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大抵执之欲紧,运上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意思是指:“在纸上书写汉字,学习运笔的关键在于字的大小。当写的字小时,受到的局限甚多,不易运笔;但当写的字大时,以腕运笔,腕动笔不动。”故曰:“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
运笔,也称用笔,就是笔毫从落纸起书写各种点画起止运行的规律。前人在长期的书法艺术实践中,对运笔的方法总结出很对的经验,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法则。学生每写一笔画,都包括起笔、行笔、收笔三步;笔锋都是“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不能呆板地平来直去。各种书体的运笔方法不尽相同,但归根究底都是这些基本法则的发展与变化。关于运笔,有以下几点最为重要。
一、起笔。即指笔画的开始。起笔的方法,有顺锋(出锋),亦有逆锋(藏锋)。顺锋,就是笔锋顺着笔画的方向落笔入纸。逆锋,就是落笔或收笔时,采取与笔画进行的方向相逆的笔锋,又称“倒插法”。
二、行笔。即笔锋在纸上运行,交换起落,不断提按的动作。
三、收笔。指写到一画的末尾如何把笔收束。收笔的方法有出锋(露锋),有回锋(藏锋)。出锋,就是笔行尽处,笔锋高提离纸,锋出笔画之外。藏锋,指落笔、收笔时,将笔锋藏在笔画内,不让锋芒外露,使笔画两端含蓄而有力。
四、按笔。既指将笔锋按下,使其有力地着纸,可使笔画线条变粗变重。轻按叫“蹲”,重按叫“顿”,顿后转锋叫“挫”。
五、提笔。就是为了使笔画线条变得略细一些或出锋,而将笔稍微提起。笔画的转折处与笔画间的连带处,大都用提笔。提笔应注意高低轻重适度。提笔与按笔是相对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二者交错进行,就使点画间的起笔、行笔、收笔产生轻重不同的力量,呈现出粗细深浅等丰富多样的变化。
六、转锋。既指笔锋在转弯处按弧线转过,写出不带棱角的笔画形态,即所谓“转以成圆”。达到折处有阳刚之美,弯处有阴柔之美的书法美感。
文章图片来源:李老师抖音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在软笔书法中如何运笔,深刻体会如何在纸帛之上,一笔一画运筹帷幄,架构汉字的骨骼;那么我们又将如何刻画中华书法的筋骨;如何刻画中华人民的铮铮傲骨 这就需要我们勤加练习,仔细体会了。
更多精彩请关注李老师抖音书法课堂:dyqiiu3590wh
THE
END
主编:吴倩
文字:张茹雪
排版:吴佩佩
以下可做参考:
要激发少儿学习书法的兴趣,首先要激发少儿求知的欲望。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培养少儿积极向上、向往自己有一手好字的荣誉感,还要使其知道学习书法的好处。
书法具有丰厚的人文内涵,是中国文化、中国人人格追求的典型代表,能启迪心智、完美人格。古人强调“人品”与“书品”的关系即是此意。俗话说:“字如其人”。古人认为,书法还能表现写字人的性格、修养和风度。有人说颜真卿“虽犯难不可屈,刚正之气,发于诚心,与其字体无异”。这就是说颜真卿为人刚正严峻,正像他写的那种刚健笃实的字体一样。宋朝的朱熹说:“欧公作字,如其为人。外若优游,中实刚劲。”这是说,欧阳修写字,和他的为人一样:外表虽然恬淡、平和,但是骨子里却有一股刚劲之气。此外,在许多伟大的书法家的书法理论著作中,都阐发了左右相应、起伏相承、欲下先上、似欹反正的道理,这也表现了我国先人在书法方面的朴素的辩证观点和美学思想。这就使得汉字书法成为我国特有的伟大的传统艺术之一。所以,把字写得工整、美观,不仅能够很好地达到实用的目的,而且能够使人感觉舒畅愉快、精神焕发,获得美的享受。我还经常对学生说:学好书法,第一,对于写铅笔字、钢笔字大有好处,毛笔字的进步会带动其它字的进步。一旦有了一手好字,特别是毛笔字,别人就会对你刮目相看、钦佩三分;第二,对身体有好处,有利于眼睛、脊椎骨的健康,有益于健康长寿;第三,有利于培养和形成良好的习惯与意志品质。为了促使学生向往自己有一手好字,我给他们讲人们崇敬大书法家的故事,也讲我们学校里毛笔字写得好的老师和同学受到学校师生甚至周围群众赞誉的事例。学生对写好毛笔字有了一种向往,这就产生了一种内在动力。少儿的求知欲不仅需要激发,还要强记。在教学中,经常给少儿看登载报刊杂志上少儿书写的书法作品和同学中写得好的字,藉以不断激发与强化他们的兴趣与信心。
二、多运用形象化的语言
少儿的理解能力具有很大的直观性、形象性,他们对具体可感的东西易于理解接受。在教学中要根据直观性原则的要求,从感性认识的东西出发。教学写字姿势与执笔方法,一方面可利用教学挂图,一方面教师要加强示范,让少儿在直观中形成正确的动作形态。在教学中还要善于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和动作,让教学内容成为具体可感的东西。如教“短撇”时,短撇如“啄”,好像“鸟儿啄食”;教“折”时,可形容为“穿西装时人的肩膀”;将“钩”的形态比作鹅头,“圆点”比作小鸡的身子;教半包围结构,如“边”字时,可将“走之底”比喻成“龙舟”,要将它写得伸展、有力一些才会好看等等。把一些笔画和结构特征形象化,让少儿进一步明确运笔和结字的规律,便于提高其书写水平。同时让少儿了解书法艺术中体现造型规律的笔画结构美,也会激发起他们的兴趣,不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
一、书法教学的现状
1.对书法课程开设意义的认识尚未达到应有的高度。书法课程应作为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同时是在中小学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举措。“识字与写字”是“新课标”的学段目标内容之一,新课标指出,写字要求“按笔顺规则”,“注意间架结构”,“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这些目标如有书法课程配合,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新课标还要求学生能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一目标的实现,完全可以借助书法课程的优势。也就是说,书法课程应在汉字书写训练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文化熏陶。
2.书法师资短缺是课程开设面临的主要障碍。一门课程的开设,首先必须保证师资队伍的配备。从目前来看,全国普遍缺少书法师资,这一实际情况严重制约了书法课程的有效开设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些弊端无疑会影响书法课程的教学效果,长此以往,势必导致书法课程地位的下降,最终被边缘化,乃至名存实亡。从目前书法师资的培养情况来看,要在短时间内为中小学配备足够的合格师资显然不现实。
