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夜读散文|读《秋园》有感

百薇 2023-07-24 00:30:41

散文诗精选朱自清散文基督教诗歌诗歌朗诵爱国诗歌散文精选散文精选大全文/安静

(点击下方音乐结合一起读文章哦)一个人之所以伟大,不是一定要干出多么惊天动地的事,而是在艰苦的岁月里,坚守本心,始终保存着对生活的热爱;一个人之所以不平凡,也不是一定要身处高位,拥有无穷的权力和财富,而是在平凡的岗位,不自我堕落,始终心怀梦想,对人生充满希冀。

《秋园》出版不到一年,就加印了六次,获得豆瓣2020年度中国文学小说类的第二名,它的作者杨本芬不是什么名家大腕,而是一位年逾八旬的老奶奶,她经历过战乱、贫穷、饥饿和离乱,一辈子为生计而奔波,退休后生活虽有所改善,却依然要承担传统女性的家庭责任,照顾年老多病的丈夫和年幼的孙辈,这本书是她在为家人烧菜做饭的间隙,趴在厨房的凳子上完成的。她说,“只要提起笔,过去那些日子就涌到笔尖,抢着要被诉说出来。我就像是用笔赶路,重新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

这是一种怎样的阅历和磨难;这是一种怎样的文学热爱;才会有的生命渴望……

书中主人公秋园的原型是作者的母亲。

1914年,秋园出生于洛阳的一户医生家庭,家里有一间药材铺,算得上是小康之家。秋园裹过小脚,上过私塾,也进过洋学堂。然而,快乐的童年在十二岁那年戛然而止。她的两个嫂子在一次游园活动中意外丧生,她的父亲因此一病不起,,在短短的半个月内病逝。她的大哥连续办完三场丧事,承受不住精神的压力和痛苦,也终于病倒了。秋园像噩梦般突然一下子失去了三位亲人……

这是一种怎样的伤痛,我无法想象,她才十二岁啊,本该无忧无虑,却突然扑向她的灾难,是那么强大、那么凶猛、那么无可抵挡。再也没有人能为她遮风挡雨,为了生存,她必须辍学在家学做针线活。

从那以后,秋园便开始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17岁嫁给了国民党上校参谋杨仁受,因从小就渴望读书,出嫁时对对方唯一的要求是继续供她上学。好在仁受也是一个爱书之人。婚后,秋园如愿以偿地进了女子职业补习班,仁受平时也教她写字、读书、念诗。空气中四处弥漫着细碎的温柔,那种平淡的幸福和踏实的感觉,温暖着那个年代的沧凉和贫瘠。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37年秋天,南京即将沦陷,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大小官员都陆续撤离,仁受一家也搭上了开往重庆的轮船。但轮船到达汉口时,犹豫不决的仁受决定下船,想回湖南湘阴看一看自己瞎眼的老父亲,从此远离仕途。

大雾弥漫,笛声传来,秋园提着箱子,迈着轻捷的步子,就这样跟着仁受下了船。从此就像一段浮木,在时代的滔天大浪里载沉载浮,不知会被浪头打往哪一个驳岸。

都说自己的生活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但往往对那些小人物,命运却如同残酷的魔鬼,在暗中牢牢地把控着他们的生死忧乐。根本由不得他们自己做主,命运就是魔咒。

回到乡下,仁受家一贫如洗,连仅有的积蓄又被他人渣的弟弟骗个精光。还好,作为乡间德高望重的绅士,仁受经人举荐,做上了乡长,但朴实的杨先生虽做过军官,却没有学习那些勾心斗角的权术,也没有染上官场的恶习,他善良、纯真,从不欺压乡民。即使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依然经常拿自己的钱粮救济比自己更穷的人。最终因不愿与副乡长等人同流合污,又辞去了乡长的职务。

