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午读散文|父亲

过山龙 2023-07-24 00:14:10

散文诗精选朱自清散文基督教诗歌诗歌朗诵爱国诗歌散文精选散文精选大全文/佑子

(点击下方音乐结合一起读文章哦)“父亲和儿子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父亲爱的是儿子本人,儿子爱的则是对父亲的回忆。”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语言复杂,对父亲的称呼有多种我不曾统计,我只知道有爹爹,大大,爸爸……家乡五寨地处中国北方,口语里通常称父亲为“大大”。据我所知,父亲的父亲,父亲都是叫着他们的父亲“大大”长大的,我也是叫着“大大”长大的,可是从我儿子开始改称“大大”为“爸爸”了。我无法判断这种称呼是进步还是倒退!但我隐隐之中觉得我们在慢慢地遗忘并抛弃着历史!就如同中国人过去一直讲的是汉语,但是现在绝大多数中国人从上学之初就开始学习英语一样,总感觉我们的做法是在怀疑我们自己的文化。但不管怎样,中国人还得在中国的土地上生存,还得在中国的环境中称呼。我们在日常口语中还得称“大大,爸爸或者爹爹”,书面语中,为表达尊敬还得称“父亲”!

父亲今年76虚岁,已到垂暮之年,他在儿子的心中用三言俩语真还说不清楚。

一、童年多难 死里逃生

父亲的童年,他自己也是听他母亲、我的奶奶说的,非常不幸。1946年的中国正值日寇被驱出中国,国共两党转而分争天下之际,中国百姓生活在战乱,贫穷,饥饿,困苦之中。医疗条件几乎等于零,儿童一出生就面临着因不能接种而夭折的命运。当时儿童可能遭受的“天花”,包括豆彩、糠彩和麻彩,父亲没有躲过其中任何一个。当时出生的儿童有一半都会因天花而丧命!与那些夭折的孩子相比,父亲是个幸运儿,五岁的时因“当彩”,父亲丧失了走路的能力,不得已重新开始学习走路。七岁时帮爷爷奶奶送水,差点儿被朱家川河的洪水卷走…

二、学有所成回村务农

7岁入学,四年小学,二年完小,即考入五寨中学。1958年岢岚、五寨、神池三县合并。1961年父亲以优异成绩入五寨中学高三班,系五寨县历史上第二届高中生,当时神五苛三县只招一个班。上个世纪60年代的五寨中学盛况空前,不同凡响:校长王允治,心怀学子,锐意改革,招贤纳士,一时间五寨中学藏龙卧虎,师资强硬,名师辈出,学术气氛浓郁,山西大学毕业的学子为师者比比皆是。1964年,父亲高中毕业,因成分问题回村务农。

三、一朝为师终生无悔

上个世纪60年代的农村是新旧社会农业发展的转折点,农村的广阔与包容绝对会超出你的想象。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伟大口号指引下,文化程度,思想,技术都会被一个“劳动者”这个特殊的名词彻底覆盖。

然后人们会在慢慢的劳动实践中发现:人和人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就因为他们文化程度,思想,技术有别。于是领导把不同的劳动者进行了劳动分工。父亲就是在领导的发现中成了一名农中的老师。

因为当时真的不缺乏劳动者,缺乏的是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者,而父亲具备了培养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者的全部条件。

可能是因为有文化的劳动者已经饱和了,于是父亲不再当农中的老师,再次沦为一名普通的劳动者一一农民。

作为三县招一班的五寨县历史上的第二届高中生,父亲的自豪感是有目共睹的。在领导的夸赞,学生的认可以及自己的自信共同作用下,父亲不费吹灰之力成了一名穿中山装、别自来水笔、教授全日制初中的光荣的人民教师。与其他老师所不同的是,父亲的教师身份前加了“民办”二字。按照汉语语法分析,“民办教师”属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重心在“教师”上。有了“教师”这一称呼,父亲便一如既往把这一职业一路走到黑。

父亲的学生时代,中俄关系密切,外语是俄语,但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没有教过俄语,因为俄语后来在学校里不上了;父亲也没教过英语,因为他不会。除英语和俄语外其他科目没有他没教过的!无论哪一门功课,不管板书,教学,还是考试成绩都是出类拔萃的,有学区和教育局的奖状为证。

小学时,父亲是我间接的作文老师,可以说我的写作就是父亲手把手教的。小学时我的作文每次都是老师当场朗读的范文,现在想来都感到惭愧,因为作文中的每一字,每一句包括标点符号都来自于父亲。尽管我窃取了父亲的劳动果实,但是我可以很自豪的说:我对作文的评判有自己的标准一一至少我可以看出一篇作文是优是劣!