3.学校对书法(写字)教学的态度。目前中小学校对写字课普遍不够重视。虽然根据教育部门的要求,学校每周开设了一节写字课,却常常被其他课程占用,或者干脆把写字课程并入语文课,放在可有可无的极次要的位置上。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小学在考核老师的工作业绩时,只将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主要依据,老师迫于分数的压力,常常将写字课占用,只强调分数,不顾书写。因此,一些学校写字教学成了可有可无的事。此外,迫于升学压力,家长愿意送孩子上英语学校、双语学校,肯给孩子在电脑和其它兴趣班上花钱,但独独对自己祖国的本土文化不屑一顾。这是造成当前书法(写字)教学现状堪忧的一个重要原因。
4.社会的需求影响传统的书法(写字)教学。社会对书法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小,导致了书法蜕变为精英文化。虽然目前有好几所大学招书法人才,从专科到博士,但多数是与书法有关的师范、古籍、考古等方面的研究,真正书法人才的出现少之又少。就是毕业了,书法人才也没有多大的生存空间,这是造成当前书写现状的一个原因。
二、加强书法(写字)教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1.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切入点,加强书法(写字)教学。传承祖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
2.紧密联系素质教育,以“书”传“文”。书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诸育的有机组合。书法教育的载体是书写,书写(书法)是一门艺术,是人的基本技能,因此说书法(写字)教学也属于艺术教育。而“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中心内容,同时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3.提倡“提笔就是练字时”,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传统文化熏陶。书法教育的全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人文精神传承的教育过程,书法艺术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要了解、学习、懂得传统文化艺术,书法学习是非逾越不可的高山。
三、解决当前问题之对策
1.加大书法师资培养力度。
(1)要明确书法教师岗位的设置,在中小学教师系列给予书法教育工作者以独立的身份。(2)发挥高校书法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3)发挥书法课程专家在教师能力培养、教材使用培训、课堂教学指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尽快编写出符合书法课程特点与教学规律的教材。要根据各学段学生身心特点编写教材内容,并要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书法文化、书法欣赏等方面为书法教师提供典范资料和方法指导。这就需要合格的书法教材编写团队,尽快编写出容量适当、难易适度、体系合理、符合中小学书法课程特点与教学规律的优质教材。
3.启动书法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尽快出台书法课程标准。书法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是建立在书法课程得以正常开设、相关教研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上的。根据《意见》要求,各级教研部门要把书法教育纳入教学研究工作的范围,研究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教学规律和评价方法,安排教研人员指导学校和教师开展书法教学工作。
四、结语
书法一直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官方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六艺”之学,其中就包含了汉字的认知和书写。诚然,传统环境下的书法教育业已成为历史,但不必悲观,汉字文化保持着五千年历史不断,书法艺术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国民素质的提升,需要书法文化的浸染;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书法教育的支撑。新的时期,传承、弘扬作为民族文化符号的书法文化理应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中华神韵万古流芳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书法
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其中,唯有中国书法,具有最悠久的历史,传播得最为广泛,同民族文化保持着最密切的关系。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构成了中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国书法审美意识自古至今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书法风格与审美意识的发展代表着民族文化的表征,是时代审美风尚和审美趣味的体现。一般来说,从史与论的节点上将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发展分为8个部分,即汉人尚气、魏晋尚韵、南北朝尚神、隋唐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态、明人尚趣、清人尚朴。这只不过是概括某个时代的书法审美思想的主潮,主要就其最集中、最具体特征的书法精神而言。任何时代的书法美学思想都是丰富多元的,但是每个时代都有代表这个时代审美特征的理论思想。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美术之魂。书法美的表现,不外有"实"与"虚"两个方面。"实"的方面是有形的。