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美国通用电气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应邀来中国给企业管理人员讲课。
然而,听完课,很多人却感到大失所望。
他们问杰克·韦尔奇:“您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 ”
杰克·韦尔奇回答:“那是因为你们只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知道”与“做到”,也就是知与行的关系,实在不是一个有新意的话题。可是因为二者脱节导致的天壤之别,又让人觉得总有发不完的感叹。
从“知道”到“做到”,需要付诸行动,克服种种困难。
有的人,尽管“知道”却无法“做到”,原因大致有两个:一个是身上有一股惰性,总想不劳而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再一个就是停留在“知道”的空谈,光说不练,潜意识里从不把干实事当回事。
可见,同样“知道”的事情,有人“做到”,有人“做不到”,差别就在肯不肯实干。
“做不到”的人,或耽误于懒性子,或耽误于光说不练做表面文章,而耽误于空谈者尤其多。
我们都知道,空谈误国、误事、误人,害处无穷。可是,在很多时候,有的人又偏偏热衷于空谈而不自知。到头来,成功对他来说,也就只能是一种空谈了。
知道了,就是大道理我懂。悟到了,自己已经想到了。做到了,我开始行动去实施。得到了,行动已经有了回报。
要想得到就得做到,要想做到就得悟道,要想悟道就得知道。
得到》做到》悟道》知道
我们知道很多事情,知道干工作要百分之百地投入,对工作要敬业、要认真;知道不注重纠正小的偏差,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而做事要细致;知道要按标准做好份内的事……
但是,知道与做到不是一回事,环顾我们周围,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毛病随处可见,"差不多"、“好像”、“大概”、“可能”等等是常用词,许多重大决策都停留在纸上,许多重点工作都落实在表面,个人和组织的许多宏大目标都成了海市蜃楼!
杰克·韦尔奇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向大家讲述他的“囊中之宝”:“各位在座的中国企业家,我已经把我经营二十几年的心得都分享了。你们刚才说这些原理、原则中国企业家都懂了,但我杰克·韦尔奇彻底执行了。”
这就是知道与做到之间的距离。知道与做到之间有一座桥,那就是执行力。
执行力首先要强调的就是态度问题。《赢在执行》的作者余世维说:“执行力并不是工具,而是工作态度。中华民族无疑是优秀的,但是工作态度始终不够优秀,执行力的偏差是最大的原因。”
我们所知道的管理上的原理、原则一般是能够做到的,至少以GE为代表的许多大企业是做到了,我们暂且不讨论以前为什么做不到,关键是知道现在开始怎样做,有开端才会有结果。
从知道与做到的距离之间除了态度之外,其次就在于标准问题,促使真正有效地保证决策变成事实,达到既定的效果。
另外,跨越知道与做到之间的距离,准度、精度和速度也很重要。
准度——就是保证做对的事,保证做事的方向不致偏离既定的目标与方向。这就需要在明确部门目标和部门活动的基础上,优化流程管理,养成反思、反馈的习惯,随时修正工作方向,并使所有安排的工作都保质保量得到落实。
精度——就是品质与准确。这就需要通过培训、小组学习等渠道掌握工作标准和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能力;明确工作职责分工、工作制度,做到有章可循。
速度——就是工作的效率。速度的培养,一方面需要不断学习,另一方面需要提高计划能力、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能力,能够在时间节点之前完成任务。
谈知道与做到(2009-04-05 20:45:35)标签:杂谈
我对学习的认识在经历了一些人生的曲折之后己经逐渐确立起来。伴随着自己的发展,我也越来越重视学习的重要性。我感觉这两年自己一直是在不断的学习。但是回顾一下自己的学习经历,不难发现我的学习还处于一种低水平状态,学习效率很低,进步的速度很缓慢。离我所期望的那种状态还相距甚远,所付出的努力为什么达不到想要的收获?究竟是什么障碍着我的发展呢?
我曾经学过一些知识技能:学过粤语、练过武术以及计算机软件应用等等;这些年我也阅读过一些书籍,包括关于人际关系,时间管理,潜力开发等等,从中了解到许多对人生有益的知识;自己在实践中也总结过一些经验。
但是这些知识技能、经验总结为什么没能对我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想来想去,我认为最关键问题就出在实践环节。每当我学完一项知识之后就把它们放在一边,没有经常拿出来运用一下,实践一下,直到养成习惯。所以,学过的东西时间一长就渐渐忘记,之前所做的许多努力就这样白白浪费掉了!
