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走进书法,领略书法文化与艺术之竖画

百薇 2023-07-23 23:20:10

关注我哦

在上一期,我们讲过横画的写法,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竖画的写法。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学习写字,老师们总是不厌其烦的说,字要写的横平竖直。我也曾一度认为横平竖直就是把横写成水平,把竖写成笔直。直到学习书法后我才明白,横平竖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不是绝对的,这样才能展现书法的线条美。楷书中的横,大部分都应写成左低右高,成一定倾斜的角度。竖画除了中竖以外,大多数也不是完全垂直,而是有左右倾斜变化。竖画在字中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竖不垂直,则字不正,因而要把竖写“垂直”。竖画包括垂露竖、悬针竖和短竖。今天我们主要学习悬针竖和垂露竖的写法。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

悬针竖体态垂直,中部饱满,尾部出尖,因其笔画状似悬针,故取名悬针竖。起笔稍重接着按笔下行至一定距离时(整体笔画的五分之四),快速收笔并提笔出锋。字例:中、草,车,千。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

垂露竖

垂露竖直长而正,中间稍细,末端垂露,因其底端状似露珠,名曰:垂露竖。垂露竖是相对于悬针竖而言的,这种竖笔通常叫做主笔竖,而这种主笔竖并不是一定垂直,往往向一侧倾斜,但是中间的部分却是垂直的,至于向哪个方向倾斜关键是收笔时,也是考验竖的质量的一个要点。垂露竖写法的前面步骤与悬针竖相同,但收笔方法不同,收笔时提笔圆转并回锋收笔,由此可呈现完美的“露珠”。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

竖画在字中起到支柱的作用,与横画相配合形成字的骨架,竖不直,则字不正;字不正,则身不正。书法不仅是古代科举考试中的重点,也是当代各种大考中被考察的重点。横平竖直体现的是写字人的品格,展现的是写字人的品性,展露的是写字人的品德。我们学习书法不仅是为了应对未来的考试,更是从一横一竖中窥探古人风骨,学习古人气度德行。

