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汉武帝写了一首诗,第一句抄刘邦,成千古佳作,鲁迅说:不比词差

过山龙 2023-07-24 01:33:18

“ ”要说中国古代最爱写诗的皇帝,非乾隆皇帝莫属。乾隆一生写下四万三千多首诗,他一个人写的诗的数量,差点赶上《全唐诗》了。按乾隆活了88年来算,平均每天写1.3首诗。不可谓不勤奋。可就是这样勤奋的乾隆皇帝,却没有留下一首让后人传唱的经典诗作。反观另一位皇帝诗人,写的诗数量远远不如乾隆,或因为其中一首经典的悲秋诗,被后世学者不断称赞,连鲁迅先生也竖起大拇指。这首诗就是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辞》。《秋风辞》

上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饮燕,上欢甚,乃自作《秋风辞》曰: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悲秋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现象,写得好的“悲秋诗”不少,而刘彻的这首《秋风辞》就是其中优秀的诗篇。这首诗有一个序,告诉了我们诗写作于汉武帝巡视河东时。根据《汉书·武帝纪》,汉武帝刘彻到河东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南)祭祀后土(土地神),共有五次。只有一次在秋天,即元鼎四年(前113)十月。这一年刘彻四十四岁,即位已二十七年。他武力打击匈奴,解决了北部边患;采用盐铁专卖、重农贵粟等政策,恢复了社会生产力;他打通西域,平定南越,扬名于世界。此时,西汉王朝无论军事、经济、政治、文化都达到全盛高峰。这次出巡,时值秋风萧飒,鸿雁南归,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秋风萧瑟,顿生感慨,作为大汉天子的刘彻,一生建功立业,享受荣华,又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衰老和死亡。宴尽之余,遂作此篇。我们细看这首诗: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秋风刮起,白云飞。草木枯黄雁南归。秀美的是兰花呀,芳香的是菊花。思念美人难忘怀。乘坐着楼船行驶在汾河上,划动船桨扬起白色的波浪。吹起箫来打起鼓,欢乐过头哀伤多,年轻的日子早过去,渐渐衰老没奈何。诗以景物起兴,继写楼船中的歌舞盛宴的热闹场面,最后以感叹乐极生悲,人生易老,岁月流逝作结。全诗比兴并用、情景交融,意境优美,音韵流畅,且适合传唱,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诗。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悲秋”的佳作,备受赞誉,那么,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 语言清丽明快,意境优美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此诗:缠绵流丽 , 虽词人不能过也。婉转缠绵,风流清丽,即使是后世的许多词人之作,也不如这首诗啊。纵观此诗,确实如鲁迅先生所说,此诗语言清丽。其中引用的意象也十分优美。如白云、草木、兰、菊、佳人这些意象,读来,有一种萧瑟零落之美。而这首诗深受《九歌》的影响,每一句,都有一个兮字,一字一句,充满了韵律美。无怪乎明代学者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帝王诗歌之美者,非当时臣下所及。以秋风喻人世之悲,影响后世首句“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虽仿写自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却不同于刘邦的慷慨激昂,而另一有一层优美的伤感。刘彻这首诗对后世极大,许多佳句,都是从刘彻这句诗中,化用而来。如曹丕名作《燕歌行》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而唐代诗人苏颋【tǐng】的《汾上惊秋》也化用《秋风辞》的诗意,诗云: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可见这首《秋风辞》也给了后来人无数的启发,也难怪许多诗论家却对它赞不绝口。《秋风辞》以秋风起兴,叙述人生短促,慨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隐娘想到一首歌名,正适合此诗的心情,即是《向天再借五百年》。即使是作为至高无上的君主,依然无法阻挡时光的流逝,只能在诗词中叹惜人生的短暂,而这也正是时间的公平所在,是时间的魅力所在吧! 大赛作品集,人手一册哦!已加主编微信的可直接微信联系购买!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写诗填词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有诗还有远方...

刘邦写的《大风歌》只有短短三句,却为何能千古流传?

汉高祖刘邦,虽然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很伟大的皇帝,但是他的出身不高。在秦朝时期,他只是一个小官,秦朝末年时期,各个地区爆发了农民起义,这就导致了刘邦的心也蠢蠢欲动。后来,就有了历史上的刘邦斩白蛇起义。

刘邦凭借自己的能力创建了汉朝。作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有一首名闻天下的诗,这首诗就是大风歌。可是仔细想想就感觉不对,刘邦在秦朝时期只是一个小混混,并没有什么文化,为何能够写出大风歌这种千古名诗?