回顾自己的学习经历,我发现其实知道是很容易的事情,只要肯付出一些时间,一些精力就能达到。但是要将知道的东西真正的应用于生活实践却是一件不简单,不平凡的事情。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以最快的速度转化为实践的成果,这是一个人学习能力的最重要的体现。也是学习中的最关键的环节和最大的障碍。我应该怎样认识实践行动?我应该怎样去做呢?
? ? ? ? 听过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引起了多少人的心理共鸣。你肯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听了一次成功人士的演讲,感觉很受启发,get到了成功秘诀,决定回去后马上改变自己,争取早日蜕变。但是,还没来得及做出来改变计划,生活的琐碎就把你拉回了现实,回到原来的生活轨迹,该干啥就干啥,不久之后,成功演讲的内容也就和你没什么关系了。
? ? ?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知道”和“做到”之间,有一段非常漫长的改变之路,充满了诱惑和曲折,让你随时可能掉回原来的舒适区, 想改变,真的非常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 ? ?“知道”是认知,存在于“理性/意识”层面,而“做到”是行为,更多时候受制于“感性/潜意识”。所以,在遇到问题时,人类会根据以前的经验下意识采取类似的处理方式,不需要调动理性和意识, 正是人类的这种生理结构和思维方式,决定了改变习惯是非常困难的。
? ? ? ?人类大脑分为三层,最里面一层在爬行动物时代进化成熟,姑且称为“鳄鱼大脑”,主要指导身体的应激反应,没有理智和情绪。中间一层在哺乳动物时代进化成熟,称为“猴子大脑”,主要生成各种情绪(包括恐惧、兴奋等),是对各种外部刺激的高级综合反应。最外层是前脑额叶,这是人类所独有的,称为“人类大脑”,主要负责理性和意识。
? ? ? ?大脑活动需要的能量由心脏统一供给,不幸的是,心脏供给的能量最先送达鳄鱼大脑,其次是猴子大脑,最后是人类大脑。所以,当人类面临各种情形时,鳄鱼大脑最先出现应激反应(这是下意识行为),然后是猴子大脑处理后产生各种情绪(高兴、恐惧等),最后才送到人类大脑进行理性思考。所以,很多时候人类遇到问题后马上行动,根本没时间调用人类大脑的理性和意识,这就是很多情况下人类不进行理性思考的原因。
? ? ? ?那这样是不是意味着人类就没办法进行理性思考了呢?肯定不是,要不然人类的文明从哪里来呢?虽然很多情况下不调用理性思考,但我们可以 用人类大脑的理性思考去影响猴子大脑和鳄鱼大脑,通过反复训练,改变应激反应的方式,这就是“做到”,也就是改变习惯。
? ? ? ?人所共知,改变习惯是非常困难的,需要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需要不断地和自己做斗争,这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其中有三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
? ? ?把改变习惯变成你的刚需。
? ? ? ?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中国人都知道“英语很重要”,但经过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本科四年……等等学习后,竟然还是搞不定英语,并且是听说读写全方位搞不定,为什么呢?
? ? ? ?因为英语对他们来说根本不重要,不对啊,他们都认为英语很重要,我们不妨通过几个问题来重新认识一下:
1)如果我们学不好英语,对工作生活会有什么不利影响?
2)除了英语课,我们每天用多少时间、多少精力放在英语学习上?
3)为了学好英语,我们还采用了其他一些什么办法?
4)我们自己在英语学习上有哪些优势、哪些劣势,怎么才能更有效学习?