初中时父亲是我的历史老师。父亲讲历史的时候不会照本宣科,总会在课程之外讲出好多好多有趣的故事。历史当时是副科,考试一般不考,但是同学们最喜欢上父亲的历史课。翻开《五寨县教育志》,不难发现父亲所在的韩家楼中学每年的中考成绩是显著的,绝不亚于五寨第二大镇一一三岔。

1999年(时年父亲53岁),父亲通过考试的方式,考取五寨师范民师班。至此,父亲身份前的“民办”‘才彻底除去,也才堂而皇之领到一个正式教师应领的工资。

为适应工作需要,父亲曾辗转于寒家楼、下鹿角两乡多村,直至2006年退休。

四、耕教为主多艺持家

民办教师是一个尴尬的称呼与职业,对于父亲而言,这个称呼只给了父亲人格的尊重,并不能改变父亲农民的本质。家庭的经济来源还得靠百分之六七十的农业收入!

(一)木匠

为了养活一家五口,父亲曾辞去教师工作回村务农。农忙之余拜师学习木工手艺。手艺精进时曾远赴神池岢岚境内揽工做活,小到桌椅板凳,箱柜,大到门窗,起房盖屋,难的风箱、棺木均无所不能。生活境况稍有改善,“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浪潮开始席卷中国农村。于是木工活做得风生水起的父亲只好带着二叔不得不结束“资本主义”性质的工作,收起了锛、斧、刨、凿、锯尺和墨斗,做起来本本分分的农民。

1980年韩家楼学区缺少教师,父亲二次登上了讲台,当了名副其实的民办教师,开启了他脑体力劳动并存的人生旅程,这一干又是20多年。

为了养活一家五口,父亲起早贪黑劳作在庄稼地里,上班时间工作在学校。不到30岁,父亲的头已经白了多一半,牙齿掉了1/3。年轻的时候,父亲就没有睡过午觉,生活的艰辛过早地剥夺了父亲的青春。

(二)阴阳

爷爷的并复哥哥是家乡有名的阴阳,过去曾在太原晋阳街打挂算命维持生计。据爷爷说,我这位唤作管玉宝的大爷爷,机敏聪慧,多才多艺:在过去村办的“冬书房”只上了三冬书,却可以通读一般的书籍,《五行》,《周易》,《奇门遁甲》,《麻衣相》,《一掌径》,《针灸》,都有所涉略。阴阳择日,相面,做法,纸作,壁画,阴阳宅选地,行医,说书无一不精,其英名享誉周方四邻。这位大爷爷晚年丧子,子亦无子,遂将阴阳择日之衣钵传予父亲。

“阴阳”一业在春秋战国时属于百家中的一家,很有名头,有与百家争鸣之势,可是到了近代开始没落,不被政府重视,入不了正流,只是在当地广大百姓中有着宗教般的认同。民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得看“八字”,这常常与阴阳学说分不开。比如男女婚配,一看五行,二看属相。若二者皆不合者,婚姻一般不会到头。甚至普通老百姓都知道“蛇盘兔,必定富”,说的是蛇兔结合配上婚;再有“蛇遇猛虎如刀割”则是蛇虎俩相不宜婚配!大爷爷过世后,朱家川河流域百姓,大到婚丧嫁娶,小到掏炕,动土,乔迁都会到管家湾向父亲问询,父亲均悉心择选,给问日者选吉日良辰处理各项事宜。问日者,有多给多,有少给少,父亲从不计较。

若问阴阳该信不该信,我个人深信不疑,只因自己亲眼目睹过一次。有回是十月十三,记得当时我上初中,下早自习后来了一个陌生人,说是兑堡村的,向父亲问事:来人说他选了农历逢三、六、九的日子搬迁,他要把一个向阳的土窑洞腾出来做磨坊,一个上午搬的好好的,可是中午却出事了一一他正要把最后一平车土往外运的时候,窑洞坍塌了,人就压在了下面,死了。那人问:为什么三、六、九日搬迁动土人还会出事 父亲不慌不忙,打开他的“阴阳经典”仔细查对,反复考证,答案是:十月十三的那个时辰为凶!

