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的诗人,因为一首诗流传千古,如写下《枫桥夜泊》的张继;
有的诗人,因为一句诗流传千古,如写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王湾;
有的诗人,因为半句诗流传千古,如写下“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秦韬玉;
还有的诗人,因为一个字或两个字,而写下流传千古的诗句。
古时,诗人重于炼字,下面这16句传诵千古的诗词,因为一个字或两个字,而流传千古,让人拍案叫绝。
1.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幽居》
“推敲”是炼字的经典故事。因为“推敲”两个字,贾岛还冲撞了当时的京兆尹韩愈,传下一段佳话。
拜访友人,不知友人在不在家,所以,“敲”字好一些。而且,在静谧的环境中,一个“敲”字,使静夜更添了几分声响。
2.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春景》
一个“闹”字仿佛使人看到春日红杏怒放盛开,生气勃发,如火如荼,如喷火蒸雾,写尽那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
王国维《人间词话》:“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3.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这个“绿”字,王安石经历数十次修改才成,已经成为炼字的经典示例。
“绿”’字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春风如在眼前。
4.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王维《书事》
“欲上人衣来”是传神之笔,一个“上”字,仿佛让人看到,坐在苍苔之间,浓浓的绿色掩映在衣服上,似乎要爬到人的衣服上。
这一句巧妙地表达自己欣喜、抚爱的心情和新奇、独特的感受。
5.
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齐己《早梅》
“一枝开”是诗中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
6.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王维《过香积寺》
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粗看极谬,然而仔细玩味,这个“冷”字实在太妙了。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不能不“冷”。
“咽”、“冷”两字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7.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
作为流放之身,宋之问离家越近却却胆怯。
一个“怯”字将诗人心中那忧虑的心理写得入木三分,对家人的入骨关爱引起了千古的共鸣。
清代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怯’字写得真情出。”
8.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
一个“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
有的版本“见”字写作“望”字,苏轼《题陶渊明饮酒诗后》云:“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9.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暮江吟》
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
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10.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
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
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描绘出荷花亭亭玉立的姿态美与荷花的茎的力度美。
11.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
——欧阳修《临江仙》
雨滴落在池塘的荷叶上,簌簌作响。
此处一个“碎”字用得巧妙,细腻表现出雨打荷叶的声音盖过了荷叶本身风中相撞发出的声音。
此为轻雷疏雨,于一“碎”字尽得风流,如于耳际闻之。
12.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李冠《蝶恋花·春暮》
刚刚听到几点雨声,却被吹来的春风拦住而听不见了。“约”字炼得极为出色。天上的月亮因积有云层而艨胧不明,一个“淡”字用得形象而生动。
清·沈谦:“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俱不及“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13.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张先《天仙子》
月亮从云中跑出来,花枝摇曳,映着地上的影子,张先说“花弄影”,一个“弄”字,天上,云在流,地下,花影在动,多么生动,多么天成。
沈祖棻说:“其好处在于‘破’、‘弄’二字,下得极其生动细致。
14.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只此一个对句,便足以流芳词史了。
一个“抹”字出语新奇,别有意趣。“抹”字本意,就是用别一个颜色,掩去了原来的底色之谓。
苏东坡非常喜欢这一句,给秦观取名“山抹微云君”。
15.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诗人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16.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李贺《苦昼短》
光阴流逝,岁月蹉跎,人生没来得及干点事业,生命就白白消耗了。
这是诗人内心深处的忧虑与恐惧,一个“煎”字,表现出虚度年华的痛苦心情,岁月虚度,所以,流逝的每一刻都是“煎熬”。
这些都是千古流传的名句,因为一个字流传千古的,你还知道哪些诗词呢
大赛作品集,人手一册哦!已加主编微信的可直接微信联系购买!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
写诗填词
○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有诗还有远方...
1.“推敲”一词的典故,贾岛(779-84?0?6)是唐代诗人,屡次应试没有考中,一度出家当和尚,后来听从韩愈劝
告还了俗,当过小官。
他作诗时,非常讲究铸字炼句,反复苦吟思索,为此传下来一个生动的故事:有一天,他骑驴访问隐居的友人李凝,正好友人外出未归,他便在门墙上题诗一首(即《题李凝幽居》),共八句,描绘李凝隐居地的幽静景色,叙述自己来访不遇,以后再来,一同隐居。
从李凝隐居地往回走,贾岛一直觉得这首诗的三四句有个字似乎应该改一改,原诗是这样:“岛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想:究竟用“推”字好呢?还是改为“敲”字好?
