》。近十年,我一直在读《道德经》,读了无数遍,真不敢说读懂了,我相信没人敢说读懂了。

但我有个感觉,每读一遍就会有更深一层的领悟。常读常新。每次读完,都能静心。我想,这就是《道德经》的浩瀚之处。我说过, 要求术,就读《资治通鉴》; 要求道,就读《道德经》。

接下来,我试着分享一下我对“上善若水”四字的理解过程。

上善若水,后面接着的一句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第一次读到此句时,我的理解是:水就像母亲,无声滋润,无怨无悔,是一种博大。上善若水,是一种博爱胸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二次读到,我发现自己漏掉了“不争”二字。在《道德经》中,辩证法随处可见,不争,实际上是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那么,水就是以不争而大争。那就是什么?是以柔克刚。

正像《孙子兵法》的核心是不战而战一样,《道德经》的核心是不争而争。以柔克刚,杀敌于无形,就是《道德经 》的斗争哲学。

第三次,我又读到了“量才器使”“道法自然”的意思。

水是天下至柔,看似毫无主张,你把它倒进圆形容器,它就是圆的;你把它倒进方形容器,它就是方的。高处有水,便流向低处;遇到阻碍,它就绕过去。

这是什么?这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却又合乎自然规律,不强求,不做作,就像至高的武功,看似毫无技巧,其实已经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第四次再读,我惊出一身冷汗。我觉得,我之前的所有解读都错了。为什么?因为我想到了可怕的惊涛骇浪,以及摧毁一切的洪水。

水,真的只有柔弱温婉、顺其自然的一面吗?

不是。水拥有至高无上的力量。滴水能够石穿,盆水可浇灭火焰,大水可冲毁堤坝,水厉害得很。

所以,什么是上善若水?就是心地善良,柔婉自然,善利万物,但又能金刚怒目,扫清邪恶。

这就是我最后的理解。

随着时代的久远,很多字义已经发生了演变,并在人们的意识里形成了固化的概念,从而失去了它的本意,要了解“上善若水”的含义,需要理清字义,以及理清《道德经》的认知框架。

现在一般都解释为至高的品德像水一样至柔不争,滋养万物,其实,这只是在字面上解读,但还是无法了解其深意,道德经也好,易经也好,儒家学说也好,都是在解读太极,也即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以,不要抱着西哲那种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思维去单独解读一阴或者一阳,因为阴阳是不可分割的,不然就是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了。

这里的善,不是现代的“善良”的单独意义,跟 止于至善 一样,它是阴阳俱全的一种圆满,包含了所有,所以并不与“恶”相对,比如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都可以看到,"恶“是与“美"相对的。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继承并遵循这种道性即为“善”,从上面的古字也可以看出,"善"与“道”一样,也是一阴一阳俱在的(二“言”),水也如此,可柔可刚,可冷可热,能滋养万物,也能毁灭万物,人们要做的是继承并利用这种阴阳的特性,形成一个和谐生动的整体,才能生生不息,不然孤阴独阳的,就是死水一潭了。

再比如“ 人之初,性本善 ”,并不是在说人刚出生的时候是“善良”的,而是说刚人生下来,都是秉承了这种道性,并没有现代“善恶”的概念,因此,性都是相近的,如水一样,并没有太多个人的意愿以及喜好,是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本性,但随着成长,个人所受的教育、认知等等原因,导致了“习相远”。

所以,上善若水,是说人要具有如水般的特性,无欲无求,该柔则柔,该刚则刚,不管是柔也好刚也好,都是构成水(也是“道”)不可或缺的特性,人不可能只保留单独一面,但有了阴阳俱全的特性,也不能凭个人喜好处世,只有这样,才能处众人之所恶,利万物而不争,反之为“不善”。

我个人对“上善若水”的理解是这样的:

一个人他不仅要心善如水,还要行善如水,更要跟水一般顺势而为。

以上为本人一点浅薄之见,愿能够帮到你。

关于“上善若水”有太多的解释,而且都非常精彩,出自老子《道德经》: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主要指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以我之见:“上善若水”之“水”,水之柔,至柔则至刚;水之绵,至绵则至密;水之急,至急则至势;水之缓,至缓则至静;水之下,至下则至上;水之宽,至宽则至容。总而言之,水之无形胜似有形,水之无骨胜似有骨,水之无常胜似有常,上善若水,道家之精华也!做人之圭臬也!一个人需终身学习感悟的格言!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scgf/1042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