5)……
? ? ? ?几个问题下来,相信我们对自己认为“英语很重要”的观念产生了怀疑,没错,看一件事情重不重要,是不是你的刚需,不能听观点,要看行动,看我们为了这件事投入了多少金钱、时间、精力……,才能判断这件事是不是真的重要,是不是你的刚需(顺便带一句,很多单位提的“质量第一”,“战略牵引”等等观点也是同样道理)。
? ? ? ?反过来看,如果我们在一件事上投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说明这件事是刚需,这件事真的很重要。所以,在改变以前, 我们要想办法把“改变”变成刚需,赋予“改变”重要的意义,这个意义一定要是能够真切感受到的,不能是空洞无物的口号,它会带给我们一种仪式感,一种动力,剩下的事就容易了。
? ? ? ?举个例子,想跑步减肥但又怕坚持不下来,怎么办?我们可以查一下,通过手术方式减掉10kg体重花费20万元,坚持跑步一年,一周三次的频率也可以剪掉10kg体重,那么每一次跑步省下来的钱是:200000/52/3 = 1282元,也就是说,你每跑步一次,就为自己剩下1282元,是不是一想到这个数字,浑身都是力量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
? ? ?奇迹提问:迈开第一步。
? ? ?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商鞅变法就是从移木立信开始的。而大部分人不能成功改变的原因,不是半途而废,而是根本没有开始,为什么呢?他们大都给自己设立一个宏大的目标,离自己太远,一是没有真切感受,二是没有做到的信心,所以根本就没有开始。
? ? ? 怎么办呢?
? ? ? 心理治疗经常用到一个叫做“奇迹提问”的句式,它会这么问你:如果你的愿望实现了,你觉得自己最先是从哪里开始的?这种句式看起来简单,其实有着精巧的设计。在改变的过程中,你往前看和往回看,所看到的东西经常会不一样。往前看,你会看到困难;往回看,你会看到方法和路径。你就不会再去思考这件事是怎么不可能,它的困难在哪里,而只会思考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这时候,你会更清楚,第一步该怎么走。迈出了第一步,就可以用第一步成功的成就感支撑自己去做第二步、第三步、……,直至完成你的改变。再拿减肥举例,如果减肥成功了,迈出的第一步可能是“迈开腿”,每天有意识增加自己步行的距离,立个小目标,比如每天5000步,几个月下来,你就能感受到它带给你的惊喜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
? ? ?强化新体验,遏制旧经验。
? ? ?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来代替旧经验的过程。举个例子,我们想完成从“赖床”到“晨跑”的转变,大体需要经历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充满信心,轻轻松松晨跑好几次,感觉非常好,这时候,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开始积累“晨跑”的新经验了;第二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晨跑的新鲜感没了,身体再有点累,就会偶尔赖床,我们会发现赖床那种久违的感觉真好,这时候,“晨跑”的新经验与“赖床”的旧经验相比还很弱小,你一定要警惕,马上抛弃赖床的念头,再紧急采取措施鼓励晨跑、惩罚赖床,让“晨跑”的新经验继续强化,“赖床”的旧经验继续削弱。第三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晨跑”的新经验会逐步超过“赖床”的旧经验,你就形成了“晨跑”的习惯,哪怕偶尔会赖床,也是为了更好的晨跑,而不会改变你“晨跑”的习惯了。但现实却是,很多人只是在空想“晨跑”中继续“赖床”,根本没有跨过第一阶段,更多的人在第二阶段中,再次体会到“赖床”的好处后就投降了,完整经过三个阶段形成“晨跑”习惯的人只是很少一部分。
? ? ? ?改变也是一样,已经开始了第一步,我们就需要建立一个“奖改罚继”的机制,哪怕自己取得一点点进步,都要给予自己一定的奖励(吃点好的,买个想拥有的,什么都可以,重要的是要落实),从而鼓励改变后的新行为;一旦有旧行为复辟的动作,马上进行处罚(罚自己多走5000步,既完成惩罚,又锻炼身体),直到有一天,新行为的体验压倒旧行为的感受,改变就自然而然发生了。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奖励或惩罚”,这是人类大脑训练猴子大脑、鳄鱼大脑必须的东西,它会深深印在你的潜意识中,会在潜移默化中强化自己的新体验,另外,这个“奖罚”也要及时,否则就失去了作用。
? ? ? ?当然,旧行为模式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改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要有“长期思维”,通过日常的点滴工作,奖改罚继,直到新的行为体验压过旧的习惯体验,才能实现真正的改变,也就完成了从“知道”到“做到”的转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36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什么是靠谱?
下一篇: 鸡蛋、萝卜和茶叶