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一直以来是文人墨客喜爱吟咏的对象。在诗词中,有关桃花的诗词数不胜数。可最有名的桃花诗当属《诗经·桃夭》和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了。
这两首诗虽都讲桃花,却一个灿烂欢喜,一个遗憾失落。《诗经·桃夭》讲述的是女子出嫁的故事。诗经·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周礼》云:“仲春,令会男女。”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甜。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随风展。这位姑娘要出嫁,夫家康乐又平安。
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出嫁,故诗人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其性质就好像后世民俗婚礼上唱的“催妆词”。
在桃花盛开的时候,女子出嫁了,喜气洋洋,如桃花般灿烂。
这首诗清新明丽,朗朗上口。清代学者姚际恒评价这首诗:桃花颜色最艳丽,所以,古人用桃花比喻女子,开以桃花歌咏美女的先河。
人们常说,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
这首《诗经·桃夭》无疑是天才之作。后世许多桃花诗词深受这首诗的影响,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也不例外。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设置了两个场景:“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虽然场景相同,却是物是人非。此诗脍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句流传最广。
关于这首诗,背后还有个动人的故事。
孟棨《本事诗》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唐代时,博陵青年崔护旅居长安,一年清明,崔护到长安郊外春游。
游玩过后,感到口渴。看到一户人家,于是敲门讨杯水喝。一个女子开了门,给崔护端了一碗水。
崔护喝着水,抬头看那女子,女子倚在桃花树下静静地看着崔护。桃花印着女子如花的面庞,令人心动。崔护怅然而归。
一年后,崔护再次来到老地方,可大门紧闭,再也不见当初的女子,只有那院中的桃花,依旧盛开如旧。
尽管这首诗有某种情节性,但它诠释了一种普遍性的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这也许正是这首诗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现在,人们说起桃花诗,本能的就会想起这两首。“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正值青春的女子出嫁,一片灿烂欢喜,读到这首诗,人们嘴角浮起微笑。
“桃花依旧笑春风”却带着怅惘和失落,说着物是人非的故事。“物是人非”将永远存在于人类的情感中,而这句诗也因此成为千古名句,一直在人们心中常存。..................................................................................
出处
邓雅声《无题》:“崔郎能否能相见,怕读桃花人面诗。”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都城南庄》是唐代诗人崔护的作品,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六十八。这首诗设置了两个场景,“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虽然场景相同,却是物是人非。开头两句追忆“去年今日”的情景,先点出时间和地点,接着描写佳人,以“桃花”的红艳烘托“人面”之美;结尾两句写“今年今日”此时,与“去年今日”有同有异,有续有断,桃花依旧,人面不见。两个场景的映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的无限怅惘之情。此诗脍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句流传甚广。
译文
去年的今天,正是在长安南庄的这户人家门口,姑娘你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交相辉映,显得分外绯红。
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姑娘你那美丽的倩影,已不知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然笑迎着和煦的春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40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德,决定命运;善,改变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