它包括用笔、结构、章法等内容;"虚"的方面是无形的,包括神采、气韵、意境等内容。两方面互相依存,相互为用,共同表现出书法作品的审美价值。用笔、结构和章法,都是可见的形体。用笔有迟急、起伏、曲折之分,笔锋有正侧、藏露之别,笔画形态有方有圆,还要讲求笔力与笔势;结构有奇正、疏密、违和等法理;章法有宾主、虚实、避就、气脉连贯和行列形式等表现方法。三者之间既区别又相辅相成。神采、气韵、意境,都是无形之物,他须要通过有形的用笔,结构与章法加以表现。神采是书法艺术的灵魂,古人评论书法,早有"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的说法,但同时又指出"规矩既失,神则无存"。神采美只有通过形质美才能表现出来。气韵是书法艺术的生命,是形与神之间的桥梁,是表达情性的介质.书法家掌握了熟练技巧,运气达于毫端,以气行笔,点画之间气脉相通,气韵和神采才表现出来。意境也是书法艺术的内在美,包含意境、情调、风度、品格等内涵。他与神采、气韵相比,更偏重于作者主观精神的表现,是更高层次的书法审美内容。看中国的书法,奇峻峭拔,苍润清劲,一件好的书法作品,但觉气势豪迈,给人一种清劲洒脱、苍润奇伟的艺术感受。“中国书法”,这一概念首先是指用墨题写在纸上的字,尽管中国书法史上的古典时期刻在石上的书作并不少于写在纸上或绢上的书作。由于这个原因,有些人很难把甲骨和青铜器看成是书法作品。中国书法,它指的是手工创作的一切象形文字符号。也就是说,不管书写的具体材料和工具如何,也没有任何时代的限制。因此,中国艺术学家实际上将一切碑刻文物都纳入这一概念,从殷代(公元前二OOO年中叶)的甲骨到周代的铜器从欧洲美学的观点来看,书法首先与纸上的题写有关,而与其它材料上的题写关系不大。
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其中,唯有中国书法,具有最悠久的历史,传播得最为广泛,同民族文化保持着最密切的关系。
书法,看似十分简易,仿佛凡会书写汉字的人都可以参与,能使用毛笔在宣纸上书写汉字,似乎就成了书法家。其实不然。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是玄妙而艰深的。写汉字容易,真的走进书法艺术境界的书法家并不是很多的。
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靠了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相,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书家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泄,那便是神采飞扬,飞龙走凤的要旨。
所以,书法也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书法还可以用于题辞、书写牌匾,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总之,书法,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艺术,是更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
书法和绘画则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而列为中国美术之首。当把书法与绘画并提时,又将书法摆在绘画前面,称之为“书画”,如“书画同源”、“琴棋书画”、“书画缘”、“能书会画”等等。书法与传统中国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在宋元文人画出现以后,绘画用笔讲究从书法中来,水墨写意与书法的行草意趣相通。中国古代雕塑中也蕴含着书法的特征。中国古代雕塑的纹理即是线的组合,造型的装饰性与书法中的篆隶保持着内在联系。中国古代建筑从布局到主体的梁柱结构,都遵循对称、均衡、主从关系等法则,园林建筑中的含蓄、借景,以及亭、台、楼、榭追求的空灵、飞动等都与书法的结体、章法和节奏、气韵密切相关。至于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书法的影响。书法可以视为中国美术之魂。
造型艺术,都以可视的形象因素所构成,形象因素的最小单元是“点”,“点”移动的轨迹为“线”,点与线的有机组合,构成书法,“线”移动的轨迹又形成“面”,点、线、面的有机组合,构成绘画,“面”移动的轨迹,形成体积,于是又构成雕塑、工艺美术品以及建筑等。
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可以从意与声之迹、独特的书写方式、自身的规律三方面来谈。
1、意与声之迹。
书法艺术的定义是用笔、结体、意态、风神之中,贯穿着内与外、心与物、主观与客观,空灵与充实的对立统一的大美之美。
中国的书法艺术兴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因此,产生了文字。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汉字书法为中国汉族文化的独特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2、独特的书写方式。
书法是用我国富有弹性的独特书写工具毛笔书写的方式方法,并依据我国汉字造型的特点,通过艺术构思,调动艺术手法而形成的。
从形式上说,书法以神朵为上,形质次之。也可以说是,智测无涯,法固不定,且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其中之奥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支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由是观之,书法艺术可以说是,无声之音,无形之相。
3、自身的规律。
书法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如讲究执笔、运腕、用笔、使墨、结构、章法(分布)、气韵等等。其艺术形式往往是通过艺术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因而理隐而意深,或寄以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使作品表现出韵味、风姿和气势,亦即所谓“笔情墨趣”。
当然,书法虽含有抒写情怀的某些因素,但必须依托一定的对象汉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37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芒种——辛苦“忙种”
下一篇: 时光缓缓,淌过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