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范仲淹被称为“范文正公”,其实当时还有一位“王文正公”,那就是与范仲淹同朝为官的宰相王曾。在《清平乐》中,宋仁宗身边有两大宰相,“吕相”吕夷简和“王相”王曾,剧中戏份较多的是吕夷简,而王曾则显得十分低调,其实在历史上,更加为人所景仰的是这位“王相”。
图片来源:微博
王曾相传为岑参转世,《吹剑录外集》记载,王曾的父亲王兼曾梦到孔子对他说:“汝敬吾书如此,吾遣曾参为汝子。”不久后,王兼果然得了一个儿子,遂取名为“王曾”。这虽是传说,但不可否认,其天资之聪颖,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奇才,王曾八岁而孤,由叔父王宗元抚养成人,才思敏捷,自少勤奋。咸平五年,25岁的王曾参加科举,在发解试、省试、殿试中均夺得第一,连中三元。中国古时实行科举制度1300年间,有据可查的文状元有596人,其中连中三元者,仅17人,其才华横溢,学识之高,自不言而喻。
状元及第,衣锦还乡,这是所有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场景,但王曾高中后却谦虚低调。在信中向叔父王宗元报喜时说:“曾今日殿前,唱名忝第一,此乃先世积德,大人不必过喜。”且王曾回返家乡,得知当地府官组织百姓奏乐列阵出城迎接时,他脱下状元衣冠,改换姓名,瞒过守门官员和欢迎队伍,从小门入了城,随后再主动前去拜访府官。
王曾两度拜相,位极人臣,辅佐了宋真宗与宋仁宗两代帝王。真宗时期,各地上报祥瑞出现,宋真宗大喜,不仅大修宫殿,甚至还举办了泰山封禅大典。对此,群臣不敢多言,唯有王曾直言劝谏,告诫皇上不可居功自傲,因此愈发受到宋真宗喜爱。
仁宗时期的王曾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剧中王曾为仁宗讲解《尚书》、教授道理,待事公正,说话严谨,讲道理更是循循善诱,如“君王持最高权柄,一言可福万民,一言可祸四海。”“若君王不仁,不以百姓之苦自苦,自可肆意独断,任性而为,自不必怕,更不必忍。”等,仁宗亦虚心受教。历史上的王曾也是端厚持重,在朝为官时,进退有礼。就算对王曾发表不利言论之人在其落魄之时,王曾也不落井下石,甚至遇不公时还会为其发声。
杨亿曾评价少年的王曾是“王佐之才”,与宰相吕蒙正之侄吕夷简一同被宋真宗看重。王曾和吕夷简二人搭档多年,仁宗年幼时,天下太平、河清海晏,此二人劳苦功高。王曾为宰相期间,对贤才之士多有荐拔,范仲淹、包拯等人都是经他提拔的,且每次人事任免,均不让外人知晓,不图其报恩。范仲淹对王曾说:“公开地任用贤人名士是宰相的职责,您德高望重,惟缺这一点。”王曾答道:“作为执政大臣,把恩赏全揽到自己身上,那怨恨归谁呢”范仲淹叹服。
图片来源:微博
相对王曾而言,吕夷简擅长权谋,后因吕位居王曾之上而独断专行,二人不和,最终惹怒仁宗,被双双罢相。王曾被罢相后以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之衔判郓州,但就算担任地方官员,也难掩王曾之优秀,他将郓州治理得非常之好,大公无私实事求是,他关注民生,贯彻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百姓感念其恩德,主动为他建了生祠。
宝元元年冬,王曾病逝于任上,终年61岁。仁宗闻讯后悲痛万分,辍朝二日以示哀悼,追赠侍中,谥号“文正”。在唐代以后,文人做官,最梦寐以求地便是配得这个谥号。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多都是当时天下文人都敬仰的对象,纵观历史,总共也才只有27人有幸获此殊荣。
对于王曾这位传奇的宰相,欧阳修称赞他“为人方正持重,最为贤相”。想必也是许多人心目中的贤相模样。为相匡兮正朝野,树厚德而利民,为官如此,实为民幸。
扫码关注
惊喜多多
文章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术研究使用
欢迎转载,如有雷同修改请获取【授权】
本文版权归【墨香流韵】公众号所有
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
人文系汉语言文学教研室
欢迎来到文学新天地
官方订阅平台
主编:李娅芬吴倩
文字:白晓娜
排版:潘高宇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37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千金难换处暑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