这是一种向善的力量;是一种自觉或本能的道德选择;是遵循自己内心所认同的价值。

莫言说,“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并且他们是被劣人所催熟的。当别人聪明伶俐时,他们又傻又呆;当别人权衡利弊时,他们一片赤诚;当别人心机用尽,他们灵魂开窍。后来虽然开窍了,但内心还会保持善良与赤诚。”

不久,仁受又经一位乡党介绍去当地田粮局担任局长。但田粮局是个空架子,经常连工资都发不出,而仁受有点钱又去救济别人。可怜的秋园只好在家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眼看也支撑不了几日,心中万分焦急。

天无绝人之路,附近的一座小学突然要聘请秋园去当老师,随后,一座中学也聘请仁受去教书。乡村的学校虽然没有很高的薪水,但起码可以解决温饱问题,秋园的脸上洋溢着无法掩饰的喜悦。

日子在贫穷与动荡中延续,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接二连三地磨砺着仁受和秋园这对赤诚善良的夫妻。这其中,有欢乐有折磨。

转眼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接着是土改,仁受一家被划为贫农。可农民岂是那么好当的 他年近五十,五谷不分,再加上他又得了疝气病,干不了重体力活,只好把田包给邻居种,结果被骗果粒无收。就这样,一家五口只能靠秋园微薄的工资维持生计,她白天教书,晚上帮人做针线活,贴补家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之骅(本书的作者杨本芬)很小就承担起家庭重任,帮忙做里里外外的家务,就是为了让母亲能有多一点时间,帮人做针线活。

“屋漏偏逢连夜雨” 活着本就不易,而苦难总是会接踵而至。1953年,仁受担任过国民政府军官的经历被人翻了出来,他的成分由贫农改划为旧官吏。被抄家、被批斗、社会阶级的痛让他们一家陷入了更深的苦难。解放后随之而来的又是国家的饥荒 ,没有吃,没有穿,每个人似乎每天面对的就是怎么活下去。

书中当时有段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我见过非洲大草原上的牛羚横渡马拉河的情景。对牛羚来说,它们的命运就是渡过马拉河,河水会让它们一再跌倒,只要意志力稍微退却,可能连求生的意念都会放弃。』那个时候乐观是没有用的,他们不会想着明天会好,明天就会茶足饭饱的,那样只会让他们陷入一轮又一轮的绝望之中。我想起余华的《活着》富贵一生都在经历着生活的折磨,亲人一个个相继离去,TA都一样,只有活下来的坚强意志,才能支撑着他们捱过一天又一天的漫长时日。

在最艰难的时候,家里已经没有任何钱粮,秋园和之骅不得不放下尊严,出门乞讨,有一次,她们碰巧来到秋园曾经的一个学生家,学生的母亲见到老师来,做了一大桌子菜招待,早已饿得饥肠辘辘的之骅(就是本书的作者杨本芬,秋园的女儿)口水都流出来了,但秋园对她说:“妈妈晓得你想吃,好想吃也不能作出一副饿相。这不是在自己家里,吃饭时定要斯文一些,先不要夹菜,好菜要等别人喊我们才能吃,特别是那钵鸡,不要用筷子去捞......”

古人说:“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可秋园在这样穷困潦倒下,依然不忘教养。令人百感交集,这是人对尊严和体面的一种追求,这是我们民族性格和文化传统里的宝贵财富。即使在最落魄的时候,依然固守着矜持和礼节。

有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它永恒存在于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里,难以泯灭,比如人最基本的善意、人对尊严和体面的追求、对文化的敬重和对美的热爱……

出门乞讨虽勉强渡过难关。但仁受还是在贫病交加之中,在那间摇摇欲坠的破瓦房里溘然长逝。书中说他浑身肿胀,腰带也系不上,像个"阔佬"。看似轻描淡写地述说却让常人体验着难以承受的苦痛。可怜的仁受、苦难中的仁受、从未打骂过孩子的仁受走了,真的走了,从此阴阳相隔,永不再见。之骅想着这些,心一阵阵地绞痛。