父亲的话音一落那人和我都非常吃惊,同时向父亲投以敬佩的眼光。那人满意地掏出五元钱,对父亲说:“管老师,我们都知道了,您买两盒烟抽吧!”我记得那时候五块钱可以买俩盒好烟。

(三)羊倌

我大学别毕业那年,父亲挣上了正式教师工资,虽比当民办教师时工资多了一些,但积贫积弱的历史注定家庭的整体经济实力仍然很薄弱。为了改变这种极度贫困的状况,父亲一退休,就开始放羊,其主要目的就是能给我拉扯个媳妇(我上大学前曾说只要父母供读了大学,剩余的事都由我自己来做)。

父亲也许认为当时养羊是可行的、能够迅速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的唯一手段,为此他向许多有经验的羊倌们求取真经。这与父亲凡事“干一行,爱一行,精通一行”的人生信条分不开。求教中父亲得知:羊属于反刍动物,吃进食物以后要经过多次反刍才能够把养分吸收,每天反刍的次数越多,羊所获取的养分就越多,也就最容易上膘。用专业术语来讲,就是一天“三饱”,“四饱”。专业的受雇于人的羊倌会在回家时让羊吃的饱饱的,一天当中吃饱的次数并不是很多,入圈时吃得饱饱的,也只是给主人看看罢了!父亲放羊不是受雇于人,当然就不必要做面子工程,让羊每天多饱几回就好了,为此父亲无论冬夏春秋总是早出晚归。每年秋天,父亲放的羊每只毛重都在100斤以上,让一辈子有经验的放羊官都大掉眼镜。羊想上膘,保证每天饱几饱是不够的,还要注重养圈的干净舒适,喝水量要充足。父亲说:只有羊在舒适的环境起居,喝好水,才能够保证“上羔率”,羊放得又大又肥很重要,多下崽、可持续发展才是养羊的硬道理。

最神奇的是父亲数羊从不按阿拉伯数字,而是照羊的亲属关系去数。因为在父亲眼中羊群里各有各的称呼或者代号,他不但认识每只羊,更清楚羊与羊的亲缘关系。有回我协助父亲放羊,进村前数羊,左数右数刚好缺一只。父亲得知情况后用目光扫了羊群两遍说:“马耳子”娘不在,莫不是要下崽了 二明,你快返回去察看!”察看结果如父亲预判,“马耳子”果然下了一只肥硕可爱的小羊羔!后来我把父亲数羊的办法用到了教学当中,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说到底,放羊和教书一样都需要付出爱心,唯如此才能够收到厚报!

放羊,其实是件综合性工程:放羊,担水,垫圈,舔食盐块,疾病预防控,绞毛,下绒一样都少不得,所以表面上是一人放羊,其实是多人参与!

说穿了世界上的任何职业都是相通的,老百姓种地时说“人哄地皮,地哄肚皮”是一样的,你不好好放羊,羊就不扶你!

(四)嗜好

生活在农村不会喝酒无所谓,不会抽烟,有点不像男人。父亲既能抽烟,又能喝酒,所以从传统的眼光看父亲很男人。

父亲年轻时喝酒抽烟时很有节制的。农村有句俗语叫“穿衣吃饭看家当”。士改时我们家的成分是中农,这个成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从爷爷的父亲那一辈开始,历代都是实诚的农民,从爷爷、父亲的口传中得知:家庭从来没有大富大贵过,也没有穷得揭不开锅的时候!跟大部分北方农民一样过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父亲抽烟抽的是爷爷种的小兰花,爷爷种的小兰花档次不算低,可与过去市场上流行的“桂花”、“红山茶”香烟媲美。

父亲抽烟的历史比喝酒的历史要长得多。烟抽的是自家种的,不打不算,也无关痛痒。偶尔一些正规场合要抽从商店里买的洋旱烟。

过去一瓶高粱白酒也就三五块钱,但是三五块钱在过去是奢侈品,所以即使爱喝,也只能忍着,只有在婚丧嫁娶或者特殊场合才能够解一回馋。父亲酒量不算大,半斤四两的样子,简单可以应付一般场合。年轻的时候受各种条件的限制,父亲不咋喝酒,很少见父亲醉过。退休以后,儿女都成了家,父亲喝酒不再小打小闹,而是专门有人给送酒,一送就是50斤!一日两顿,中午和晚上差不多共喝一斤酒,后来一日三顿酒,总量要超过一斤,再后来就记不清一天喝多少顿了,想起来就喝上两口,不耽误做营生。父亲喝酒不计较场合,只要有酒多人,俩人,独饮都可以!我私下里猜想:父亲年轻时候确实是让穷给憋屈坏了,喝不上酒。晚年条件好了,他想把年轻时的缺憾补回来!每天差不多一斤酒,对一个退休老人来讲确实是有负荷的!父亲有个好习惯,喝完酒后倒头就睡,睡眠质量也好。醒来时该干嘛干嘛。