贾岛在驴背上反复思索,总是犹豫不决,不知不觉间用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想把这个字定下来。这样一直走到长安城里,他还是做着手势不断苦吟。这时,当时任长安地方长官的韩愈出门办事,贾岛由于太专心了,一头撞进韩愈的仪仗队还不觉得。仪仗队的士兵见贾岛这么放肆,已经冲进了第三节还要向前闯,便不客气地把他揪下驴来,推到韩愈跟前。韩愈问贾岛,为什么无缘无故冲撞他的车骑?贾岛这时已回过神来,连忙说明是由于在驴背上做诗,神情恍惚的缘故,并非有意冲撞。韩愈是有名的文字家,对贾岛的问题也发生了兴趣,不但没责备他,反而立马想了很久,然后说:“用‘敲’字好!”于是,这两句就最后定下来,成为: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唐朝任蕃夜宿台州巾子峰禅寺,在寺墙上题诗“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映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他走出几十里路后,觉得“半江水”要比“一江水”,更贴切,更符合现实。忙返回寺院修改,谁知到了寺院,他发现早有人把“一”字改为“半”字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北宋范仲淹曾写过“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来为东汉隐士严子陵的祠堂作记。友人李泰伯看后,夸云山、江水等句立意宏伟,气势不凡。但“德”字略显局促,换“风”字会更协调。范仲淹反复吟咏,果真韵昧无穷,大喜而改之。
有一天,苏轼被贬,王安石为其饯行。其中有一句“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苏轼一看,心想,明显的有错误嘛:明月怎么会叫呢,黄狗再小,也不能卧在花心上啊!这与事实不符,所以改成了“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阴”。后来,苏轼得知当地有种小鸟叫明月,有一种小虫被称为黄犬,才知自己改错了,于是登门致歉,一时传为佳话。
其实,好些诗人、作家都注意锤炼词句。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境界全出。还有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曾打动了多少读者!张先的“沙地并禽池上眠,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把景物写的活灵活现。
除了写诗外,锤词炼句还能帮人打赢官司呢。古时有个县官最讨厌啰嗦,断案也因此有偏向。有一位妇女丧夫后想改嫁,婆家竭力劝阻。这时有人帮妇女写了一份诉状,县官当时就下了判词:“嫁”。原来诉状上只有八个字:夫死,无嗣,翁鳏,叔壮。这四个原因清清楚楚地摆出了这位妇女的为难处境。可谓字字如金。
其实,炼字还能救人性命呢!从前,某县尉查案卷,看到他的一个朋友的案卷。上面有一句“某盗大门而入”,这是强盗所为,按律当斩,县尉想帮熟人减轻罪行,就在这句话的某一个字上加了一笔,定案时,此人由死罪改为流放三年,究竟是哪个字改动,竟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原来是“大”字改为“犬”字。“大门而入”的强盗行为变成,“犬门而入”的小偷小摸,一字之差竟“生死有别”呀。
2.
(一)
王荆公(王安石)绝句云:“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洪迈《诗词改字》)
(二)
任翻(人名)题台州寺壁诗曰:“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既去,有观者,取笔改“一”为“半”字。翻(任翻)行数十里,乃得“半”字,亟欲回易之,则见所改字,因叹曰:“台州有人。”——(李东阳《麓堂诗话》)
第一个故事是同学们所熟悉的,王安石开始用的“到”、“过”、“入”都是动词,只是客观地说明春风来了,没有其他内容;后来用的“满”、“绿”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满”仅仅描写了春风吹拂的范围之广、面积之大,而“绿”字则把春风吹来大自然发生的可喜变化描绘出来了,当然“绿”字要好得多。
第二段写的是唐代诗人任翻为改一个字,跑了数十里的故事,也很动人。“前峰月照”一定会出现“峰掩月”的情况,月光不会照遍一江流水,改为“半江水”既符合实际,又诗味含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41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这10首诗词,胜过你读过的所有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