仁受的去世,让这个家庭意识到必须到外面寻找出路。大儿子已经有一份教书的工作,能够自理,他留在了家乡任教;秋园带着两个小儿子,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闯荡到情况稍好一点的湖北汉川,为了能扎下根来,她只能与一个当地人结婚;但还是靠着她会做针线活,全天像一个陀螺般的忙碌着支撑孩子的吃穿住行。

岁月像一把锋利的镰刀,他收割的不但是秋日的黄叶,也会收割如日的青春。

田四是秋园最小的孩子,那年他十五岁,生的唇红齿白,那天是初中毕业,去拿毕业证。下午三点田四的同学拿着书包说,田四在河里玩水,一直没有上来。书包里有田四的毕业照,田四欢喜的笑着,眼里满是亮亮的星星。

孩子的尸体是下午六点被打捞上的,孩子眼睛闭着,浑身滴着水,身体被泡的白的耀眼,秋园晕了过去。

这个世界真的有那种无论你怎么乞求、怎么流泪都无法改变的事实。

可怜的秋园,多灾多难,生活刚出现一点转机,危机就猝不及防地从天而降,一次又一次夺走她的至亲至爱,

她的灵魂再次遭受毁灭性打击。她似乎麻木了,甚至想到了死,唯有死可以摆脱一切,唯有死可以放下所有的生离苦痛。

可是她又想到自己的二儿子和三儿子,还有之骅……她不能死

萧红说,人生除掉冰冷和憎恶以外,还有爱和温暖。

秋园或许就是籍着这点念想,顽强地活着。

女儿之骅已经成年,她独自闯荡到江西宜春,为了追寻读书的梦想,她进了一所半工半读的学校,后以知青身份被下放到农村,(但她仍然为书痴迷,想方设法找书来读,把阅读的习惯保持终生,这也是她有能力写出这部作品的原因。)并在江西建立了自己的家庭。

一开始,他们在信中约定,五年后全家再团圆,但世事难料,直到第二任丈夫去世,六十六岁的秋园才重新搬回湖南湘阴。

此后的日子,孩子们相继的就业,成家,教书,三儿子更是聪慧,从初中生复习了三天考进了师范学院,和二哥一起承续了秋园和杨先生的教书育人的担子。

秋园在八十九岁由于摔了一跤导致的骨头粉碎,在医院病逝。

杨本芬(书中的之骅)奶奶说,母亲在生命最后阶段还在读书,那是她一生的挚爱。

(而作者本人又何尝不是,无论经历何种困境,她们都从不曾放弃求学、读书,尽管她们这一生总是求而不得。)

因篇幅有限,我无法详尽地叙述《秋园》,但秋园、之骅的坚韧和对命运承受力的性格特质在她们几经沉浮、挣扎、求生的人生阅历中业已形成。

走进这本书,你会看到,在那样艰难的时代,人还能保有尊严与良善;在那样基本生活都严重存在问题的情况下,依旧渴望读书;在那样饱经生活摧残的情况下,依旧一往无前。

这是一本真实的回忆录,秋园的一家都是被放逐到社会底层的人们,在命运面前显得如此渺小无力,仿佛随时会被揉碎。然而,人比自己想象的更加柔韧,她们永远不会被彻底毁掉。

我不由得想起《牛津笔记》里对中国大妈的描写:

“少年时学业荒废,年轻时经受磨难,下乡插过队,中年刚过下岗失业,承担家务,养儿育女,赡养老人。她们生存力极强,甘冒风险,甚至不知风险为何物。与丈夫相比,她们霸气、强悍,将埋怨与坎坷炼成了无所畏惧,神经粗壮,超常乐观。她们文化虽低,不通一字英文,却是到外面世界看看愿望最强烈的中国人。”