男人喝酒原因是不固定的,情绪有变定会喝。高兴了,遇人生四喜(洞房花烛,他乡故知,金榜题名,久旱甘霖),喝;痛苦了,遇人生三悲(少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也喝。1989年,姐姐考上了中专学校,父亲,把倒起的酒全喝,说过的话重说,大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伟人气魄。“金榜题名是人间第一大喜事”是父亲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姐姐当时成为我们家第一个考取功名的人,这不仅是姐姐的光荣,父亲的兴奋,更是我们整个大家族的荣耀!父亲69岁时,哥哥患急性心脏病离开人世,此为人间三大悲剧之一。从此父亲沉默寡言,唯对酒情有独钟,也许就是在此时父亲的喝酒已经不再受顿数的限制,醉酒后泪流满面!经过我、姐姐及众亲人朋友劝慰,父亲经过七八年慢慢地从丧子的悲痛解脱了出来。从去年开始不再借酒浇愁,父亲终于戒酒了,吸烟也不比过去,但是睡觉的本事却长了不少,只要找个机会,哪怕是坐在椅子上都会很快进入梦乡!言语也比过去少了许多,没什么紧要事,一般不和人主动打招呼。记性超级差,早上吃了什么中午就忘记了。

五、不懂“孝”意,难懂父亲

文学作品中,常把父亲喻为“天”,把母亲喻为“地”,表达了父母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高度。而我对父母的意识,没有别人那么高大上。

我个人觉得我的成长过程,一方面在读书,另一方面在读“孝”。但是我个人认为“孝”比书难读,尽管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敬孝更是一辈子的事!

从记事起,家里每吃一顿顺口的,父亲总会授权母亲给爷爷奶奶盛饭,油糕烩菜、花卷烩菜不等,只要顺口的都端。端饭的工作由哥哥、姐姐或者我去完成。久而久之,给爷爷奶奶端饭就成了一种习惯。

后来我在城里上了班,父母还在村里,每次回村,我都习惯带好多村里面吃不到的东西,父亲爱喝的酒,爱抽的烟,以及肉蛋奶菜是每次必买的!

现在父母已近垂暮之年,让他们最恐怖的不是吃穿,而是孤独。所以只要有功夫回去陪陪父母,做点家务,唠唠嗑,他们是最开心的。当父母到了不看吃穿的年龄,陪伴成了他们最大的欣慰和幸福。

父母的小病,不是来自身体的,而是来自心灵的。只要有工夫,陪陪他们,他们的眼睛就就会闪出平时看不到的光芒!

小的时候父母不讲原则倾其所有抚养我们长大,甚至我们都成家了,还是放心不下。父母对我们的爱,上帝都做不到,或者说父母就是我们一生的上帝,即使到了自己不能动弹的时候也不想拖累自己的子女!我们能陪伴父母的,只是他们长病不起的短暂的日子。然而就是这短暂的陪伴,好多子女却获得了“孝子”的殊荣,真是惭愧啊!

六、学优不仕,性格作祟

上个世纪60年代,三个县招一个高中班的时代,一名高中生的水平不亚于现在一名博士生的级别。家父的同学中,据说出了七个地市级干部,30多位县团级干部,然而父亲却在家乡以耕读终其一生。

对此,我曾纳闷过多年。直到与父亲近距离生活的时间一久,我才知道原来是父亲的性格使然。有句俗语讲:“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这句俗语主要是说年少是读《水浒传》,年老时读《三国演义》对人成长无益!家父少时读的最多的文学著作是《水浒传》,读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结果家父就像作品中的“梁山好汉”一样,“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遇到生活中的不平之事,他总会第一个跳出来主持公道。自然地伤害得罪了不少人,影响了自己的“进步和发展”。加之爷爷又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未能在人生的叉路口给他指点迷津,导致父亲一生基本上在农民、教师等社会低层辗转而无大的建树!

总结:父亲聪明率直,善良,倔强,忠诚守信,刚直不阿,一生勤劳奋进,多业持家。虽前半世命运多舛,然晚年子孙贤孝,衣食无忧,也算休得正果,并无太多遗恨!

站在成人的角度,回望父亲的一生,我不可能让父亲成为一个完人,但父亲在我的心中的位置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从遗传学角度讲,我的血液里,灵魂里,至少有父亲相当的基因存在。通过对父亲性格,人生的观察和分析,我至少可以继承和发扬父亲的优点,而摒弃他的缺点!

农村人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够过上好生活,而过上好生活的标志就是能够进城生活。父亲的父亲想进城,没进成;然后把希望寄托在父亲身上,父亲仍然没进成;父亲没有灰心,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经过三代人的努力,终于在我这一代人把进城这个愿望实现了!我不知道这是爷爷的胜利,是父亲的胜利,还是我的胜利 直到今天我才明白,这种胜利是一个家族的胜利,这种胜利离不开每一代人艰苦卓绝的不辍努力。最直接地讲,那是“父亲”的胜利!是父亲的父亲、也是我的父亲的胜利!