END

关注我

发现更多精彩

文章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术研究使用

欢迎转载,如有雷同修改请获取【授权】

本文版权归【墨香流韵】公众号所有

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

人文系汉语言文学教研室

欢迎来到文学新天地

官方订阅平台

主编:李娅芬吴倩

文字:张茹雪

排版:刘宇琦

王铎故居(王铎书法馆)属于哪里


王铎故居(王铎书法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神笔王铎故里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点,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洛阳市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旅游总局确定的全国旅游景点之一。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号痴庵、松樵;别号烟潭、渔叟;因祖居洛阳孟津,故又称其王孟津。他在书画上造诣高深,独树一帜,是明清之际著名的书法家。明、清加授太子少保,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其故居位于孟津老城,由2646平方米的故居和占地80亩的后花园两部分组成。
王铎故居位于中州名镇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会盟镇老城村,是明清大书法家王铎的宅第。王铎明天启2年中进士,官至明礼部尚书,清加太子太保职位,遂建官邸。后因历史变迁,战争纷拢,其故居毁于战火,为了弘扬王铎书法艺术,陈列其书法手迹、碑刻、拓片和展示明清建筑艺术,于1998年11月动工,按王铎故居原貌修复重建,历时一年完峻。修复后的王铎故居,主要包括故居和宅居园林,占地面积180余亩,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
1592年生,1652年逝世,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书家。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十樵。明天启进士,累官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入清,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安。工真、行、草书,得力于钟繇、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笔力雄健,长于布局。梁评其“书得执笔法,学米南宫,苍老劲健,全以力胜。”清姜绍书《无声诗史》称具“行草书宗山阴父子(王羲之、王献之),正书出钟元常,虽模范钟、王,亦能自出胸臆。”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风。当时书坛流行董其昌书风,王铎与黄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人提倡取法高古,于时风中另树一帜。近世对日本国书风有极大影响。存世书迹较多,刻有《拟山园帖》、《琅华馆帖》。《清史稿》卷七十九有传。《王维五言诗卷》,书于崇桢十六年(1643),绫本,楷书、草书。凡32行,其中楷书13行,草书19行,每行字数不一。纵21厘米,横165.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在书法上王铎是一位各体皆能、风格多样的书法全才。无论是伟岸遒劲的大楷、高古朴厚的小楷书,还是他那飞腾跳踯的行草书,在晚明书坛上都应说是一流的。正书在王铎作品中不多见,源于-而能自出胸襟。此诗卷前半部分,无论是字的大小、结体、字画、字距,皆给人一种奇特的感受。诗卷后半部分的行草在王铎作品中则不乏见,章法变化丰富,行笔能纵能敛,整体感强,结体欹正莫测,点画错综复杂,线条枯实互应,故其成就被人给予很高评价。
王铎于明崇祯元年在赙嵘山北麓,建林苑别墅拟山园。拟山园集林苑建筑之巧,亭台楼榭,曲径回廊,奇花异草,布置精巧,匠心独具。园内种植有王铎喜爱的竹子、梧桐、梅花、藤萝等。他还亲自为各处景观命名。拟山园名冠当时,驰誉中州,盛名盛久不衰。
特点
历史悠久
据史料记载,大书法家、画家、诗人王铎,字觉斯,又字觉之,号嵩樵、石樵、痴庵、雪山。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生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双槐里(现在的孟津县会盟镇老城村)。王铎14岁开始读书,16岁入庠,30岁中举,天启二年31岁中进士,受考官袁可立提携推荐,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崇祯十一年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经筵讲官、教习官等职。弘光朝廷建立,入阁为次辅,次年(1645年)入清。清顺治三年,以原官礼部尚书管弘文院学士,充《明史》副总裁。顺治六年,授礼部左侍郎,充太宗文皇帝实录副总裁,同年晋少保。顺治九年(1652年)病逝故里。王铎故居自修建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占地面积180余亩,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
个性独特
神笔王铎故居曾因历史变迁,战争纷扰,受毁严重。解放后,人民政府拨资修复,旨在弘扬王铎书法艺术,陈列其书法手迹、碑刻、拓片和展示明清官邸建筑艺术。
神笔王铎故居个性独特。整个故居主要由故居和宅居再芝园两大部分组成,故居体现一个“神”字,再芝园突出一个“仙”字。比如,故居以“神笔王铎”、“独尊羲献”等为主线,以楷书、隶书、行书、草书、诗画分展数室。王铎诗书画皆有成就,尤以书法见长。其书法诸体皆能,而草书成就最高。其草书风格集二王、掺入-狂草之法,同时还吸收黄庭坚、米芾之优点,自树一帜,将草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影响中国书坛400余年。王铎草书大气磅礴,多姿多彩。笔法极其丰富,以中锋为主,八面出锋。结构紧密,连绵飞动,姿态欹侧,奇险生姿。王铎善用墨,首创“涨墨”之法。王铎章法之奇,奇在对作品空间形式的分割上。正如古人所云:“疏者自疏,密者自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王铎的书法,对行笔的轻重,书写的疾徐,线条的曲直,点画的断连,排列的参差,字组的错落,行间的疏蜜,无一不细心着意。完美地体现了高古与雄强的审美特征,有着极强的冲击力和震撼力。王铎的书法被古今中外称为“神笔”。
环境优美
神笔王铎故居为五进院落,其建筑形制以前屋、客厅、中堂、后堂、后屋为主体,配以东西厢房和东西绣楼。构成每进院的单独结体,均分别以青砖青瓦构建,从整体上展现明清官邸建筑巍峨、壮观、肃穆的文化氛围。
后花园
神笔王铎故居后花园为“再芝园”。是一座古典园林,园中因生两棵分别重2.7公斤和5.3公斤的灵芝而得名。再芝园占地面积90亩,其中湖面占地54亩。园内种植有柳树、桃树、雪松、马尾松、竹林、冬青树、月季花、牡丹花、迎春花、白玉兰、女贞树、棕树、梅花、榆树、柏树等数十种花草树木。建有九曲桥、湖心岛、友声亭、读经堂、春兰阁、梅园、游泳池、多功能楼等。此外,东侧还有54亩池塘的“荷塘月色”。再芝园建筑布局以泓涟碧水为中心,曲径回环,值景而浩。全园湖光翠色,叠石参差,花木扶蔬,小桥横卧,兼容了北方园林的厚重、端庄与南方园林秀润隽雅之长。有“扬柳低舞,楼畔皓月,桃花歌尽,扇底清风”佳境之誉。
角色扮演
走进神笔王铎故居,不仅可以观赏到明清建筑的艺术风格和神笔王铎的诗书画,而且还可以观赏到数十名衣着华丽的明朝服饰,扮演王铎及其家人、部下,表演“王铎迎宾”的精彩节目。走进王铎故居后花园---再芝园,既可观赏到数十名衣着五颜六色的神女服装的演员,踏着欢快的明曲,迈着轻盈的步履,进行“仙女献茶”表演,又可以坐在园中的石桌旁,观赏园中的“灵芝”、“仙桃”,有滋有味地品尝到“仙女”们为您献上的“仙茶”。
演员表演
还可以穿越茂密的竹林小道,来到平如明镜的池塘边,观赏演员们表演明代的“水上乐舞”。如您对水中成群结对的各种鱼儿感兴趣,还可以悠闲自得地坐在池塘边垂钓,或自由自在地在水中划船。神笔王铎故居着实是个旅游、渡假、垂钓、划船、观赏明清建筑风格和笔神王铎书画,领略大自然风光的好去处。神笔王铎故居正以独特的风姿和深蕴的文化内涵喜迎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
交通便利
神笔王铎故居距市中心23公里,且有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径抵。从207国道口到神笔王铎故居只有4公里;神笔王铎故居西边距刘秀坟2公里,西边距龙马附图寺1.5公里,东边距万亩荷花园10公里。神笔王铎故居与白马寺和上述三个景点,构成了一条旅游风光带。是经洛阳市人民政府批准的一条不可多得的洛阳旅游北边线路。
地址:洛阳市孟津县会盟镇老城村
类型:名人故居展馆展览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交通:
乘坐洛阳到孟津县班车,途中在盟镇老城区王铎故居下车
王铎,(1592~1652),字觉斯、觉之,号嵩樵,又号痴庵,别署烟潭渔叟,明末清初书法家。河南孟津人。明天启年间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少詹事,充经筵讲官。清兵入关后,任南京福王朝廷东阁大学士,任次辅。顺治二年(1645年)入仕清朝,官至礼部尚书,加授太子太保衔。九年,奉旨祭祀西岳华山,染病归家而卒。2002年,王铎诞辰410周年。王铎学问渊博,才思王铎详细信息++