当然,时代不同,她们不能相提并论,但相同之处就是她们一生都经历坎坷,受尽屈辱和磨难,却始终保持着赤诚、善良和坚韧的品格。她们没有在苦难里堕落,守住了人之为人所应有的尊严和体面。在艰难的生活面前,她们没有那么多抱怨,只是接受现状,然后努力带自己往高出走。

读完整本书,几度泪湿眼眶,为仁受的正直真诚善良,为秋园坚毅顽强好学所感动;为作者家族的文化传承所佩服。

命运不知如何是好,命运却又是如此精致。

秋园——

一位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中国女性,她经历了战乱、饥荒、颠沛流离、各种各样的政治运动,个人命运完全无法自主。但她却用一生的行为让我们明白,哪怕你只是这尘世中的一粒尘埃,尘埃也可以闪耀出生命的光彩!!

◆文章来源:图片来源于网络。#有话说#@记录生活扩展阅读原创已修改夜读散文|桃花祭午读散文|苇花如雪原创夜读散文|丰富多彩的童年(原创)原创散文精选:夜未央(原创)原创晨读散文|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原创)原创散文|逝去的年 远走的情(原创)原创原创诗词|春天的诗原创夜读散文|夏的乐章(原创)原创散文|六月情散文|心上的刻痕原创夜读散文|这是你最好的时光

散文精选大全

「最受欢迎关注散文精选大全,邂逅诗歌散文」

诗词 |朗诵| 短片 | 散文| 段子

品散文,阅人生

散文诗精选朱自清散文基督教诗歌诗歌朗诵爱国诗歌 父亲写的散文诗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散文诗精选

【夜 读】琉璃姬:读鲁迅《野草》集《狗的驳诘》

寄 语: 我一直对先生的定义是诗人,作家,小说家。也就是于我看见先生成就最好还是诗,不是五四前后写作白话篇(类同当下口语诗),而是《野草》。《野草》是先生最为特殊与另类的著作,在艺术性层流甚高于先生的杂文与短篇小说,我知觉散文诗的定义是确切的,在先生的《野草》后,再没有那么深邃的散文诗吸引我回味,当今的散文诗只有艺术的描边,临帖,修辞,内容大致空无有,少有先生那般对人性甚至于自我至暗时进入,《野草》是用灵魂与思想作的诗,且是大诗,与时代对过话的那种诗,我不认同主流对《野草》的解读与看法,太局促,《野草》中是深邃的中国人里世界,富有深刻的哲性,残酷的人性,与唯感性与唯理性,今天来读也不过时,我会用我自己的思与观断断续续尝试写一些觉与悟,读诗唯有诗人来过最为妥帖,敬意,共享。

先生的精神也是中国作家的精神,甚至是青年精神,就像索尔仁尼琴于俄罗斯,惠特曼于美国,莎士比亚于英国,是民族魂。很多人也忽略了鲁迅也是诗人,且是大诗人。需要一代代人传承下去,吾虽边际落拓之人,匹夫亦有远志与担负。

鲁迅《野草》:《狗的驳诘》原文与琉璃姬读文

鲁迅:我梦见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象乞食者。

琉璃姬: 我也梦见自己在隘巷中行走,日有所思,诗有所指,衣履破碎,即刻现实。

鲁迅:一条狗在背后叫起来了。

琉璃姬: 在隘道上行着,何止先生背后有条狗,怕是屡屡遇人吠击,撕咬。

鲁迅: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

琉璃姬: 我衣裳褴褛,却足以傲慢,因为我是人,他是狗,我叱咤,因何我是人?他为狗!

鲁迅:“呔!住口!你这势力的狗!”