◆文章来源:图片来源于网络。#有话说#@记录生活扩展阅读原创已修改夜读散文|桃花祭午读散文|苇花如雪原创夜读散文|丰富多彩的童年(原创)原创散文精选:夜未央(原创)原创晨读散文|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原创)原创散文|逝去的年 远走的情(原创)原创原创诗词|春天的诗原创夜读散文|夏的乐章(原创)原创散文|六月情散文|心上的刻痕原创夜读散文|这是你最好的时光

散文精选大全

「最受欢迎关注散文精选大全,邂逅诗歌散文」

诗词 |朗诵| 短片 | 散文| 段子

品散文,阅人生

散文诗精选朱自清散文基督教诗歌诗歌朗诵爱国诗歌 父亲写的散文诗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散文诗精选

写父亲的散文(2)

篇五:我的老父亲 我的老父亲属虎,自然就有一种虎威!我小时候觉得他是我家真正的“老虎”,我们谁都怕他,犯了点错误就不敢在他面前作声,只能战战兢兢地等着他发“虎威”。等我长大了,对他这“虎威”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我小时候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全家也只有他靠着木匠的手艺能赚来几个钱。母亲是个家庭主妇,操持着家务,虽然也很勤劳,但没有经济收入。赡养爷爷奶奶,扶养姐姐和我,还要供我们读书,就全靠他的收入了。那时就知道父亲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从不停歇地劳动,大年三十也基本不休息。

父亲对我和姐姐要求都比较严格,只要我们在外面犯错误,其他家长来告状,他不管谁对谁错,在人家面前总是先骂我们,有时甚至操起门栓上的小竹条,先打我一顿再说,直到人家回去或来拦他为止。所以,我特别怕他发“虎威”,也变得非常得乖。父亲其实也非常疼我,有时候我犯了错误,他也不舍得打我,总是说“要记心,如果下次再犯,就一起打”。当时我挺怕的,现在长大了,知道是因为父亲不舍得打我,才这么说的。

父亲对我的表扬也是无声的。他平时偶尔会告诫我要好好读书,但每学期期末总是要我汇报一下考试成绩。当我考得好时,我会很高兴地对他说,并且拿着学校发的奖状给他看,他就非常高兴,并亲自动手,用米饭做浆糊,把我的奖状牢牢贴在墙上;但当我考不好时,他总是一言不发。所以每次当我成绩不理想时,我特别怕看到他这种一言不发的表情,也暗自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出好成绩。因此,从小我学习就特别自觉,从来不需要父母亲提醒我做作业,一放学,总是先把作业做好,然后再去玩。记得我初中毕业时,家里的一堵墙上全贴满了我的奖状。

父亲从来不溺爱我和姐姐。当我五六岁时,他就把我带着一起去干农活,读小学后,每当暑假,正值“双抢”(抢收早稻,抢种晚稻),我和姐姐就都被带去割稻、递稻穗,还要学种田。平时还要我跟着去拔蕃薯地里的草,有时甚至就派我一个人去拔草。也许是受他的影响,有时我虽然不大愿意,但还是去把任务完成了。因此,从小皮肤就晒得黑黑的了。

我渐渐长大了,父亲渐渐变老了,他的“虎威”从我跳出“农门”去读师范以后,就几乎消失了。我大学毕业了,工作了,结婚了,父亲总想着减少我们的负担,还是经常找活干;也还总是听不进我们的劝说,继续要种他的水稻,不肯放了农活。年前,他在外面工地干活时被压伤了脚,花了好长时间恢复。我发觉他头发又白了许多,人又苍老消瘦了很多,心里禁不住阵阵酸楚。

真希望他健康长寿,虎威依旧啊!

篇六:父亲和他的土地 80年代的敬仲老家仍然很穷,除了不缺土地,什么都缺。地虽然多,但大多数是些茅草地、苇子地。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后,好地——就是肥沃些的土地都分到各家各户去了,但那些茅草地、苇子地没人愿意种。从镇上又调回村里当村长的父亲,自愿承包了村东那块茅草地。对父亲来说,只要是土地,就不分好孬,只要把它翻耕,给它施上肥,种上庄稼就会生长。在父亲眼里,每一块土地都是宝贝疙瘩!