书法中的力与美

先来一张牛图镇楼,力量产生美,书法亦如是。

书法是一门运动的艺术,字是通过笔在纸上行走写出来的。字本身是静态的,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静态的字看到写作者书写的姿态和路线,揣度作者当时的用笔,这叫读贴。往玄乎里说,书法道法自然、合乎天地法则。书法开拓者们“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感乎天地万物而映射到书法中,于是线条便有了姿态,俯仰向背、粗细映带。坊间流传,卫夫人教王羲之书法,只教了三个笔画:“点如高山坠石、横如千里阵云、树如老树枯藤”,其中的动感与自然之法不言自明。不管是否卫夫人所教,有史记载唐朝以前就提出这种说法,这也是永字八法的前三法。既然道法自然,那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是什么?是力。高山坠石是重力、千里阵云是冲力、老树枯藤是张力。

个人认为书法的四要素:点画、姿态、结构、谋篇,从微而升,渐至宏观。点画和姿态重在力,如何通过笔画或笔画的对立形成力量感;结构和谋篇重在气,如何通过字和字的关系一气贯通,化为一体。本篇说力,所以只讲对点画和姿态的理解,主要是谋篇布局我自己都还没深入,哈哈。先来一张图,便于说明。

学字都是从点画开始,点画逃不开永字八法[侧、勒、弩、趯、策、掠、啄、磔]。

这是古人总结的点画书写方法,为什么不用“横竖钩提”这样简单的命名方法,而要用“侧、勒、弩、趯”这样生硬拗口的叫法,我猜测,一是那个时候可能还没有“横竖钩提”这种抽象的名词,所以就是用了自然界的拟态词;二是永字八法不仅是点画的命名方法,而且是书写方法。如,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就是用梳子梳头发,你要感受头发的柔顺,要一梳到底,在运笔上就是手腕要一直送到撇的最末端,而不是写到中断就把笔锋甩出去。

回到主题,点画与力是什么关系?先说点,一说“点如高山坠石”,又说“点如鸟之翻然侧下”,描述的都是一种姿态,一个运动的瞬间,这个瞬间是重力牵引,从上而下坠落的瞬间,所以写点重要的是把握这种下沉之力。参考上图玄秘塔中的点画。

再说横,这里的横是长横,“横如千里阵云”,又“如勒马之用缰”,前者说要有横扫千钧的气势,后者说这种力要开张而可控。没有骑过马的也在电视上看到过,勒马的时候缰绳必定是紧的,马向前冲而人往后仰,横画要的就是这样一种自己和自己较劲的张力,参考上图中的“来”“五”“方”“寸”等字,两头略粗,而中间细,是不是有绷紧之感?而且中间细有个好处,字的中部一般笔画繁密,可以让出更多空间给其它笔画。

然后说竖,“竖如老树枯藤”,又“竖为弩”。老树枯藤比较难理解,但是弩大家都知道,竖画要的就是弩的这种张力。我们写硬笔的时候,老师教导我们要横平竖直,那是因为硬笔字太小而且没有笔锋,已经表现不出笔画的动态了。参考上图的“来、寸、荷、将”等字,竖画同样不是从头至尾一个粗细,而是有粗细变化,即使是悬针竖,也不是从笔画起始一直细到笔画结束,也是浑厚-精细-再浑厚到接近末端再提笔行程悬针。而且竖画并不总是垂直的,参考“荷”、“将”、“音”等字,笔画已经弯曲成一定的弧度,这是为了和另外一个竖画对比,形成“向背”之势,后面说姿态的时候再说。通过粗细变化和弧度的表现,让竖画形成一种张力,仿佛绷紧的弓弦,支撑字的气势。