大风歌虽然只有三句,但是艺术手法非常纯熟。整首诗,用了寥寥数比就将秦末汉初时期的情况描写了出来,秦末汉初,天下动荡不定,农民起义及诸侯争霸风起云涌。这期间经历了很多很多,包括楚汉之争。

刘邦对秦末汉初时期的描写非常到位,更主要的是,诗的描写言简意赅,毫不拖泥带水。即使是今日,能够写出这样的诗句的人,也是屈指可数的。不仅仅是现如今,即使是从古至今,恐怕三句诗都非常少。

那么刘邦为何能够写出大风歌这种千古名诗呢?原因很简单,其一就是诗的内容对刘邦来说就是真实写照。除了第一句,后面两句,全是说的真实的东西。整首诗的第二句和第三句,描写了无论是一统天下,还是衣锦还乡,还有就是各个诸侯拥兵自重,还是担心匈奴入侵,没有一句是虚的,全是大实话。

大风歌这首诗就是刘邦的真实写照,所以刘邦写出来,后人觉得这首诗贵在真实。还有一点就是刘邦的大风歌受到了当时的民歌影响。刘邦虽然没读过书,但他一定唱过民歌。民歌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

现如今看来,大风歌这首诗明显是借鉴了诗经中的赋比兴的手法,其实这样理解是不对的,在当时的年代中,赋比兴的手法是非常常见的,刘邦能够知道也不是什么稀奇事。刘邦作为一个经常在街头混迹的人,不可能不对赋比兴的手法不熟悉。

在当时民歌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哪怕是交战之时,民歌也能发挥作用。韩信在垓下围困项羽的时候,让人到城中去唱民歌,城中的人就散了,这就体现出了民歌的重要性。大风歌整首诗表达了刘邦对帝业和故土的感情,这首诗同时还让刘邦表达出既能创业又能守业的豪迈气慨。

人间正道是沧桑是出自哪里?关于这句诗还有什么典故和传说?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是谁对出的句子

该诗句出自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1.?人间正道是沧桑出自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全诗如下: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上诗中的“ 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唐代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

全诗如下: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 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诗引起许多人的共鸣,故许多人的诗词中都加以引用,至现代也有以“天若有情”为名的影视剧或歌曲、小说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49年4月20日,全面内战已进入尾声,国民党军队全线溃败,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令全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当夜,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的一千余里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23日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后欢欣鼓舞,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刘邦文化并不高,却为什么能写出《大风歌》这样的豪迈诗歌?

《大风歌》一诗,把整个秦末汉初的时代特点,寥寥几笔就全勾勒出来了。秦末汉初,天下动荡不定,农民起义及诸侯争霸风起云涌。但是,笑到最后的是刘邦。“威加海内”“衣锦还乡”,刘邦在这里,把四年楚汉相争的历史过程,以及他内心成功的喜悦和自得心情,表露无遗。

但是,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明白,统一并非是结束,而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等待他的还有最严峻的考验。诸侯王们拥兵自重,随时有造反的威胁。同时,匈奴又在边关虎视眈眈。但是,刘邦却并不敢让这些诸侯们去抗击匈奴,因为抗击的结果,是可能造成新的分裂。所以,刘邦才说:“安得勇士兮守四方。”

刘邦虽然没读过书,但他一定唱过民歌。民歌相当于那时候的流行歌,在那个年代是深入人心的,大家都在唱的,也是那时候常有的音乐形式。一些娱乐行业,也常常唱那样的歌。刘邦作为一个整日在街头混的人,甚至也经常光顾娱乐场所,他当然熟悉那样的歌。

有人会说,就算刘邦会写歌词,但《大风歌》第一句明显是借鉴了《诗经》中赋比兴的手法呀。其实,这是误会,在当时的楚歌里,赋比兴的手法太普遍了。屈原能够写出《楚辞》,就是他学习借鉴了民间楚歌传统的结果。

说白了,刘邦就是用民歌唱出了他真实的心声,这个歌“天然去雕饰”,因而成为千古名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41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