记忆中的那块茅草地,每年秋后都长半人高,虽然没有人管理,但长得特别的茂盛。茅草花儿开后,寸高的白絮象绒絮的花丝,花丝可以吃,软绵绵地,象棉花,我们小孩子都叫它毛公公,我们常常采了它做鸡毛掸子。大人们翻耕那片茅草地的时候,我和一帮孩子一直跟在后面捡拾茅草根,嘴嚼那玉般洁白的茅草根很是甘甜。

对于父亲承包那块茅草地,两个姐姐是坚决反对的。因为姐姐们已经出嫁,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弟弟才几岁,我也就十来岁,母亲身体有病,何况他们年纪也大了,光自家分的那些地就够累的了,父亲还要再承包地,谁帮他种?父亲很固执,依然要开垦那块茅草地。

我年龄小是扶不了犁的,父亲去请舅舅家的表哥和小姨夫来帮忙。表哥和小姨夫都没看好那片地,都说茅草根是除不净的,今年除了它,明年还会长出来,种上庄稼后,茅草会把庄稼“吃掉”。父亲只是微笑着不说话,我知道他们说的话父亲不信。父亲有自己的主意,有自己的宏伟计划。

父亲对我们说了他的宏伟计划。地中间种玉米,两头种些蔬菜什么的。芒种那天,父亲用大镢在前面刨窝,我在后面撒肥料和玉米种子。父亲每刨一个窝,我就把肥料和玉米种子撒上,然后用脚埋上,再用脚压一下。父亲一边刨窝,一边教我,肥料不要撒的太多,一小把就行,多了会把种子烧死。种子也不要撒的太多,每个窝里要撒2——3粒。父亲在前边刨窝的时候,眼睛一直在监视着我往窝里撒几个?我刚开始还认真,也很听话,后来累了,就开始偷懒,有时候,窝里没撒上种子,就把窝埋上。我这样做,没有逃过父亲的眼睛,父亲要我重新挖开,再把种子撒进去。

地南头,父亲种上了绿豆,地北头种上了白菜、胡萝卜和青萝卜,还有大葱。那块茅草地正好是块地边,父亲要我帮他挖了好几条深坑,种上了山药。没种山药的地方就种上了豆角,豆角出来后,顺着玉米杆一直往上爬。

整个秋天,父亲一直关注着那块地。过上几日就去瞅瞅,只要有草长出来,父亲就去拔一边。秋后,一个个玉米棒子都长得好大,父亲每掰一个就高兴的夸赞一番。那个秋天,我们家不但收获了很多玉米,还收获了绿豆和蔬菜。白菜和萝卜我们家整整吃了一个冬天。

那块地父亲一直种到我弟弟结婚以后。我参加工作后,很多同事听说我父亲种着十几亩地,都觉得不可理解,他们问我:“种地很挣钱吗?”我说:“不挣钱。卖了粮食买肥料,除去水电钱和肥料钱剩不下几个。”他们不解:“那你父亲还种?”

是的,父亲今年已经77岁了,他和弟弟仍然种着十几亩地。很多人无法理解父亲,但我理解。父亲当了三十多年的村长,他从来没有离开过那片黑土地,他的热血,他的希望都洒在那片土地上。为什么父亲离不开那片土地,因为他对土地爱的太深沉。

篇七:父亲的酒杯 父亲戒酒有很多年了,我也很久没有和父亲一起喝酒了。

父亲年轻的时候很能喝酒,而父亲告诉我,母亲的酒量比他还大,但我却很少看到母亲喝酒,母亲认为喝酒是很嗜奢的事。

父亲喝酒在我看来是很享受的,一般是在晚饭前喝。小时候我最喜欢静静的看父亲喝酒,晚上母亲炒个小菜,干黄豆是最下酒的了,要是来个醋烹鸡蛋饼,那得有什么特别高兴事情,值得庆贺,或者是父亲的生日。

酒瓶放在厨房拐角的矮桌上,白色的玻璃瓶子上没有商标,是在村口打来的散装酒---山芋白干。父亲拿出两只酒杯,白色的瓷质的小酒杯,大约能装二三钱酒。慢慢倒满但决不会溢出一滴,现在想起来,大约和卖油翁的本事不相上下。等母亲坐下,父亲会把一杯酒放在母亲面前,母亲照例是推却一会,说不喝。父亲总是笑着说,一个人喝酒没意思,陪我喝点吧。就这样,他们一边说着一天的辛劳和快乐,一边就着简单的菜喝酒。父亲有时候也会感叹生活的艰辛不易,计算着日子怎么过,操心着我和妹妹的学习。母亲总是温和的说着同样的话:慢慢就好了。那时的我,不知道什么是生活,但看着父亲和母亲的样子总是很平静,感觉没有什么比在家里吃饭再好的了。

父亲一般只喝五小杯左右,而母亲最多喝两杯。喝完了,父亲把自己的酒杯倒过来,扣在酒瓶盖上。我最开心的事是父亲喝酒后会给我和妹妹讲很多故事,西游记、封神榜、聊斋等等就是在父亲嘴里读完的,在煤油灯昏黄的笼罩下,夹着酒香,我们往往听得忘记睡觉。