琉璃姬: 从先生文中学句谩骂可真不容易。

鲁迅:“嘻嘻!”他笑了,还接着说,“不敢,愧不如人呢。”

琉璃姬: 狗当然不会笑,只能摇尾巴,这笑是嘲讽,因此“他”是拟人的狗,百年来确实没有什么变化呐,这哪里是条狗,是中国文人厚颜无耻的劣根性。

鲁迅:“什么!?”我气愤了,觉得这是一个极端的侮辱。

琉璃姬: 这势利与愚昧可不止一百年,有数千年了。

鲁迅:“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

琉璃姬: 我也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辨权威与金主,还不知道分辨穷苦与贵胄,还不知道分别熙攘与利弊,还不知道分辨官僚与奴才,还不知道……

鲁迅:我逃走了。

琉璃姬: 我们往哪里逃,这梦即是现实……

鲁迅:“且慢!我们再谈谈……”他在后面大声挽留。

琉璃姬: 还能谈什么?狗站起来,人却跪下去了,中国文人千年来不愿也不能独立,并一直在为奴性提供思想与理论的土壤与支持。

鲁迅:我一径逃走,尽力地走,直到逃出梦境,躺在自己的床上。

琉璃姬: 这张床,不是睡去,便是逝去,先生有更深刻的指向,我明白了。

结 语:这是先生集子中最短暂的篇目,短得正好

文明如衣裳,便读便携便于理解,对白交错复杂

言语不在辛辣锐利,而是自醒,自警之意义

先生也在时刻审视自己,警醒自己,对于主流解读

我一向嗤之以鼻,先生从未走远,这梦,这隘道

这警醒之喻,仍需后人重读,续写下去……

鲁迅写于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三日

琉璃姬读于二零二二年三月十五日

诗人琉璃姬:写作也是将头摁进黑夜的过程

10本值得女性一读的书籍有哪些?

1、《始于极限》 | 作者:[日]上野千鹤子/铃木凉美

女性主义先驱上野千鹤子鹤叛逆的人气作家铃木凉美聊恋爱与性、婚姻、男人、工作、独立、自由等,聊透女性内心深处的愤怒与困境。

2.《可能性的艺术》| 作者:刘瑜

3.《足利女童连续失踪事件》 | 作者:[日]清水洁《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作者清水洁又一高口碑话题力作,直击儿童诱拐、女性安全、冤案误判、受害者有罪论、侦查黑幕、媒体报道争议等社会痛点议题!

4.《如雪如山》 | 作者:张天翼

一本女性视角的女性生活故事。作者张天翼以敏感善察的心思和细腻锋利的笔触,通过七位女性主人公的人生断面,梳理出名为“lili”的女性成长史。

5.《我本芬芳》 | 作者:杨本芬八旬老人讲述自己的一生,上一本《秋园》被感动过的人,这次《我本芬芳》也一定能够打动你!

6.《看不见的女性》 | 作者:[英]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

我们的世界以男性为样本、由男性设计,为男性设计,《看不见的女性》全方位揭露了无处不在的隐形歧视。

7.《必有人重写爱情》 | 作者:北岛

著名诗人北岛的作品精选集,46篇经典诗歌与散文作品,呈现诗人、散文家、画者、摄影者北岛的创作全貌。

8.《应得的权利》 | 作者:[澳]凯特·曼恩

康奈尔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凯特·曼恩备受赞誉之作,融合女性主义、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犀利地剖析了近些年来引起高度关注的社会事件,揭示了处处可见的性别不正义现象。

9.《漫长的余生》 | 作者:罗新

罗新教授作品,利用墓志等史料讲述了普通宫女王钟儿漫长而又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小人物窥见大时代的变迁。

10.《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 | 作者:[智利]本哈明·拉巴图特

智利当代作家本哈明·拉巴图特的代表作,收录了五则以真实人物为原型的短篇小说。全书主要讲述了“毒气战”的发明者弗里茨·哈伯、“黑洞理论”的提出者卡尔·史瓦西、得了肺结核的埃尔温·薛定谔以及天才物理学家沃纳·海森堡等一大批科学巨匠,是如何像普罗米修斯一样为人类取火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39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