说姿态之前,先看一张图,从左到右依次是电脑黑体、电脑楷体、柳公权楷书。如果我问那个字能算书法,估计大多数人会选择柳公权。那么为什么?一是电脑字没有了点画的表现,只剩下功能性,而失去了艺术性;二是即使有点画变化的电脑字,比如电脑楷体,也缺少了姿态变化,千篇一律,在古代叫馆阁体,写的再好看也不能称为书法家。大书法家的字要求的是每个字都有姿态变化,但是又都要求很好看,这就很要求功力了。所以为什么大家在提到兰亭序,通篇21个之字各不相同时,一片赞赏的原因,不是王羲之不能写的一样,而是有意为之。

说了半天,什么是姿态?姿态是点画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个相互关系影响的如果是笔画的空间布局,就是结构;影响的是笔画本身的书写方式就是姿态。举个例子,三点水,点的方向各不相同就是姿态;水字底四个点,方向也各不相同,为什么不同?这就好比往水里扔一块石头,溅出的水花必定是往各方飞去。

说到姿态,用的最多的四个字是“俯仰向背”,横画曰俯仰,竖画曰向北。看上图的者字,上部量横之间,第一横往上翘,第二笔向下沉,这就是俯仰;下面的日字底的两个竖画,左边的向左弯曲,右边的向右弯曲,这就是向背。多个竖画或多个横画必定形成“俯仰向背”,看上面大图中的“荷”“长”“目”等字。为什么要做这种姿态,那就是要通过这种姿态的变化形成或对立,或迎合的笔画与笔画的关系,只有笔画间建立了联系,一气相通这个字才是活的;如果没有笔画的变化,那只是把笔画组合到一块,并不是一个整体。像上图中的点脑楷体字,虽然细看也做了变化,但是不够明显,这种字只有功能性,而没有了艺术性。这种对立与迎合,就在笔画气韵之间形成张力,一种是谁都不理谁,我们离远点,一种是剪不断理还乱、想牵手却隔着留白。

姿态又不仅是横竖之间,点、撇都有姿态。见大图中的“欲”字,两点对望、互相牵连,写完左点顺势写右点;字右边的欠字边,两撇也绝不往同一个方向走,偏要形成对立。所以仔细观察任何一本字帖,所有的笔画绝对不是平行的,虽然书法讲究“等间”,也就是多个横画或者多个竖画之间,间距应该是差不多,但是点画本身是有姿态变化的。

上面两种力都是书法完成后表现的力,是静态和结果。最后说过程中的运笔之力。笔的运动是由手掌的握力、指尖的牵引力和笔锋与纸的摩擦力共通作用的,其中任何一个力跟不上,字就会虚浮缥缈,不着地。

以前的书法老师都要求学生用全力攥紧笔杆,有时还会出其不意在学生写字时猛地抽其笔杆,以验证是否握紧。这种做法固然有些夸张与偏激了,但是根据个人经验笔杆如果握不紧,写出的笔画的确是不到位的,主要原因是牵引和纸对笔锋的摩擦力掌控力度不够,这时候笔锋就不停你使唤了,你可能还没想偏它就偏了。笔杆的握法,叫指实掌虚,主要着力点在指头上,手掌要虚握,以留有运笔的空间。

笔锋的牵引力有几个着力点,一是手肘、二是手腕,三是指尖,这都是根据人体的骨头结构来的,指尖写不到的时候就用手腕,手腕写不到的时候就用手肘,笔画有八个方向,所以有时候楷书也叫八分书,往哪个方向用哪个部位各人慢慢体会就好。

还有就是摩擦力,这个太重要了,书法的艺术形态很大一部分是靠摩擦力表现出来的。为什么写字不在光滑的纸面上写?因为没有了阻力写起来滑不留手,你对笔锋的牵引力就没有了对抗点,写出来的字虚浮、不沉着。我们夸书法时经常用力透纸背,这种力当然不是靠使劲把笔锋压到纸上写出来的,就是靠这种纸和笔的摩擦力以及笔画的姿态做出来的,让观者感觉到了书写者的稳重的气韵。

以上都是一家之言,也算是我练字这么久的内功心法的总结。个人最大的收获是,写字而言,字形只是躯壳,气韵才是灵魂。气韵如何而来,首先基本功要扎实,要能想写出什么笔画就写出什么样的笔画;其次就是读帖、观察和思考:如果柳公权写的话,这个字会什么形态,如果颜真卿写这个字什么形态,你想要这个字什么样的形态?
书法理念,试浅言之,没有太深厚的理论,也不会让人误入歧途。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37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