有一天晚上,父亲突然很高兴,喝到一半的时候,问我说:儿子,喝酒吗?我好奇地问好喝吗。父亲说好喝。母亲看着我们父子,笑着轻捶一下父亲说,还是小孩子喝什么酒。父亲说,长大后要喝的,先练练吧。说着用筷子沾了一滴酒放在我的嘴里,我的好奇心马上就被一种又呛又辣的气味从鼻孔里赶回肚里去了。就这样隔三岔五的,我也慢慢适应了酒的味道。直到随后的一年春节在姑父家连喝了好几杯,被姑母背着回家后,就再也没敢去喝了,直到中专毕业。

四年级暑假发生的事让父亲的酒越喝越多了,再也不是控制着只喝五小杯左右了。因为在那一年暑假,母亲突发脑溢血去世了。父亲的`酒杯换了一个大的,也不在是享受着酒的美味,我开始害怕父亲喝酒了。有一段时间里,我是那样地憎恨他酒后自暴自弃的失态、旁人的奚落和嘲笑。母亲不在的时候,父亲喝酒后不再和我讲故事了,总是一个人悄悄的离开,有时会莫名其妙地冲着我和妹妹发火。

终于有一天,我偷偷跟着酒后的父亲出了门,才发现父亲每次喝酒后都去了同一个地方——母亲的墓地。在墓地里,他手里拿着酒瓶,流着泪正和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什么。父亲发现了我,终于控制不住长久的压抑,抱着我大哭起来。

我要到离家千余里的地方上学了,父亲也背起背包,到山西的平遥县挖煤去了。父亲来信告诉我,他过得很好,天天晚上喝酒呢,他还专门买了一个很漂亮的酒杯,是锥形的,口小底大,能装三两酒,每晚一杯,我就常想着那个酒杯是个什么样子。

三年中,父亲只回来了一次,我却没见到他说的那个酒杯。再一次和父亲分别后,我不停的写信告诉他不要喝散装的酒,那一年,我常在报纸上看到山西假酒多,很多人就是因为喝了那样的酒而伤残甚至死亡,我突然是那样的讨厌父亲喝酒。他却总是不听我的劝说,以致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想写信给他了。

那一年父亲又没回来过春节,想着母亲去世后的种种,我感到他不爱我和妹妹了,也不想念年迈的奶奶了,我很伤心。暑假里父亲才回来,说不再去挖煤了。中午想和父亲喝酒,但父亲却只喝了一点就不再喝了。饭后他默默地把床下的棉絮拿开,换上一块很硬的木板。

我是听和父亲一起去煤矿打工的堂姐夫说了才知道,父亲春节没回来是因为矿里塌方砸伤了腰。我却哭不出来了!感觉心里被无数煤块堵压着,无法呼吸。原来父亲不是不喝酒了,而是腰伤没好,酒自然不能多喝,还得睡硬板床。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我和妹妹读书的费用!我却在心里无数次的误解和伤害了父亲。

但这次,我却很真切地见到了那只锥形的酒杯,能装三两酒,正好是我俩那一餐喝掉的。

等我有能力常买些酒回去和父亲喝的时候,我们常常是一次一瓶,天南海北的吹牛,我再不也惧怕他,感觉是弟兄一样,小镇上的同事也都这样说我们,也喜欢上我家去喝酒。

正当我没事的时总惦记着回家和父亲喝酒的时候,父亲再一次宣布戒酒,还告诫我要少喝酒,原来父亲的身体再也不允许他喝酒了。每次看着我们喝酒的时候,父亲的眼光还是很留恋,开始的时候是喝红酒,慢慢的什么也不喝了。

但那只锥形的酒杯一直还在家里放着,静静的等待着什么。

篇八:父亲周年祭 父亲走时是枕着我的手,猛然用力地眨了几下眼睛,就这样静静地走了。这一年,时常出现父亲临走时很努力地闭上眼睛的样子。也许永远也忘不了的。父亲临终时的表现,就是在今天,也似懂非懂的。

周年的忌日,记忆犹在。

父亲的病是种常见的慢性病。最终还是老死的。身体的器官都在衰绝。是一种无力回天的绝望。就是大脑意识一直清晰如常,至死没有出现昏迷状态。病了那么久,很是罕见的。

父亲是耗尽了全部气力,终了连眨一下眼都难了。很久才半睁一下,这样很努力地有过好几回,当时心里就有十分的担心,只是想他能活过来。我不知道,那忽然半睁的睛晴,是不是还想多看一眼这熟悉的世界,是不是还想最后看一看他的子孙们?那个表情,对于走到生命尽头的人来说,需要多大的力气!

周年的忌日,思你无限。

父亲起初是反对我抽烟的。有回来我这里小住回去送他,在路上他递给我一支烟,对我说:我的眼睛不行了,到路上,看不清车去哪里。我就问他,怎么了,不是老年白内障吗?过些日子做个手术没事的。他才告诉我,医生说视网膜脱离,治不好了。这下我一怔,这些年,父亲来我这里,由他来去,从没送过,有时提到送他上车,他总是说,你上班吧,忙你的去。他是怕耽误了我。这时我才真的感到自己的粗心,感到一直健壮的父亲真的老了。

大约有十几年前事,我总也忘不了。父亲递烟与我,而我孝敬他几回?

周年的忌日,忏悔无限。

平时,父亲说事听不进时会说烦的,父亲也不计较,现在想想,却是不对。有回吃面条,我说你的响声太大了,不雅观,父亲看了看我没说什么。现在每回吃起面条来,就想到那是我不该说的。我的家教很严,兄妹相安,长幼有序。只有我,兄妹六个,在家为小,有些惯的,长成个性来,恃宠不敬。父亲宽容我,我却要容入社会的。我可爱的父亲,至死还在操心着我,可是我无能。

听你唠叨时有点烦,想听你再唠叨时已听不到了。失去的无论好与坏,都只能是存念。

父亲忌日,我思我父。

父亲是旧时代过来的人,兄妹一个,经历很多。只是很少与我们说起,有些还是听别人说的好像是故事。那时想以后有机会听父亲自己说说。因为忙么?也不,年少时,父亲好像是沉默的。长大后,回家成了客人。总想总想,他会慢慢地老,有机会陪他聊聊从前。并不知道就一年的日子他老得这样快,现已是无法问及,终是遗憾了。他的一生,为子女并没有求解。

父亲一生谨慎,常对我们说:多求安乐,少求财。九十年代初的几年我几回想辞职出来做点事,他说:日子有得过就行了,也总这样劝我们大家。

前几年我终从单位出来做了自己的事,父亲放心不下,几回送钱给我。我不忍心收下,他总是说,在老家花钱少,够用。我知道他年岁已高,身体不好,却记挂着我,我是不孝啊。

我的父亲慈甚过严,想念是不尽的。在周年忌日里,为你烧柱香是不以解我泣诉,我只能写下这些文字,记住你。

又到父亲的诞辰日,我们已无法为你贺寿了。这些年我们无论怎样忙,这天我们都会回到你身边祝福你。不想现已天人永隔。有句俗话,男怕生日前,女怕生日后。父亲走于他生日前一天。当时我们并没有特别的意识,还想在医院里给父亲过个生日,但父亲执意回家,却没在走出这个魔咒。

记忆可以拾起,颦笑不能复原,生活是否就是这样?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而且永远。

父爱如山,父亲陪了走过四十多年,我是幸运的。

谢谢你,给了我的生命,把我抚育,教我做人。

父亲的散文诗

每当清风摇落了夕阳,梦的胚芽就会再一次成长,

每当遥望疼痛了目光,父亲的嘱托就会再一次回荡,

每当阅读关于故乡的文章,泪水悄然流淌,

思绪便会撞开晚窗,眼前浮现父亲的脊梁,还有粗糙的手掌,

父亲的足迹印满了田垄,默默耕耘着生命的希望,

多想依偎在父亲的身旁,多想思绪在老宅的炊烟中飞翔,每一个无眠的夜晚,都会梦回故乡。

父亲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定要把农人的质朴纯真继承发扬,

做人不能忘本,良好的品德才是你高翔的翅膀,父亲,儿子永远不会忘记您的话语,

您就是我人生中的舵手,在我迷茫的时候,为我领航,

您的眸子,蕴含了多少殷殷希望,多想静坐在您的掌心里,感受亲人的力量,赐予我坚强,在亲情汇聚的`波浪中,扬帆远航。

记得那年,您送我步入他乡的学堂,望着陌生的人群和炫目的楼房,

心中充满了不安与迷茫,您拍拍我的肩膀,儿子,远在他乡,照顾好自己,学会为自己疗伤,

可我分明看到您的泪滴,在袖口里隐藏,这份浓浓的爱,铸就了我坚实的脊梁,

那一夜,宿舍停电了,你为我拨亮微弱的烛光,静静凝望我的面庞,

您无语,我也知道,父亲,您一定希望我像家乡的山一样,厚重而不张扬,

父亲,放心吧,我会把你的话语牢记心房,事事都会以您为榜样,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儿郎。

去年,您病了,我把您接到我的身旁,悉心照料,终于又满面红光,

我说,爸爸住下吧,也让我尽尽孝心,可您说,你有自己的责任,不能舍弃大家顾小家,

我的泪再一次流淌,我知道,父亲,你还是要把故乡的老巷,站成经典的诗行,

父亲,儿子的心声何止千万语,却泣不成章,唯有枕着您的名字,酣然梦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38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